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佚名:教学语言在历史课
佚名:感人心者,莫先于
佚名:图史结合、双管齐
佚名:实践新课程教学一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佚名:历史教学中问题教
佚名:关于素质教育观念
佚名:历史教学中的传统
佚名:应该感谢西方的殖
最新热门    
 
佚名:初中历史新课改忧思录

时间:2009-10-18 17:17:25  来源:佚名
 

               初中历史新课改忧思录


    滨州市的初中历史新课改进行了近一年,冯家镇各中学的新课改更是如火如荼,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排头兵。但回顾这一年的课改情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及本地的实际情况与特点,笔者从浮华的背后,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忧虑与不安: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课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样而又复杂的,笔者粗略分析了一下,历史新课改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教材出现了新问题,教材的编写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正在使用的七年级《历史》教材存在着许多优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教材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
    第一:新教材作为一门分科课程注重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逻辑结构,注重了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概括地讲,分科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知识,新教材删减了一些难懂的内容,融合了一些新的时代信息,使学生需要掌握的死知识点大大减少,但是总体上看来知识整合的力度不大,主要是对于历史知识的内部结构进行了重组和改造, 缺少了知识的普遍联系性和综合性。如新教材删除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叙述,确实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但是忽略了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第二:新教材的编写虽然避免了“繁、难、偏、旧”的问题,但是由于教材时间跨度大,包含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知识面面俱到,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过于简单的现象,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习的深度也不够。如时间线索不明、教材跳跃性太大等。另外教材的插图也过于平淡,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新教材在编排方面,存在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第69页这一章节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魏等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其中讲到齐刀币、燕刀币还有赵国和魏国的布币时,教材配了插图。插图里齐刀币是对的,课本插图中齐国刀币的图像和实物是完全一样的。而燕国刀币就不对了,燕刀币印成了齐国的五字币,燕国刀币应该是刀形又薄又小,插图中却把它印成齐国的又厚又大的五字币。而且插图中魏国的布币印成了赵国的布币,赵国的布币却印成了魏国的布币,把魏国货币和赵国货币张冠李戴了。
    第四:就教材内容而言,本套教材的某些章节适合大中城市等各方面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不适合小城镇与广大农村。其一,教辅资料缺乏,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教学挂图、灯片、光盘、软件等在当地无处购买。其二,学生配套的阅读材料和练习材料没有购买到。因此,“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意义。
    总之,新教材的编排不全如人意,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师资力量严重滞后,教师水平亟待提高
    进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综合业务水平要求较高。但实际上,一则现在基层的历史教师在数量上仍很缺乏,二则从业务能力上,别说一些老教师或民办转正的教师,就是部分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在农村,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他们往往经过几个月或一年半载的培训之后就“走马上任”,这样怎能真正教好学生呢?尤其历史这一学科,如果一开始学的历史观点不正确,以后再要改变就很难。依我个人观点,学了一些错误的历史观点还不如不学。中学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学生的历史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教师培训需要加强,此次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我们期待着教师有经常性的培训机会,保证课改工作顺利进行。

  
    三、评价体系陈旧落后,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展,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样的评价体系最易操作,简单明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学校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的成绩,只重视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先(进)树优(秀)的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教师也就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而并非其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新课改所倡导的多种评价体系并举的理念也就有其名而无其实了。因此,不少教师都感叹:新课改除了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压力以外,与以往相比,换汤不换药。话虽夸张,但也道出了不少教师的心声。

 


    四、新教材的难操作性加大了教师的备课与授课难度
    新标准历史每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但毕竟课文里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较少,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自己精心编排方能授课,而教师手头又没有现成的资料或教学辅导材料可以利用,而且很多话题较新,教师处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一切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至于偏远贫困地区,电脑与网络资源更是空中楼阁,无法利用。再加上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像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许多教师一时还不能完全适应。更何况,我们现在每人教四个班,每班六、七十人,每周二十多节课,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光是备课都不够用,还要批改、听课,应付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等等,我们只得经常将工作带回家做,不但做到了“以校为家”,甚至做到了“以家为校”。这并非都是因为教师的思想境界高,而是更多地透出许多教师的无奈。


    五、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程度不够高,制约了教师新课改的热情
    新课程改革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在实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甚至可能会面临失败的结局。而中国对于改革的传统观念是:成功了,皆大欢喜;失败了,却往往身败名裂,永不翻身。因此,各级领导害怕失败;不敢“轻举妄动”;作为普通教师,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又怎敢放手去干呢?
    在基础教育方面,滨州市在全省是较为先进的,沾化县的教育在滨州市也走在前列,而冯家镇各中学在沾化又是典范,作为冯家镇历史新课改领导小组成员之一,我个人尚且有这么多的感想与忧虑,那么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又如何呢?因此,我个人认为,新课改如果不多站在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问题,不多站在贫穷、落后、偏远地区的角度看问题,不解决以上的种种问题与矛盾,要想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课改成功绝非易事。相反,稍有不慎,也许就会有一批教师和学生成为新课改的牺牲品。在此写下自己的感想,以期待引起更多人的思考与重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