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蒲涛历史沙龙:必修专项
蒲涛:必修二选择专项训
秋水伊人:新课程改革的
蒲涛人:刍议高中历史教
蒲涛人:一份有价值的台
郭可人:探究伏尔泰对英
蒲涛人:选修1第九单元
蒲涛人:抗日战争教学设
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
犹太人:坚硬的族裔
最新热门    
 
蒲涛人:新课程实施的困惑及对策

时间:2009-10-18 17:14:25  来源:蒲涛人
 

蒲涛人博客: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5592/index.shtml

历史新课程实施的困惑及对策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江苏实施一年了,每一个老师的感触也许都不同,有的老师说:我根本没感觉到有新的味道,换汤不换药,反而增加了难度;有的老师说:反正按照教材体系教下来,虽然课时紧,但主动权在教师手中,想教完总可以完成任务的;有老师说:新课程,想说爱你太不容易,云里雾里还是不知怎么教最好;有老师说: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师角色的转变最为重要,因为学生基本按老师的指挥棒在做;有老师说,反正教研组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有老师说:新课程给了我更多的施展空间……

我不能把所有人的说法都罗列在这,很明显,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有许多困惑,我粗略归纳一下并就自己的浅见相应提出对策:

困惑1:初、高中衔接难,学生年龄小,概念混淆,因而教学难度也就大。

现行的高中新课程是建立在初中已经学过且扎实地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对高中阶段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事实上初中阶段因为不参加中考,基本作为“副”科应付的。而高中新课程一下子多了很多新概念,学生的理解很难达到。

对策:教师需要有耐心,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实在太难理解的不要急于求成,先把概念给了让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再体会。

困惑2:新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因而课时显得紧张。

对策: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教本”变为“学本”,大幅减少“灌输” 行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在实践中摸索、体会课改理念。“教”不仅仅是为了“考”,而是为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

困惑3:知识、能力层次较低的学生跟不上新课程,产生了厌学情绪

对策: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对这部分学生,多采用引导、鼓励的方法,循序渐进,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真正达到变“我不学”为“我要学”、“我喜欢学”的效果。

困惑4:一考定终身,考试的功利目的太强,学生“拎的太清”。

在升学压力下、一些学生仍然只关注自己考试选择目标的学科,在理、化、英、数等各科大量作业的重压下,对历史学习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极少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来学习历史。

 对策:作为老师关注考试模式是必要的,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方法、能力培养、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上下功夫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联络“感情”需要老师的积极努力。

困惑5:新课程版本多,教材很难把握,担心学生将来考不好。

对策: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捕捉不同版本教材知识的“共同点”。真所谓“万变不离其中”。教师要深刻理解、研究 “课程标准”,捕捉、落实三种版本的教材所取史实的共同点,可以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并为学生在教学中的“活动”赢得宝贵的时间。对教材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删减(或依照“课标”,或对照不同版本),实际上参与了对教材的再开发。在这一点上,颇有“无心插柳柳成荫” 之效。切实“设计”好每一节课,过去那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教学方法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困惑6:学生传统的学习习惯很难改变,部分学生对探究式学习不适应,甚至不感兴趣。

对策:继续加强对学生进行新课程意义、目标、方案等内容的宣传,真正让学生了解新课程,认识新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仍要在“教学设计”上狠下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困惑7: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在搜集资料(购买、查阅资料:网上搜索资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对策:学生的条件有好有差,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提倡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互助学习,这也正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困惑8:新课程实施后,课程资源(图书资料;设备;网络资源)显得贫乏。

对策:学校加大对新课改的资金投入;社会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支持;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

困惑9:教师、学生很难“动”起来。

教师的“再开发”仅仅体现在对教材的“修剪”上,目的是节省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由于对教师依赖的传统学习习惯及传统作业负担很重,历史学习基本上通过课堂完成。依靠学生查找资料,成本很高,不但需要大量的时间,效率很低,培养的也只是一些低级能力。农村学校条件简陋,自找资料无异于天方夜谭。因此,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建构”等很难在教学中实践。即使在一些精心准备的“公开课”上,传统的教学特征也很强。

对策:教师先“动”起来才能更好的带动学生“动”起来。教师要大胆让学生“动起来”,从教材、理论、实践操作等方面,尽可能推出一些“样板”。“典型示范,全面推广”,在模仿中探究、创新,寻求“个性” 的突破。“填鸭式教学也能填出肥鸭来”是不错,但这样的“肥鸭”看似“肥”但是被动的,殊不知,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形式。

困惑10:学校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新教改的教学管理针对性不够。

目前,大多数学校推进的是“年级组”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常规管理上,往往忽略了对教学的管理。学科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跨年级之间缺乏交流。

年级对教师教学行为缺乏管理,教师普遍采取题海战术。学生宝贵的课余时间基本上用于解题,基本的课前预习都无法完成,严重制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无从体现。

对策: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是关键,“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面对新教改只有自己学科组有所“为”了,本学科才有“作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