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李铜玉等:名画的德育功
李铜玉:文科历史必修题
李铜玉:必修三选择题3
李铜玉:必修三选择题4
李铜玉:文科基础—历史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一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二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四
李铜玉:高三历史联考试
最新热门    
 
李铜玉:历史非选择题五

时间:2009-10-18 17:31:23  来源:李铜玉
 

非选择题五

 

1.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社会、经济政策上出现了相互借鉴的趋势,主要史实是什么?借鉴内容主要有哪些方面?借鉴的原因是什么?有何认识?

 

1.史实: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

内容:①国家功能: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社会主义国家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②管理体制:重视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计划;重视商品经济和市场作用。

③生产关系:所有制:推行国有化政策: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所有制。

分配制:推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④与世界的经济关系:生产社会化越过国界,向国际化发展: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经济分工。

⑤科学技术:都重视先进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和知识对经济的作用。

原因: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等经济规律的推动。

认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方向,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了社会经济改革,并在社会经济政策上有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趋势。概括在社会经济政策上有哪些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之处。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2.在国家功能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社会主义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企业自主权。在所有制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在经济调节机制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重视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与计划;社会主义国家重视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作用。在分配政策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在国际经济领域中,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社会化超越国界,向国际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经济接轨。在技术设备上,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都重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客观的规律。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乃是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超过50%。先民在此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引自《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演变之研究》

材料二  隋文帝、隋炀帝扩建长安与洛阳两京,穷极土木之工,大片砍伐森林。进入唐代,土木之兴依旧不止。经过唐玄宗40年的统治,曾经遍布森林的关中三辅地区几无可供砍伐的林木。到唐德宗年间,为修建神龙寺,同州山谷中的古松几乎被砍伐一空。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破坏高原植被,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等到安史之乱之后,田地荒芜,水利失修,人口大量死亡和南移,使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开始衰落,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

——引自《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中,经历了三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二是“文化大革命”,三是改革开放之初。                    ——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四  1961年前后,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和工业燃烧重油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5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约为8%,死亡10余人。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达38%,汞中毒者达283人,其中60余人死亡。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痛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人。

——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现代化及环境污染问题》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环境优美、社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黄河泛滥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4)比较材料三与材料四中,中国与日本两国环境污染的不同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5)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剖析,我们都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3.(1)这里气候条件优越,便于植被和森林的生长。这里的人口较少,对环境开发和破坏也较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主要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2)社会原因:统治阶级为统治需要,大兴土木,大片砍伐森林,破坏了植被和自然环境。唐朝后期安史之乱,战乱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社会安定。自然原因: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加上天灾等因素的影响。

(3)第一次:党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和“大跃进”运动对环境的破坏。第二次是左倾错误上升到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的人口政策,人口急增,围湖造田,乱砍滥伐,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第三次是人口惯性增长,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

(4)中国的污染是决策失误造成的,是人口剧增造成的。日本是由于工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工业排放物的污染。

(5)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与人口、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破坏环境必然破坏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强盛和社会稳定是经济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4.土地问题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土地问题解决的好坏将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巨大而深远。据此回答:

(1)19世纪六十年代,沙俄改革中土地所有制方面出现了一次重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1917年11月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颁布什么土地政策?其有何重大影响?

(3)1927年底,苏联的农业政策又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影响如何?

(4)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在农业方面的改革结果如何?请分析造成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俄国(苏联)以上土地政策或农业政策的变化及其结果,说明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4.(1)变化:在农奴制的法令中,规定农奴在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出钱赎买。影响:是对农奴的一场掠夺,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

(2)政策: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影响:满足了农民拥有土地的愿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变化: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影响:暂时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强迫农民加入,违背了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4)结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革苏联模式。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的体制小修小补,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口号与目标。

(5)根本问题: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符合国情,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农业政策的调整与农业生产发展息息相关,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调整必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5.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在新旧冲突与并存、中西撞击与杂处的历史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这种承上启下的历史大背景决定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在多个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北洋军阀统治前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

中国社会的变化

政治领域

君主专制政治向近代民主政治转化;进行了一系列捍卫共和的斗争。

经济领域

 

思想文化领域

 

 

(2)北洋军阀统治前期经济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5.(1)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领域: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

(2)影响: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宣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6.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基本状况。 

(2)1949年,中国现代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产值的17%左右,现代工业中几乎没有重工业。结合所学说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3)共和国建立后,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人民政府对工业化建设提出的基本任

务是什么?

(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业建设中出现了什么失误?有何影响?

(5)概述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6. (1)状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由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中国民族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先天不足。

(2)原因: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量搜刮。(若答自然经济的阻碍也可)

(3)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失误及影响: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原因: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加强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农业经济的振兴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若答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社会环境安定均可给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个极为长期的观点提醒我们考虑怎样把东亚和西欧之间19世纪的分流放到全球历史的背景中。长期以来,这个分流本身就是背景,其他一切都要与它配合:世界史的大多数重要课题都是研究“西方的崛起”和“其余地区”所谓的停滞之间的差异。

   ……对于1400年前后开始到1800年的这一阶段,我们已有的记述是,一些大体相似并且只有松散的相互关联的帝国、“文明”或“世界体系”沿着在很多方面并行的路线发展。然而,对19世纪和20世纪,大部分世界史学家告诉我们的历史是,一个单一的北大西洋核心成为变革的发动机,世界其余部分以不同方式作出“反应”。

   ……沃勒斯坦学派认为:外围区域(北大西洋沿岸以外地区)一旦落后,就会陷入使他们永远也赶不上来的不利境地。

   材料二   东亚与欧洲的差距是一种巨大但暂时的分离……”如杉原薰所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的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的奇迹:人口迅速增长,生活水平有节制但稳定地提高。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世界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非洲、拉丁关洲以及其他西方人能够用一只比较自由的手留下印记的地方的前西方殖民地,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至少曾保持部分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他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西方。……此外,这一东亚发展的大爆炸看来是本土技术和经验与北大西洋技术和经验融合的结果,而不是源于简单抵制以前对西方有利的做法。            ----以上材料引自《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彭慕兰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分流”的含义是什么?1800年前后,在西方的经济领域中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则材料在关于东西方差异的认识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东亚发展的大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7.(1)含义:东、西方出现差异。事件:工业革命。

   (2)不同之处:材料一认为20世纪是以北大西洋为核心,材料二认为1945年以后,全球经

   济增长的重头戏在东亚;材料一认为外围区域将永远赶不上来,材料二认为东亚与欧

   洲的差距是巨大但暂时的“分离”。

   (3)原因:政治独立;结合本国实际,不简单模仿西方;不是简单抵制西方(或实行开放政策)

 

8.概括东汉、隋唐、北宋和明朝时期选官制度各自的特点。并分别说明其对当时读书人的影响。

   8.东汉察举制特点:门第族望成为推举人才为官的主要依据。影响:门第不高的知识分子少有机会得到推举。

   隋唐科举制特点;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影响:使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参加了政权;造成读书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北宋科举制特点:考试程序和方法更严格更规范;录取名额更多。影响:使更多的读书人进入仕途。

   明朝科举制特点:试卷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答卷文体按“八股文”。影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

     材料二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材料三  俄国至苏联时期农业人均产量统计表:(单位:公斤)

 

    1913年

    1940丘

    1950年

    1955年

    谷物

    540.2

    429.7

    447.1

    524

    肉类

    31.4

    24.2

    27

    31.8

                                           ——据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制作

 

     材料四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

     材料五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请回答:

    (1)1929年苏联政府对农业采取了什么措施?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赫鲁晓夫农业改革依靠什么办法?是否有成效?结合你的知识谈谈你对苏联农业问题及农业改革问题的认识,并使用上述材料证明之。

 

9.(1)采取了全盘集体化的措施,在短时间内将所有地区的农业生产纳人集体农庄体系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苏联农业发展滞后,粮食产量不足供应国内需求。 

    (2)依靠垦荒,扩大产粮区。有一定成效。苏联农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全盘化的集体农庄生产模式难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材料二中畜牧数量大幅减少、材料三中所示苏联时期谷物和肉类人均产量长期不能恢复到俄国战前水平即是明证。(如回答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为代价大力发展重工业,可得分)苏联土地资源丰富,特别是东部地广人稀,可充分利用,垦荒种粮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农业生产及管理体制的问题没有解决,集体农庄的模式继续运用到新开垦区,经营和管理不善和粗放耕作现象出现,以致新开垦区粮食产量下降,最后依然不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10.明末清初,出现了社会转型的新现象,请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首的三大进步思想家对待封建制度的态度是什么?他们的具体主张是什么?其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10.(1)态度: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2)具体主张:①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②顾炎武强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③王夫之主张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3)反映出的本质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4)积极作用: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具有早期启蒙的作用。它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当时是进步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