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蒲涛历史沙龙:必修专项
蒲涛:必修二选择专项训
秋水伊人:新课程改革的
蒲涛人:刍议高中历史教
蒲涛人:一份有价值的台
蒲涛人:新课程实施的困
郭可人:探究伏尔泰对英
蒲涛人:抗日战争教学设
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
犹太人:坚硬的族裔
最新热门    
 
蒲涛人: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时间:2009-10-18 17:04:44  来源:蒲涛人
 

蒲涛人博客: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5592/index.shtml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一课  戊戌变法的背景
【课标要求】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各个阶级的共同愿望。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进入经济上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瓜分中国为主的新阶段。
⑴资本输出的方式:政治借款;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开设工厂和银行。
⑵瓜分中国的表现: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时局图》)
⑶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税收,导致人民负担沉重,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巨额赔款、战后借款、自然灾害扩大了财政赤字。
△清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
①增加税收额度,加强鸦片税的管理、增加商税 、扩大纳官;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降官员薪俸、裁减军队。

三、随着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一方面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⑴原因:A、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也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B、一些爱国人士深感甲午战败之辱,把发展工业当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C、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注意:戊戌变法的目的:
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根本目的)、救亡图存(首要目的);
⑵地主阶级中的爱国官僚和光绪皇帝: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第二课  戊戌变法的过程
【课标要求】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戊戌变法:广义上指90年代的维新变法运动;狭义上指1898年的百日维新。

一、维新思想的传播:
1、早期改良思潮
⑴代表: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⑵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提出“商战”;实行君主立宪。
⑶评价: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 的愿望和要求,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2、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⑴主要著作:A、《新学伪经考》——打击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B、《孔子改制考》——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法的先驱,反映了“托古改制”的思想。
⑵思想特点:将儒家“三世说”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3、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在担任上海《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大大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4、维新思想传播的情况
⑴1895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⑵1895年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和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⑶谭嗣同发表《仁学》,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的开展。
⑷严复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借达尔文进化论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关于维新思想的传播请注意:
⑴方式: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等。
⑵作用:①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作用;
②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形成。

二、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背景:1898年德国占领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情况:A、中国人民开展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⑴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①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应诏统筹全局折》重申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②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保国会,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⑵地主阶级中先进分子也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
①光绪皇帝在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的帮助下进一步坚定了维新变法的决心。
②许多爱国官僚如张之洞也支持变法。


三、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主要内容
⑴政治上——废除旧体制:鼓励官民上书言事;下令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⑵、经济上——发展近代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⑶文化教育上——改革教育制度、促进西学传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中小学学堂、京师大学堂和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军事上建立新式军队: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设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3、措施特点:
⑴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⑵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基础。
⑶没有涉及开国会、定宪法、建立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一方面表明光绪帝的变法初衷不是为了实践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⑷只局限在社会上层,只得到少数官员的支持,没有深入广大民众:
⑸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第三课  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其影响
【课标要求】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戊戌变法的失败
1、新旧势力的交锋:
◆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表现:见教材。
2、戊戌政变
⑴直接原因:光绪帝和维新派企图利用袁世凯,逼迫慈禧太后彻底交权。
⑵情况:9月22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随后搜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宣布废除新政(京师大学堂除外)。
⑶影响: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⑵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的策略不当,如: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⑶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4、★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实现近代化只有走革命道路;
⑵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

二、戊戌变法的评价
1、性质: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也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注意史论结合,楷体字部分为史实,黑体字部分慰藉论为结论)
①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②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思想上: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④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