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李铜玉等:名画的德育功
李铜玉:文科历史必修题
李铜玉:必修三选择题3
李铜玉:必修三选择题4
李铜玉:文科基础—历史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一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二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四
李铜玉:高三历史联考试
最新热门    
 
李铜玉:2008年非选择题

时间:2009-10-18 17:31:05  来源:李铜玉
 

2008年非选择题

 

1.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社会、经济政策上出现了相互借鉴的趋势,主要史实是什么?借鉴内容主要有哪些方面?借鉴的原因是什么?有何认识?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了社会经济改革,并在社会经济政策上有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趋势。概括在社会经济政策上有哪些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之处。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乃是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超过50%。先民在此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引自《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演变之研究》

材料二  隋文帝、隋炀帝扩建长安与洛阳两京,穷极土木之工,大片砍伐森林。进入唐代,土木之兴依旧不止。经过唐玄宗40年的统治,曾经遍布森林的关中三辅地区几无可供砍伐的林木。到唐德宗年间,为修建神龙寺,同州山谷中的古松几乎被砍伐一空。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破坏高原植被,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等到安史之乱之后,田地荒芜,水利失修,人口大量死亡和南移,使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开始衰落,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

——引自《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中,经历了三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二是“文化大革命”,三是改革开放之初。                    ——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四  1961年前后,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和工业燃烧重油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5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约为8%,死亡10余人。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达38%,汞中毒者达283人,其中60余人死亡。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痛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人。

——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现代化及环境污染问题》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环境优美、社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黄河泛滥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4)比较材料三与材料四中,中国与日本两国环境污染的不同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5)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剖析,我们都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4.土地问题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土地问题解决的好坏将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巨大而深远。据此回答:

(1)19世纪六十年代,沙俄改革中土地所有制方面出现了一次重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1917年11月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颁布什么土地政策?其有何重大影响?

(3)1927年底,苏联的农业政策又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影响如何?

(4)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在农业方面的改革结果如何?请分析造成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俄国(苏联)以上土地政策或农业政策的变化及其结果,说明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5.有学者认为,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摆脱宗教神秘主义的束缚,出现了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由于当时的人文主义具有与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显著不同的特点,所以通常被称为中国古典人文主义。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人文主义”社会思潮突出特点?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人文主义”社会思潮兴起的原因?

(2)据所学知识分析14-17世纪人文主义在西欧兴起的原因?你如何看待人文主义思潮对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

 

6.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基本状况。 

(2)1949年,中国现代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产值的17%左右,现代工业中几乎没有重工业。结合所学说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3)共和国建立后,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人民政府对工业化建设提出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业建设中出现了什么失误?有何影响?

(5)概述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个极为长期的观点提醒我们考虑怎样把东亚和西欧之间19世纪的分流放到全球历史的背景中。长期以来,这个分流本身就是背景,其他一切都要与它配合:世界史的大多数重要课题都是研究“西方的崛起”和“其余地区”所谓的停滞之间的差异。

   ……对于1400年前后开始到1800年的这一阶段,我们已有的记述是,一些大体相似并且只有松散的相互关联的帝国、“文明”或“世界体系”沿着在很多方面并行的路线发展。然而,对19世纪和20世纪,大部分世界史学家告诉我们的历史是,一个单一的北大西洋核心成为变革的发动机,世界其余部分以不同方式作出“反应”。

   ……沃勒斯坦学派认为:外围区域(北大西洋沿岸以外地区)一旦落后,就会陷入使他们永远也赶不上来的不利境地。

   材料二   东亚与欧洲的差距是一种巨大但暂时的分离……”如杉原薰所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的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的奇迹:人口迅速增长,生活水平有节制但稳定地提高。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世界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非洲、拉丁关洲以及其他西方人能够用一只比较自由的手留下印记的地方的前西方殖民地,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至少曾保持部分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他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西方。……此外,这一东亚发展的大爆炸看来是本土技术和经验与北大西洋技术和经验融合的结果,而不是源于简单抵制以前对西方有利的做法。            ----以上材料引自《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彭慕兰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分流”的含义是什么?1800年前后,在西方的经济领域中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则材料在关于东西方差异的认识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东亚发展的大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8.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取了哪些措施?试结合国内外背景分析说明抗战时期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存在的原因。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

     材料二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材料三  俄国至苏联时期农业人均产量统计表:(单位:公斤)

 

    1913年

    1940丘

    1950年

    1955年

    谷物

    540.2

    429.7

    447.1

    524

    肉类

    31.4

    24.2

    27

    31.8

                                           ——据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制作

     材料四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

     材料五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请回答:

    (1)1929年苏联政府对农业采取了什么措施?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赫鲁晓夫农业改革依靠什么办法?是否有成效?结合你的知识谈谈你对苏联农业问题及农业改革问题的认识,并使用上述材料证明之。

 

10.明末清初,出现了社会转型的新现象,请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首的三大进步思想家对待封建制度的态度是什么?他们的具体主张是什么?其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金人入主中原到元人统一全国,异族的音乐大量流入,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便与这种外来音乐相结合,产生新变,同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歌词,这就是所谓“北曲”,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元曲”。其后,这种曲子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的唱词,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也就是“散曲”。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二  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这些落魄文人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三  元统一全国后,由于南方城市经济的固有优势,北方杂剧作家纷纷漫游或迁居南方,南方籍文人也纷纷染指杂剧创作。大致到大德末年以后,杂剧创作活动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杭州。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四   元杂剧在城市经济发达的南方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杂剧虽然在元统一以后成为全国性的文艺样式,但它毕竟原产于北方,和北方的方言、音乐、民俗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杂剧创作的中心转移到南方以后,对它的继续生长必然有所不利。虽说杂剧作为主要戏曲种类的地位一直延续到明代前期,但它最后还是被从南戏发展起来的传奇所取代,这和地方文化的背景显然有很大的关系。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散曲”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不得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杂剧”发展的原因。(不得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杂剧”创作中心转移到南方杭州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分析元杂剧在南方“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根据四则材料,说明什么是“元曲”?

   (5)元曲的发展适应了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这一时期代表市民文学的还有哪些具体表现?试各举一例说明。到明清,又有什么发展,试举一例说明。

 

12.民主政治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制度建设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2)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民主政治,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哪四次政治斗争?
   (3)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是如何保障政治民主的?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建立起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13.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对世界历史进程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总结民族主义的经验教训,对当今世界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1)试以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为例,说明民族主义在推动两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的民族主义极度膨胀对欧洲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综合上述问题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看法?

 

14.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而同一时期,中国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相比传统观念变化不大。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这个时期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试从经济、政治思想和自然方面加以说明。

(2)概括分析说明同一时期欧洲变化巨大而中国变化较小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

 

15.仔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82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农业丰收,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却比上年同期减少了近二百吨。斯大林认为,粮食收不上来是富农造成的。于是斯大林一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的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和工具将被没收,本人被判处徒刑。另一方面,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第二年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对富农采取消灭的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爱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粮食问题特别严重,1952年7月至1953年6月,国家收购的粮食比供应的商品粮少了20亿公斤。1953年夏,因自然灾害,夏粮减产中国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35亿公斤,粮食形势更加严峻。

    材料三   “农民在用餐中也谈论生产承包合同的问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苏、中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相同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中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相同目的。 

   (2)中国的农业集体化在过程上与苏联有何不同?其相同之处又是什么?  

   (3)苏、中农业集体化造成了哪些相同的问题? 

   (4)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共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采取的重大举措有哪些?并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发生在中国当代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之后?

 

16.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A.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日知录》卷二十二《郡县》

             B.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

    材料二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316页

材料三  中国前近代城市是不具有独立地位的……1921~1922年北洋政府公布了《市自治制》及其实施细则……1928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特别市组织法》和《普通市组织法》。规定特别市的设置……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首都;(2)人口在100万以上者;(3)其他特殊情况者。                                                  

——《中国城市史论稿》132页

    材料四   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发布施政纲领,但对蒙汉杂居地区仍容纳汉人合作,并避免采取独立国形式。

             ——《中共中央关于考虑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指示》(1946年11月26日)

    材料五   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中国政治地理》47页

    (1)材料一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

    (2)根据材料二,填写元朝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简表。 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主要职能

  ①

    行中书省

  ④

  ②

    行枢密院

    主管军事

  ③

    行御史台

    主管监察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我国设立特别市和普通市的主要原因。

    (4)简要分析材料四摘引的“指示”的直接影响和深远意义。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宪法规定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背景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建立的基本情况。

    (6)你认为本题提供的材料,对我国当代加强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史实: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

内容:①国家功能: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社会主义国家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②管理体制:重视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计划;重视商品经济和市场作用。③生产关系:所有制:推行国有化政策: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所有制。分配制:推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④与世界的经济关系:生产社会化越过国界,向国际化发展: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经济分工。⑤科学技术:都重视先进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和知识对经济的作用。

原因: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等经济规律的推动。

认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方向,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2.在国家功能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社会主义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企业自主权。

在所有制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

在经济调节机制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重视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与计划;社会主义国家重视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作用。

在分配政策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在国际经济领域中,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社会化超越国界,向国际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经济接轨。

在技术设备上,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都重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客观的规律。

 

3.(1)这里气候条件优越,便于植被和森林的生长。这里的人口较少,对环境开发和破坏也较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主要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2)社会原因:统治阶级为统治需要,大兴土木,大片砍伐森林,破坏了植被和自然环境。唐朝后期安史之乱,战乱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社会安定。自然原因: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加上天灾等因素的影响。

(3)第一次:党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和“大跃进”运动对环境的破坏。第二次是左倾错误上升到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的人口政策,人口急增,围湖造田,乱砍滥伐,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第三次是人口惯性增长,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

(4)中国的污染是决策失误造成的,是人口剧增造成的。日本是由于工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工业排放物的污染。

(5)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与人口、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破坏环境必然破坏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强盛和社会稳定是经济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4.(1)变化:在农奴制的法令中,规定农奴在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出钱赎买。影响:是对农奴的一场掠夺,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

(2)政策: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影响:满足了农民拥有土地的愿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变化: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影响:暂时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强迫农民加入,违背了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4)结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革苏联模式。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的体制小修小补,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口号与目标。

(5)根本问题: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符合国情,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农业政策的调整与农业生产发展息息相关,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调整必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5.(1)①倡导和谐、仁爱的人际关系。如孔子“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非攻”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如荀况的“制天命而用之”③在治国方略上提出“仁政”。如孟子提出“民贵君轻”④倡导平等的教育权。如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原因: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转型在思想上的反映;新的阶级的出现;周王室衰落,政治多元化。

(2)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中世纪教会神学观对人们的思想的禁锢引起了形成中资产阶级的不满;古典文化遗产的影响。作用:人文主义思想对欧洲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学世界观起了推动作用(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对当时欧洲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过分推崇人文主义造成了欧洲社会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6.(1)状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由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中国民族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先天不足。

(2)原因: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量搜刮。(若答自然经济的阻碍也可)

(3)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失误及影响: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原因: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加强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农业经济的振兴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若答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社会环境安定均可给分)

 

7.(1)含义:东、西方出现差异。事件:工业革命。

    (2)不同之处:材料一认为20世纪是以北大西洋为核心,材料二认为1945年以后,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在东亚;材料一认为外围区域将永远赶不上来,材料二认为东亚与欧洲的差距是巨大但暂时的“分离”。

    (3)原因:政治独立;结合本国实际,不简单模仿西方;不是简单抵制西方。(或实行开放政策)

 

8. 建立:①七七后,中共发表七八通电,号召抗战进行到底。②八·一三事变后,红军改编八路军、新四军。③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巩固:①政治上,实行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②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③军事上,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进行反击。

存在原因:①英美的态度:不希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②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未变。③蒋介石既反共,又不敢彻底破坏。④民族矛盾始终是主要矛盾。⑤中共的努力以及民心所向。

 

9.(1)采取了全盘集体化的措施,在短时间内将所有地区的农业生产纳人集体农庄体系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苏联农业发展滞后,粮食产量不足供应国内需求。 

   (2)依靠垦荒,扩大产粮区。有一定成效。苏联农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全盘化的集体农庄生产模式难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材料二中畜牧数量大幅减少、材料三中所示苏联时期谷物和肉类人均产量长期不能恢复到俄国战前水平即是明证。(如答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为代价大力发展重工业也可) 苏联土地资源丰富,特别是东部地广人稀,可充分利用,垦荒种粮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农业生产及管理体制的问题没有解决,集体农庄的模式继续运用到新开垦区,经营和管理不善和粗放耕作现象出现,以致新开垦区粮食产量下降,最后依然不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10.(1)态度: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2)具体主张:①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②顾炎武强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③王夫之主张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3)反映出的本质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4)积极作用: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具有早期启蒙的作用。它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当时是进步的。

 

11.(1)元朝全国性统一,推动了民族融合,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进一步加剧;杂剧发展的需要。

(2)元朝废除科举制度,文人丧失仕途,地位下降,被沦为社会下层。客观上壮大了元杂剧的创作队伍。这些作者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丰富了元杂剧的内容,使作品对观众有更深的吸引力。

(3)南方城市经济的发展,北方剧作家移剧南方,南方文人加入创作队伍。

(4)元杂剧产生于北方,北方语言、风俗的影响(或元杂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南方剧种(传奇等)的冲击等。含义: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5)话本、宋词、绘画、小说等例子。

 

12.(1)建立资本主义法制社会。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等。

   (3)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1)法国大革命期间,面对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入侵,法兰西民族意识日益觉醒,法国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推翻了法国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8世纪随着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美利坚民族形成,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北美人民掀起了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枷锁,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和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德国国内出现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纳粹党乘机打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号,进行欺骗宣传,骗取了广泛支持,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撕毁凡尔赛和约,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3)看法:民族主义曾推动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极端的民族主义曾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既起过积极作用,也造成过巨大灾难和破坏)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要虚心学习其它民族的长处。(言之有理即可)

 

14.(1)欧洲的变化:经济上,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追求货币财富,重商主义盛行。政治思想上,人文主义出现,主张以人为中心,否定以神为中心;启蒙思想产生和发展,批判、否定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自然上,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们相信了地圆学说,否定了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2)主要原因:政治上,欧洲君主权力相对弱小,支持工商业发展,以此增强统治实力;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经济上,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广泛;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上,欧洲人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得到解放,竞争意识增强,追逐社会财富成为潮流,并进而要求政治权力。中国自古以“重农抑商”为经济思想核心,人们试图通过仕途聚敛财富,思想保守。

 

   15.(1)相同原因:粮食短缺问题。相同目的:为本国的工业化服务;奠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2)过程:由农业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经营管理高度集中。

(3)问题: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减轻农民负担,直到今天废除农业税。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6.(1)春秋时期,已设立郡县;早期的县高于郡,或早期的郡县主要设在边远地区等。

    (2) ①中书省  ②枢密院  ③御史台  ④主管政务。影响: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制度沿用至今。

    (3)主要原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城市近代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地位提高等。

    (4)直接影响:促成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促成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深远意义:标志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形成,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

    (5)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香港;根据中英签署的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1997年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随之建立。

    澳门:根据中葡签署的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1999年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随之建立。

(6)启示:地方行政制度应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和改革,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应坚持创新与继承的统一,等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