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北师大版06年历史中考模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历史期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期末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历史期
北师大版06年中考历史模
北师大版初三第二次阶段
校本教材开发中如何关注
东北师大附中第一学期高
东北师大附中高三历史知
北师大版全国中考历史模
最新热门    
 
浙江师大附中历史校本课程纲要管窥──《我们身边的历史》

时间:2009-10-18 17:15:55  来源:吕准能
 


浙江师大附中历史校本课程纲要管窥

──《我们身边的历史》

浙江师大附中     吕准能    321004

 

课程名称:《我们身边的历史》

主讲教师:吕准能

教学材料:自编课程提纲、相应的课件及其他多媒体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和整理(共18讲)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属于任选课,以讲授课、活动课为主

教学材料:自编提纲及相关光盘等音像或实物,最终形成教材

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1课时,共18课时);高二以后或延伸和扩充为36课时甚至54课时

授课对象:主要针对我校高一学生;也可为高二甚至高三部分学生选修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历史学科囊括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无所不包,博大精深.,同学们具有浓厚的兴趣。依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需要因势利导,针对中学历史的重点、热点和疑点问题展开,通过了解身边感兴趣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以展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而知道史料的获取途径与方法及作用;同时尝试学会简单掌握史学研究的初步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培养和锻炼写作、交际和动手能力。最终让每一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争出苗子、出成果、出品牌和特色,使毕业生具备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人生追求,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涯中能出类拔萃。

二.过程与方法:

课程是一种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使得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经验。笔者主张“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要更多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使之成为活跃课堂教学和丰富课余活动的“抓手”,引导学生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师生共同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创造过程。通过主动、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是参与选修者具备更加开阔的知识视野、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出色的表达能力,最终为21世纪的合格公民奠基。为此,采用情境法、发现法、体验法和对话法等来引导学生借助“最近发展区”,利用临近的区域、学校、个人为开发的重点资源。然后,经历一系列探究步骤,诸如选题、搜集、整理、利用各种史料,力求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

三.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

遵循当今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和乐趣化等趋势,在教学中应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学生精神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力图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主要为:1、学生个性发展;2、教师专业成长;3、学校特色形成,即满足我校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生动地发展;要继承和发扬我校的办学传统和优势,有利于我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最终促进学生与教师全面而主动地发展,使课程与学生、教师及学校一起在校本课程的教学与开发中成长。

通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能使学生:第一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的开展,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三通过引导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初步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克服轻视历史学习的不良倾向;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第四接受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校本课程理念,塑造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

课程形式

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如果是基于学生需要的,学校教师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为宗旨的课程就是校本课程。立足和服务于学校独有的文化传统、教育特色、社区特色、人文景观和师生特色,体现出一所学校独特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努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校本课程与以往的活动课、选修课不同,它是一个有计划的序列开发活动,其实,任何一所学校都有相应的课程资源,问题是如何加以发现和使用。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强调追加多少额外的资源,而强调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教师成为课程开发主体之一。除了完成常规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外,教学中都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增补一定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注重与各学科的同步教学渗透,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优势,着力开阔学生眼界,以专题讲座形式教学。校本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发展为基准,在考虑学校实际可能的前提下,努力采取丰富的学生学习方式,同时注重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以满足学生求知欲望。

 

 

为此,结合教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笔者计划开设11个专题,每个专题为1到3个课时不等,总共18个课时,主要构想如下:

1.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一半――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衔接教育(为校本本课程开设准备)

2.亲近历史――你身边的历史学科(长期的探讨与积累)

3.在光荣与梦想中与共和国同行――浙江师大附中(金华二中)校史(为校庆55周年准备)

4.千山千水千秀才――浙江历史文化荟萃(基于学生来自子浙江各地)

5.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金华乡土历史资源盘点(发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6.数风流人物――现代金华历史名人(感受风云激荡的现代代历史风云)

7.日本法西斯对金华的蹂躏――日寇在金华的暴行(以就近搜集的素材展现侵略者的罪行)

8.燃烧的浙中大地――金华抗战风云及后续(体验金华军民的英勇抗战事迹)

9.在那遥远的地方――走进青海 ,亲近西部少数民族(我校青海班开设,增进对于青海的了解)

10.南半球岛国――新西兰掠影(我校中新班开设,增进对于新西兰的了解)

11.年轻的美利坚――美国采风(我校与美国缅因州牛津山中学为友好学校,加强相互的交流)

第一讲 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一半――――初高中历史中课程设置的衔接教育

教学目标:为迈好高中历史学习中校本课程的第一步,共同促进学生与课程的成长,优化学生原有的不良的观念与习惯,逐步学会历史选修的有效方法与思路,培养学习情趣,为高中历史必修的补充。

教学方式:教师主讲,师生对话,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学要点:为有效提升历史教学质量,从源头抓起,着力涉足初高中课程设置的衔接问题,加强课程的统整研究,以适应不同地区、层次和个性学生的发展需求。

1. 问题由来与准备工作

2.观念定位

3.方法诱导与习惯养成

4.内容充实

第二讲 亲近历史――――你身边的历史学科"

教学目标:

    了解历史与历史学的概念含义;说明历史与历史学的相互关系;知道学生身边的史料的获取途径与方法及作用;掌握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

教学方式: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小组讨论,教师指点。描述历史的概念;列举相关的名人名言。

教学要点:

1.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

2.让我们去感受身边的历史

3.触摸身边历史的途径

4.学习历史的价值

5.查阅、搜集信息,整理和积累资料。

第三讲 “在光荣与梦想中与共和国同行――浙江师大附中校史”

教学目标:

我校即将迎来55周年的校庆,我校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云历程,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新世纪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为了让同学们树立“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信念,增强大家的自豪感与使命感,为学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方式: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小组讨论,教师指点。参观校史馆,走访老教师或老校友。

组织形式:学生分小组讨论,查阅搜集信息,整理和积累资料。

教学要点:

1.初创与起步(1953—1965)

2.蒙难与波折(1966—1992)

3.新生与跨越(1993---2006)

第四讲 “千山千水千秀才――――浙江历史文化荟萃”

教学目标:

通过对于浙江历史文化的梳理,列举浙江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发掘现代化因素,以便让学生激起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热情,自觉增强发奋学习,立志成材的信心,为建设和谐浙江作出贡献。

 

 

教学要点:

1.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关系亟待再探讨

2.浙江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

3.继承与超越——新世纪的课题

……

第十八讲 学习总结与展示

教学目标:总结学习情况,交流学习我们身边的历史的心得体会。

教学要点:

1.交流研究成果或心得,通过书面或课件或博客或论坛展示

2.教学方式:相互评价,小组讨论,教师指点。

课程实施

一.创新思路: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特定的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开发活动。“问题解决”的“实践-评估-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将遵循教学观念的前瞻性、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教学实施的民主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原则。我校直升班、青海班和中新班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可充分依托灵活的机制和宽松的氛围及先进的硬件与软件优势,并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扎实开展创新性教学。

新课程改革方案将逐步打破以往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枷锁,因为新课程知识呈现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中激发的新知识三者的立体组合,那种教师垄断教材知识一统课堂的局面将走向终结,过去盛行的灌输式、封闭式和维持式教学受到了唾弃。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最新史学研究态,为此,以发挥史学的借鉴与陶冶功能。课程内容要尽量适合学生认知、关注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兴趣。让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创造过程,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笔者认为我校具有:实现大学与中学衔接的全国第一班——直升班(开办了七届高师直升班作为实七验项目)及青海班和中新班、我省最大和直属的师大附中、历史组师资力量雄厚、生源来自全省各地、独特的婺州文化、五十余年与新中国休戚与共的校史及先进的校园网络系统等。在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诱导大家寻觅和感悟历史。本着成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开全、开足必修课。并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三年的磨砺,为进入高校和步入社会打下扎实基础,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未来人生中展现各自的魅力与实力。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我省最大和直属的师大附中、生源来自全省尤其中南部,依托我校优势的饿师资和硬件条件,并可利用师大的丰富资源。尤其是师大直升班生源基础相对均匀、没有应试教育拖累,且发展师范导向明确等特点。尤其是高一新生是在初中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学子,在全省氛围内泽优录取,选拔余地很大,考生在近年都在千人以上,生源相对占有优势,文体特长生也占一定比例。总体上该班学生素质优良,在各类竞赛与活动中业绩突出,文化和电脑基础扎实,好奇心与求知欲强。高二没有象其他班级实行文理分班,到了高三才实行文理分班教学,大约20来人,均为有意向朝着文科专业发展的同学,考试压力明显减少,各类活动丰富。大家思路活,文笔好,自由时间相对较多,已阅读部分课外读物,因人数少便于管理和互动,还有往年教学的一些经验可以借鉴,心理负担也不如普通班大,也要防止少数的松懈麻痹倾向。青海班来自遥远的西部,给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能享受我校高指令的教育资源。中新班适应了全球化时代对外开放的需要,三年毕业后可到新西兰继续深造。

三.学生活动设计: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学校范围内实施的生成性课程,应采用活动、讲座、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我校确定的直升班教学理念是“一个中心,三条主线”,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三条主线分别是知识主线、能力主线和素质主线。立足于我校实际,自觉遵循“三个面向”宗旨,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力求科学和人文的比翼双飞,尤其要登高望远地博取最新教改成果,充分发掘学生个性与潜能,贴近自然社会的热点、疑点和重点,进一步贯彻“大教学观”、“大文科观”和“大历史观”,开足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建立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放手拓宽历史视野,着重夯实历史基础,为此经过最后一年不懈地开拓创新,争取多出合格+特长的学生,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最终通向“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的理想境界,直至为终身学习奠基。

新时代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宽泛,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从学生们的身边挖掘历史、让学生们了解身边的历史。访谈记录的整理就是学生们对感性历史的抽象、升华过程,记录的展示,又让更多地的学生了解到更为丰富、生动的历史。因而在具体操作中,笔者设想:

1.专题讲座:介绍有关知识,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难。

2.师生互动,创设对话氛围,确保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3.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教师只粗略的制定一个计划,组织好学习活动,学生独立研究或4-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个课题进行,主要通过问题选取、资料收集、文本整理、制作Ppt、交流展示等几个步骤。

另外,鼓励走访学者、先辈和家人或其他知情者,特别是要利用网络中的论坛或博客甚至QQ等先进便捷的工具,以提高教学效果。

4.所学内容是开放和弹性的,主要以专题研讨交流为形式,专题的确定可以灵活多样,并可以继续补充,成为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进而期望同行、家长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及时修订完善。

具体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计划表

 

 

 

序列
 课程名称
 参与人数
 场地、设备要求
 
第一讲
 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衔接教育
 未定
 教室,多媒体设备
 
第二讲
 浙江师大附中(金华二中)校史
 
 
 
第三讲
 浙江历史文化荟萃(上)
 
 
 
第四讲
 浙江历史文化荟萃(下)
 
 
 
第五讲
 金华乡土历史资源盘点(上)
 
 
 
第六讲
 金华乡土历史资源盘点(中)
 
 
 
第七讲
 金华乡土历史资源盘点(下)
 
 
 
第八讲
 现代金华历史名人(上)
 
 
 
第九讲
 现代金华历史名人(下)
 
 
 
第十讲
 日寇在金华的暴行
 
 
 
第十一讲
 金华抗战风云及后续
 
 
 
第十二讲
 走进青海,亲近西部少数民族(上)
 
 
 
第十三讲
 走进青海,亲近西部少数民族(下)
 
 
 
第十四讲
 新西兰掠影
 
 
 
第十五讲
 美国采风(上)  
  
 
第十六讲
 美国采风(中)  
  
 
第十七讲
 美国采风(下)  
  
 
第十八讲
 学习总结与展示 

 

课程评价

1.遵循的原则:本课程评价注重在学习的过程性而非研究的结果性评价,即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论和自我感悟,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学会“探究—反思”、发现自我、塑造自我与他人的良性循环过程,真正使评价起到激励性和发展性功能。同时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本人,还可以是学习小组团队。

2.开放的评价内容: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情况,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考察。

3.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与可操作性:具体方案上级相关规章制度指导下,可以由教师(指导者)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本人或活动小组设计,师生共同协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展示活动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

4.学习成绩的组成部分:学习态度、学习笔记、作业情况、师生反映等;成绩按等第形式评定。学生成绩构成:学生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各占50%。获奖或表现突出者酌情加分,课程成绩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第,给予相的应学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