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周明学:新课标下历史教
周明学:罗斯福新政教学
周明学:中国近代现代史
周明学:清末新政有没有
周明学:不可运用人造史
深圳中学:经济成长历程
启东中学:中国近代现代
启东中学:中国近代现代
周明学:高中历史教科书
周明学:一条鞭法祛疑
最新热门    
 
周明学:教师必须读书四大理由

时间:2009-10-18 17:14:50  来源:周明学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朱永新(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

 

“阅读是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作者

 

    我们的中小学老师,尤其是其中的青年老师要多读书、读好书,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表面上看,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都是教师个人的事情,那为什么要在此大力提倡呢?我想原因无非是两个,其一,读书对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件,它不是一般性的可有可无的个人爱好;其二,目前在部分老师当中,的确是存在玩风过盛,很少读书,甚至不读书的现象,有些老师甚至连钻研教材的兴趣都没有。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可以说,对于教师的课外阅读问题,已经到了非“大力提倡”不可的地步了。

 

教师本来应该就是读书人,“读书人”这个称号也应该就是对教师角色的基本定位,提出“读书人必须读书”的命题就和提出“政府必须保护人权”的命题一样荒谬可笑。教师读书本不需要理由,而不读书才需要理由。但现实中,在其位不谋其事,在其岗不尽其职的事情随处可见。所以,很有必要梳理一下“教师必须读书”这个常识在学理上的依据,因为认识上的“正本清源”可以带来行动上的名正言顺。

 

一、         教师职业的要求

 

从教师的职责来看。教师是人类社会一个古老的职业,也是一个永恒的职业,不同的时代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教师有一个基本的职责永远不会变化,那就是教书育人。这个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多读书、好读书,读书应该是教师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理由很简单,就教书而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形象地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即“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指的就是教师宽阔的知识面。教师要把书教好,决不能满足于就任教职前所积累的那点儿知识,而必须在就职后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把自己的这“一桶水”做成学生的“源头活水”。老师只有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游刃有余。北师大校训也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说的正是教师必须具备高深的学问、广博的知识。就育人而言,教师讲求的是“言传身教”,但“身教”的效果从来都是大于“言传”的,与其谍谍不休地劝说学生读书,不如教师作出好学勤学的榜样。教师的读书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现今青年人所以不肯努力求学的缘故,实由于缺少学问上熏染和督促的力量。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要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何种地位。”可见,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读书都是教师职业本身的内在要求,教书是教师的天职,读书同样是教师的天职!一个不读书的老师,很难说得上是真正的敬业爱岗,真正的尽职尽责。

 

从教育的作用来看。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教师的职责也越来越大,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尤其是当代教师的肩上,一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头是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说教师的责任重于泰山,实不为过,读书之轻如何能承受责任之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最高尚的职业做成最伟大的事业,一个真正把教育工作当作事业的人,哪能不读书呢?

 

二、         教育改革的要求

 

解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如课程、教材、高考等都是一改再改,其中课程改革就达八次之多。但论起对教师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知识结构等冲击最大的改革,当属目前的这场教育改革了。原因也很简单,我国自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以来,高等教育都是采用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以往的教育改革都是在苏联教育模式内的小修小补,因而变化不大,而目前的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做法都是来自欧美国家。苏联和欧美的教育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模式,许多理念和做法完全不同,甚至根本对立。如苏联教育强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欧美国家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又如苏联的课程开发权全部在中央,而欧美国家早已将课程开发权部分下放到地方和学校,所以苏联高校的教育学中只有教学论,而没有课程论。苏式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实行了几十年,根深蒂固。我们在职的许多老师尽管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但都是这种教育体制的产物。面对这场效仿欧美的教育改革,教师们唯一的出路应该是彻底“洗脑”,主动学习,接受新的教育思想,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从课程改革来看,在课程结构上增加了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两项改革的共同点就是由学生来选择老师。在实践中,有些老师的校本课广为欢迎,有些老师的校本课不受欢迎,有些老师被十多二十个课题组聘为指导老师,有的老师根本无人聘请。目前这还只是一个脸面的问题,将来很可能是一个生计的问题。所以,新的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我们老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还要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实践,任何等待、观望甚至百般挑剔,都是无济于事的。尤其是应试教育下的“名师”,更应擦亮眼睛,成为新的“明师”。

 

 

 

从教材改革来看,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指导思想、功能定位、编写体例和具体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知识、新观点。如历史教材放弃了过去的阶级斗争为主线的写法,古代史以人类文明的演进为主线,近现代史以现代化为主线,同时在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制度史、社会史知识。又如语文新教材的选文更新力度极大,五分之四的选文都是新的,不仅强调文质兼美,强调名家名篇,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时文的比例。从新教材注明的选文出处看,不少选自1999年和2000年新近出版的书籍中,选文内容和主题富有时代气息。这些新内容的出现,对教师原有的教学思想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新教材的驾驭,不仅要求老师要有新理念、新教法,而且对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要有充分的了解。

 

从高考命题改革来看,最近几年高考试题特别强调能力立意,出现了一些开放性试题、研究性试题、综合性试题。高考改革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支持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旧观念、旧知识、旧教法也将会越来越不能适应新高考。

 

三、         时代发展的要求

 

时代发展也需要老师多读书。

 

首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读书将成为越来越多的财富的源动力,知识将越来越成为财富的新的载体。宋代开始出现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民谚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上海有一家学术书店在其读者俱乐部成立的广告中是这样来定义读书的“用处”的:“至少你从此不会再有倾家荡产的危险。”当然这并不是说书店为你上了财产保险,而是说通过读书可以丰富自己、武装自己。有了一生一世的“资本”,自然可以不断创造财富。能够通过自身的刻苦攻读获取知识和技能,进而获得财富,享受美好的人生,这样的读书虽然也“功利”,但说明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因为你至少不必扭曲人性、牺牲自尊,而且多了很多发展机会和选择余地。读书对一个人的命运的改变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象今天这样的深刻和普遍。

 

其次,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知识总量呈继续上升的趋势,终身学习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信念和需求。过去那种一劳永逸的接受教育方式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在学习型社会中,在人的一生中,至少需要接受3至4次的再培训,终身学习的理念将会深入人心。在学习型的社会里,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理应成为全体国民终身学习的楷模。

 

其三,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许多管理制度也逐步与国际接轨。其中人事制度的改革肯定会加大力度,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届时学校和教师个人都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可以想象,那些既能教书又能读书的教师必然会受到普遍的欢迎,必然会有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

 

四、         学生成长的要求

 

《中国青年报》2001年4月13日有一篇文章,题目叫《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读书面比学生窄》。这次调查是由《中国教育报》组织的,目的在于了解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阅读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课外读物高居榜首的是教学参考,50.9%的教师个人藏书不到100册。该调查报告有两个结论,其一,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的阅读面比学生窄,因此师生间沟通困难;其二,过分依赖教学参考说明有些老师的素质和能力存在欠缺。2001年10月湖北荆门市开展了一次“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从阅读内容上看,读的最多的也是教参、教辅类读物,其次是报刊、小说。调查中报列的《爱弥尔》、《帕夫雷什中学》、《陶行知论教育》等十部教育经典只有20%的教师读过,有12%的教师甚至未听说过其中的的书名,对于国内的几家专业教育学术刊物,如《中国教育学刊》、《教育探索》、《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只有38%的教师经常阅读。结论是相当数量的教师未养成读书习惯。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教授在为撰写《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建议》提案而进行的调研中也发现,不少教师读书太少,视野太窄,对一些教育名著、教育家的重要观点几乎一无所知。他呼吁中小学教师有两类书必须读:一是孩子们读的书,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以及现在孩子们正在着迷的书。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有对话的可能。二是读教育名著。因为人类几千年的教育活动积累下来的好的理念和经验是不变的,读这样的书可以少走弯路。他心中理想的教师就是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要读《论语》、要读陶行知、要读杜威、要读苏霍姆林斯基……

 

与我们有些老师阅读面比较窄相反,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事物多,吸收的信息量大,知识面越来越宽。老师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难教,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甘孜州康定中学语文老师充翁娜姆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教了36年书,深感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继续学习的紧迫感越来越强,对书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感觉应该说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教师如果不给自己充电,不注重知识的储备和积累,不注重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注重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的确是很难适合现代孩子的需要。最近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更是作了明确的要求:小学生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不少于405万字,高中生不少于555万字。随着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大量增加,随着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多,老师要想找回过去那种在课堂上居高临下的感觉,找回被学生群星拱月般拥立的感觉,只有不断的读书,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如果我们老师对此无动于衷,不能正视这个现实,在知识上不注意更新,在认识上不注意提高,光靠师道尊严的传统来维系老师的地位,难免会被学生私下里瞧不起。而被学生看不起,可以说是教师最大的失败。小说《围城》在讲到学生看不起老师时,有这么一段议论:“鸿渐身为先生,才知道古代中国人瞧不起蛮夷,近代西洋人瞧不起东方人,上司瞧不起下属——不,下属瞧不起上司,全没有学生要瞧不起先生时那样利害。”真是刻骨铭心哪!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