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06年全国历史中考模拟试
06年全国中考历史综合训
06年全国中考历史综合训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基础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科模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试
06年全国初三历史中考创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压轴
杜丽娴:奇葩争秀 各领
2006届高三全国大联考历
最新热门    
 
全国名校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卷

时间:2009-10-18 17:49:50  来源:佚名
 

          决战新高考历史冲刺卷 全国名校全真模拟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义思想                        D.朴素辩证法思想
    2.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3.在中国古代下列发明中有效利用自然力的是
①杜诗发明的“水排”②马钧发明的翻车③唐朝时创制的筒车④张衡发明的浑天仪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王峻《题明妃出塞图》:

         图片
“塞上香风暗度村,琵琶声急马蹄迟。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师。”
该诗反映的是西汉时王昭君(右图)远赴匈奴和亲的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①王昭君是西汉元帝时的公主  ②昭君出塞时汉匈大规模战争的硝烟早
已散去  ③此次和亲是屈辱性的和亲  ④昭君出塞是汉匈之间和平友好的重
要表现,此后40多年间双方和睦相处
    A.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④     
    5.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实行的意义有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 ④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观察下图,欧洲直至18世纪才出现这种犁,据此分析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图片
    ①曲辕犁早在中国汉代即已使用了②曲辕犁在中国出现至少比欧洲早一千多年③我国古代的农业工具和农耕技术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④处于“蒸汽时代”的欧洲农业技术革新,滞后于同时代工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10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①英国商人曾积极地寻求经济手段打开中国的国门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制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市场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8.有民谣道:“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清方的记载则是:“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统,依旧让咸丰。”①这两首歌谣应该是1856年后流传开来的②反映的是天京变乱的历史真实③前一首说明了农民阶级的信仰发生了严重的动摇④后一首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太平天国内乱的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右图为中国近代的一枚印章
  它应该是镌刻于
 
  A.湖北军政府成立时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
  C.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
  D.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时

    10.右图为戊戌变法时期一份报纸
的一角,它反映了
A.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B.任命刘光第等人为总理衙门章京
C.筹建京师大学堂
D.戊戌变六君子被害事件
      
    11. 毛泽东长征的出发地是 
    A.中央根据地  B.鄂豫皖根据地 
    C.闽浙赣根据地  D.井冈山根据地
    12.“九•一八”事变后兴起的抗日民主运动没有能调动起哪股政治力量的积极性 
    A.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 B.国民党内爱国力量 C.中国共产党 D.爱国学

 


    13. 大生产运动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 
    A.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
    B.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C.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D.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发展生产和管理经济的经验
    14. 据统计数字: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0%,超过抗战前最高年产量的9%,据此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 人民政府为恢复经济做了大量工作 
    B. 翻身做主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C.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重要作用 
    D.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5. 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教训是 
    A.上层建筑改革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B.生产关系的改变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C.经济政策要与广大人民的愿望相一致
    D.经济发展指标要与人力、物力、资源相适应
    16.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工作中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解放和发展。”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有利于促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是①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  ②1953-1956年的农业集体化  ③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  ④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该词源自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文“Renaissance”。它概括了乔托以来的文艺活动的特点,被世界各国沿用至今。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对文艺复兴的正确理解是①是希腊、罗马古典文艺的“再生”与“复兴”②实际上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③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④在各国带有各自的特征。
    A.①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18.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对隔绝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启蒙运动
    C.尼德兰革命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9.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于
    A.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                 B.1857年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C.20世纪初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0.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被摧毁的帝国有①沙皇俄国②德意志第二帝国③奥匈帝国④土耳其帝国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 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消除了协约国帝国主义间的矛盾        B.使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矛盾得到缓和
 C.暂时协调了协约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D.为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22.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中,扩大国内市场的主要手段是
 A.推广先进技术                        B.加强生产管理
 C.推行金元外交                        D.增加银行信贷、推广分期付款
    23. 二战前夕,最能反映帝国主义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强权政治的典型事件是
 A.对西班牙实施“不干涉”政策          B.策划慕尼黑阴谋
 C.对意大利实施经济制裁                D.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24.当代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速的根本原因是
  A. 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B. 各国经济发展的排它
  C. 联合国职能的加强                D. 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
    25.温家宝总理在庆祝“神六”成功飞行时指出:“中国进行航天飞行实验,完全出于和平的目的,也是对人类科学与和平事业的贡献。我们愿与世界人民一道为和平利用太空而携手共进。”下列科技发明或成就完全出于和平目的的是①“一战”期间英国首次使用的坦克②“二战”期间美国向日本投放的原子弹③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④1991年我国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37分。
26.(12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的文明,在16世纪中叶以后,就再也不能避免地要发生正面交锋了。在最初的交往之后,一方面中国士大夫中,出现了像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等愿意接受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人;欧洲天主教内部,也出现了以利玛窦、艾儒略等人为代表的同情、容纳和接受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主张。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         
    材料二  公元1664年全国教务情形表(简表)
省别
     地名 教堂数目 教徒人数
直隶 北京 8           15000
陕西 西安 10          20000
湖广 武昌 8           2200
江西 南昌 3            1000
浙江 杭州 2            1000
江南 南京 1             600
(1)根据材料1,在明末清初,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文明,是如何产生交流的?(4分)
     
     
(2)根据材料2,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引入西方文化,多在哪些地区活动?为什么?(4分)
     

(3)根据所学知识,16世纪中叶以后东西方文明曾产生过那些激烈的冲突和碰撞?(4分)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392页。
    材料二 1905年科举废止不久,传教士林乐知在《万国公报》发表评论:“停废科举一事,直取汉唐以后腐败全国之根株,而一朝断绝之,其影响之大,于将来中国前途当有可惊可骇之奇效。”这种“可惊可骇之奇效”,远不仅是一时之间清皇朝灭亡、现代政治与文化变革开始的。[美]林乐知:《中国教育之前途》,《万国公报》第三十九册,总24014页,华文书局影印本。
一位在上海目睹废科举过程的日本人曾说:“废止科举是近来非常极端的措施,但未发生激烈的反对——反对者也没有出头,读书人都满心欢喜”。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
1905年10月2日,晋中太原县举人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见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如何,有可忧可惧之端。”刘大鹏著、乔志强注:《退想斋日记》,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6页。                                                    
   材料三  最后一场科举考试
    时间:1904年7月4日
    地点:故宫保和殿
    考题:策题四道
    一、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巨,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二、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三、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四、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考试的发展历程。(4分)

 

    (2)  据材料二,说明读书人对废除科举考试有什么不同反响?为何有此不同?怎样理解文中“‘这种可惊可骇之奇效’,远不仅是一时之间清皇朝灭亡、现代政治与文化变革开始的。”这句话?(5分)
                   

 

(3)  据材料三指出清末最后一场科举考试与明朝清朝前期的科举考试相比有哪些变化?(4分)

 

 

28.(12分)阅读以下漫画及文字材料
                         
      图1   奴化教育:鬼话连篇                 图2   日本新教科书:挂羊头•••    图一                                    图二
                               
      图3  日本宪法:手中防卫                    图4  日本:本性不改

       图三                                       图四
    材料一   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国民诚实地企望以正义和秩序为基调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和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
    材料二  “有事法制”包括《武力攻击事态法案》、《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正案》和《自卫队法修正案》三项法案。《自卫队法修正案》旨在保证“有事”时自卫队能更加顺利地执行战斗任务,如将使用民用土地的手续简单化、提高物资调拨的效率等;《安全保障会议设置修正法案》的目的是在对“有事”时设立的安全保障会议予以职能强化,扩大首相的权限等;《武力攻击事态法案》是三法案中的基本法,就日本遭到外国武力攻击时政府对策的基本理念和程序进行了规定。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 从图1-图4漫画中我们可获取哪些历史信息?(4分)

     

(2)  结合图3、图4和材料一、二说明日本近年来有哪些破坏日本和平宪法的史实?(4分)

 

(3)  图2中的日本新教科书歪曲了哪些历史真实?这给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所有亚洲人民发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危险信号?对此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4分)

 


三、 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2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4分,共38分
    29.(12分)今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中国通往亚非诸国的“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600周年。2005年7月11日,由交通部会同中宣部等其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织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2005年7月6日至10月7日在国家博物馆举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览,2005年7月11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放电视专题片《1405——郑和下西洋》,产生了强烈的反响。7月-8月份印度尼西亚、肯尼亚等亚、非国家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请回答:
(1) 从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郑和船队从我国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哪个季节?为什么?(4分)


    (2)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航海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值得我们推崇,特别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试举出郑和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遗产?(4分)
 

(3) 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大航海时代的“航海三杰”: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远洋航行在目的和影响上有何本质的不同?(4分)

 

 

    30.(12分)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
认同等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确实也始终伴随着多方位的努力。
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演变历程来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
个依序递进的变革程式。这一程式反映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
   (1)“器物”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3分)
  


(2)“制度”变革是指哪些重大事件?它们在建立国家政治制度上的主张有何不同?(3分)
  

(3)“观念” 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认为,当陈独秀一派思想家在此时得到“伦理的觉悟才是根本的觉悟” 的反省时,才算达到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完整境地。就此谈谈你的理解。(3分)

  

     (4)在中国近代史上,晚清政府为适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也进行了几次政策调整或改革。试列举这几次政策调整或改革的名称,谈谈你对晚清政府现代化的认识。(3分)
     
     

    31.(14分)100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今天我们就站在他象征性的身影下——签署了《解放宣言》。这项重要法令的颁布,对于千百万灼烤于非正义残焰中的黑奴,犹如带来希望之光的硕大灯塔,恰似结束漫漫长夜禁锢的欢畅黎明。
    然而,100年后,黑人依然没有获得自由。100年后,黑人依然悲惨地蹒跚于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之下。100年后,黑人依然生活在物质繁荣翰海的贫困孤岛上。100年后,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中间向隅而泣,依然感到自己在国土家园中流离漂泊。所以,我们今天来到这里,要把这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只要黑人依然是不堪形容的警察暴行恐怖的牺牲品,我们就决不会满意。只要我们在旅途劳顿后,却被公路旁汽车游客旅社和城市旅馆拒之门外,我们就决不会满意。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限于从狭小的黑人居住区到较大的黑人居住区,我们就决不会满意。只要我们的孩子被“仅供白人”的牌子剥夺个性,损毁尊严,我们就决不会满意。只要密西西比州的黑人不能参加选举,纽约州的黑人认为他们与选举毫不相干,我们就决不会满意。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岗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
                                    --- 马丁• 路德• 金《我有一个梦想》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解放宣言》是谁在什么时候签署的?这个文件签署的背景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马丁• 路德• 金的“梦想”其实早在《独立宣言》中就有所体现,具体说来是什么?美国立国时的《1787年宪法》打下了深深的种族歧视的烙印,有哪些表现?颁布《解放宣言》有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请以事实说明。(8分)

 

 
 
附参考答案及解析
决战新高考——全国名校全真模拟卷
1、D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考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老子的思想包括A、B、D,C不属于老子的思想,而A、B两项是其消极思想,所以应选B。
2、C  题中春秋时期“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是开始实行按亩收税。这些新税制使得公田和私田在税收上并没有区别,一些贵族干脆将公田也转化成私田,都促使土地由国有转向私有。A、B两项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成效。
3、C  本题考查考生对自然力和人力的概念区分。是一道组合选择题,“水排”和“浑天仪”是靠水力带动的,“筒车”是利用惯性力的原理,而“翻车”依靠的是人力,因此正确项为C。
4、B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的宫女,她所嫁的匈奴单于呼韩邪此时已归附汉朝,所以和亲并非屈辱性的,乃是主动的和亲,①③应予排除。
5、D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地租形式的变化,由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这样地主手中掌握了货币后就可以购买到精美的商品。①③④在教材中都有述及。
6、B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判断能力。可用排除法来做,曲辕犁在唐代才出现,故应排除①。
7、A  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分析、理解能力。因为鸦片贸易自鸦片战争前就展开了,故可排除C、D两项。而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想通过正当的商业途径将机器纺织品输往中国,所以B项不全面。
8、D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天父杀天兄”指的是“天京变乱”这一史实。从“长工”可判断是太平天国农民将士中流传的歌谣,而从“长毛”可知是地主阶级对太平军的蔑称。
9、A  从印章中字样可辨认出是“中华民国军政府之印”。
10、D 解题关键是在图中发现有效信息“著将军机章京刘光第、杨锐、谭嗣同、林旭四人及已革御史杨深秀、康有为之弟康广仁一起官犯六人提赴菜市口斩决”可知是戊戌六君子被害事件。
11、A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能力。毛泽东是随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瑞金出发长征的。
12、A 因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的是不抵抗主义的政策,故正确答案为A。
13、C 本题考查了考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A、B两项为干扰项。解题的关键是“最大”,A、B两项是其功绩但并非“最大功绩”,D项则较易排除。
14、C 考生应注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应该指的是农业的发展,而C项是在城市对工厂采取的措施。
15、B 本题是一道涉及跨学科综合的问题。关键是要理解“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对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但这一调整大大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故正确答案为B。
16、D 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人民公社化”运动显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含有①的选项应该排除。
17、A 本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文艺复兴”的实质、内容和特征的理解与掌握。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失为一道好题。文艺复兴并不是希腊、罗马古典文艺的简单再现,而是一股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的兴起。③④很容易判断是其内容和特征,故正确答案为A。
18、A 考生应弄清楚只有新航路开辟以后的“世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与亚洲、欧洲与非洲之间的联系,更是打破了新大陆与旧世界之间的隔绝。所以显然应该选A。
19、C 本题考查了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20世纪初,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将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20、B 此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沙皇俄国为俄国二月革命所推翻,德意志第二帝国为德国十一月革命所推翻,奥匈帝国领土上分裂出一系列民族独立的国家,土耳其帝国则是被凯末尔革命所推翻。
21、C 此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各种矛盾,该体系只是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远东的矛盾。并没有消除协约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在巴黎和会期间协约国帝国主义曾联合发起了对苏俄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并未缓和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再就是在此体系下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更进一步激化,因此不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正确答案为C。
22、D 该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能力,以及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国内市场”,A、B两项是发展生产的措施,C项是对外政策。
23、B 本题考查考生对“强权政治”这一概念的掌握。所谓强权政治是指少数大国依仗自己的实力、特别是军事力量操纵国际事务,践踏弱小国家的主权,追求狭隘的自身利益。英法德意等大国策划的慕尼黑阴谋是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是典型的“强权政治。”
24、D 该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
25、C 该题解题的关键是“和平目的” ①②显然是用于战争目的,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虽然属于军事武器但是为了巩固国防维护和平而研制的。

 

 


26、【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懂材料,并且从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文字材料和表格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同时要结合所学的知识来回答。回答第(1)问要注意交流的双向性:欧洲文明如天主教文化为中国士大夫所接受,中国文明如儒家文化也被西方传教士所容纳。第(2)问天主教传播的地区比较好找,但对原因的分析则需要动一番脑筋,无非是交通发达,文明程度高等等,要求学生把握好思维角度。第(3)问关键在于理解“冲突”意指矛盾、战争等。
【试题解析】 (1)一方面通过中国士大夫像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等愿意接受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人;另一方面通过利玛窦、艾儒略等欧洲天主教内部一些同情、容纳和接受中国文化的人来进行交流。(4分)
(2)京城、古都、长江流域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士大夫集中、交通方便。(4分)
(3)16世纪中期,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明清之际,沙俄侵略者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4分)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了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西学东渐”也是教材中新增考查点,体现了对历史重点知识和主体知识的考查。该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历史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提炼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以及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等。
27、【解题思路】解答此题要提炼材料中给出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第(1)问要运用已学知识,简要叙述科举考试从兴到废的过程即可。第(2)问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答出读书人对废科举的态度并分析原因,然后作进一步的思维拓展,分析此举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第(3)问要联系戊戌变法关于改革科举制度的内容对清末最后一场科举考试的影响,不难找出其中的变化。
【试题解析】(1)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唐朝前期进一步完善。 明朝开始“八股取士”。清末戊戌变法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制度。(4分)
(2)大部分人赞成,满心欢喜。少数人反对,对废科举深感忧虑和恐惧;赞成者自此可以消除科举考试带来的巨大精神负担和对人身的摧残,反对者从此失去了升官晋级的阶梯;废除科举收到的“可惊可骇之奇效”还在于从根本上变革了中国教育制度,培养人才,振兴中华,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5分)
(3)明、清前期的科举考试试卷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文体有严格规定,史称八股取士。而最后一场科举考试中,已不见八股文的踪影,改试策论,内容有中国史事、清朝政治、理财等。(4分)
【试题评析】本题为一道颇具思维深度的好例题。主要考查考生识记历史知识、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在识记历史知识基础上对知识信息迁移转换和解释能力。引起了学生对科举考试的整体思考和重新认识:慈禧太后在破坏了戊戌变法后,清末最后一场科举考试竟然又还原到了戊戌变法的老路上,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28、【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所给的图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掌握的时政知识来回答问题。符合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能力要求。首先要读懂图文材料,其次要弄清材料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考查考生课外知识的扩展能力,主要看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知识面是否全面。
【试题解析】(1)反映了日本在沦陷区进行旨在消磨被占领国民族意识的奴化教育;近年来一再修改历史教科书,肆意歪曲史实;频频出台一些重整军备的法案,破坏日本战败后制订的和平宪法。(4分)(2)扩充自卫队,派自卫队外出维和。大搞“有事法制”,想籍此重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4分)(3)新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改“战败”为“终战”,改“侵略”为“进入”,把侵略亚洲国家说成是“解放”英法殖民地,否认南京大屠杀等等。这些都严重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被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说明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极其猖獗,我们应该谨防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4分)
【试题评析】本题是一道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的典型例题。问题设计十分贴近现实,主要考查识记历史知识、读图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漫画切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给考生以展拓思维的空间。
29、【解题思路】本题是以时事材料为依托,创设情境式问答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等多种能力。解答此题时应注意,第(1)问是一道跨学科综合题,涉及地理中的季风知识。从航行角度考虑,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到南洋各地是顺风行驶,不难找出答案。第(2)问是开放式设问,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言之成理即可。第(3)问是比较式问题,要准确把握比较项:目的和影响,联系所学知识时要考虑两者的背景差异。
【试题解析】 (1)最佳季节应该是冬季,因为冬季我国沿海盛行东北季风,此时下西洋是顺风航行,可以缩短航行时间。(4分)
(2)郑和下西洋凝聚并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其精神的中心点是和平与亲善。(4分)
(3)郑和下西洋是出于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的政治目的,而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的经济目的。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西方远航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4分)
【试题评析】此题是一道跨历史和地理学科的综合题,命题以重大时政热点问题为素材,贴近实际,材料新颖时代感强。从各国开展纪念活动可说明郑和下西洋不仅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壮举,可培养考生的世界意识和蓝色海洋意识。答案多与教材内容为依托,同时又适当地做了一些拓展,以开启学生的思维。
30、【解题思路】本题以“现代化”问题为切入点,创设了一种新情境。不仅要求考生有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对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还要求考生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第(1)问关键在理解“器物”变革指的是只学西方的先进技术。第(2)问“制度”变革指的是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要注意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启蒙思想已经在我国传播。第(3)问“观念”变革指的是开始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等先进的思想主张。应注意到器物→制度→观念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只有三者结合学习才是完整的。第(4)问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清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实践停留在“器物”层面上的有洋务运动,上升到“制度”层面的有戊戌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这些变革都失败了,但客观上有利中国近代化。
【试题解析】(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启了工业近代化、军事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外交近代化的闸门。因此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起步。(3分)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辛亥革命中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分)
(3)新文化运动。理解:器物层面技术资源的现代化必须与制度和观念层面非技术资源的现代化相结合才算是完整的,否则必然归于失败。“伦理觉悟”的反省,是对“体用”关系认识的突破和深化,是高于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反省。(3分)
(4)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这些调整是清政府近代化的尝试,先后都失败了,根本原因在于未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调整是清政府在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整体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3分)
【试题评析】“现代化”的范式是近年来史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主干知识。本题是一个典型的“小切口、深分析”的问答题。考生应注意对知识问题的细化挖掘,注意该问题在教材中隐性的和显性的体现,以便对“现代化”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31、【解题思路】第(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解放宣言》即美国内战中林肯政府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第(2)问要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就是黑人与白人享有同样的平等自由的权利,即“人人生而平等”。还要记清《1787年宪法》中关于种族歧视的内容及其后这一问题的解决情况。
【试题解析】(1)签署:林肯于1862年签署的 。背景:内战爆发后,由于林肯政府幻想妥协、战备松懈,北军节节失利。影响: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打击了南方种植园主的势力,战场形势得以扭转。(6分)
(2)“梦想”:“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表现: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解决情况:《解放宣言》尽管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比如:白人警察向黑人施暴、限制黑人活动区域、有些州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等。(8分)
【试题评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问答题,以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一篇演讲稿中选取的材料引入,旨在引起考生对种族歧视问题的注意,种族歧视是当今世界的几大社会问题之一,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