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作者授权本站发布本资源,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对春节文化的调查研究
107 曾小敏
一. 背景介绍
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具有特别丰富的文化内涵,几千年来它不仅深受本民族的重视,还成了许多亚洲国家的共同节日。在岁月的行进中,春节文化像一条永不停息的长河,在变化中继承,在传承中发展……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春节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使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热爱本民族。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接受优秀文化的薰陶。
三. 研究内容
1. 你的家乡春节时有哪些习俗?你如何看待?
2. 怎样看待利是?
四. 主要研究方法:调查法、访谈法、对比法、文献法
五. 研究过程
1. 采访老年人,通过网络搜索有关东莞春节的习俗
2.设计调查问卷,调查中学生关于春节压岁钱的消费情况
六.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漳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漳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到现在,春联不仅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形式,成为节日的装饰,更是人们对新春的祝福,对未来的寄托。
为了深刻地体验春联文化,寒假我大量地搜集了春联,经过整理,发现东莞人家所张贴的春联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 传统的迎春接福心理
一门五福 三多九如
春风送福 喜气临门
春入春天春不老 福临福地福无疆
春风送春处处春色美 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喜庆花红送吉猴 吉祥爆竹接金鸡
(二) 企求好天气,期盼丰收年
田园风光绝好 农家岁月更新
九州雨顺千山绿 六合风调万户丰
水水山山处处画 家家户户年年丰
粮海棉山丰几载 桃红柳绿又一年
日丽风和绣出河山似锦 年丰物阜迎来大地皆春
(三) 歌颂祖国、军人、社会主义等
人有鲲鹏志 国呈龙虎姿
祖国山明水秀 中华人杰地灵
祖国有天皆丽日; 神州无处不春风。
举国江山俱似画 满天春色最宜人
春光永驻军人府 日照长辉烈士家
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 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
(四)2005年1月28日,台商次包机成功,这件事牵动了华人对两岸尽快实现三通,早日实现统一的期盼。东莞有些人家的春联就体现了这样的心情:
两岸三通金光道 一元复始艳阳天
春酒一杯歌两制 神州十亿盼三通
东莞人家的春联用语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语,为春节平添了许多欢乐气氛。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而如今,东莞大部分镇区为了保护环境而强行贯彻禁鞭法规,只有少部分镇区才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