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北师大版06年历史中考模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历史期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期末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历史期
北师版七年级期末历史能
北师大版06年中考历史模
北师大版初三第二次阶段
校本教材开发中如何关注
东北师大附中第一学期高
东北师大附中高三历史知
最新热门    
 
北师大一附历史组:在教研中成长

时间:2009-10-18 17:14:18  来源:北师大一…
 

 

在历史教学研究中成长

——北京师大附中历史教研组教科研经验及成果介绍

 

北京师大附中历史组集体讨论     李静  白幼蒂执笔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国民素质看做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基本策略。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师别无选择地站在了培养人才的最前沿。世纪之交,我国正式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适应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要。课题研究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需求。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素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探索宜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使教师与学生同步成长。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历史教研组在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历史教研室的指导下,义无返顾地投入到历史课程改革与研究的大潮中。在过去的五年中,根据师大附中的特点,我们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探究教学研究》等课题的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影响到北京市乃至全国。

 

   一、紧跟IT技术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教育信息化现象,即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的发展。面对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我校配备了计算机教室,开设了计算机课,实现了上课时学生一人一机。后来,学校又为每一位教师购置了笔记本电脑。组里冯健等青年教师有着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和编制课件和网页能力,对历史教学的前沿非常了解。上述情况就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师大附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学生素质好,学习热情高,思维非常活跃,不仅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希望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提高能力,这就使研究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整合、引导学生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进行历史学习成为必要。

 

人机交互分层自主学习   

 

2000年在计算机老师李和平的技术支持下,以白幼蒂老师为首的课题组推出《美苏争霸》一课。这节课是对人机交互分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

 

“人机交互”在教学中是指由计算机、教师、学生构成的人—机系统,其中主要是教师—计算机交互,即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将对当前学习任务的指导编制在计算机程序中;学生—计算机交互,即学生与计算机之间进行选择性学习的交流活动;教师与学生借助局域网一对一的交互和一对多的讨论。

 

分层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了“自主学习”和“指导学习”两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建模为知识丰富或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要求他们独立解决反映该课主要内容概括性的两大问题。即美苏争霸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美苏争霸三个阶段战略态势的演变、主要表现、及其原因。“指导学习”的建模适应一般学生的水平,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为争霸局面的形成、争霸过程的三个阶段共四个子目,每个子目中又有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认识步步深入。为了认识和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选择阅读计算机提供的一些文字资料或影视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有效信息进行加工,经过思考独立作出结论。完成必学部分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选择“建构图示”、“综合练习”、“拓展加深”等建模浏览、学习、开阔视野。

 

在人机交互的学习中,由于学生是与计算机进行个别交流,因而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上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主学习。从教学上看,由于课件采取了分层设计,有利于克服教学同步化、平均化的缺点,教师通过“电子监控”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加强个别指导,使因材施教得以实现。

 

这节课的录象在当年获北京市翰林杯电化教育评比一等奖,有关这节课的论文《分层自主学习式教学模式的尝试》被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评为一等奖。

 

网络交流探讨专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如果说在“人机交互,分层自主学习”的模式中,学习者主要是借助老师的帮助,那么,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在网络上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学习者可以借助伙伴的帮助进行意义建构。为了落实在课堂上,课题组进行了多次讨论。第一次,确定选择“对洋务运动评价”这一问题进行实验。第二次,明确了对洋务运动评价的重点是它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第三次,从准备到实施的具体操作和课题组教师的分工。第四次,准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经过全课题组的努力,最终推出了《洋务运动与近代化》一课。

 

教学过程如下:一、布置任务,分组选择题。教师在进行了洋务运动概况教学后,暂不作评价,然后根据学生兴趣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从洋务运动的官办军工、民用工业、军事、教育、思想等五个方面探究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各小组从五个子课题中选择其一。二、小组分工,搜集资料。小组每个人都有任务,通过到网上查阅资料、共同研究资料,对材料进行处理后,把研究成果做成网页。教师同时也收集资料制作相应的网页,待学生上交网页后,师生网页合成一体。三、全班探讨。学生进入全班探究的校园网络系统下的论坛和“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学习网页进行交流,各组汇报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由发言,修改、丰富原有的结论;最后教师引导,完成对洋务运动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的探究。

 

这节课探讨的全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交流实现的,成为当时北京市教改的一个先进成果。该课的网页课件获市历史教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主题开放探究学习   

 

伴随探究性学习研究的深入,对探究的主题提出新的要求:探究的主题应是教学内容的拓展,具有开放性;需要大量资料的支撑才能完成探究。这样的探究需要学生有较高水平,比较适合附中的学生。因为近代铁路的修建在课本中涉及很少,更没有对其作出相应的评价。所以,我们选择《近代铁路的修建告诉了我们什么?》进行探究学习。

 

实施中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阶段。组织学生观看《中国火车》的资料片,要求学生提出自己认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最后汇总学生的问题,得出需要大家进一步探究的主题,即“近代前期铁路的修建告诉了我们什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研究需要,将全班分成五个小组,课下继续收集资料。第二,分组初步探究阶段。各组同学利用自己和其他组的资料进行初步探究,并将探究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最后,小组汇报成果、集体探究。小组利用网络论坛汇报成果,全班讨论、质疑、整合,最终对探究的主题形成整体的认识。

 

这节课突出的特点是探究主题具有开放性,是教材内容的拓展。不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其探究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在北京教科研网台播出,其课例发表在《新课程下专题课例研究》(2003—2004)一书中,对其他学校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学习具有指导、借鉴的作用。

 

跟进式探究形成性评价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知识论坛”(Knowledge Forum)即网上协作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软件系统的出现,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带到一个新的天地。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教材没有具体的阐释,不了解战争爆发的原因,就无法借鉴历史。为此,我们利用“KF知识论坛”推出了《回首二战爆发的原因启盼世界和平》的探究课。为了增加思想的碰撞,我们联合了汇文中学同年级的一个班,共同进行探究。

 

这次探究,与以往基于网络的探究课的最大不同是:在这节课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资源库,使学生获取了广泛的信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交流区,实现了生生交流和师生互动;学生利用“KF知识论坛”随时登陆网络,不断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产生新的问题,使跟进式探究得以实现。另外,知识论坛能自动跟踪记录每个人的参与情况,并且有一个专门的软件(ATK)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他(她)发布了多少短文、总结和升华了多少别人的短文、自己的短文有多少被别人阅读和引用等等,这就为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提供了客观依据。这节课代表了利用网络探究学习的最新潮流,在北京市同行中引起很大反响。

 

五年来我们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聚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从人机交互分层自主学习、网络交流探讨专题、主题开放式探究学习到跟进式探究,步步推进,始终走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最前列,并使“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完善,对北京市及全国在该领域的教学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

 

二、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获取处理历史信息技能的研究》

 

法国著名教育家弗雷内说:“提供知识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获得探索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且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人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文字、图象等形态的资料了解历史。掌握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技能是学习、认识历史的基础。为此,我们开展了《获取处理历史信息技能的研究》。

 

界定技能的内涵和研究内容   

 

在研究技能内涵时,我们系统学习了《历史思维能力研究》、《教育心理学》等理论著作。在此基础上全组讨论,每个人都提出了对技能的理解和困惑。通过讨论,我们对技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弥补理论水平的局限,理解能力与技能的异同,我们请来了有关专家叶小兵教授和市教研员进行讲座。学习和讲座开阔了研究思路,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从而,明确了技能就是通过练习形成的按照一定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的能力。并根据附中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特点,我们把历史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的基本技能的研究确定为:文字、地图、图象、统计数据、和网络信息的利用等五类。

 

研究各项技能的规则

 

对规则的发现和概括是培养提高学生技能的前提。规则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发现各种事物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得出的处理某一类事物的一定的公式、法则、原理或定律等。

 

研究方法是,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项技能,就该项技能的层次、可操作的规则、实施方案进行个人研究。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不同年级、研究同一项技能的老师经过交流、沟通、研讨,形成关于某一项技能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提交到课题组后,全组教师进行专题研讨:一方面根据学习心理学,对理论部分提出意见,另一方面根据教学实践充实实施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课题组的老师对技能培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如,对地图技能的规则可操作思维过程:第一层次:识认地图。规则是读懂图题;利用图例;利用注记;迁移地理知识(纬度、地形、地貌);运用历史知识(历史发展态势)。第二层次:运用地图阐释问题。规则:第一步:识认判断地图,进行空间或时间定位;第二步:联系有关时代背景分析成因或影响。

 

技能与教材的整合

 

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对具体历史问题的探究。技能培养和提高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计划地落实在各年级的每一节课中。为了使技能培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以利于教师从全局出发,选择每一节课以哪一方面的技能为突破点,考虑某一阶段集中培养何种技能,我们对技能与教材进行了整合,根据教材内容对相关技能的培养进行了整体设计。老师们各自负责本年级的教材,对每一节课用什么资料、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技能、如何达到目标等进行具体的设计。

 

 

 

经过历史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已经完成了对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中国古代史》五本教材与技能的整合。目前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在不断完善。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一节课。

 

   能力培养

章节

地图信息

图象信息

统计数据信息

文字资料信息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节

鸦片战争

运用教材第4页《鸦片战争形势图》,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概括英军侵略的特点。

问题设计:

根据地图简要叙述战争的经过?你是怎么发现的?

 

运用第3页两幅图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问题设计:

1.你认为这两张图片与英国侵略中国有何关系?

2.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得出结论的?

运用第6页的表格材料,理解英国侵略中国的手段的变化及禁烟运动的背景。

问题设计:

根据表格材料,分析鸦片走私对中英双方的影响。

运用P4林则徐上道光帝的奏折,分析道光帝查禁鸦片的原因。

问题设计:

林则徐认为鸦片的大量流入带来了什么危害?

 

技能规则的教学   

 

技能从思维规则转变为支配学生学习的相对自动化的行为,是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实施是培养提高学生技能的关键。

首先是日常教学中的方法渗透。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文献资料摘录、地图和照片等,这些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有意识的选择或补充资料,精心设计问题,对教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局部的探究性学习,或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的探究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触摸历史,自己做出历史结论,还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悟和学习技能。例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授课时,运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第9页《鸦片战争以后频繁来上海的外国商船》和《英国运茶快船“海上贵族”号》两幅图片,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逐步得出鸦片战争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通过设问和点拨,有意识让学生发现获取和处理图片信息的方法。

 

其次是技能总结课。技能总结课,是在学生平时体验、感悟技能的基础上,选择具有可探究性、时代性和新颖性的主题,运用某种形式的资料创设新的情境,主要运用某一种技能探究有关的历史问题。课堂教学除了完成知识、情感态度价值的教学目标外,教师主要对有关技能进行归纳,使学生平时对技能的感悟上升为规则,把单个规则系统化为分阶段有步骤的相对完整的规则体系。例如,《上海:近代中国的缩影》,既是一节有关上海近代史的探究课,也是一节历史地图学习技能的方法总结课。教师不仅有目的地择取了有关的地图资料,而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地设计了由浅入深地获取处理地图信息方法的突破点。课堂教学以“列强侵略”、“社会经济”、“探索抗争”为主线,学生依托地图,在探究近代上海变化史实的过程中,经过探讨“怎么发现的?”进一步明确了利用图例、注记(文字、符号)结合图题,获取有效信息,以及将获取的信息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信息的规则,并把单个规则系统化为分阶段有步骤的相对完整的规则体系。

 

三、硕果累累茁壮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所取得成果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可操作性、实效性、创新性。我们把课题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能。考入大学的附中学生经常通过各种形式,告诉我们历史课对他们成长的影响。比如,在大学的学习中,他们把学习历史的方法用在学习中,起到了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还有一些人在大学的探究活动中担任小组中组织者的工作。看到我们的努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附中的历史教师深感欣慰。

 

在参加两个课题、历经五年多的研究中,我们在市里推出13节研究课,其中9节被国家教育资源库收录,1节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播出,5节获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评比一等奖。撰写了多篇论文,其中1篇被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评为一等奖,2篇获北京市一等奖,1篇获北京市二等奖。6篇教学案例分别发表在《北京教育》、《教学个案及评析》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改革与创新》上,对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历史教学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在全组参与研究的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一节课、一个教学案例、一篇论文的教师成长模式。不仅锻炼了老师的科研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学水平。此外,全员的参与还培养了合作的精神,增进了感情、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

 

课题研究更新了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水平。在全校教学评价中,历史组的课受到学生很高的评价,组平均分名列前茅。因为我们在科研中取得的成绩,市区授予我们很多荣誉。历史组多次被评为区先进教研组。有多位老师被评为教科研先进个人、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希望之星。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以培养、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获取处理历史信息学习技能培养进行了一些探究和革新。

我们最深的体会可表示为:学习 教学研究创新质量。五者以教学为中心,研究作基础,创新中注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素质为归宿,良性循环,相得益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中年教师也在吐故纳新。我们的付出在换来学生成长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工作和生命的价值。“只顾攀登莫问高”,我们将不懈努力,与时俱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