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北师大版06年历史中考模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05-06学年上八年级历史
2006年珠海中考历史模拟
06年全国历史中考模拟试
06年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
最新热门    
 
06年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一先秦篇

时间:2009-10-18 17:51:06  来源:佚名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一:先秦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扬弃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和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思想中,不属于传统文化先进性因子的是()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仁者,爱人“
  C.“兼爱”、“非攻”、“尚贤”
  D.“存天理,灭人欲”
  2下列孔子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3孔子主张以德治民,提出了“仁”的学说。对“仁”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贵贱有“序”
  ②“仁者,爱人”
  ③“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④“民贵君轻”
  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⑥“制于命而用之”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②③⑤D.①④⑥
  西周时期,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都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促使西周走向鼎盛,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5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春秋战国是社会转型时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重大变化,据此回答6-15题。
  6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①目的是争夺土地、人口和霸主地位
  ②给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
  ③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④促进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融合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下列哪些观点体现了这一历史特征()
  ①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②公室将卑,大夫皆富
  ③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④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8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的需要而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9《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此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春秋时期使用铁器和牛耕
  B.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封建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
  D.井田制遭到破坏
  10“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垄断”一词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
  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逐名利
  D.春秋战国时期注重文化娱乐生活
  11下列叙述与战国历史相符的是()
  A.周王室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
  B.齐晋楚秦等国争霸
  C.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
  D.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
  1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13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A.墨子B.孟子
  C.商鞅D.荀子
  14《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15促使井田制度瓦解的根本因素是()
  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
  B.私田的大量出现
  C.鲁国初税亩的实行
  D.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思想文化非常繁荣,据此回答16-20题。
  1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B.儒家
  C.墨家D.法家
  17主张“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
  A.墨子B.孙子
  C.孟子D.韩非子
  18“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道家B.儒家
  C.墨家D.法家
  19某君画了一幅《孔子编书图》,图中反映了以下内容,其中没有历史错误的是()
  A.房间里烧着煤炭取暖
  B.墙上挂着一柄铜剑
  C.孔子把纸铺在桌子上
  D.用工整的楷书写着:仁者爱人
  20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统治者)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段话的含义主要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21题10分,22题10分,23题11分,24题9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缪(miao)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午,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4)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曰:“公欲速得意于天下诸侯,则事有所隐,政有所寓……作内政而寓军令焉。为高子之里,为国子之里,为公里,三分齐国,以为三军……伍政定于里,军旅政定于郊,内教既成,令不得颉徒。故卒伍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君有此教士三万人,以横行于天下,诛无道以定周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圉也。”
  ——《管子•小匡》
  材料二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
  ——《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三齐国君臣正计议国事,忽近臣来报:“燕国被山戎用兵侵伐,特遣人求救。”管仲曰:“君欲伐楚,必先定戎。戎患既熄,乃可专事于南方矣。”……(桓公)又吩咐燕伯设戍葵兹关,遂将齐兵撤回。燕伯送桓公出境,恋恋不舍,不觉送入齐界,去燕界五十余里。桓公曰:“自古诸侯相送,不出境外。寡人不可无礼于燕君。”乃割地至所送之外界燕,以为谢过之竟。燕伯苦辞不允,只得受地而还……诸侯因桓公救燕,又不贪其地,莫不畏齐之威,感齐之德。
  ——《东周列国志•上》
  回答:
  (1)材料一中“作内政而寓军令”的作用如何?
  
  (2)从材料一中找出与“尊王攘夷”含义相似的一句话。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什么历史现象?与齐桓公称霸有什么关系?
  
  (4)材料三中齐桓公有哪些“尊王攘夷”的具体表现?其影响如何?
  
  (5)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


  

 
  2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当时列国纷争,战争不断,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进行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结合史实分析这一时期战争与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建立的关系,并指出战争性质的变化。
  
  

 


  24.郭沫若先生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试分析这一观点的史实依据。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一先秦
  一、单项选择题
  1D2A3C4B5C6D7A8A9C10A11C12C13C14D15A16A17D18D19B20C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法家思想。秦孝公的支持;“赏罚分明”、公平无私。(2分)
  (2)按军功赏罚;奖励农耕;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削夺旧贵族特权;废井田、开阡陌。(2分)
  (3)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2分)
  (4)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2分)
  改变旧制度的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2分)
  22答案:
  (1)齐桓公和管仲改革军制,军队战斗力加强了,成为齐桓公争霸的军事基础。
  (2)“诛无道以定周室”。
  (3)东周王室对诸候失控,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这是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外因。
  (4)桓公率军大败山戎,灭孤竹国;遵从周礼,将齐国50余里土地送给燕国。其影响是“诸侯因桓公救燕,又不贪其地,莫不畏齐之威,感齐之德。”各国诸侯对齐桓公又敬畏又感佩。
  (5)齐桓公召集许多诸侯在葵丘会盟,周王也派代表参加,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10分)
  23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2分)
  (2)春秋时期,在进行争霸战争的过程中,为了战胜其他诸侯国,一些诸侯国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这些变革的目的尽管都是为了加强军事和增加收入,但在客观上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鲁国为了增加收入就实行了按实有田亩收税的办法。(3分)
  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基础已经逐渐瓦解,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变法运动,同样也是在争霸战争中进行的。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秦国由此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3分)
  春秋时期战争的性质是奴隶主集团之间兼并战争。战国时期演变为地主阶级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战争的影响超出了战争本来的目的,客观上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民族融合。(3分)
  24答案:①春秋时期,政治上诸侯国进行争霸和兼并战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了华夏族与周边各族的联系;经济上,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开垦,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逐步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剥削方式出现,奴隶社会逐渐走向崩溃。(5分)
  ②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国进行兼并战争,人民渴望统一;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经过一个世纪,新的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经济上,铁器和牛耕推广,井田制进一步破坏,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思想上,社会变革引起了百家争鸣。这样在战国时期我国封建制度最终确立。(3分)
  ③由此可见郭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
  (注意:如学生能在答案之外找到其他史实来说明,也可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发现,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