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温州历史教育博客:郑小
胡良建:历史教学回归生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复习图表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材料分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最新热门    
 
高考历史命题新思路探秘

时间:2007-3-2 14:24:03  来源:不详
高考历史命题新思路探秘       一、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卷体现出高考命题新的理念
    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7题中的第(2)问是整套试卷的一个亮点。该问是:“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材料二为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沙漠之舟图’、‘犁耕图’、‘龟兹妇女采桑图’和‘驿使图’)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参照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这一部分考试内容是2003届高三学生所用课本中没有的,也是2003年的高考《考试说明》未作要求的。按照传统的讲法,该题是既超“本”又超“纲”。但如果从新的课程理念来理解的话,这是一道带有研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题,它要求学生完全从试卷所提供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且所提供的材料不是传统的文字材料,而是图片资料。2002年高考的第39题考北宋东京商业的繁荣,不看《清明上河图》一样可以把题解答出来。2003年的这一问,不看图就根本做不出来。那么该题的命题思路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卷的命题新理念来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应该说该题的命题思路来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其“内容标准”历史(Ⅱ)学习模块所提出的学习目的:“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这一学习模块的第一个主题知识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共分四个知识点,前三个是:(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将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7题中的第(2)问与之比对,可见该题的命题思路来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三、高三历史复习应关注《历史课程标准》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各学科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学科命题要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就历史科而言,2001年以来,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行和根据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材的发行、使用,高考试卷就已经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2002年和2003年高考历史科所考的知识点基本上是《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内容。如2002年,大家感到颇有新意的第39题,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入手,考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北宋的社会*、经济,进而考到自然地理和今天的旅游业。它实际上就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一个“教学活动建议”:“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古今异同。”多家出版社编写教材时基本上都把它编成了一节活动课,像岳麓书社版的教材在这一课中的某些提问,如“宋代城市商业为什么那样繁荣”、“北宋后东京商业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基本与高考试卷的提问一致。第40题考丝绸之路,题干“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欧亚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读图5回答”,可说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列“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这一主题知识的具体表现和延伸。还有如2003年春季高考试卷中的第39题所考都江堰,夏季高考试卷中第40题所考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要学的内容。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下第二次世界大战(2)规定“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