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高考辅导怎样复习图表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材料分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评论型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最新热门    
 
高考试题中国古代史分章汇总

时间:2009-10-18 17:33:09  来源:李怀平
 

 

这个来自园地,我觉得是个很不错的东西。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65717/archives/2007/484190.shtml

 

2007年高考试题中国古代史分章汇总

整理:李怀平

 

A选择题部分

一、先秦

1.(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2.(2007海南卷)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3.(2007海南卷)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4.(2007广东卷单科)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C)

5.(2007上海历史)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

6.(2007上海历史)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7.(2007上海历史)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8.(2007江苏历史)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9.(2007广东文基、理基)“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10.(2007广东卷单科)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11.(2007全国文综二)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书省决策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2.(2007上海历史)当代历史学家开始关注“忧愤”这一情感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果你要选择“忧愤之死”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合适的人物

A.邓世昌    B.林肯

C.拿破仑    D.屈原

二、秦汉

13(2007 广东卷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14.(2007江苏历史)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A)

15(2007全国文综一)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15.B 汉武帝中“武”之意为威强睿德,武帝刘彻在位时曾三次出兵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界的威胁,是一位“尚武”的皇帝。A项嬴政自称始皇帝,C项唐太宗是庙号,D项康熙是年号。

 

 

16.(2007全国文综二)图5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17.(2007上海历史)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涉及长安民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

A.吃葡萄、喝肉羹     B.盖棉被、穿绸衣

C.放鞭炮、听说书     D.抽卷烟、烤甘薯

18.(2007天津文综)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
A.创制了简仪                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C.制定了《 大衍历》         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

18.D 此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能力。可以用排除法来解答。元代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叫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张衡是东汉时期的人,因此,ABC三项均是错误的。

19(2007宁夏文综)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19.A 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丞相的主要职责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西汉前期继承秦制,使这一制度得以沿袭。

20(2007宁夏文综)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20.C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例如,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更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从而为汉武帝所接受,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1.(2007海南卷)图3是湖南长沙马王堆—座墓葬中出土的丝织品,上面用当时通行的字体抄写了一部典籍,它应该抄写于

A.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22.(2007江苏历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23.(2007海南卷)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A.垄作法        B.套作制

C.稻麦二熟制    D.一年三熟制

 

四、隋唐

24.(2007上海历史)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    B.府兵制、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科举制、均田制

25. (2007全国文综一)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A. 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 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 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25.C 注意对题中“实亦社会之革命”的分析。武则天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使许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录用。由此,庶族的地位开始上升。

26.(2007全国文综二)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27.(2007天津文综)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27.B此题非常适用用排除法解答。西域督护设置在西汉,泉州口岸的开发说法不正确,而且泉州在唐朝还不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AB两项比较则B更为准确

28(2007四川文综)图7表现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四川地方文化特色的是

(B)

29. (2007山东文综)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9.B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家家守村业” 反映了重视农业的观念,“头白不出门”体现的是安土重迁的思想

30.(2007海南卷)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 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31(2007海南卷)图2为“胡人执犁俑”。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A.汉代

B.唐代

C. 宋代

D.元代

 

 

32.(2007重庆文综)图六为隋唐时期局部图。A、B、C、D四城市中,同时以陶瓷和纺织品著称的是:

 

 

 

32.D.A为扬州,是唐朝后期最繁华的城市,也是纺织业中心;B为苏州,是纺织业中心;C为宣州,是造纸中心;D为越州,以陶瓷和纺织品著称,故选D。

33.(2007上海历史)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     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

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     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

34(2007宁夏文综)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34.B宋初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管理国家行政事务,这一点和唐朝是一样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称为“三司”。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这些明显与唐朝不同。

35(2007广东卷单科)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6.(2007广东文基历史)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37.(2007全国文综二)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乌斯藏都司

38.(2007江苏历史)右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9.(2007四川文综)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A.官僚          B.市民       C.皇族          D.农民

40(2007宁夏文综)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

图7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40.D 宋元丰三年苏轼被谪至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时做《黄州寒食诗帖》。贴中用笔率意奔放,恣肆挥洒,有徐起渐快,嘎然而止的节奏,体现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可以明显看出被贬谪黄州的悲愤情感,正体现了“宋人尚意”的特色。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正体现出字体的变化特点。

41.(2007上海历史)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行省制    ②州郡县制   ③郡县制    ④道州县制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42.(2007上海历史)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例和选材原则的是

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    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人其中

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    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

43.(2007海南卷)宋 代 理 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六、明、清

44. (2007全国文综一)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

A. 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     B. 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

C. 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     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44.D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斗争中,将女真人按军事组织形式进行编制,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的制度,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45.(2007海南卷)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46.(2007全国文综二)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47.(2007全国文综二)达赖和班禅是西藏的宗教领袖,从乾隆年间起,其继承人由

A.金瓶抽签确定       B.宗教上层人士推举   

C.中央政府直接任命   D.达赖、班禅相互指定

48(2007宁夏文综)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48.C 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

49.(2007山东文综)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五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49.C 从名称“一统河山”“四方平定”“六合一统”中即可得出结论。

50(2007宁夏文综)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51. A 建立西汉的是汉高祖刘邦,为避讳刘邦名字中的“邦”而改“相邦”为“相国”。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职权范围;北宋改“昌南镇”为“景德镇”是表示在景德年间当地瓷器制造的发展;明初改“大都”为“北平”,是因为明政府面对蒙古族的威胁,希望北方平安的意思。

52. (2007江苏历史)中国古代历史上屡次出现南北分裂或对峙,最终多以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政权为结局。以下哪次统一却改变了这一“定势”?

A. 隋朝统一   B. 北宋统一   C. 明朝统一     D. 清朝统一

有学者认为,古代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读图5,完成12、13题。

53.(2007年北京文综)在图中I期,南下进攻的民族是

A.山戎  B.匈奴   C.突厥   D.回纥

54.(2007年北京文综)在图II期,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对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C.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统治  D.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

55.(2007四川文综)加强对官吏的检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的是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御史台④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6.(2007四川文综)出身“布衣”,重视经济立法并严惩贪污贿赂的古代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玄宗

C.明太祖                           D.乾隆帝

 

 

 

57.(2007天津文综)从图7 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

①     和亲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睦      ② 祖国认同感具有强大影响力

③ 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④ 民族平等是历代的民族政策

A.① ②         B.③ ④       C.① ③        D.② ④

57.A此题为图片组合式选择题。根据备选项,可以看出,①②③④中只有两个是正确的,图七中没有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内容,注意:土尔扈特部是回归而不是反抗外来侵略。民族平等是历代的民族政策太过于绝对,因此是错误的。
58(2007广东卷单科)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影响广泛。完成14-15题。

59.(2007年北京文综)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60.(2007年北京文综)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中国古代各民族共同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回答12-13题。

61.(2007重庆文综)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

A.由粟末靺鞨发展而来                      B.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八旗制度

C.建州等部明初归奴尔干都司管辖            D.在奴尔哈赤时将族名改为满洲

61.C.教材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再现。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所建,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故答案为C。

62.(2007重庆文综)下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代中原地区的铸铁技术传入新疆地区      B.契丹族仿照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

C.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D.清代开始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62.D.明永乐年间设贵州布政使司,开始了“改土归流”,所以选D。

63.(2007上海历史)据《明史·外国传》载:“崇祯时,历法益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令其徒罗雅谷、汤若望等,以彼国新法相参较,开局纂修。”文中的“其”是指曾与徐光启长期合作的

A.白晋      B.利玛窦

C.南怀仁    D.巴多明

64.(2007上海历史)右图为“中国科普博览——古代

科技馆网站”的首页,页面设置了十一项链接。如果

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A.浑天仪    B.翻车

C.赵州桥    D.数学

 

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反映社会的需要,回答14-16题。

65.(2007重庆文综)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酿酒                  

B.唐朝前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C. 明代引进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        

D.清政府鼓励扩大手工业生产规模

65.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用曲酿酒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故选C。

66.(2007重庆文综)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的相同点是

①有唯物主义思想   ②有反封建思想    ③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④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6.A.此题可以通过排除法的出答案。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也缺乏广泛的阶级基础,由此排除B、C、D。直推法为:文艺复兴时期培根和布鲁诺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故选A。

67.(2007广东文基历史)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68.(2007上海历史)为了稳定边疆,完成国家统一,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是

A.收复台湾        B.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C.平定三藩之乱    D.颁布《钦定西藏章程》

B.主观题部分

一、先秦

69.(2007上海历史)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问题:(6分)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抄在答题纸上)(2分)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抄在答题纸上)(2分)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抄在答题纸上)(2分)

69.答案要点:

(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70.(2007重庆文综)(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堂,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4分)

解析:本题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入题,考查了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1)第一问由材料“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可以分析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后一个问实际上问的就是这一教育思想的重大意义,属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回忆教材即可。

70.答案要点:“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71.(2007山东文综)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6分)材料一 登州文会馆是美国传教士狄考文1876年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表3为该校正斋(中学部分)开设的主要课程:

表3

宗教类

中国经学类

自然科学类

社会科学类及其他

天道溯源、救世之妙、罗马书等

书经、诗经、论语、礼记、孟子、左传、易经等

代数备旨、圆锥曲线、测绘学、格物(声、光、电等)、航海法、物理测算、化学、动植物学、微积分学、天文揭要等

读作诗文、万国通鉴、二十一史约编、是非学、富国策等

材料二 试办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以四书、五经为体,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注:艺学指算、绘、矿、医、声、光、化、电)为用。”

――安作璋等《齐鲁文化通史》

(2)分析材料一、二,指出两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共同之处。(3分)这类新式学校的创办对山东近代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2分)

解析:(1)先秦时期是指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这段历史。包括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的群居生活、氏族公社的出现、奴隶制时代的夏、商、西周,以及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显示山东重要地位的主要史实体现在奴隶制时代分封制、向封建制过渡时的土地改革和诸子百家的思想

(2)第一问根据材料进行简单的对比即可得出结论,第二问新式学校的创办,培养了大量新式的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71.答案要点:

(1)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本周暑期的重要封国。
        经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2 共同之处:都有中国经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
        作用:培养了新式人材,促进了山东近代经济的发展。

 

72.(2007海南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    

材料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摘编自《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4分)

72.(8分)答案要点:

(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2分)

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2分)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2分)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2分)

 

二、秦汉

73.(2007四川文综)32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回答:

(1)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其意义不亚于新航路的发现。西汉时期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哪些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4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3分)

73.答案要点:

(1)地区: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

     意义: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开始了整体发展的进程。

74.(2007上海历史)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

问题:(7分)

(1)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  (1分)

(2)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3分)

(3)案例一如果发生在唐朝,是否会维持原判?为什么?(3分)

74.答案要点:

(1)负责司法。

(2)从“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3)不会,中华法系至唐朝完全形成,触犯皇帝罪不可恕。或者,会,因为我国古代司法具有“人治”的特征,遇到开明君主或明智的司法官会维持原判。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无)

四、隋唐

75.(2007年北京文综)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建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完成下列问题。

唐朝沿用了隋朝开辟的大运河。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 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安史之乱后,唐朝还能再延续150多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运河转动的东南财赋支持。大运河把长安、洛阳、涿郡、江都( 扬州 )、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系起来。杭州在中唐以后日益繁华,“万商所聚,百货所殖,……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

 

  


(1)       读图11,结合材料概括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8分)

75.答案要点:(1)为京师转运粮食财富,对维持唐朝后期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南北交通,城市商业繁荣,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

76.(2007全国文综一)(2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局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自《金大国志》等)

(1)指出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界线。(4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6分)

76.解析:(1)本问考查的是考生识图的能力及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依据所给地图作答即可。

(2)解答原因时注意对材料的分析,可从燕京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以及上京在统治方面的弊端等方面作答。

解答影响时可从对社会发展、民族融合以及迁都之后对北京地区的影响、对以后历代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76.答案要点:(1)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

(2)原因:上京地处偏僻,不便实行统治;燕京地区是战略要地;利于控制全境,便于南下攻宋;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明程度较高。

影响:促进民族融合,加快社会文明和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历代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

 

 

 

77.(2007江苏历史)(10分)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 )请更张新法 ,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①北宋“积贫”原 因 ,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 )

②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 ,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

③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

④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 )

77.答案要点:(共10分)

①冗官。

②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人大为增加。

③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④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78(2007江苏历史)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14分)

78.答案要点:(共14分)

①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丘)。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还主张“礼”(贵贱有“序”)。

②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孟轲)。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

③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⑤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答“百家争鸣”亦可)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79.(2007山东文综)【选作部分】(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

79.解析:(1)对“士”的改革措施是指官僚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措施即可,其他几个方面容易理解。

(2)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政治思想很显然不主张变法改革,所以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当然主张变法维新,因此借用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79.答案要点:

(1)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80.(2007重庆文综)(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古之取士皆于学校,故首先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友以成就之,以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

80.答案要点:

(2)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舆论不利于变法。注重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实用性人才;扩大了选官途径。

 

六、明、清

81(2007天津文综)(32分)君与民的关系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1)图11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2分)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2)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4分)

81.答案要点:

   (1)重民生。皆奢从简;轻徭薄赋

   (2)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 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

 

82.(2007广东单科)(9分)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 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

《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分)  

 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   

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83.(2007上海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银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材料二:17世纪初年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丁;1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

问题:(7分)

(1)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是什么?  (1分)

(2)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推行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3)材料一与材料二中两个“丁”的含义不同。根据材料情境推测这两个“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3分)

试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因此,对学生答题的评分,只要意思与本答案要点相符即可,不要求文字表述与本答案相同。

83.答案要点:

(1)一条鞭法。

(2)减轻农民负担,削弱人身依附关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

(3)材料一的“丁”指成年男子,材料二的“丁

 

 

 

84.(2007海南卷)世界文化遗产荟萃(8分)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1)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4分)

 

(2)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4分)

 

84.(8分)答题要点:

(1)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部落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2分)

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本,(1分) 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的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1分)

(2)康熙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认识长城;(1分)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3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