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苏海亚:研究性学习的问
李满园等:研究性学习课
任世江:研究新课标教材
李德藻:研究历史教材切
葛剑雄:研究中国历史必
杜苇:十一作业反思:研
清茶:历史课件运用图片
吴金炉:研究心理精心设
酒与茶:两种文化符号的
法显与《法显传》:研究
最新热门    
 
清茶:研修归来话感想

时间:2009-10-18 17:12:28  来源:清茶
 

研修归来话感想

 


清茶一杯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0467/archives/2008/813144.shtml
 

 

3月26日绍兴市历史主题研修活动在绍兴市高级中学举行。各市县教研员、绍兴市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全体成员及市属历史青年教师到会展开研讨。根据会议安排,上午由我向与会教师汇报了去年10月份以来依托《历史教学》与“中国历史课程网”而进行的关于“历史教学本质与底线”问题争论的简要情况,接着绍兴一中分校张晓华老师、诸暨中学吴森兵老师分别上了两堂示范课,下午徐金超老师结合两堂课的内容就省级重点研究课题“基于主体发展的历史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研究”作了重点讲解。最后王黎明副院长对本次主题交流活动进行了总结。会议在一片轻松和谐与真诚研讨的氛围中进行,无论是交流教师还是上课教师都作了充分的准备,整个研修活动内容紧凑,安排合理,富有成效,给参与人员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关于“历史教学本质与底线”的争论缘起《历史教学》2007年第8期任世江先生的《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一文,此后全国许多教师展开了争论,在本市则主要发生在我与鲁中陈新祥老师之间,除此之外,我们还就其它一些问题展开了争论。会上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这场争论的原由及过程,并汇报了我们两人争论的一些焦点问题,还提出了我对争论的一些看法,我认为,本着平等交流、相互宽容的心态,争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磨砺自已心境,提高自己学养的机会。
 

上午张晓华老师和吴森兵老师分别执教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新文化运动》两节课。两位老师围绕课时中心展开讲解,一个以“两代沙皇之死之谜”为主线,深入剖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经过与结果影响,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求证与进行理性思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考察俄国这次改革的成败得失,最后以“要不要改革”、“怎样改革?”展开课堂讨论,整节课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另一个以“读一本杂志、品一段历史”为中心,从《新青年》杂志入手,分别从杂志的“作者群”、“铸造新青年”和“众说新青年”三个方面展开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与影响的讲解,最后用一种体验式的设计来引导学生探讨“今日中国需要怎样的新青年”,激发学生对“如何做一名新进代的青年人”的思考,这堂课同样上得酣畅淋漓,有如行云流水般,紧紧地吸引了听课教师。
 

虽然这两堂课并非完美,但应该说这两堂课已经能够很好地展现出两位教师的教学功底,回想此前自己听到过的一些历史课,虽也有不少精彩之处,但这两堂却更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例如,落实课时中心这个方面,我们中的许多教师就可能做得不够好,对于象《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究竟从何入手进行挖掘许多教师可能会无所适从。老教材把“新文化运动”作为民主革命的组成部份安排,新教师把其安排在“思想解放”专题中讲解。历史观与教材观的不同必然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吴老师从一本杂志入手,小切口,大突破,娓娓道来,间接穿插一系列详实的史料,给学生展示了一段中国近代史上思想文化发展的壮丽画卷,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着那段特别的历史,既有艺术的美感,又有思想的深度,真正展示了历史课堂的魅力。
 

下午,徐金超老师结合两节课就“基于主体发展的历史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研究”作了主题发言,徐老师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六个关键词着手,指出青年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的“理念(观念)”,教学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即使重视考试,“考试”也是在不断变化中,与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是相适应的,所以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历史观必须转变,“观念”是指导我们教学的根本。徐老师认为历史教师的“史识”相当重要,这是一种对历史的理解,教学中把握好内容,进行提炼就是一种“史识”。“史料”是徐老师特别强调的,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特征,史料的解读、运用、评价能力等都体现着历史考试的方向,徐老师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史料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重点讲解了关于史料的积累问题,徐老师引用了一句相当时髦的话语,指出“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要务”。
 

徐老师从两节课堂里引用的史料情况指出教学要重视“细节”,团绕“细节”抓住“细节”进行“做课”和“磨课”,其所举之史实详实可信,令人信服,虽然有些观点有点牵强附会与强人所难,但总得来说还是“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的。徐老师指出教师成长离不开个人的不断“反思”、“研究”,认为“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反思”是研究的初级阶段,教师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炼一个较为关注的问题,去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就是“研究”,研究的过程中要勤动笔,如果较持续的关注一个问题就可以做课题。
 

徐金超说,教师工作个体性较大,但至少研究上要引成“团队”,要有团队意识,《新青年》团队为什么出来许多“文化巨人”?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想巨人基本上围绕在《新青年》周围,而不是这些人先成“巨人”再进团队。一批普通的大学毕业生,聚集在《新青年》旗下,结果成就了一大批文化巨人,这不能不说“团队”在教师成长中的巨大作用。“团队”对群体的提升有利,“独学而无语则孤陋寡闻”,徐金超老师这样强调。
 

徐老师的这六个关键词虽不是第一次听到,有许多我也在我的一些文章中也讲到,而且也在学校的各种场合提到,今年起草学校工作思路时我就强调要按照教师的不同层次组建各种教师的“学习型组织”,但由于本人在学校中“人微言轻”,再加上各种考核因素的制约,这学期已过去一个月多了,这一措施还没有行动,深感惭愧。
 

王黎明副院长最后总结这次活动,并称“我对绍兴历史教学是完全放心的,无论是高考、会考我一点也不用担心”。这些话也算是实事求是的,本地的历史高考与会考始终处于全省前列,这当然得益于各级领导狠抓考试成绩,但与各校历史教师脚踏实地,努力钻研也是分不开的。
 

从目前来看,绍兴本地的历史教师们,由于市县教研员们的重视与引领,应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不断上进的进取精神,初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团队,他们中的一些已经渐露头角,如果充分利用好这支队伍,绍兴的历史教学工作必将开展的更加有效。
 

但在历史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年青教师个人的努力外,历史教研员的扶持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一位历史教研员心眼小,在基层评比或考核中故意压制,甚至不给优秀的青年教师以机会,这样的做法只能带来“共损”的结果,正如王副院长所说的,一些地方的历史教师表现一般,但教研员名气却很大,“那是因为你太厉害了,压着了下面历史教师的成长”——王副院长直言直语。
 

这句话突然使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一篇文章《什么叫好学校》,吕先生在文中写道“如果有那么一所学校,校长很有知名度,还有一批名教师,那一定是一所好学校;如果有一批名教师而校长不太出名,大概也是一所好学校,校长大概也不错,甚至非常谦虚,把名誉让给教师;如果校长非常出名,而学校中没有名教师,那就要打个问号,或者是学校名不副实,或者是校长把教师的功劳给独占了。”
 

王副院长与吕先生的话语何其相似,也引起了我的久久思考。

 

[课程研究] 本网:历史教学求真求实大讨论 [本网][2008年2月3日][303]

简介:无
内容:
  1. [课程研究] 历史教学求真求实讨论后续 11 [孙梅][2008年1月15日][73]简介:无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求真、求实孙  梅《历史教学》2007年第12期乌鲁木齐市教学研究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01由“美国独立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引发的,关于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求真、求实的讨论很有意义。有人困惑于不同观点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