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黄安年:“波茨坦宣言”
中史参:黄安年教授的《
黄安年:人是需要一点精
周明学:导师制:青年教
黄安年:—个退休教师的
黄安年教授美国崛起研讨
黄安年教授美国崛起研讨
黄安年教授美国崛起研讨
黄安年教授美国崛起研讨
黄安年教授美国崛起研讨
最新热门    
 
黄安年教授美国崛起研讨实录6

时间:2009-10-18 17:15:19  来源:黄安年教…
 

1月8-18日历史课程网将邀请黄安年教授主持“美国崛起”在线研讨
历史课程网 [历史课程网]

 

转载请注明

历史课程网http://hist.cersp.com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

在线研讨还在继续之中,请访问历史论坛,欢迎您参与美国崛起话题讨论。

 

关于对“美国崛起”的“崛起”理解问题(历史课程网美国崛起在线研讨与网友对话之十三)

黄安年文 发表:学术交流网/中学历史教材/2007年1月17日首发
 
  

刘秀杰老师提出:
请教黄教授:
将"美国崛起"理解为点很难确定的主要原因是不是就在于其不象英国改进蒸汽机这样显而易见,将"崛起"理解为一个过程,是否又违背了"崛"字的本义呢?
本人认识问题还较肤浅,请别见笑
  2007-1-17 15:15:00

我在研讨美国崛起的一开始就提出对于“崛起”的概念和“崛起”的时间段需要一个明确的界定,不能采取歌曲的双重或多重标准解读,否则难以取得共识。1月8日研讨一开始我就《关于美国崛起时间界定(历史课程网美国崛起在线研讨与网友对话之一)》中有一个3000多字的说明,这里不再重复。

我要强调的是:


第一,对于任何一个已经崛起的大国来说,都有一个过程,崛起不是突然出现的,我们可以用一个重大事件或重要历史时刻来说明已经“崛起”的标志,但这个标志不是突然出现的。

第二,美国完成崛起或者已经崛起的时间不难确定,问题在于我们对美国使用一个标准,对中国或别的国家采用另一个标准。

第三,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上崛起大国开始于西方大国,不是开始于中国。英文里的”rise”译成中文“崛起”,而“崛”字的本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就是“崛起”(611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新版《简明牛津词典》(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中关于rsie的解释是:become higher, rise from the rink’s , rise in the world.(972pp.,1976)

第四,作为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的改进蒸汽机或电力革命的进程,和崛起进程还不能等同。

黄安年
17日17:50分


关于“美国崛起”中的教育因素和法治因素讨论 (历史课程网美国崛起在线研讨与网友对话之十四)

黄安年文 发表:学术交流网/中学历史教材/2007年1月17日首发

老师们提到了美国崛起中教育和法治所起的作用,这无异是十分重要的方面。

  

沈为慧问:
*美国的中学历史教学情况怎样?历史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又是怎样进行的?
*看过有文章说,美国特别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和大学的学生,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在教室里举行升旗仪式。是不是这样呢?
2007-1-8 12:51:00

yiran630问:
黄教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为中学教师答疑解惑!
在教学实践中,在平时的阅读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美国国民的法律意识,这是一个民主国家所必须的。您觉得他们的法律意识是培养的吗?是怎样培养的?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在这方面能做些什么呢?
2007-1-16 11:12:00

美国崛起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重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完备而不断跟进推动学术和科技创新的教育机制,宪法机制的完善和法治社会的建设。这里针对上面两位老师的问题提供参考信息供思考。

我对于美国历史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情况没有详细的了解,难以具体的答复。美国的中学历史课程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国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师开放式教学方法、网络媒体的运用、各种博物馆和图书馆的作用,都对学生学习历史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历史教学的效果需要一部好的教材,需要一位好的教师,需要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并不限于课堂,不限于教师的讲授,要把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和兴趣放在第一位。

美国重视国旗教育并不限于中学而是反映在整个社会。中小学每天有升旗仪式但是是否在教室里举行升旗仪式,我不清楚,因为没有在美国中学上过课或听过课。

美国是个法制国家,这种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律观念和意识是从小在家庭、社会、学校和社区日积月累地培养起来的。并不需要在某些课程中刻意突出进行法治教育。以安全交通为例,开车见红灯就停,即使没有一辆车在路上也不例外,三岁孩子就懂得上车必须坐在专用车椅上,记号安全带,如果安全带没有记好,则会大喊大叫起来,不让开车的。这是潜移默化的结果。遇见两车相撞发生交通事故,一般会自觉保持现场,等交通警察来处理事故,由保险公司来理陪,而不会互相间大动干戈。这是长期以来交通安全的严格规则、执行规则、教育遵守规则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没有严格执行规则,没有规则教育,就不会有较为自觉的法治意识。

不过,我们在谈到美国崛起时不能将教育因素和法治因素泛化,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黄安年
17日21:45分

 

 

 

关于“大国崛起”中的“美国崛起”的讨论 (历史课程网美国崛起在线研讨与网友对话之十五)

黄安年文 发表:学术交流网/中学历史教材/2007年1月18日首发

晚凉中的杜苇先生提问:
我想请问黄教授:您对“大国崛起”中的“美国崛起”这部分内容有何看法?您赞同其中关于崛起原因的分析吗?
2007-1-8 9:00:00
*********************************************
说实在的,我迄今没有看过央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我回国后看到网上下载的文字说明稿,但还是不清楚其实际内容和纪录片有多大出入。我倒是为北大某教授写的《美国的崛起及其动力》史学脚本稿提出过审稿意见。为不使这为老师失望,现在将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研究/2006年11月18日首发的“也谈央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制作”一文重新发表如下:
**************************************************

也谈央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制作

黄安年文 发表: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研究/2006年11月18日首发
新华网2006年11月17日刊登“专访《大国崛起》主创人员 谈让历史照亮未来”的报道,获悉央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已经播出了四集,主创人员称“对别国的历史做长时间的聚光和凝望,这是第一次,对中国电视界也是一个标志,它证明了我们具有一种能力用电视的手段去探寻别国的历史。”“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投入了这么大的资金、时间和人力去拍摄《大国崛起》,这在历史上也是一次创举。”“去外国拍摄都要提前申请,很多地方都要付费,在英国是一个小时300英镑,相当于4500元人民币。这时对我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我在英国摸过很多人的手稿、亚当斯密、牛顿的手稿,这都是非常珍贵的。”


报道没有说明究竟“这么大的资金”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有上千万之多。令笔者不解的是既然是历史记录片只包括在葡、西、荷、法、英、德、俄、日、美九个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均有大量的已经出版的影视记录成果可供借鉴,并非都需要创制人员亲自去国外拍摄,除非经过详细筛选调查得一清二楚,发现有些实物迄今国外尚未拍摄需要我们专门来“第一次”拍摄或“摸过”。笔者还不解的是完成这样的记录片同样可以用低成本来高质量完成的,如果计划得当,如果通过公开招标,在我们贯彻中央“节余型”社会精神时相信是可以做到的,难道根据领导人“的一个讲话,我们一定要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从别人的历史中探索我们发展的道路”,就非得要花费这么多钱来制作呢?这里面有没有不该花的冤枉钱、“大手笔”钱、“猫腻”,只有公布了成本核算和审计后才会清楚的。


我这样说不是没有一点依据的信口开河。我编者的大型历史画册《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已经在今年10月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在编著过程中通过在美国、加拿大和国内的网上和纸媒等各种渠道,收集了一千多幅图片和上百万文字资料,其中就有一些DVD的历史记录片,在确定选图后,联系版权使用费用也并不高,全部制作经费用不了大把花钱,怎么望高了估也就是小二位万元数之内,笔者在编著全部过程中也没有拿到一分钱的启动费,当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走遍美国和加拿大太平铁路沿线做第一手的实地考察与拍摄。在笔者看来,历史是不能再现的,对原始文献和遗址的了解在当今信息手段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并不强调非得“实地考察”,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作重新的考古鉴定或发掘,作为《大国崛起》历史记录的初衷恐怕也不在这里,根据主创人员自己说只是“通过观察其他一些国家,尤其是一些比较重要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观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和教训。”笔者始终难以理解的是究竟有没有必要化纳税人那么多的钱去国外实地拍摄。当然主创人员也说“我们过去的电视工作者去国外拍片子,大多数是拍旅游片,拍摄别国的风光。”,笔者相信他们不是趁机观光旅游,问题在于“拍旅游片”也好拍“对别国的历史做长时间的聚光和凝望“片也好,去国外是一样,花起钱来恐怕后者比前者有过之无不及。


我这样说的另一个依据是现在打着富有“重大现实、理论意义”的旗号,拿着国家大把、大把的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很多,花在该花的地方又很少,这种例子在央视那里是有的,前不久就有国内著名老专家抱怨央视有的创制人员乱花钱又不尊重老专家的实例。

 

 


笔者对《大国的崛起》的钱怎么花无权过问,只是觉得有点不大对劲。据北大历史系参与撰写《大国的崛起》中一个国家史学脚本稿的一位教授称,央视许愿撰写脚本稿是高报酬,但是实际“上了当”只得到不足万元。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也该满足了,因为对于审查脚本的人来说,其命运远不如脚本稿的撰写人。笔者在2004年8月20日下午接北大历史系主管系主任电话,约请我审《大国崛起》脚本稿的美国部分。8月27日下午从邮局取回了中央电视台寄来的《美国的崛起及其动力》。8月29日将审查意见稿挂号寄出,10月初收到了北大历史系寄来的审稿费600元。这笔审稿费相对脚本的稿的撰写人的万元只是个零头,而撰稿人的稿费比起四位万元数的启动费用来说,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现在言归正传,关于《大国崛起》的片名,笔者在审稿是就提出异议,按照笔者的理解大国的崛起和崛起后的大国并非同一含义。笔者不清楚现在公开放映的《大国崛起》的时限下延到什么时间,不能把崛起后的大国的历史发展都放在大国崛起中展开,如果那样怎能叫“崛起”。崛起难道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国现在还在“崛起”?如果把一个国家发展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政治或经济大国,它是有着特定的历史界标的,这是一个历史界定概念,而不是历史演变的描述。
葡、西、荷、法、英、德、俄、日、美九个发达国家都有她崛起的时代界标,但是在21世纪的当今世界,够得上正在崛起的大国恐怕只有中国和印度,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已经15年了,她不是崛起的问题,而是称霸,俄罗斯是为重新崛起做准备,日本正在做着登上超级大国的美梦,也不是崛起问题,葡、西、荷、法、英、德几个国家要重新崛起,恐怕要借助欧洲联盟了。

现在发表两年前我对于《美国的崛起及其动力》史学脚本稿的审稿意见。
黄安年
2006年11月18日17时于美东

***************************************
附:2004年8月28日黄安年对《大国的崛起》中的《美国的崛起及其动力》史学脚本稿的审稿意见:

关于系列电视片《大国崛起》读后感
8月27日下午我从邮局取到寄来的《大国的崛起》中的《美国的崛起及其动力》史学脚本稿及附件1,初步拜读后,“赞美和仰慕”用语这里不表,下面实话实说,请勿见怪,如果需要向作者转达其中某些意见也请注意方式。为便于修改参考,基本上按照脚本稿顺序发些议论。

一.关于崛起的下限时间


按照附1:关于系列电视片《大国崛起》的定位意图,我理解大国的崛起和崛起后的大国并非同一含义,这里涉及电视片反映时段的下限。附件提到:“大国崛起的历史,也就是一部大国经济振兴的历史”,“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现代化历程”“将视线集中在”“崛起的特殊历史阶段,追寻他们如何成为世界大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足迹”。我理解按照这些表述及定位,不宜用大量篇幅谈论崛起后、现代化后、成为经济大国后的历史发展。因此〈美国的崛起及其动力〉史学脚本中的第四台阶和第五台阶应该尽量简化。

二.关于崛起的过程和阶段


史学脚本似乎把美国经济发展史浓缩为崛起过程,依笔者之见应以美国近代工业化的发生、发展和完成为主线,并说明它的共性和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更有借鉴意义。


三.关于前言部分


1.独立战争时的13个英属殖民地
第一,有没有必要逐一列出13个殖民地建立的年代
第二,13个殖民地建立的时间与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看法不一,如马萨诸塞是1630并非1628,马里兰是1633年并非1634;纽约是1664并非1662;佐治亚是1733并非1732
第三,译名和度量衡单位应规范,某些约定俗成的译名不要改动,如特拉华不应该为德拉瓦尔(见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世界地名录》上第553页。
再如美国通用平方英里,但国际标准为公制,我们没有必要用美国的制度,中央电视台应一律折合为平方公里。(1,5,9页等)


第三,1776年独立是人口目前没有权威统计数字(1790年是3,929,214)但据Henretta, James A.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Society,1700-1815:An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Lexington, Mass.: D. C. Heath and Company 1973, 9pp.1775年13个殖民地的人口250万,不知1776年240万的依据?


2.美国近代工业化的完成时间
史学脚本说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它在经济上超过英国”。其实19世纪末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并赶上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家英国,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94.98亿美元,英国为42.63亿美元,第三位德国为33.57亿美元,第二和第三位合计为76.2亿美元,美国为第二及第三位总和的124.6%,这一点很重要。
实事求是地讲,美国近代工业化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从1815-1984年,用了80年时间从一个新兴发展中国家崛起为工业上超过世界第二和第三两强总合的头号工业大国。《美国的崛起及其动力》现在脚本的见解把时间段划在1790-1920年,就是说不是用80年而是用130年,这两种说明相差50年。但1790-1920年的说法尚难以令人信服,至少要说明对于美国近代工业化何时开始,何时完成存在不同看法,并且说明开始和完成的标准,这个标准应当统一,不能搞双重或多重标准。事实上恩格斯、列宁也是对美国的高速发展给于高度的评价。


3. 史学脚本说:“2001年时,美国人口虽然只有2.85亿,但它的GDP却达到7.966万亿国际元,人均GDP达到27,948亿国际元”。我们应取最新数据,如世界银行发表的《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2002年统计数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253页)
国家 面积 人口 CNI(国民总收入) 人均CNI
美国 9629000平方公里 28800亿 101101万美元 35060美元
美国的CNI占全世界的32.11%, 美国的CNI相当于日本(42656亿美元)、德国(18704亿美元)、英国(14802亿美元)、法国(13427亿美元)、中国(12095亿美元)居于全世界第2、3、4、5、6位的总和(101684亿美元)。


顺便提到,不知国际元为何意?至少世界银行报告没有使用这个概念,还有说,人均GDP达到27,948亿国际元有误
4.关于熟悉和陌生,《崛起》的意思是对发展熟悉,对动力陌生,恐怕值得商榷,我倾向于说无论对美国的发展还是动力,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中国的崛起和振兴需要更多地、如实地了解和研究美国的发展道路及其特色。

 

 

 
四.关于第一台阶:奠基与立国(1607-1789年),以联邦宪法为中心


1.建议对于美国联邦制国家体系的主要表现有一个完整的阐述。


2.谈到联邦宪法时应当提到美国的权利法案即前十条修正案,不提权利法案美国的联邦宪法是不完整的。


3. 前面说以联邦宪法为中心,后面讲1776年美国革命的历史作用,两者提法应相互衔接。


五.扩展与起飞(1789-1865年)以“西进运动”为中心


1,关于工业革命
*美国近代工业革命实际上就是近代工业化,需要提到开始工业革命的一系列综合条件如近代化运输手段、国家银行、保护关税条例等,而不只是近代工厂制度。
*“瓦特罕姆制度”应译为“沃尔塞姆制度” 。(见《世界地名录》下第2453页,Waltham)
*“当地资本家阿米尔•布朗”提法不妥,应为当地商人,一般提到的是摩西•布朗(1738-1836),《美国2500历史名人传略》称“独立战争以后,他是美国第一个棉花制造商,并劝说塞缪尔•斯莱特在这里创立了阿克莱特机器。”(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注意美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说1850年后美国工业换代升级,“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变为重工业为主”根据何在?是否估计过早。


2.棉花王国的建立列为第二件大事,似乎不宜如此突出,可以放在西进运动中阐述,免得重复。


3.西进运动
*把领土扩张包括在西进运动中不妥,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的重大事件,同时又是美国大国崛起中特有的事件。
*西进运动论述的时间不仅限于1865年,实际上西进运动结束于19世纪90年代。
*说美国人夺取了“包括墨西哥近一半的领土”,应该是55%的领土。
*说1860年后的40年内,西部新垦殖相当于过去270年恳殖的土地面积。这“过去270年”指哪一年,1590年?还是1630年?独立前美国的西部在哪里?垦地面积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六.重建与发达(1865-1920),以“福特生产方式”为中心

 
1.关于美国的重建时期。
一般论著把美国的重建作为美国内战在政治上的继续,重建一个民主的南方,把整个重建扩大的全美国,是本脚本的特点,但是在论述的7点中,有的超出了“重建”的时限(1865-1877)


2.关于美国经济腾飞的叙述
*脚本没有提到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重大作用,而这一点对于美国在19世纪后期的崛起极为重要。
*脚本谈到了19世纪末美国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提到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但是没有提到1914年《克莱顿立法》,这涉及美国生产组织的发展方向问题。
*脚本提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已取代英国稳居世界头好经济强国的地位。”稳居的标志是什么,如果指资本输出国取代英国,则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10月。
*脚本谈到老罗斯福的自然保护政策,但是还要提到19时机末20世纪初其他重要的经济改革政策措施,如改革关税、实行累进税制、建立联邦储备银行体系、以及一系列反对城市腐败和社会改革措施等。
*脚本提到老罗斯福倡导自然资源保护,并说“他由此被誉为现代美国之父”。但目前所见资料是老罗斯福一系列“反托拉斯”等改革行动因而赢得现代美国之父的,由此被誉为之说。需要斟酌。
3.关于对外扩展与美国的大国崛起
脚本专门提到马汉的海权理论和美国的海外殖民地这涉及美国从美洲大国走向全球大国问题,在近代美国有四次战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国的发展,除独立革命和南北战争,就是第二次对英战争(1812-1814)和美墨战争(1846-1848),美西战争(1898)则是美国近代和现代史划分的重要界标。如果涉及美国从崛起到成为全球超级大国,至少要涉及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即考查战争对于大国崛起的影响。

 

 


七.新政与调整(1920-1945),以F•罗斯福“新政”为中心
鉴于笔者以为第四和第五台阶为美国“崛起”后的问题应当从略,所以没有深入考虑,仅提出粗浅的想法
1这一阶段,美国历史的主要内容 脚本说是“争夺世界霸权”,按照“不延伸到意识形态”的思路,这里说从经济大国走向全球超级大国为好。
2.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脚本放在第四台阶来处理从时间上看并不合适,用篇幅谈及威尔逊的十四点而未涉及“新自由”改革不见得合适。
3.关于30年代大危机的叙述 这次危机是世界经济大危机并不限于美国,所以要说请全球危机和美国危机的关系,美国从持续繁荣到大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包括经济政策思想上的问题。
4. 关于危机和改革关系可以对比胡佛和罗斯富反危机政策的异同,这样一目了然。


5.关于新政
*脚本说:“其实国家干预和社会改革并不是‘新政’的新东西,而是美国及各国早就实行的政策,只不过罗斯福的‘干预’和‘改革’空前加强罢了。‘新政’时期真正的关键词是‘调整’......" 这里说法不同,我们没有看到两者有和重大区别,说“干预”、“改革”或“调整”是一个意思不同表述。罗斯福的“新政”改革挽救了现代美国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是现代西方国家改革第一人,应当强调。


*脚本强调调整的四个方面,在第三方面提到社会各阶层财富分配不均,举例税收法,其实影响远大于此的是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障法》,奠定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如果西进运动是美国近代史上安全阀,那么社会保障立法是美国现代史上的安全阀,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在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借鉴作用。


*在谈到调整与企业关系时千万注意,对大、中小企业的不同政策,胡佛不是没有调整,但是他倾向于扶植大企业,而罗斯富被中下层拥护不是偶然的。


*扩大公共工程以拉动内需,这是脚本四点中没有提及的。

 
八.称霸与冷战(1945--),以"高科技"为中心
1.关于标题宜提从超级大国到唯一超级强国为好,这反映实际也避免延伸到意识形态,再说我们现在不把20世纪90年代后称为冷战时期,延续到现在显然不合适,现在是有着冷战阴影的冷战后时代。
2.论述要仅仅围绕着“崛起”做文章,冷战的叙述尽量减少,用篇幅多谈不同时期的改革调整措施,例如从反危机改革到防止危机爆发保持繁荣的改革,从发展经济改革到可持续发展改革,从单纯经济改革到经济、社会、政治改革的协调等,这些内容和“崛起”、“发展”联系更加紧密。要注意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中国的发展需要美国、又有利于美国的继续发展。
3.关于高科技发展战略 离不开曼哈顿计划,带目前不能仅限于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讲霸权离不开最新军事战略的调整。
4. 美国是今天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问题 脚本列举1998年几个主要国家GNP比较,数字过时,至少要举2002年的比较数字,可查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


5.关于美国迅速崛起基本因素的分析


*迅速崛起为大国和迅速崛起为超级大国的含义稍有不同。分析崛起为经济大国为妥。
*脚步列举6条,其中2,3,6三条属于符合美国国情的法制国家体系问题。对于“处于不断改革之中”的叙述偏于政治和社会,而经济政策改革调整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在论述经济建设为中心时要分析有利于经济为中心的对外政策和贸易立国、强国政策。
*应当强调美国是两次科技革命的故乡。
*应当强调在所有大国崛起中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阶段,封建封建制度的影响和阻力很小这个基本事实。
*应当强调美国是一个长期和平统一的国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局,保障一般经济建设为中心。
*应当强调一个多世纪的西进运动和半个多世纪的大陆领土扩张的影响,没有这一条根本不存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个基本因素。
*外来移民的国家的影响应特别强调,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在大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黄安年
草写于2004年8月28日

黄安年
17日22:30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