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高考辅导怎样复习图表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材料分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评论型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最新热门    
 
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五大特点

时间:2007-3-2 14:23:49  来源:不详
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五大特点       仔细分析近三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的设计思路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综合能力考试课题组编写的《综合能力测试考核内容与要求》,可归纳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1.强调考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反映通过题目内涵的领悟来实现
  近三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热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近两年时政热点;(2)新科学、新技术的发明及其应用对人类的启发或反思;(3)有关人类发展前途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地区冲突、战争、区域联系、和平与发展)和人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4)学科内和学科间既具有自然联系又具有可再生性的知识内容。
  2001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侧重考查党和国家重大的国策和战略,以及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引用素材集中体现热点或符合国家宣传口径的实例,重视思想教育因素的有机渗透。全卷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以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立意中心的题目约点70%的比重,如:(1)西部大开发;(2)产业结构调整;(3)经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4)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5)巩固和加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6)扩大内需和消费问题;(7)中国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8)社会改革与思想解放;(9)中美关系;(10)殖民掠夺与民族独立运动;(11)我国不同省份水土流失形成原因。
  2002年春季北京市试题侧重考查:(1)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经济建设和政府职能的影响;(2)人与自然、社会;(3)规范市场秩序;(4)北京市申奥成功对北京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治理北京市大气污染的紧迫性;(5)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三次大的变动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6)孙中山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7)“狮子座流星雨”的预报;(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过程;(9)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10)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变化的自身规律等大量当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
  2002年夏季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考查的热点有:(1)欧元正式流通区域集团化;(2)改善和保护城市环境;(3)对外经济文化友好往来;(4)战争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5)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6)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7)与时俱进,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8)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9)农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10)历史古城经济的衰落与今日城市发展与建设方向;(11)古“丝绸之路”与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意义。
  近三年的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采取隐性介入社会热点的方式。例如2002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本意是考查“亚太经合组织”,却隐性介入考查“欧元正式流通”;本意是考查祖国统一,却隐性介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因此,分析时政热点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让思维向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平时要多考虑这个问题有没有可深入的余地?能不能转换不同角度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分析热点时,要明确有些时政热点不一定是高考命题热点,有些冷点反而是高考命题热点。每年社会热点很多,而很多热点问题又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来分析,这就导致许多从事文科综合高考辅导的教师无所适从,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由于准备的题量过大、过泛、过深,学生疲于应付,而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那么如何来看待这些问题呢?这就是要解决“冷”和“热”的关系,也就是说将一切看上去“很热”的问题冷处理或通过题目内涵的领悟来实现。比如说,在2002年复习备考过程中,许多人认为美国的“9?11”和上海的“APEC”是一个需要重点准备的问题。但结果在全国卷夏季试题中并没有出现,许多教师在做试题评价的时候,甚至责备考试中心的官员,认为试题没有真正从社会热点立意。这其实多少有些认识上的误区。
  类似于“9?11”事件,还有中东问题等等,这些类型的时事热点,我们都需要进行冷处理,因为这里面涉及的许多问题涉及我国外交政策原则问题,并非我们中学生所能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