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车华玲:全球史观与中学
车华玲:“全球史观”与
车华玲:高中历史新教材
胡柏玲:08全国历史年会
胡柏玲:化茧成蝶之心路
余春玲:《我看中美关系
赵艳玲:以史为鉴 面向
李红玲:新文化运动教学
杨奋玲:“一堂公开课”
余春玲《我看中美关系》
最新热门    
 
杨奋玲:“过程”目标感受点滴

时间:2009-10-18 17:12:28  来源:杨奋玲
 


在“过程”目标的实现中,感受历史教学的点滴

 

杨奋玲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5/175520/archives/2008/804718.shtml

 

 

    课改是时代的呼唤,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作为实验者,也是先行者,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品尝到了许多惊喜,也深感责任的重大,其中最大惊喜莫过于感受到“学习过程”作为课程标准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有一位哲人说过:“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这是一种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历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强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作为三大维度之一,说明他具有与之等同的意义。同时,这也是针对现行的教学界只重“结果”不问过程的“拨乱反正”,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最好体现。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为此,历史教学中过程目标的实现意义深远,它可以点滴记录学生的进步,记录学生的成长。

   (1)从知识的掌握看,“过程”目标的实现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积累更多的获取历史信息的技能,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握的更全面、准确。例如,讲到“早期国家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教材谈到新石器时代礼仪性建筑遗迹有辽宁凌源建平间的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女神庙”遗迹,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的“祭坛”,齐家文化的六处“石圆圈”及周围挖掘出的牛羊骨架、卜骨、玉器和精美的陶器。通过这些遗存,学生可发现一些信息,如:玉器和陶器是早期的礼器;祭祀活动体现出早期政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征;随葬品数量和质量的不同反映出当时已有贫富分化;早期的人牲人殉说明当时社会不平等,严酷的政治压迫已相当残酷。细心的爱好钻研的同学还可以从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中发现,中国古代文明传统中对玉的钟爱,玉是宗教活动的道具、权利和地位的标志,社会观念的载体,人们以玉载礼,寄玉器于人文精神。可见,玉在当时被赋予无限的灵性和人性,被视为祥瑞的象征。今有“冰清玉洁”,古人更是赋予玉以道德,因而,在当时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联想到今天生活中的“玉饰”,学生可做进一步的理解。

 

(2)从能力方面来看,要求学生在扩大掌握历史知识范围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态度及对历史的理解,阐释的能力。讲到“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师引导学生将中国近代史置身于世界大舞台,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如: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列强是如何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的?中国是如何逐步丧失主权,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19世纪末,列强侵华具有怎样的特征?危害如何?近代中国的屈辱说明了什么?教师提醒学生把握好列强侵华脉络(进入“时空隧道”)及侵华的危害。在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基础上,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包括能与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和利用网络等资源进行探究学习。

   (3)从精神方面看,历史学习的过程就是使学生要进一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鼓励学生以古论今,与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相联系,树立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学习“列强入侵”,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心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上这些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言,也可以写成文字表述。

   (4)从社会性方面看,作为班级的群体学习,这一过程又是学生开放自己、主动参与的过程。讲到“百家争鸣时代的政治设计“,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析比较儒、道、法三家不同的政治主张,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教师可设计开放性试题,如:“儒、道、法三家的思想观点分别是什么?你赞成哪家学说?为什么?”学习“一国两制”下香港、澳门回归,同学们抒写了“我看台湾的回归”,盼回归、思统一的情感跃然纸上。对于20世纪苏联与东欧的巨变,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向何处走。学生上网查资料,谈到21世纪中国要解决好发展问题、秩序问题、组织体系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预言国际运动将会驶向胜利的彼岸,语出惊人。

    (5)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看,通过上述过程“内化”又是学生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学会学习的过程。讲到“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的影响”,高一(4)班的王凤展写到:“宁夏吴忠属于平原地带,适合种植小麦,饲养牧草。当地人多发展种植加工业、畜牧业,夏进乳品是我们的龙头企业。又因为‘天下黄河富宁夏’,我们的水稻种植得天独厚,但近年来,由于黄河断流,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大西北还造就了吴忠人的豪放、热情、勤劳、勇敢等等。”读了马克思在中学毕业卷上的话语,学生纷纷写下读后感“我了解到他是一个有责任感、有远大志向的人,生活中,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学习,只要努力,目标就会实现。”学习完“希腊的民主选举后”,学生联想到班级干部的选举,一时间谈到了公开选举还是秘密选举,讨论热烈达到白热化,并把思维整理成文字上交。我也进一步读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高一(3)班的李振华同学,几乎每遇到一个问题都能内化出一个新问题。学了“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他写了我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认识;学到“侵华日军的暴行”,他写了“关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学了“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他写了“我最欣赏的美国总统”;学习“当今世界格局”;他写了“关于社会发展个人之我见”,这些观点在分析上虽显的稚嫩,但我欣喜的发现,学生已经成为新课程的先行者、实践者、受益者,他们毕竟迈出了兴趣学习、学会学习的第一步。

   上述这五个方面,其实是交叉、重叠、反复进行的,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情感态度以及运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得以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形成,我们期待这一过程的实现能带来一次大的转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