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周明学:新课标下历史教
周明学:罗斯福新政教学
周明学:中国近代现代史
周明学:清末新政有没有
周明学:不可运用人造史
深圳中学:经济成长历程
启东中学:中国近代现代
启东中学:中国近代现代
周明学:高中历史教科书
周明学:一条鞭法祛疑
最新热门    
 
周明学:历史命题以与学生为敌?

时间:2009-10-18 17:10:30  来源:周明学
 

 

高考历史命题何以与学生为敌?

 

周明学

 

江西省特级教师

 

 

前些年高考语文试卷以学生为敌,曾引起过不少人的关注,如余杰就写有《以学生为敌——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者》一文。也许是因为语文是个大学科,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所以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语文高考试卷往往容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近重读毛泽东在1964年的一段话——“现在的考试办法是用对付敌人的办法,实行突然袭击。题目出得很古怪,使学生难以捉摸,还是八股文章的办法,这种做法是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要完全改变”(《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26日第4版《追寻“减负”的历史先声》),发现在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以学生为敌”的考试已经有些年头了。

 

单是“题目出得很古怪,使学生难以捉摸”一项,又岂止是40多年前的事?又岂止是语文高考试题如此?近三年来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又何尝不是如此?!

 

例1,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13题为:

 

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本题题干是来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的一句原文。命题者给出的正确答案是“扶植庶族,抑制士族”,而这并不是陈寅恪先生的本意。先生认为,“武周之代李唐”之所以具有“社会之革命”的意义,不是在于打击了一般的士族、扶植了广大的庶族,而是在于结束了西魏以来一直占据政治中心的“关中本位政策”和关陇士族的统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一部史学名著,但同时又一部用文言文写成、有自己习惯用语的史学专著,就是一般中学历史教师也不会读到,更何况是中学生?退一万步说,你非要体现命题者的专业水平,你也要符合陈先生的本意,断章岂可取意?

 

就目前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的知识而言,“移风易俗,推崇佛教”也不能算错,因为李唐更推崇道教,而想篡唐的武则天则推崇佛教,以抗衡李唐“国教”——道教。

 

从江西省抽样情况看,该题的难度值为0.36,是学生出了问题,还是试题出了问题?

 

例2,200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20题为:

 

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          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本题题干是来自《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的一句原文,但在“办事员办理”后删掉了重要的一句——“这些人便成了真正的掌权的人”。命题者给出的正确答案是“专制王权强化”,而原作的原意却是“国王权力旁落”。

 

从湖南省抽样情况看,该题的难度值为0.29,是学生出了问题,还是试题出了问题?

 

上述两例绝不是个案,近三年全国文综历史试题以学生为敌的倾向的确是越来越明显了。单是从《历史教学》一种期刊近三年发表的高考研究、命题研究的文章来看,就一目了然了:

 

豆艳荣:《2007年高考历史广东卷第26题评论》

豆艳荣:《这段话中的“他们”指谁?——2007年上海高考卷A组第7题辨误》

周明学:《2007年全国高考陈寅恪题值得商榷的三个问题》

王  生:《新课程下的高考命题应力戒两种倾向——以2007年粤、鲁、琼、宁四省区的高考试题为例》

冯一下:《“美丽的简单化”与历史学科测评——以冷战史试题及其答案为例的讨论》

李  勇:《对一则高考题引用材料的质疑》

张永谦:《也谈试题的命制不能“想当然”》

刘汝明:《中国是如何废除列强在华治外法权的——2008届高考文宗全国卷(—)第17 题评析》

王  涛:《高考试题要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

何成刚、沈为慧:《引用材料要注意准确性》

张  波:《是学生错了还是命题者的一厢情愿——2008年天津文综考试第23题的讨论》

何成刚、沈为慧:《材料应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陈  畅:《对历史高考命题的反思》

高景龙:《山东文综卷明朝服饰选择题商榷》

冯一下:《精心编制历史试题的答案》

陶  涛:《200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1第21题质疑》

余柏青、周禄丰:《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1第20题评析》

何成刚、沈为慧:《史料缺陷与论从史出——以2009年高考海南历史卷第27题为例》

薛伟强、李宝江:《引用材料命题须尊重材料的原意》

许春凤:《引用材料命题应注意科学性》

冯一下:《也说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2009年“文综”安徽卷第36题献疑》

 

为什么会出现以学生为敌的倾向?从表面上看,是命题技术问题。

 

增加材料选择题的比重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向。这是适应一标多本时代和强化能力考查的需要,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笔者认为,在命制这类试题时,要特别的慎重,在题干的选择上,在选项的设计上,一定要考虑科学性和准确性。一般来说,材料的解读,包括了文本考辨和意义阐释两个方面。从目前高考命题的实践来看,材料选择题还没有涉及文本考辨,只有意义阐释方面的。如何恰当地阐释材料的含义,李剑鸣先生的一些观点非常值得重视。他认为,准确释读材料含义的关键是了解语境,同时还需要联系研究范式和研究进展,还需要有丰富的相关知识等等。这里所说的虽然是解读材料的方法,但笔者认为对材料选择题的命制也不无启发和帮助,希望命题者能够仔细体会这些观点。在题干情景材料的挑选上,能否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是应该与学生学习经历过的材料有类似性。既不能相同,否则测量的行为目标就可能转化为测量记忆内容了,测量结果的效度就会降低;也不能相离,否则考生只能瞎猜,测量结果的效度同样会降低。二是情景材料应该不含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或者所含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等不影响考生对材料的理解。三是情景材料避免过于专业,过于专业的内容往往容易超过大多数考生的认知范围等等。而在选项的设计上,正确的选项应该与材料的观点保持一致。

 

正如聂幼犁先生指出的,高考命题,并不是有学问就能做得好,过去命题可以完全靠经验,而现在只有经验和学问,不懂得命题理论,不掌握命题技术,不熟悉中学实际情况和有关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很难做好这项工作。

 

从深层次看,涉及命题者对考生的感情问题、人文关怀问题。大量怪题、错题的出现,逆情背理,反映了命题者的无知、浮躁与冷漠。命题人决不能把考生当成敌人,决不能以“为难考生”“刁难考生”为能事。难道高考仅仅是为了考倒考生?难道仅仅是为出材料题而出材料题?难道有命题权就可以滥用权力?这完全是一种“霸王式命题”。在八股取士的后期,也开始出现大量的怪题,康有为指出“断剪经文,割截圣语,其小题有枯困缩脚之异,其搭题有截上截下之奇,其行文有钩伏渡挽之法”,荒谬以极!如果说,明清两代500多年,《四书》中的句子早已用光,于是出现诸如“承上题”、“截搭题”等荒唐题,尚可理解,那么在高考恢复仅仅30年左右的时间,就黔驴计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中小学学生是全世界最辛苦的学生,作为长辈、老师的命题人岂能漠然视之?能否有一丁点怜悯之心、恻隐之心?高考试题应该充满人文关怀,要有利于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考出学生的真实能力,考出学生的成就感与信心,要让勤奋学生、优秀学生、有真才实学的学生脱颖而出。霸王式的命题,以学生为敌式的试题,猜笨谜式的试题,对广大辛苦学习的考生太不公平,它最大的害处就是以能力考查为名把能力考查引向歧路,以选拔人才为名行摧残人才之实。

 

高考改革的环节很多,命题环节最为重要,不能仅仅只追求表面上的公平。

 

救救孩子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