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周明学:新课标下历史教
李清:新课程背景下的“
佚名:新课程中开展主题
孙曙光:新课标下的拓展
庞友海:新情境历史材料
兰辉博客:新课程高二历
泉清鹤来:新课程学习检
泉清鹤来:新课程学习检
泉清鹤来:新课程学习检
最新热门    
 
辉豪:新课程“二战”教学改革的思考

时间:2009-10-18 17:19:26  来源:辉豪
 

历史学科课程改革案例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课题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的世纪已经来临,教育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教育观念在更新,教学改革在深化,历史学科应该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来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拟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课题,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 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新观念、新要求

 在现代,教育思想百花齐放、教育理念百家争鸣,各种先进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现代教学改革应具备的新观念:(1)新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思想,不断丰富教学思想。(2)要有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念,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3)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4)要有重视实践的观念,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5)要有教书育人的观念,以培养四有人才为宗旨。在这种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要求教学改革要实现几个转变: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变单纯抓智育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变平均发展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追求目标。

二. 有关本课题改革的几个思考

(一)课程目标

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不可更改的,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予以调整,课程的组织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是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不再以权威的观点和观念控制课程,而是试图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

本课题力求结合历史学科具体、生动、统一、多样、传承的特点,构建灵活多变的主体教学模式,坚持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开放性和民主性的基本特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尊重科学、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热爱和平、合作发展的开放性世界观;发展学生感受、观察、想象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掌握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来解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因素以及发展趋势,最终能够不受教材局限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整体地把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最终使历史课程目标从单一转向综合,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智力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课程过程

 课程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地以指导者、协调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教学过程的转变就是要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地位要转变,学生要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学生的好奇心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先导,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时代背景,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或猜想,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使学生学会求异思维、求同思维、反向思维、相似思维和多维思维,引导学生通过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激发矛盾,产生问题情境,进而使学生弄清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假设、想象的反向思维提出以下一些问题:1. 如果一战以后建立的是“真正的和平”而非“强加的和平”,会不会有二战的爆发?2. 希特勒的性格特征对战争有没有影响?3. 如果希特勒在扩军备战的时候遭到阻止,会怎么样?4. 如果没有英法的绥靖政策,能不能推迟或制止二战的爆发?5. 如果在战争初期没有“奇怪战争”,英法“宣而则战”,战争会怎么样?6. 如果苏联的抵抗不力,战争局势会怎样发展?7. 如果没有中国抗战力量的牵制,亚洲战场和欧洲战场会怎样进行?8. 如果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会不会参加战争?9. 如果美国不参战,战争将怎样结束?10. 如果希特勒的纳粹德国首先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战争的结局会怎么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观看二战纪实资料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查阅网络、阅读专著和传记等方式,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发挥个人的独立思考、大胆想象,从美国在二战后期的作用来认识战后美国霸权思想的形成和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理解历史的一种传承性。本课程的学习主要体现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的过程。从而对历史事件做出客观的、全面的分析和评价,达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目的,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三)课程结论

 课程改革意味着课程内容不再作为绝对客观的稳定不变的知识体系,课程目标也不再是完全预定的,课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的知识,使学生在自己学习、分析、想象、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到:战争爆发不是偶然的。影响战争的因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心理的、科技的、人文的多方面的综合因素。由于美国的自然环境和美国政府对人的重视,它依靠先进的科技力量打赢了二战,又凭借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强大的综合国力确立了战后的世界霸权地位。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欧洲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中受到严重削弱,战后屈居二等公民的地位,无力与美国抗衡等。最终使学生思考一些综合性的问题:(1)你认为谁应该对这场战争负责?(2)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你认为影响战争的因素有哪些?(4)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方法是什么?老师通过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课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学科、多层次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四)课程评价

 评价课程改革的标准应该是:(1)在教学思想上,看是民主教学,还是主观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服务,还是学生要适应教师的需要。(2)在教学目标上,看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还是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3)在学习主动权上,看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4)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师是立足于通过“导”来解决问题,还是立足于通过“讲”来解决问题。(5)在师生地位上,看教师是主导还是主演;学生是主演还是听众。(6)在教学效果上,看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还是只顾少数尖子,不顾中差生的达标过关。评价一个课题是否提高教学质量的标准是:1. 能够激发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2. 能够调动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能够使绝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历史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评价的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多样性,综合采取考试法、观察法、调查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教师要及时收集信息、反馈信息,恰当地把握评价时机。具体的方法有:(1)考试法,包括口试与笔试,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2)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的各种活动,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技能、行为和态度、情感的变化,了解学生的进步;(3)讨论法,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与掌握,还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表达;(4)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可以收集学生经过选择的历史作品,也可以收集与学生历史学习有关并能反映学生成就的材料,老师对这些作品和材料写出评语,评语应该突出学生的特长和优点;(5)活动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的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以及社会实践的一种方法。通过活动,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的直观认识,考查学生迁移知识、分析理解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历史的现实感;(6)学生自我评价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自己作为学习者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认识学习目标以及控制学习过程,找出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7)合作评价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使学生欣赏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学会欣赏别人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可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形成。

三.结语

 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未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必须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开发为核心,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具有进取性的、开拓性的、创造性的人才。为此,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实施课程改革,思考创新教学方法,推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每一个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G)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