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温州历史教育博客:郑小
胡良建:历史教学回归生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评论型
最新热门    
 
历史问答题六种题型解答题例

时间:2007-2-28 13:40:39  来源:不详
确定好比较项,题干中若有比较项的依题要求作答,如本题是比较原因的异同。题干若没有比较项的可根据历史事件或现象自身的根本要素确定比较项。如,对战争的比较就从战争的几个要素(双方、起因、经过、性质、结果等)确定比较项。是历史事件就应从事件的要素(背景、概况、影响等)考虑。就本题而言,大的比较项很清楚,那就是失败原因。而失败原因又可分为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那本题从哪个角度去比较失败原因?作出选择时必须联系教材对此问题的分析。教材对辛亥革命及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都是从主观、客观两方面进行的。因此,失败原因的比较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较好。

   

参考答案:相似点:①客观上都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镇压和破坏革命。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②主观上都是由于革命领导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造成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不敢发动群众摧毁封建势力,对袁世凯妥协退让。1927年大革命中,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的一部分人,坚持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对蒋介石反动派妥协退让,并压制工农运动。③革命内部都出现了破坏革命的势力。辛亥革命中投机革命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在革命内部破坏革命。大革命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叛变革命。
不同点:①列强寻找代理人的来源不同。辛亥革命时的代理人来自清政府内部,而大革命时的代理人来自革命阵营内部。②破坏革命的国内反动势力不同。辛亥革命时既有革命内部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又有革命外部的清政府残余势力。大革命时的反动势力主要是革命内部的国民党*。
4、分析题题例: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时期有哪些革命指导思想?请分析它们间的关系及其原因。
解题分析:本题是分析型问答题。它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立场、观点,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和特征进行辨析并得出正确结论。其特点是“析”,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其结论在题目中并明确表述,需要学生通过课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答题经验进行分析得出。在这一点上与论证题不同,论证题的重点在“论”,要证明和驳斥的观点在题目中有明确的表述。就本题而言,要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这一时期进行革命的阶级有哪些(主要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和他们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民族资产阶级或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无产阶级或*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分析两种指导思想的关系?这就得联系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两个不同性质的政党合作并且*党加入国民党,从中就可知两种思想的关系是两种思想并存和以三民主义为主。分析“两种思想并存的原因”实际上是要找两种思想和两个阶级在哪些方面具有共同性的内容,分析“以三民主义为主的原因”实际上是要找三民主义在当时比马克思主义具有优势的原因。结合当时两大阶级及其政党的特点和革命的形势,即可分析出原因。
参考答案: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相互关系:两种思想并存,以新三民主义为主。
并存原因: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中国民主革命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历史使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②孙中山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继续肩负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舞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党的成立事实上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④由于国内反动势力的强大,再加上*国际的支持,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
以新三民主义为主的原因:①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也代表着工人、农民的利益,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是一致的,成为各阶层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和旗帜。②中共处于幼年时期,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小。③国民党的力量和影响比*党大。
5、评价题题例: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 (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或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此题为1999年高考试题)
解题分析:此题是评价题。它要求学生依据已学的历史及其相关的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作出全面的判断和评价。评价型问答题主要是考查“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其特点是“评”。不过在考试中,单纯的评价型题是很难见到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