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06年全国历史中考模拟试
06年全国中考历史综合训
06年全国中考历史综合训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基础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科模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试
06年全国初三历史中考创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压轴
杜丽娴:奇葩争秀 各领
2006届高三全国大联考历
最新热门    
 
全国百校联盟高考历史调研卷

时间:2009-10-18 17:32:01  来源:林桂平
 

林桂平老师的历史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746/archives/2007/643605.shtml

2007年全国百校联盟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历史(第六模拟)

    [命题报告]本套试卷严格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年的最新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部分编写,结合高考最新的权威信息,针对2007年高考可能出现的重点知识进行命题和大胆预测。本卷以中国古代变法、民族关系、列强对华侵略、中非关系、近代民主化、科技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西学东渐、中共党史、美德关系、世界经济趋势等重点和热点问题为载体,突出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均以最新对政点为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设计问题,突出了命题方向的时代性和高考试题的“能力立意”,力求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知识,通过合理的综合、推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国古代变法体现了统治阶级面对新的社会变迁的应对措施。回答1-3题。
1.战国时期李悝、吴起、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牛耕与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C.各国争夺霸权的需要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2.王安石变法中设立市易务主要是针对
    A.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B.赔付大量战争岁币
    C.官员俸禄的增加       D.商人哄抬物价
3.下列对明朝一条鞭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摆脱财政危机而推行的
    B.农民不用再缴纳人头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反映了白银在当时已成为重要的流通手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尤为重要。回答4-6题。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玉门关在今天的(    )境内
 A.山西      B.新疆       C.西藏    甘肃
5.文成公主人藏前,西藏地区的社会状况不包括
 A.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B.创立了统一的文字
 C.采用了唐朝的官制    D.接受了唐朝的册封
6.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央设立驻藏大臣。             ②西域都护的设置
③设立宣慰司、土知府,实行土司制度④渤海都督府的设立
 A.②④③①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a③②④①


    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此回答7--9题。
7.与沙俄相比,19世纪中期英国对华侵略以开放通商口岸、降低税率为主是因为英国
  A.国内自由主义的要求    B.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C.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大    D.与中国相距甚远
8.《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
①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最终合流③列强大规模侵华暂时告一段落    ④此后列强主要以扶持daili人为其侵略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对1915年袁世凯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叙述不正确的是;   
A.袁世凯接受了日本的全部要求      B.使中国实际上成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
 C.袁世凯为一己之私而使国人蒙羞   D.没有受到欧美等国的过多干涉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探索救国救亡的道路。据此回答10—11题。
10.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②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③采取社会改良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④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
11.“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对孙中山先生1924年的这段演说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革命不能完全成功”的根源在于没有革命军的奋斗   
 B.孙中山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C.革命军应是政治军事并重的新型军队
 D.孙中山因此建立了黄埔军校


    2006年是中国外交的非洲年。回答12—15题。
12.在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越窑的产品,在中国唐墓出土的文物中也包括非洲黑人陶俑。这表明   
    ①中非经济文化交往源远流长②唐朝丝绸之路已远达非洲
    ③唐朝对外交往活跃    ④唐朝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开放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在19世纪末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中,击毙了曾镇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戈登的历史事件是
    A.阿拉比起义           B.苏丹马赫迪起义
    C.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D.纳赛尔起义
14.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韵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B.美苏冷战对峙,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韵争夺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
15.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的提案,在76个投赞成票的国家中有26个非洲国家。毛泽东主席诙谐地说,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这说明   
    ①中非休戚与共、相互同情、相互支持    ②中国受到非洲国家的尊重
    ③中国和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  ④非洲的发展耍依赖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据此回答16—19题。
16.“它(工业革命)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它的话-----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能证明以上观点正确性
 ①洋务运动②明治维新 ③义和团运动  ④印度民族大起义⑤俄国1861年改革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17.恩格斯说:“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建立科学原子论的科学家是
    A.英国波义耳    B.德国赫兹    C.英国道尔顿    D.法国拉瓦锡
18.1870年全世界只生产大约80万吨石油,而1900年的年产量猛增到2000万吨。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工人人数的增加        B.开采技术的进步
    C.石油行业的利润丰厚    D. 内燃机的发明 
19.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说明   
①资本主义代表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  ②军事变革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客观因素 
③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是科技革命的重要条件  ④科技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据此回答20--22题。
20.下列不是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相同点的是
  A.维护国王地位          B.削弱贵族势力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实行宗教专制
21.1814年,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三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这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话主要针对的是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②“法国人鲜血的价值”指瓦解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传播了启蒙思想  ③“看到法国人离开”是指法兰西第一帝国瓦解,意大利摆脱奴役  ④这位意大利爱国者对于拿破仑及其法兰西第一帝国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下列关于北美独立前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英属北美殖民地封建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发展主流
  C.英属北美殖民地南北经济存在差异,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
  D.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完全依附于英国


   重大国际会议往往能改变或创造历史。据此回答23--25题。
23.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后张伯伦发表演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   街(英国首相府)来。”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慕尼黑协定》满足了德国的要求,缓和了英德矛盾
    B.慕尼黑会议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英国最终自食其果
    C.“第一次”应指《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D.“两次光荣的和平”都具有大国强权的色彩
24.以下哪些会议的召开引起了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
①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  ②巴黎和会 
③华盛顿会议  ④共产国际“七大”  ⑤雅尔塔会议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C.②③④
25.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以下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持续发展”一词由亚洲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
    B.“可持续发展”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
    C.知识经济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D.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0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在这种新环境下,学术空气当然变换。”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王伦说“学原不问精粗,总期有济于世;人亦不问中西,总期不违于天……虽属技艺末务,而实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
                     注:王伦,明朝天启朝(1621年----1628年)进士
    材料三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在文化交流史上,看来没有一件事足以和17世纪时耶稣会传教士那样一批欧洲人的入华相比,……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天文学上所起的作用与亚洲前几个世纪的天文学有那么多的牵连,而且在中西文化相互影响的问题方面使我们得到了那么多的教益。”
(1) 材料一中梁启超关于两次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接触的表述是否准确,请予以说明。(2分)

 

 

(2)材料二中王伦论述的中心意思是否表明明清之际“学术空气当然变换”,为什么?(4分)

 

 


 (3)指出材料三中耶稣会传教士人华的真实目的及其在中西文化相互影响上产生的作用。(4分)

 

 

27.(16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产如何发展?与战争如何结合?战争第一,生产、生活怎么办?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些问题不解决,革命战争能不能维持就成为大问题。”  
——王观澜《回忆中央苏区》
    材料二  “长期抗战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将是财政经济问题,这是全国抗战中的困难问题,也是八路军的困难,应该提到认识的高度。”   
         ——1939年1月2日毛泽东为《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撰写的发刊词
    材料三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中共中央及时确定了“边抗、边稳、边建”的方针,在抗击侵略者的同时,继续稳定物价,继续进行经济的恢复与建设。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战争第一”?毛泽东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4分)

 


(2)八路军在抗战中最困难的局面出现在什么时候?八路军又是如何解决财政经济问题的?(4分)

 


(3)指出材料三中“边抗、边稳、边建”的具体成果和措施。(6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战争与经济的关系。(2分)

 


 28.(14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有德国,欧洲的防御不过走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有了德国,就能够有一个纵深的防御,有足够的力量来对付东方。”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  “美国政府一开始就断定,马歇尔计划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国西占区能否复兴,取决于它是否对整个西欧经济复苏做出最大贡献…….”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三  1954年10月21日至23日美英法等北大西洋公约成员国同联邦德国外长在巴黎开会,达成一系列协定,统称《巴黎协定》。其主要内容是:美英法结束对联邦德国的占领,但3国军队仍驻扎在西德;接受联邦德国参加西欧联盟和北约,允许它建立50万人的军队,但不得拥有原予、生物和化学武器。
    材料四  “如果《巴黎协定》被批准,则有关国家将重新考虑局势,旨在采取保卫它们安全的措施。”
             ——1954年11月29日莫斯科“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公报
(1)结合二战后美苏对德的处置谈谈材料一中杜鲁门对德政策的立足点。(4分)

 


(2)指出材料二、三中美国采取的相关措施对德国产生的影响;(6分)


(3)材料四中“有关国家”“旨在采取保卫它们安全的措施”具体指什么。“该”措施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29.(10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同时也是东盟与其外部组建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又被称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之后“未来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拥有18亿人口,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上图为2004年7月22日,在位于印度尼西亚西爪哇万丹省的印尼布原拉中国嘉陵萨克蒂摩托车有限公司摩托车生产组装厂,一名员工将装配好的摩托车放入库房。
材料二  图为亚洲四国经济1996年—2000年GDP增长率变化情况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出现此趋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亚洲四国1997年GDP急剧下降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3)谈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亚洲经济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分)

 

 

 

2007年全国百校联盟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六)答案
[考纲梳理与考向预测]
   2007年高考历史大纲和2006年高考历史大纲相比没有什么变化,说明2007年高考历史命题将保持2006年命题的基本风格,进一步做到返璞归真。结合2006年高考试卷的特点,我们认为,2007年高考命题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特点。继续突出中学历史学科各册教种书中的主干知识,着力考查学科基本知识。可能加大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的考查,知新老殖民主义等,可能突出文化史部分的考查,将以中俄、中意、中印文化年为载体考查学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历史学科内综合能力考查的:难度,适当降低一些历史基础知识的命题难度。仍将隐性介入社会热点问题,如中非合作问题、和谐社会问题、文化年问题,以体现试题贴近生活、关注新课程改革、重视史学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精神等功能。材料型选择题和主观题的数量可能会有所增加。试题不会超“纲”(考试说明和中学教学大纲),但可能有考题的新尝试和新突破。
[测试评价与备考策略]
本套试卷难度适中,有比较好的区分度,测试效果相对较好。本次测试反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但高分不多,说明学生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理解不清;审题不准;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针对上述问题,学生在今后的备考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突出对知识的整体梳理,根据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最新考试大纲,将历史知识编织成网,全面掌握基础考点。
    加强综合强化训练,将试题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将热点问题与考点有机结合,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对“能力立意”的要求。
    抓住每个时期的阶段特征,融会贯通各个时期的纵横联系,力求在小专题复习中提升历史的宏观思维和解题能力。
   以课本和考纲为基础,不能抛开课本和考纲擅自圈定所谓的热点、.重点范围。重视中外历史知识的全面掌握,在全方面学习的前提下;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到位,不能似是而非。课本是重要的复习备考资源,要善于运用课本,通过练习巩固、深化、活化历史知识。
1.A  解答此题时应注意“根本原因”—词。在这里,根本原因就是要求学生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一系列变革的根源。
2.D  此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实施市易法目的与作用的识记,只要学生对史实把握较好应该好回答。
3.B  此题是对明朝一条鞭法的目的、内容及作用的综合考查。学生应注意一条鞭法把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改为按人丁和田粮摊派的赋税制度。
4.D  此题主要是对玉门关地理位置的考查,玉门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是河西走廊的门户,位于今甘肃省。
5.D  此题主要考查对唐代吐蕃有关史实的识记,应注意在文成公主人藏前吐蕃并未接受唐朝中央政府的册封。
6.A  西域都护设置于西汉时期;渤海都督府设立于唐朝;设立宣慰司、土知府,实行土司制度是从元朝时期开始;中央设立驻藏大臣是在清雍正时期。   
7. B  19世纪中期,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与沙俄相比,它完全可以凭借其经济优势获得侵略权益。
8.D  本题旨在考查《辛丑条约》的标志性影响,学生应结合20世纪初列强对华侵略情况判断。   
9.A  “二十一条”除第五条部分内容再议外,其余袁世凯全部接受。
10.B  ①③是戊戌变法的影响和表现,②④是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的继承和发展。
11.A  这是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12.D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对外交往的掌握情况,中非出土的文物是双方交往的见证。
13.B  19世纪末亚非拉爆发民族民主革命,苏丹人民在马赫迪领导下攻打首都喀士穆,击毙了戈登。
14.D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
15.A  中非之间是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不存在谁依赖谁的问题。
16.B  此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客观作用。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性,仇视一切外来事物;印度民族大起义则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为主要任务,并未涉及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故此题只能选①②⑤。
17.C  此题考查的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建立了科学原子论。
18.D  此题主要抓住时间变化:从1870年到1900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史实便不难得出结论。
19.C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从美国开始的,以后逐步扩大到西欧和日本,60年代达到高潮。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和苏联的经济发展。但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代表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①的说法不正确,排除。所以正确答案为C。
20.C  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都是封建王朝,都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标,故A、B、D项都是相同点。
21.D  由于拿破仑的侵略扩张野心,使法国所进行的战争性质由革命转变为侵略。1814年拿破仑退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法国对意大利等国的控制也随之结束。
22.B  独立前的北美是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殖民地,其经济发展主流是资本主义经济。
23.A  《慕尼黑协定》后德国并没有停止其侵略的步伐。
24.c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改变了欧洲和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根据二战后期召开的雅尔塔等会议的决议,战后形成了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
25.A  “可持续发展”一词是欧洲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首先提出来的。
26.[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史实的掌握情况。第(1)小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上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两次影响的具体时间的识记。第(2)小题考查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但学生在答题时应注意此时西学东渐的影响只是在自然科学方面,影响的只是少数的封建士大夫阶层。第(3)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耶稣会传教士入华目的及客观影响等基础知识的识记。    

 


  [试题答案]  (1)梁启超的表述不准确,因为第—次中西接触——佛学的传人是在两汉时期。
  (2)王伦论述的中心思想是: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知识都应学习,但这并不表明明清之际“学术空气当然变换”。因为耶稣会传教士宣传西方科学知识只是赢得一部分开明士大夫的好感。虽然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 华传教土合译了一些西方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但是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程朱理学及心学。
  (3)耶稣会传教士入华的真实目的是传播基督教义,收纳基督教徒。作用主要表现在: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把西学中的科学思想,特别是把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思维拓展]  本题以中西方文化交流为背景,考查学生对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的掌握情况。本题还可以从今天的全面开放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变为一个整体,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的角度来考查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27.[解题思路]  本题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为栽体,考查学生对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策措施的掌握情况,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到党始终把发展经济放在重要的位置。第(1)问学生在解答时应注意材料引文中“中央苏区”一词,它特指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第(2)问学生应认识到毛泽东题词的预见性;第(3)问学生要从“边”去分析,选择相应的时间和内容。   
  [试题答案]  (1)因为自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连续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进行土地革命,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兴办一些工业,主要是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2)1941年到1942年。制定“双交双减”方针;开展大生产运动。
 (3)“边抗”:1950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1953年美国不得不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中国国际威望提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边稳、边建”: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工商业的合理改造、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等。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4)战争的胜利为经济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经济的发展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维拓展]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党史的掌握情况,题目还可以进一步考查战争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也可以从“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入手考查各个时期观点的实际情况。   
28.[解题思路]  本题以美德关系命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美德关系的状况及产生的影响的掌握情况,从而认识国家利益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第(1)问考查对德处置情况,学生只要记忆准确就容易回答,而回答杜鲁门对德政策的立足点时要注意材料一中“东方”的含义;第(2)问学生应辩证地认识两则材料对德国产生的影响;第(3)问学生在解答时应从材料引文中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得出结论。
  [试题答案] (1)对德处置:设立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对德国及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出发点: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需要。
(2)制定马歇尔计划和签署《巴黎协定》。一方面促进战后西德经济的恢复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造成德国的分裂和冷战的加剧。 
(3)指苏联和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的组织。它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和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思维拓展]  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掌握情况。本题还可以从美苏关系入手考查冷战对德国产生的影响,也可以把战后美日关系、美德关系进行比较来考查德、日两国对历史的认识态度。
29.[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涉及对亚洲经济发展情况的掌握程度。第(1)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第(2)、(3)小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简单运用。
  [试题答案]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主要因素是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体现。
(2)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说明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扩张,它带来的利益和风险是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由于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风险很大。
(3)不仅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参加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整个亚太地区经济的增长。
[思维拓展]本题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掌握情况。本题还可以从海上丝绸之路入手来回顾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关系发展的历史,也可以
从经济角度来考查亚洲经济地位的变迁情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