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单元综述
1、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构成了新中国*体系的框架。
2、反*斗争扩大化和“文革”是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加强了民主和法制建设,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4、在国家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海峡两岸关系也有了新发展。
学法指导
学习本单元内容,应注意把握以下分析思路:
1、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概况,分析理解中国*建设的探索、曲折和成就,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认识到“依法治国”方略的深远意义。
2、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具体*制度的内容、特点,与西方的民主制度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特色的*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注意与现实时政热点问题相联系,认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特点。
4、注意归纳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结合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认识其反对“台独”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性和权威性。
重难突破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中的作用
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2)我国各民族之间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