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祝旭东:高考历史仿真模
郑旭东:必修1第六单元
马卫东:国外历史教学现
林东东:岳麓版“综合探
龙卫东:高一必修2第六
马卫东:中外历史教科书
启东:高中历史课改实施
韩学东:历史活动课的开
赵灿东:历史名师 心灵
詹华东:培养青年历史教
最新热门    
 
郭小东: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困惑与思考

时间:2009-10-18 17:16:49  来源:郭小东
 

 
  我曾经亲身经历这样一件事:我的一位初中历史老师,学生们都认为他讲课极好,知识渊博、讲课动情,以至十几年后,同学聚在一起聊天,还能够回忆起老师讲课的情景,那历史的场面我们似乎都能够亲身参与、历历在目、怦然心动、久久难忘,由此而感悟到人生的悲欢离合,先辈们创业的艰苦卓绝,社会变迁的演进历程,现在想起来,更觉得难能可贵、受益匪浅。然而,在高喊着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的今天,一些老师说:“他那一套已经不行了,教法太陈旧、太落后了,现在是新课程改革了,素质教育、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了,得变。”

  很久很久以来,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铺天盖地的呐喊,说真心话,我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问号,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是有很多真正处于教学一线的老师,都有可能心存疑问的呢?一方面,怕被扣上陈旧落后教法、顽固不化的帽子,不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到底怎么变,似乎也没人说得清;而那些说得清的,却似乎往往都不是处于教学一线的老师。对此,我到是挺同意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赵亚夫老师所说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人在玩‘现代性’的把戏。在‘现代性’的旗帜下,他们把学科的教育理念说得大而空,就是落不到实处。”“其实自己并不知道其中真正的意思,却要拿它赶时髦”,以此去争得“改革先锋”头衔。

  我把自己长久以来的疑问斗胆谈出来,实在是我在今天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的教改大口号、大背景下,自己一些真实的,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看法和心得,也是我作为初中历史教学一线人员的一点真实的,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忧虑,不妥之处,希望得到大家批评指正。

  一、历史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与现实

  在历史上,任何有着雄心壮志的民族、群体,几乎没有不重视历史课教育教学作用与意义的。因为,其在培养人对历史、民族、国家、党派及社会发展的根本见解与看法上,在培养并树立个人、群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换句话说,历史课的教育教学所做的,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塑造什么样的人,培养爱祖国,忠诚于民族,承认并理解社会应该是不断前进的身心健康的人,这些都足以显示出历史课教育教学的功能与重要性。

  然而,在我国实际的教学中,历史课教育教学又常常受到轻视,人们传统上有这样几个认识误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上,个别学校轻视历史课,人们认为历史课不是划书,就是背诵,从而忽视了甚至根本没有认识到历史课真正的价值功能和作用。由于人们的一般普遍看法,由于现实之中许多学校在决策科目课程时表现出的轻重缓急,乃至急功近利,都直接导致了学生轻视、忽视甚至无视历史课,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现象,同时,又是多么不利于民族的精神与素质真正健康成长啊!

 

 

  也许大家都还记得,我国一位著名的篮球选手进入NBA后,尽管举国上下的劝说、经济的承诺,但他在世界篮球锦标赛为国效力与自己在NBA比赛之间,仍然选择了自己在NBA的比赛;然而,同样在NBA打球的德国人诺维斯基,却不用德国球协出钱,自费也要在世界篮球锦标赛上为自己的祖国效力。这里,我们当然没有必要把个别人的思想行为上纲上线,但如果我们联想他竟然是八一篮球队长期精心培养出来的人,我们就不能不意识到:这不光是一个人的经济利益的问题;还应该深层次看到,这实际上蕴含着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育而形成的人生观问题——对自己怎么看、对祖国怎么看。虽然这也许只是个别现象,但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在对人生观培养上有着极重要作用的历史教育教学上,是不是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呢?

  二、冲击的喜悦与忧虑

  随着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宣传的深入与发展,历史课教育教学的真正功能、价值与作用,不断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认同,这是一个相当令人振奋的现象,也是一个可喜的趋势。教师在努力加强自身理论业务素质的同时,创新易于沟通的教学手段,创设易于感染情景的课堂氛围,从而发挥出历史课教育教学的真正功能、价值和作用,对于当前的教育教学确实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当务之急。

  同时,教师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历史理论和业务素质,具备了令学生尊重的人格魅力和师德形象,具备了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融洽情感,也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投资”,创新并形成易于沟通的教学手段,去创设易于感染的课堂氛围,培养并促使学生树立其信心,开发其自身潜力,以及发现、探索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身心健康的独立人格。才能真正促使历史课堂的优化,师生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的大发展。这一切都对广大的历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殷切的要求。

  我在观摩孙维刚老师的录像课时发现,他除了深入浅出地教学讲解,启发学生学会思索以外,同样有大量动情的融会贯通的教诲,而这些教诲已经超越了知识,升华为与学生共同追求做人的探求,这是一种浅显而深刻的为人师表,折射着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精神。于是我随即就想到,现实很多高喊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的“改革派”,他们所极力批判的传统讲授法、注入式,是不是就一定等同于陈旧和落后,真是值得思考和商榷。

 

 

  三、问题与探求

  然而,很遗憾,有很多的同志(当然了,希望中国的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似乎并没有仔细地思考上述的这些,他们为了“争得改革先锋头衔”,为了体现“彻底打破旧观念的意义”,或者是为了跟风(也许我言重了),结果就简单地评断,“那一套已经不行了,教法太陈旧太落后了,现在是新课程改革了、素质教育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了……得变。”现在盛行的有两种变法:

  首先第一种,“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学生自己‘学’”。这些经过师生精心准备的课,的确是结构紧凑,过程流畅,师问生答,对答如流,学生分析,入情入理,精辟绝伦。但是,我们都知道,历史教学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学生面对书本的问题,历史课本都是一些结论性的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看书过程就是感受这些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过程,而学生以自己的已有知识,实际上他并没有一个广阔的历史知识背景,去感受这些他们不甚了解的历史知识或体系,则往往可能会由于不理解而产生厌倦的心理,或者成为一个硬着头皮的被动看书过程。

  这实际上是说,在学生与他不甚了解的“冷冰冰”的历史知识、体系之间,不可避免地需要由一道情感化成的彩虹进行连接,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谁来充当这道彩虹呢?难道真的“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学生自己‘学’”,学生就能自发地产生和形成这道彩虹?学生就能使自己的丰富情感激发起来,去感受激荡澎湃的历史活动进程?学生就能使自己有兴趣、有情感的进入学习、感受、理解的状态?学生就能认为他们所不甚了解的历史知识不是“冷冰冰”的?就能对他们所不甚了解的历史知识分析得入情入理,精辟绝伦?

  很显然,在学生与“冷冰冰”的历史知识、体系之间,只能由教师这道情感化成的彩虹来担当。

  在初二历史的第11课《十九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教学过程中,边疆危机的攻击与占领都是一些简单的话语叙述的知识点,例如“浩罕国……阿古柏……侵入新疆……宣布成立‘哲德沙尔国’,自立为汗。”这仅仅是一个知识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一个小小的问题——“阿古柏在我们中国境内建立起一个新的国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你高兴还是不高兴?”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兴趣顿时大增,确切地说是感情顿时“激动”了起来,联系到我国的历史疆域、新疆的地理、范围、面积、物产等等,他们认为“这对中国来说是个大坏事,作为中国人当然不高兴。”这样,一个小小的具有情感色彩的问题,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和认知情感,乃至激发了学生的人生情感——“我是一个中国人,一切对中国不利的,都关系到个人。”由此,在学生与“冷冰冰”的历史知识之间,就自然地架起了一条情感化成的彩虹,从而连接了起来。

 

 

  其次,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手段,教师只起“导”的作用。我们必须承认,运用多种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运用多种媒体手段,教师只起‘导’的作用”的历史课上,各种声、光、影、电手段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教师的确只是起了操作多媒体的“导演”作用;所谓的让学生“进行活动”,所谓的学生发挥其主体性,进行研究性学习,也只是在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的多种媒体变换使用中,学生看到了其实应该是显而易见,却非要搞得复杂化的不同表现方式。

  这种不同媒体变换使用的表现方式,倒是非常类似于电视广告节目编导的手法:他们“常常担心抓不住所有人的注意力,为了避免人们注意力的丧失,最保险的办法就是把节目办得短小,不损害人们的注意力,还要不断通过花样新颖、情节变化刺激人们”,“以图吸引人们的短期注意力。”

  然而,这种只是依靠新技术来吸引学生,尤其主要是吸引学生感官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正如赵亚夫老师所评价的那样,“其实是过于淡化了学科性,会让学生的知识认知基于表面而不能深入,会让学生的技能显于操作而实质浮夸,至于学科的教育本质自然也不能有益于学生的现实发展”。历史课的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我想,并不是教师单纯的片面的去让学生自己“进行活动”吧?那种所谓的,教师只起到一个“导演”的作用,就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理解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就能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和“活动”,就能上成声情并貌的历史课,其实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表演而已。而这种表演能否真正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那就看我们到底是应该重视形式还是重视实质了。”那么问题是不是在于:历史教师的“艺术”似乎更在于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独立人格,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激励、唤醒和鼓舞”,回旋于他们因知识背景、人生阅历的缘故,而还是自然的幼小的心灵世界中呢?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个人所发挥表达出的情感与激情,以及随之进行的知识传递,也许比多种媒体变换使用的形式更为重要,我们真的似乎应该重新思考一下,从而真正准确地去理解一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四、希望与责任

  当然,由于教学科目的不同,教学过程中体现的特点也会不尽相同,教学模式不会也不应该千篇一律,我们每个人都应开动脑筋,发挥教师各自的特长,点燃自己的情感与激情,利用多种多样的手段与方法,去创设那各不相同的,但都是更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去激发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色彩,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感情乃至更深刻的人生情感,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精神,从而创造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局面。

  教育是人类在学习和生活这个绵延不断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但基于不同的状况,每个民族在这个问题上又各具传统与特色,又有自己不同的情况和规律,比如,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加上我国,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就是各有不同的倾向。虽然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这只是在借鉴的意义上,我们固然不能再犯“天朝大国”一切唯中华最好的夜郎自大的愚蠢可笑错误,但也不可以妄自菲薄,不顾一切地否定自己,不顾一切地照搬照抄美国、日本的模式,甚至还分不清人家实质的东西,就自以为是一哄而上的模仿了一些表面的浮华的东西。

  一个国家的落后,首先是教育的落后,教育是事关民族兴衰的大事,是党和国家、人民、社会的大事,之所以社会上对教育系统有这样那样的不满与指责,正说明了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希望,以及教育系统的不足之处。我们真的应该少一些浮华,多一些实干,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一想,在借鉴别人经验教训的过程中,不断努力地探索我国教育的规律,决定应该如何改进和改革,但是绝对不能凭靠一时的冲动,甚至是想当然,“在‘现代性’的旗帜下”,“把学科的教育理念说得大而空,就是落不到实处。”这实际上是对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