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李铜玉等:名画的德育功
李铜玉:文科历史必修题
李铜玉:必修三选择题3
李铜玉:必修三选择题4
李铜玉:文科基础—历史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一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二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四
李铜玉:高三历史联考试
最新热门    
 
李铜玉:融情感教育于历史教学中

时间:2009-10-18 17:14:54  来源:李铜玉
 

           融情感教育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

                     李铜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质量水平,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愉快情绪,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
    下面就融情感教育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旨在抛砖引玉,与各位商讨。

 

一、用讲述法激发学生情感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时间上纵横古今,空间上囊括中外。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历史,充服对历史的陌生、枯燥感,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人物的活动情节,进行生动的讲述来增强感染力。如讲到“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时,我利用教材中提及的《狼牙山五壮士》故事,结合语文课中所学的课文进行描述讲解: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边打边退,把敌人引向了陡峭的狼牙山绝壁,子弹打完了,就搬起石头砸,最后,他们高喊;“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纵身跳下悬崖 ……。如为突出民族英雄邓世昌视死如归的形象,可以选择这样的启情点:“邓世昌意识到,为国捐躯的时刻到了,他大声地对全舰官兵说:‘今天我们以生命报效国家。’他下令开足马力,用最快的速度向日舰吉野号撞去。全舰250名官兵排列成整齐的队伍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人人脸上毫无惧色,个个眼里喷射出对敌人仇恨的火焰。可是,致远舰不幸被敌鱼雷击中,全舰将士纷纷落水阵亡,邓世昌也掉入波涛之中。他的随从为救他,给他一个救生圈,可邓世昌决心以死报国,毅然推掉了救生圈。这时,他的爱犬游去救他,用嘴咬住他的发辫。邓世昌见全舰将士壮烈牺牲,抱住爱犬,随波涛而去。”这段史实的描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气质和个性,有着强烈的历史震撼力,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涛,使学生在这强烈的情感因素作用下掌握了所学的历史知识。教师富有魅力的讲述,能勾画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如: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学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精神;祖逖“不扫清中原,誓不回江东”的千金一诺;史可法“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的头可断,而志不可屈”的高风亮节。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二、用情境法唤起学生情感
    俗语说: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鲜明、形象生动的直觉情境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学生无法直接体知、无法重复验证,两者的关系很疏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一个主要历史史实创设情境,激趣启情,缩短历史与学生的时空感,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如观投影、看录像、听故事、赏歌曲等,使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特定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特定历史情景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情绪受感染,产生学习的最佳情感状态。如在历史教学中讲到长征时,我选出了《长征组歌》中的几首歌曲,通过播放录音感染学生。“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粮断……”随着这缓慢而低沉的音乐,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当年艰难的长征历程,学生仿佛进入了当年长征的行列,有身临其境之感。我再生动描述教材中的长征情况,学生容易接受,并产生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之中理解了红军长征的艰难。接着播放一段激起高亢的乐曲:红军都是英雄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激发学生从心底深处进发出这一种对红军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七律·长征》,这就更进一步加强了情境的效果,进一步升华了情感因素,使历史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用比较法调动学生情感


    挑选恰当、鲜明、可比性强的内容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其灵感的火花,使他们主动参与,而且可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以达到提高记忆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讲到四大发明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比较法,毕升在11世纪发明活字印刷,欧洲到15世纪中叶才开始用活字印刷;指南针于12世纪开始在我国的海船上运用,这为15、16世纪欧洲人远航以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创造了条件。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在军事上,到14世纪初我国的火药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这些强烈的对比中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既向学生传授了历史知识,又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使历史知识教育与学生品德教育融于一体。

 


    四、用联想法帮助学生情感


    历史教学不仅在于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以史为鉴,反思历史,正视现实,产生一种情感倾向。为此,教师可以运用联想法,帮助学生正确移情,引导学生从所学历史中回到现实中来,解决现实中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如讲授到南京大屠杀事件时,我通过放电影录像,讲述这一史实,再引导学生联想到当今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倾向,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这一现实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联想如果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将产生怎样的后果?中国将如何正视这一现实问题?通过联想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往往能自然生情,并产生移情,把对当年侵略者的憎恨之情,移情到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痛恨之情,继而又把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痛恨之情,移入全身心投入学好本领,为祖国建设服务的爱国之情,达到了历史教学应有的效果。

 

五、用谈话法净化学生情感

 

    谈话法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促使师生之间情感外向交流,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对教师而言,引而不发,贵在点拨;对学生而言,畅所欲言,要在开窍。在师生双方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不断得到强化,情感不断净化、升华。

 

六、用角色扮演法体验情感

    角色扮演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历史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摸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使其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

 

七、用现场教学法刺激学生情感

    现场教学是历史教师将学生带到重要的历史遗迹或历史遗址等实地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使他们在这特定的历史场景中,情感受到强烈的刺激,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使学生难以忘怀。

 

八、以身育情感染学生情感

    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极大的影响,教师运用不同的情感进行教学,学生也就会相应地做出不同的反应。因此,教师应以自己对教学内容和活动的热诚来感染学生,促使其勤奋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寄情于史,寓情于教,极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产生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导致师生情感同起同伏,有机交融。当一名历史教师总是以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为学生树立一个最可信的榜样,总是把学生看成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理解学生的感情,对学生真实感情的表露给予尊重,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学生的向师性,将是课堂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学生会因喜欢你发展到喜欢你所教的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意识的历史教师,是难以“神入”历史和置身历史氛围之中的。以旁观者的角色讲授历史,必然游离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外,使教学变得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实施情感教育。具有情感意识的教师,则能“神入”历史,以参与者的身份讲授历史,就能饱含感情,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内心体验,从而产生移情作用。“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教师移情能够体现情感教育的迁移功能,影响到学生的感知和情感,学生的反应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然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情感意识,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体验历史人物的不同情感。通过移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从而在历史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沟通他们与历史人物的情感交流。

 

九、提供材料,丰富学生情感


  由于历史课文是粗略地介绍历史事实,教学时,我让学生呈现课前收集的历史材料,如图片、故事、文字、名言警句等,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去伪存真。同时我提供大量的史实材料,如图象、文字等,并结合现代教学媒体技术,丰满历史事件和人物,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变得真实、生动、丰满,激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十、分析史实,深化学生情感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比较等活动,对具体史实进行分析,弄清重点、难点,认识历史事实的实质,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系统的历史表象,深化学生的情感,激起心灵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总之,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情感意识,要依据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和评价。李大钊曾说过,史学对于人生的关系,可以从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两部分去说。历史知识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历史现象有好有坏,历史事件有美有丑,历史人物有善有恶。爱憎分明、喜怒有别是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需要,要使学生情感的波动随着教学内容发生变化,教师就要给学生喜怒哀乐的不同刺激。情挚而不失于偏,气昌而不失于激,正确处理客观事实与主观内心体验的关系,是历史教学的一种艺术,也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外化的重要途径。

 

 

    历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目标落在实处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教学原则:

l.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原则。情感和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认知越丰富,情感也越丰富;认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厚;认知越肤浅,情感也越肤浅;认知的错误,甚至还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推动、强化和调节的功能。积极健康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能起到积极的、发动的作用;反之,则起到阻碍和抑制作用。历史教师应依据情知互促的原则,辩证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同时,端正其情感的倾向性,培养其情感的稳定性。

2.情感与意志相互转化的原则。意志是人们按照既定目标,克服困难,调节内外活动的心理过程。一方面情感激励意志,另一方面意志调控情感。历史教师要善于以情感激励意志,如:司马迁受腐刑之后,忍辱负重地写就史学巨篇《史记》;范缜为坚持真理,在僧侣和权贵的围攻中发表《神灭论》;李时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27个春秋完成《本草纲目》;曹雪芹在贫病和饥寒中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这些史实的讲授,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受到陶冶,意志也受到鼓舞。学生一旦具备良好的意志品德,就能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情感,使内心情感外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只有情感与意志相互转换形成良性循环,才有可能提高历史情感教育的质量。

3.情感体验主体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只有满足主体的需要时,才能发生迁移。在人类社会中,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爱和恨都必须发自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世界。知识可以灌输,但情感只能渗透。只有教师和学生情感的自我投入,才能够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在学生情不自禁中点化其悟性,萌发其情感的胚芽。

4.情感传控的时效原则。情寓于史,情随事迁,离开了历史知识,情感就难以萌发。因此,教师的情感应随着知识讲授而及时表达出来,不要过后补遗。如,邓世昌为抗击外敌以身殉国,林详谦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他们的高风亮节和坚定信念,必须伴随着讲授甲午黄海大海战和京汉铁路大罢工的有关知识而进行渲染,教师必须适时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历史知识的讲授之中,才能收到情感教育的满意效果。

5.情感表达适当性原则。教师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依据历史知识素材,自我地调控情感,当柔则柔,应刚则刚,把握情感的分寸,师生之间春风坐对,既可交流信息,也可交流心事。教师毫无情感地讲授,难以萌发学生情感的嫩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