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春节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东莞二
研究性学习论文:看虎门
研究性学习论文:富民时
研究性学习论文:春节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虎门港
研究性学习论文:袁屋墩
红军长征准备问题研究参
“历史研究性学习”辩论
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述
最新热门    
 
整合研究性学习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初步构想

时间:2009-10-18 17:17:57  来源:张汉林
 

 题目:整合研究性学习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初步构想

作者:张汉林

单位: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

内容提要: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能够指导实践。研究性学习和多元智能理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些现象耐人寻味:研究性学习难以深入,多元智能理论无法普及。如果将研究性学习和多元智能理论整合在一起,就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多元智能理论 

  

整合研究性学习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初步构想

 

内容提要: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能够指导实践。研究性学习和多元智能理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些现象耐人寻味:研究性学习难以深入,多元智能理论无法普及。如果将研究性学习和多元智能理论整合在一起,就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多元智能理论 

 

当今中国教育改革越来越趋向深入,越来越人性化。各种教育理论层出不穷,给中小学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在各种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之中,总是会有新的问题源源不断地产生,对理论本身发起挑战。如果理论不能很好应战的话,那么这种理论就会丧失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在事实上失去生命力。

 

一、研究性学习和多元智能理论在实施过程中的困惑

在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教育理论界,研究性学习和多元智能理论是近几年出现的两个“新贵”。2001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很多学科的教学大纲后都附有专家建议的研究性学习的各种课题。作为一种教育理论所能受到的厚遇,这恐怕是空前的了。近几年,多元智能理论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青睐。2002年8月,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了“多元智能开发和评价”国际研讨会。多元智能理论甚至受到一些敏感的商家的重视,如聪明宝贝网站、旭谷儿童多元智能网站等,都扯起多元智能教育的大旗吸引天下父母的眼球。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按专题对客观事物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客观事物,内容是主体运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按专题对客体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所谓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资深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智能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态中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九种智能;每个人的智能组合形式不同;智能是可以培养和加强的;这些智能位于大脑的不同区域,既可以独立工作也可以协同工作。这九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认识智能、存在智能等。

不可否认的是,研究性学习和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先进的教育理论,给教育界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但是,在研究性学习和多元智能理论等阵阵清风吹过之后,务实的人们马上产生了一些困惑。比如说,研究性学习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兴致盎然,但是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全面开展,学生越来越感到索然寡味。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不是这篇短文所能说清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研究性学习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开展是其原因之一。研究性学习之所以难以深入,又是因为课程改革、考试改革、社会观念的转变、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教师构成的调整等配套资源和设施没有跟上。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些人眼中,研究性学习好像也没有 “深入”的必要。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运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中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时间的限制,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重视研究的方法而不重视研究的内容,重视研究的过程而不重视研究的结果。但是,一两次研究性学习足以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对于那些很快就掌握了方法和过程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不过是无意义的、机械的重复。

至于多元智能理论,其局限更加显而易见:从事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主要是幼儿园和小学,在小学中主要是低年级;中学尤其是高中则很少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原因何在?目前在相关幼儿园和小学中,他们的学习模式往往是在学习场所中开办九个学习中心,每个学习中心专门学习一种智能,如运动智能学习中心、语言智能学习中心,等等。在一个学习单元中,学生依次进入九个学习中心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各种智能。但是,对于中学讲求高密度、重思维的学习来说,这种学习模式显然难以奏效。

研究性学习无法深入,多元智能理论无法普及。如果将研究性学习和多元智能理论“嫁接”起来,何如?

 

 

 

二、研究性学习和多元智能理论整合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和多元智能理论都以学生个体的发展为核心,这是二者整合在一起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点之一便是主体性。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学习目标是学生根据学习情景和已有学习体验而产生的;学习内容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题;学习方式是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搜集材料,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在研究性学习中,一切都要落实到学生这个主体的身上才有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则是一种强调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肯定个人潜力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九种智能,但其组合不同。由于每个人智能的组合形式均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所以,学习的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其实,研究性学习更多指的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它要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力图使学生学会学习。而多元智能理论的侧重点是学习的内容或学习的目标,即要解决的是“学什么”的问题。它认为,通过学习,应该全面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并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组合为其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怎么学”和“学什么”的联合,如果恰当的话,那将是珠联璧合。

 

三、研究性学习和多元智能理论整合的初步构想

研究性学习与多元智能理论的整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本文仅仅是站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提出一个简单的构想。多元智能理论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为多元智能而学,一是用多元智能来学。

首先,为多元智能而学。

研究性学习重视方法和过程,无可非议,因为寄希望于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出一鸣惊人的科学结论,这的确是苛求。但是,这并不是说研究性学习只重视方法和过程,内容和结果同样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这个所谓的内容和结果,笔者认为,应该包括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即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全面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学校仍以学科教学为主。学科教学有其无法取代的优势,因此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但是,学科教学的基点在于其严密的学科逻辑体系;而学生是复杂多变的个体,他们有完全不同的需要,学习风格差异亦大,这些都无法与自成一统的学科逻辑体系完全合拍。但是,研究性学习的横空出世,打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这个机会不应错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该以开发学生多元智能为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专题并采用相应的手段和方法来评价。这样一来,不仅研究性学习因为增添多元智能理论而丰富饱满,而且,多元智能理论也因为研究性学习而有了用武之地。

开发多元智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八九种智能,而且智能是指存在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态中,并为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态所珍视的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因此,学生要在社会上得到承认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最好是要全面发展多元智能。其二是改善学生的智能组合。学生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智能组合互不相同。因此,教师应该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和巩固学生的优势智能,弥补和提升学生的弱势智能,从而改善学生的智能组合。其三是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独特的智能组合之后,根据自己的智能组合选择人生发展的方向。这也是多元智能理论的终极意义。

几年前,笔者组织过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就北海公园的历史文化、最佳接待人数、地理平面图、CI策划(即企业形象设计。顺便提一下,此组曾对北海公园中开设肯德基餐厅从而破坏皇家园林形象的做法提出过批评。如今,北海公园内的肯德基餐厅已经关闭)、环境保护、园林艺术等专题进行研究。这次活动进行的时候,笔者孤陋寡闻,尚不知世上有多元智能理论。现在回过头来用多元智能理论审视那次活动,惊奇地发现这次活动竟与多元智能理论颇有暗合之处。如从课题的选择来看,历史文化专题开发的主要是语言智能,最佳接待人数专题开发的主要是数理逻辑智能,地理平面图专题开发的主要是空间智能,CI策划专题开发的主要是人际交往智能,环境保护专题开发的主要是自然认识智能,等等。再如评价会上,有同学当主持人(人际交往智能);有的小组将北海公园的园林艺术拍成纪录片,配上动听的音乐(音乐智能);有的小组仿照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的方式将其成果展示出来(语言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等等。当然,这种巧合并不是说笔者有“先见之明”,它只是说明多元智能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管人在主观上有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它都会发挥作用。

但是,正如前面所说,当时笔者并不了解多元智能理论,因此现在用多元智能理论来重新审察时,发现还有种种不足。如在设计专题时并未自觉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以全面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为目标,因此,还有许多智能在活动中被遗漏;在选派课题小组时没有全面考虑每位同学的不同的智能组合,因此有些同学的智能优势并没有得以展示和加强;另外,展示课题成果的形式过于单一,要求每个小组必须写成论文,这仅仅只能体现学生的语言智能,对于那些语言智能弱势的学生而言是不公正的。

在实践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即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过早地将学生进行分流,只加强学生的优势智能,而放弃学生的弱势智能。比如说,有的同学语言智能是弱势,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只安排他搜集资料,而不给他任何发言机会。这种做法是违背多元智能理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通过学习,应该是发现并加强其智能优势,弥补和提升其弱势智能,改善其智能组合,挖掘其智能潜力。对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极强的学生过早分流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做法。实践已经表明,在教师正确的指引之下,学生能够认识并发展自己的弱势智能。如一青年教师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在最终的成果展示会上,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优势,这位教师规定学生可以亲自当众发言,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写成字条交给主持人代讲。在课上,一个以内向出名的学生想发言却不敢,先后递了几个纸条交给主持人。但是,这位教师故意不让主持人代讲。最后,这位从不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忍无可忍”,终于勇敢地站起来发言,虽然嗑嗑巴巴,但却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个事例鲜明表明,弱势智能是可以培养的,教师应该创造机会优化学生的智能组合。

 

 

再次,用多元智能来学。

目前中小学的教育基本上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存在的基础是以下的假设:同一班级的众多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体验、智力水平、接受水平、学习方式、学习风格等等相当或类似。这种授课方式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与工业社会批量生产同等型号产品类似。班级授课制也承认“差异性”,比如将一个班的学生划分为“三好学生”和“差生”等。但是,这种 “差异”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种负担,对于被教育者来说(尤其是“差生”)是一种灾难。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平等的原则。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取消班级授课制是不现实的。怎么办?

如前所述,智能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态中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而且,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九种智能;每个人的智能组合形式不同。也就是说,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说哪一个人“愚蠢”,哪一个人“聪明”,因为每一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因此也就缺乏可比性。或者,我们甚至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聪明的,因为他们的智能优势与众不同,即使他们没有任何一个突出的智能,但是他们的智能组合是独一无二的,而智能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态中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们的智能组合决定他们在解决特定问题时是最优的,此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因此,在多元智能的时代,我们认为,差异不该回避,而应积极面对;差异不是负担,而是宝贵的资源。正如罗素所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一个班级集中了几十个学生,也就是集合了几十个“小专家”甚或“小天才”,集中他们的智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们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岂不快哉!因此,将研究性学习和多元智能的理念引入课堂,自觉地、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元智能,让其成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这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比如学习抗日战争史时,可以安排音乐智能突出的学生演唱历史上的抗日歌曲,甚至自己创作抗日歌曲;可以安排空间智能突出的学生描绘抗日战争的示意图;可以安排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语言智能突出的学生演历史剧,可以安排数理逻辑智能突出的学生计算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的间接损失是多少;可以安排内省智能突出的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反省抗日战争;等等。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的差异性得到承认并受到尊重,还能给他人带来享受与启发,此一举兼得之事,何乐而不为?! 

理论虽然精辟,总要转化为实践;实践虽然可贵,终需理论指导。研究性学习和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大有可为,只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探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