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新课程历史九年级上模拟
琼山中学初中历史课程模
新课程七年级历史段达标
张波:浅谈新课程下的历
新课标四川省2005中考历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周明学:新课标下历史教
新课程下教师课堂管理初
刘向荣:如何在新课改中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历史新
最新热门    
 
新课程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

时间:2009-10-18 17:32:38  来源:佚名
 

http://blog.cersp.com/38777/1164144.aspx

                   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以农立国”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的基本政策,农业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回答第1~3题。

1.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                     B.刀耕火种

C.耒耕                         D.自给自足

2.以下项目中不属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特点的是

A.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               B.主要采用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耕作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进步

3.《敦煌掇琐·上辑·琐三十》载:“你道生胜死,我道死胜生。生即苦战死,死即无人问。十六作夫役,廿一充府兵。”这主要反映了

A.沉重的徭役、兵役                     B.佛教教义对人们的影响

C.繁苛的赋税负担                       D.社会矛盾尖锐,局势动荡

    尽管受到统治者“抑商”政策的限制,我国古代工商业还是有着相当的发展。回答第4~7题。

4.右图是一种冶铁鼓风工具的示意图。发明此一工具的是

A.战国 李冰    B.战国 郑国    C.东汉 杜诗    D.东汉 崔寔

5.王莽曾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其主要目的是        

A.征收税收                    B.管理秩序         

C.控制物价                    D.后勤服务

6.下列诗句中反映了唐朝手工业生产情况的是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D.药圃茶园为产业,野糜林鹤是交游

7.明朝李鼎的《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反映了明代

A.出现了区域性的商帮              B.长途贩运日益发展 

C.海外贸易趋于繁荣                D.乡村集市开始兴起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生长起来的。回答第8~12题。

8.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B.榨油业的衰败  

C.铁器制造业的衰落            D.制糖业的衰落

9.设想你是一位19世纪60年代投资企业家,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于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军事工业

10.以下两家近代企业的共同点有

①都采用机器生产                      ②是最早的近代企业之一

③是洋务运动的产物                    ④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

 

 

申新纺织公司
 
大生纱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信息有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   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2.一位英国人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英纺织品贸易矛盾                       B.中英机器进口矛盾

C.中英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D.中英贸易入超激化矛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回答第13~15题。

1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提出了

A.开辟一条合乎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

B.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的问题

C.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

D.科学判断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

14.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化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15.右图反映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土高炉炼钢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领导人的果断决策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回答第16~21题。

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A.广东、福建                    B.安徽、四川    

C.四川、浙江                    D.安徽、江苏

年份
 产量(亿千克)
 
1980年
 5.02
 
1981年
 6.70
 
1982年
 7.15
 
17.右表为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究其政策方面的原因,关键在于实行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对外开放政策             D.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18.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发展非公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首先开始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D.浦东开发区的设立

20.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在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主要是考虑到厦门

A.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成绩突出        B.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C.外资企业众多,人才资源充足          D.区位优势,海外华侨众多

21.首次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传入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答22~25题。

22.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福州,要到厦门观光,为了方便和实惠,你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A.火车            B.飞机            C.轮船             D.自行车

23.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

A.男子流行中山装,女子则以旗袍为日常着装     B.中西餐并行于世

C.京津地区出现了欧化住宅                     D.男子普遍留长辫,女子大多缠足

24.下列事件曾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是

①鸦片战争     ②辛亥革命   ③新中国成立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演变。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第31、32、33题各10分,第34题20分,共50分)

3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10分)

(1)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请列举古代中国在水利建设方面的三项重大成就。(4分)

 

 

(2)分析“工官”制度对古代手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是什么?(2分)

 

 

32.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0分)

(1)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4分)

 

 

(2)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6分)

 

 


33.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10分)

图2:中山装
 
图1:改良后的旗袍
 
材料一:


(1)图1和图2的服饰设计有何相同点?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

 

图5:互联网
 
图4:现代移动通讯工具
 
图3:广(州)深(圳)

铁路上运行的高速列车
 
材料二:
 

(2)结合以上图片,试分析交通、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进步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

 

 

 

34.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存在着一个经济重心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今天,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中国最重要、也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20分)

自隋大运河开凿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繁荣,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

材料一:“天宝十载,广陵郡(今江苏扬州)大风,驾海潮,沦江口大小船只数千艘。”

——《旧唐书》卷三七《五志行》

材料二:唐文宗曾下诏:“南海蕃舶本以慕华而来,固在接以恩仁,使其感悦。……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税率。”                   

——董浩《全唐文》卷七五《病后德音》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扬州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2分)

 

 

(2)材料二体现了唐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它对扬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分)

 

 

民国初年,长三角地区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材料三:《民国初年沪杭宁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3)依据上图,说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主要集中的行业是什么?(2分)为什么会集中在这些行业?(4分)

 

 

(4)请说出这一时期该地区著名的三位实业家。(3分)

 

 

“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的里程碑。

材料四:

浦东开发开放前——“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浦东开发开放后——璀璨夺目的东方明珠
 


(5)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分析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主要有利因素。(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2345678910
 
ADACCABABC
 
11121314151617181920
 
ACADCBAAAD
 
2122232425 
 
CCDDD

二、非选择题(第26、27、28题各10分,第29题20分,共50分)

26.(1)都江堰;郑国渠;井渠;王景治理黄河等(4分,答出3点给4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1点给2分)

(2)利:“工官”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2分)

弊:使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容易失传。(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3)重农抑商政策。(2分)

27.(1)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4分)

(2)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3分)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分)

28. (1)都综合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进行了改革与创新。(2分)反映了中西合璧的时代特征。(2分)

(2)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言之有理亦可)

29. (1)水运发达;商船贸易繁荣。(2分,答出其中1点即可)

(2)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2分)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1分)

(3)纺织业和面粉业。(2分)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同时由于战争的需求,给中国的粮棉商品出口提供了机会;江浙一带纺织和粮食加工的原料资源丰富。(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张謇、荣宗敬、荣德生。(3分)

(5)地理优势,近海和交通便利;经济条件优越,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全国的金融中心;自然资源丰富,有着广阔的经济腹地;政策优势,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人才资源优势,是全国科技文化教育中心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长期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允许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