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复习图表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材料分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评论型
最新热门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之魏晋南北朝

时间:2009-10-18 17:51:03  来源:佚名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三:魏晋南北朝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民族关系复杂、佛教盛行,但封建经济在该阶段曲折发展,特别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据此回答1——9题。
  1三国统治者都积极恢复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A.改变东汉后期的落后经济状况
  B.加强同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
  C.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
  D.保持三国之间的经济平衡
  2“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这种现象出现在()
  A.东汉时期B.三国时期
  C.西晋时期D.东晋南朝
  3简牍作为主要书写材料被纸张取代是在()
  A.战国时期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D.魏晋时期
  4《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流通,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焉”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
  A.鲜卑族进入封建社会
  B.北魏政府重视商品经济发展
  C.北朝初商业一度萎缩,北魏后期有所恢复
  D.南北朝时商品经济无从发展
  5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史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十六国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到了开发
  B.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C.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扬州、建业是著名的造纸中心
  D.南方创制出的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6下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B.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
  C.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D.由于战乱分裂,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7魏晋时期,边疆开发比较突出的地区有()
  ①西域地区②河西走廊
  ③西南地区④辽东地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8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江南出现重要产粮区,这突出表明()
  A.战争对经济的兴衰具有决定性影响
  B.南方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超过北方
  C.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D.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赶上北方的原因有()
  ①北方长期战乱,经济遭破坏
  ②南方较北方安定
  ③大批北方农民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开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宗教是麻醉剂,有人信奉得善感,有人信奉得毒汁,统治者巧用它作工具,认清它并廓清说明它的人应是至圣先师。据此回答10——11题。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盛行,最根本的是因为()
  A.佛教顺应了人民摆脱苦难的需要
  B.历代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推崇
  C.民众与寺院经济存在着依附关系
  D.佛教具有强烈的欺骗性
  11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有()
  ①社会动荡②佛教的欺骗性
  ③人民饱受战乱之苦④统治阶级支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是我国古代封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各方面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据此回答12——20题。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依然在很多领域取得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其原因有()
  ①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②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
  ③以秦汉文化为基础
  ④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
  A.①②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②③
  13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场景,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道具是()
  ①书案上毛笔、纸张
  ②一叠印制的书籍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④墙角放有琵琶。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14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产生的社会条件是()
  ①古代农业文献的保存
  ②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
  ③各族人民的相互学习
  ④贾思勰的不懈研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15《齐民要术》中“齐民”的意思是()
  A.齐国的农民B.北齐的农民
  C.普通农民D.所有国民
  16形成陶潜田园诗风格的社会根源在于()
  A.迷恋农村的自然风光
  B.热爱劳动人民
  C.统治腐朽,社会黑暗
  D.热爱农村生活
  17《敕勒歌》唱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说明()
  A.当时的内蒙古地区已经得到充分的开发
  B.当时的内蒙古地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C.当时的内蒙古地区气候条件类似于江南
  D.当地的牧草丰盈而放的牧畜很少,造成草场资源浪费
  18宋代《宣和画谱》称赞顾恺之“天才杰出,独立无偶,妙造精微”。顾恺之绘画艺术的特点是()
  A.虽不备该形似,而妙有气韵
  B.布局严密、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
  C.骨气奇伟,规模宏远
  D.善画塔庙,超越群工
  19以下关于龙门石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雕刻艺术的宝库
  B.建造于当时北魏都城
  C.反映了佛教的盛行
  D.是最大的壁画的艺术宝库
  20以下各项,不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文化发展特点的是()
  A.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重要影响
  B.佛教对思想文化和艺术具有突出的影响
  C.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得到了系统的总结
  D.北方各少数民族先后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21题8分,22题10分,23题12分,24题1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武帝)自天监中用释氏(释迦牟尼)法,长斋断鱼肉,日止一食,惟茶羹、粗饭而已,或遇事繁,日移中则漱口以过。身衣布衣,木棉帐,冠二载,衾(被子)二年,后宫贵妃以下,衣不曳地。性不饮酒,非宗庙祭祀,大食宴及诸法律,未尝作乐。
  ——《资治通鉴•梁纪》
  材料二武帝到了晚年,信佛已经入了迷。他在建康造了一座同泰寺,早晚都要进寺礼拜,还多次表示要舍身当和尚,不做皇帝,但每次舍身都由大臣赎了出来,赎身钱共花了四万万文。
  ——《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建德(北周武帝年号)三年(574年)五月……景丙子,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
  ——《周书•武帝纪》
  材料四周武帝以齐承光二年东平高氏……帝已行虐三年,关陇佛法,诛除略尽,既克齐境,还准毁之。尔时魏、齐东川佛法崇盛,见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公充为第宅;五众释门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融刮佛像,焚烧经教,三宝福财(寺院财产),薄录入官,登即赏赐,分散荡尽。
  ——《广弘明集》卷10
  回答:
  (1)据以上材料说明梁武帝和周武帝在经济上对寺院各采取了什么政策?
  

 


  (2)据上述材料说明梁武帝和周武帝对待佛教的态度如何?为什么会如此?应如何对待?

 


  
  22下列材料摘自贾思勰《齐民要术》,读后回答问题。
  《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丈人(即荷条丈人:指劳动人民)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传曰:“人生在勤,勤在不匮。”古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则以避祸。……夫财货之生,既艰难矣,用之又无节。……既饱而后轻食,既暖而后轻衣,或由年谷丰穰,而忽于蓄积,或由布帛优赡,而轻于施与。穷窘之来,所以有渐。……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xihai希海,醋与肉酱),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其有五谷果瓜非中国所殖者,存其名目而己。种莳之时,盖之闻焉。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鄙意晓示农童,未敢闻之有识,方提其耳。自事指斥,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阅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贾思勰的经济思想。(不得照抄原句,须用自己的话归纳)
  


  (2)说明其成书经过。


  
  (3)评价贾思勰的经济思想。
  

 


  23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分裂战乱状态,许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北方农民大批南迁,试分析在这种状况影响下,当时经济方面呈现的主要特征,并进一步分析这些特征对当时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

 


  
  24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表现、影响。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三魏晋南北朝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D4C5D6A7B8C9A10A11D12B13D14B15C16C17B18B19D20D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梁武帝耗费国家大量钱财,施舍寺院,推崇佛教。周武帝勒令僧人道士还俗,没收寺院财产。
  (2)梁武帝身体力行,尊崇佛教。周武帝抑制佛教的开展,采取灭佛的政策。梁武帝以尊崇佛教来麻痹人民斗志,维持统治。周武帝以灭佛没收圭院土地,增加劳动力来恢复发展社会经济。二人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但梁武帝的崇佛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周武帝的灭佛则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社会经济。(8分)
  22答案:
  (1)认为耕织是人民衣食之源,是社会文明安定的基础;主张勤、谨,反对懒惰;主张节俭与蓄积,反对浪费与奢侈;轻视商业,认为经商终不能致富。(3分)
  (2)研究古代农业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实地考察农业生产情况,历时12年,写成该书。(3分)
  (3)贾思勰总结了北魏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社会进步稳定的基础,主张勤俭、蓄积,这些思想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但它忽视商业的重要性,是其历史时代的局限。(4分)
  23答案:
  (1)特征:①自西晋末年起,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北方农民大批南迁,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而且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③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为我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条件,而这种民族融合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北方的经济恢复发展起来。(6分)
  (2)影响:①各民族经济联系加强,特别是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②江南的开发,北方的经济恢复发展,为结束分裂局面,重新实现全国的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③江南地区的开发,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不平衡的状况逐渐消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6分)
  24答案:
  (1)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盛行起来,其原因有: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盛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第二,佛教教义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把人们的思想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实现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第三,统治阶级的提倡。(4分)
  (2)佛教兴盛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3分)
  (3)佛教的影响: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宗教画成为盛行的艺术风格。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出现了以范缜为代表的反佛教的斗士,写下了《神灭论》这一著作,阐述了无神论思想。(3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