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李清:新课程背景下的“
李清博客:听历史课有感
苏月清:如何进行有效的
焦月清:新课程历史作业
李清:历史教师应重视史
李清:历史作用与历史教
李清:对历史学习过程的
李清博客:第100篇日志
李清:盘点、感谢、祝福
李清:历史新课程的几个
最新热门    
 
李清:师生、教材与历史关系反思

时间:2009-10-18 17:17:48  来源:李清
 

 

对教师、学生、教材和历史之间的关系一些反思

 

 

编者按;这是历史课程网历史论坛2006年5月份值班斑竹李清老师的工作总结

 

杜苇老师的厚爱举荐和何博士的信任,我担任了历史课程网历史论坛的五月值班版主,发出了五月讨论主题帖:历史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希望重新认识教师、学生、教材和我们需要认识的历史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认识教师自身和教材所处的地位,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帖子得到了论坛成员的广泛参与,大家在一个月中主要讨论了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师生关系、历史教材的地位和教师的地位等几个方面,下面将一一述及。

 

一、对历史学习过程的探讨

 

我在最先的帖子中认为: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过程,这是所有人认识历史的过程。从认识论角度看,历史是我们需要认识的客体,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认识的主体,教材是认识历史的中介。这带来一个问题:教师认识与学生的认识是怎样的关系呢?对此,我以为教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认识历史的策略;而学生才刚刚起步,但要注意的是,他们不是对历史一无所知,只是可能还是比较零碎,不成系统,甚至有些是伪史,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而已(其实有时我们教师也如此),至于思维能力也有一点,但不一定能在历史学科中运用,关键的一点他们也会有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评价)。

 

我爱历史课老师指出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将对历史学习过程的表述给予完善: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理解历史、运用历史的过程,这是所有人认识历史的过程。我以为具体的讲历史学习就是一个认识历史的过程,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和理解历史,再到对历史现象进行思考(比较、分析、演绎、归纳等),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找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找到历史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从而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历史学习与运用历史已是两回事了,有关历史的运用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张耕华教授曾说与其讨论历史有什么用,还不如研究应该怎么样用历史。对此。我爱历史课老师认为,运用历史有滥用(比如简单地以历史比附今天)的一面,正因为此,历史学习的一个目标,就应该包括:培养学生在认识、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正确分析人类社会现象的方法与思维;历史不可能为解决今天社会问题提供钥匙,但是可以提供线索与启发。他也认为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如何运用历史”问题,值得研究。我也以为,历史是以现在为核心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但能决定未来命运的只能是现在,过去的作用仅仅是提供参考,但是怎么个“参考”法还会因人而异。有时候我在想,历史的作用对于社会、国家的作用和对于个人的作用之间是不同的,因此在编写课程标准的时候应该考虑究竟把什么样的历史教给学生才对他们有作用。

其实以上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对师生关系的探讨

 

师生关系是一个永远新鲜的话题。我以为既然教师与学生都是认识历史的主体,因此大家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所不同的是教师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图式,而学生才刚刚起步。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老师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抹杀学生的认识过程,但老师自己的认识过程也可以为学生认识历史提供借鉴。课堂上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所以要探讨老师该怎样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认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但我爱历史课老师的理解是“实际上,在课堂上,除了人格平等外,老师和学生是不平等的两极”。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将老师与学生对历史认识的主体等同起来,那么“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就没有意义了。对于不平等的两极,他解释为无论是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测验等,基本上都是由老师确定的,这里面虽然也照顾到了学生的发展,但终究是不可能平等的。换句话,学生来学校是获取“知识”的,老师是传授“知识”的,学生就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如果教学中扮演的角色都混淆了,那么该给“学生”发工资了。对此,bainiangd2006老师也认为我们提倡平等,但实际上教师与学生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湖衣老师认为,在知识经验上、以及在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扮演的角色上,教师和学生是不平等。教师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重合也有分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当然也包括能力。知识海洋非常庞杂,只能择其一,教师应该是个方向感很强的人,注意引领学生向一个方向迈进。并有足够的力量和魅力,吸引学生共同向一个方向努力。应该起到引领的作用。宽容引赵老师的话关于课程的“生命形态”设计,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恐怕不仅仅是个神学家了,而是上帝本身了。只是教师本身还未得到救赎,又如何去救芸芸众生。但觉的这个提法很美好,只是实现起来恐怕要在等一个世纪。在完中校,教师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取得一个理想成绩,顺利考入高一级的理想学校。在考试的关照下,应试能力的和技巧,便是方向。

 

这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有教育理念的问题,也有现实问题。对于平等的问题,我提出,“平等”应该限定在什么领域内才能讲?不然我们会不会把应该存在的差异也当作不平等了?因为个体差异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我们是不是把师生间的差异也当作不平等现象了,但“无论是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测验等,基本上都是由老师确定的”这句话确实点明了在现实条件下(特别是评价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平等所面临的困境。

 

在讨论中,2006年第5期的《历史教学》杂志上刚好有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的《师生的角色》一文,我根据文章把“教”和“学”的关系对应起来归纳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活动者和体验者(学生)、合作者(教师)——合作者(学生),而教师和学生分别的固定性的角色则不是自身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必须是国家规定的历史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的具体实施者,而学生则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对象。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大家对一个观点基本达成一致,那就是“教”和“学” 二者没有“孰轻孰重”的界分,批判了一种“轻视教师作用”的思潮,但Gscfy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在“教”和“学”两者中找到结合点呢? 湖衣老师则点出先生虽然什么都说了,但也什么都没说,这主要是指操作层面讲的。

 

这次讨论的意义是:新课程的理念虽然可以通过广泛宣传而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实存在种种的困境,理论往往缺乏实现的基础。我们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进行探究和反思。

 

 

 

三、对历史教材地位的探讨

 

教材的怎么使用问题也在当前很热闹。我在最初的帖子中以为,教材是学生认识历史的中介,教材还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一个中介。同时还应看到认识历史的中介并不是只有教材,因此引出了“课程资源”这个概念。但教材在课程资源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如何在不同教材中进行取舍?

 

我曾听过人教社陈其博士的讲座,说教材不是圣经,而是教学的依托,是一种平台,在教学中可以超越。大家知道,人和人的交流需要一种基础作为平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不是也就是以教材作为平台?可是从现实情况看,它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一个平台。对此,湖衣老师指出:“第一,教材不是圣经(同意),那什么是圣经呢(疑问)?另外到底有没有圣经,老师咋不问问博士。第二,只是通过平台进行‘交流’是不能实现课程目标的。或者说知识的掌握,观念的形成,只靠交流是不行的。第三,教材所起的作用当然不仅仅是平台。关于第一点,专家们心里很清楚。关于第二点,那些特级教师心里很清楚。关于第三点,当然是编教材的老师们还有考试中心的老师们心里很清楚拉。”应该说这些问题很现实,目下新课程改革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就与教材的使用有关,因此杜苇老师说他的话“一针见血地可爱”。不过我爱历史课老师也认为陈其博士说的没有错,教材是教学的依托,是一种平台,在教学中可以超越;教材没有限制,也不会限制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看来,目下大家都接受教材不是圣经这一新课程理念了,不过也没有人会认为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仅仅是一种平台。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种,但处于何种地位?如何开发课程资源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四、对教学中教师地位的探讨

 

在上面的师生关系的探讨中其实已经涉及一些教师地位的问题了。我曾以为在教学中怎么教是应该为怎么学服务的,也有人以为:新课程下学生应该有何为的问题应该值得关注,研究。但叶小兵教授的《师生的角色》一文认为:“首先,历史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历史教育的任务。国家规定的历史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都要由历史教师来具体实施的。教育和培养学生,是教师的职责,这是教师的工作和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和指导者。教师绝不能放弃担当教学领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否则就可能是失职。这就是教师角色不可动摇的固定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组织学生开展教学上的活动,引领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又是合作者,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去唱‘独角戏’。在与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作用尽量发挥出来。”我爱历史课老师认为如果重点谈新课程中历史老师如何更好地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就更好了,现在多数文章是从学生的角度讲的。其实我还引用了2005年第9期《书屋》中钱理群、孙绍振的《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对谈》一文的内容:“现在学生的主体性是得到了强调了,教师的主体性、话语权却失去了。学生主体性的哲学基础是主体性哲学,按理说,一切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主体性,可是,我们的理论却在千方百计地回避教师的主体性,这真是一大怪事。为了纠正过去过分强调的教师的主导性,居然把教师的主体性完全抛弃了,这不但在哲学上是讲不通的,而且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应该勇敢一些,将主体性加以分析,学有学的主体,教有教的主体。”

 

我曾对着教授的文章自我反思:自己其实都还是侧重于从学生学习历史的一头去思考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完全是从教学的一头去思考,看来还是侧重于“学”的过程了。后来我在论坛中写道:“以前我强调教是为学服务的,这从教学的目的性上讲可能没有问题。我们是要研究学生的学,但我们教师毕竟代替不了学生的学习,但从另一方面讲,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因为这才是我们主体性的发挥,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学生的学还是为了自己如何更好的教。教师在新课程中有何为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心,这也才能真正实现为教学服务(当然前提中包括对学生学的研究)。”

 

讨论到这里,我也在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其实还是为教学服务,可能教师、学生与教材彼此之间的关系认识起来不难,但在具体的教学操作过程中就存在问题了。对此湖衣老师也有同感:一直认为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是传授、是启发、是推动,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该怎样做真是不太容易。

 

讨论虽然告一段落,但问题其实并没有解决,希望我们能在以后去进一步探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