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凌寒:我布置给学生的寒
思考:我国台湾学生的历
李方:我最愿意生活的十
刘向荣:我教学生记忆—
张俊海:我的教学随笔二
杜苇:我的罗马法教学叙
管志伟:我的愤怒与思考
朱孔庭:我命制的历史模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李孝悌:我對高中歷史教
最新热门    
 
李想:我眼中的高中历史课程

时间:2009-10-18 17:19:57  来源:李想
 

周瑜注:李想的大名早就有所耳闻,在我印象里他是一位积极思考的历史老师,这里我们向大家推荐他写的关于高中历史课程的随笔。当然,观点上自可成一家之言,希望在探讨中促进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

我眼中的高中历史新课程(1)

感谢国老弟,以及创建本网站的各位同仁!
我很愿意与志同道合的线上诸君讨论我关于历史教学领域的一些认识和想法,是诸位提供了这么一个交流的平台.
关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由于本人过去比较多地参加种类教研研活动的关系,早就略知一二。关于“领域”、“模块”、“综合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学分管理”等等关键词,也早耳熟有余了。
实在地,起先本人是比较热忱地欢迎这一场改革的,包括维系着咱们的饭碗的历史课程。
凭心,现行的以及过去一个时期的历史课程确实是要改革的,仅仅是教材和课程内容本身的观念来讲,就有许多不合时宜的东西,例如:
1、现行的历史课程由远及近的学习内容排列。一个初中中开篇学习中国历史,从那遥远的几乎不可能再遥远元谋人开始了解,一个初中学生学习世界历史,从同样时空极远的埃及历史学起,这样,确实是符合历史时空排列的特点了,可就是缺乏儿童中心意识,不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记得早在1999年熟悉读并复印了台湾地区黄炳煌等编制的台湾中学生历史课程大纲,它是一个同心圆。学生学习历史,从身边的历史开始,先认识“我是谁”、“我的母亲”、“我的家人”“我的社区”、“我是原住民(我身边的原住民)”等等,再到“认识台湾”(初一学习此册的编排,当然最初受到大陆史学界的抨击),再到中华民国历史、亚洲史、世界史背景下的中国等等,就比较符合孩子的学习要求。其中,配合以大量的活动,包括学校的活动和户外校外活动、演讲、撰写等等,特别吸引我的眼球。所以,我曾经非常希望有类似的历史教材内容的排列。
2、具体历史内容编排中,中国史摆脱不了帝王将相,世界史体现了太多的“联共”特征。具体地说,我们的历史中,渗透着这么几个有害的或是对学生没有帮助的东西。(1)忠奸模式(同仁可以参见茅海建著《天朝的崩溃》)。(2)大汉族思想的流毒。(3)朝代的更替中的帝王中心。(4)为尊者讳。(5)少数民族历史的语焉不详以及莫名其妙(一个有影响的民族,往往在我们的历史书中搞不清楚它从哪里来,总是说它融合到汉族——中华民族中来了,可是它的其它部分呢?)。(6)以中国的意识形态认识人家的历史(如我们历史书中的英国革命和美国独立的叙述与评价,也不问问人家国家同意不同意,也不交待人家国家的主流价值观)。(7)阶级标签,遇到一个人,总是要贴在阶级标签。(8)强烈的意识形态痕迹,这一点,就更不用说了。
3、非传统作业格式的活动的缺失。选择、问答、材料问答、读图,这些就似乎穷尽了历史学习能力评价的所有了,高考导向的唯一性太过明显。过去的历史教材中,或是教学建议中,或是各地历史老师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历史能力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没有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和身心实际的实践活动编排。
4、教材与历史图册的分册形式。这一点早年曾经向人教社的同志和专文建议,但没有回音。我们的学生很累,每天书包里许多书和练习,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忘带图册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的教材的开本早就变大了,完全可以与图册混编,但是这一点,对于人教社的同志来说,就是被忽视了。

当然,陈述对过去历史教材与历史课程内容的种种不是,就是希望在新课程改革中能够看到有所改变。

 

我眼中的高中历史新课程(2)
之所以说是“我眼中”的,因为我们省份尚未实施起来呢。
那么,过去,我们意识到的面对那样的教材,那样的课程,那样旗帜鲜明的考试制度,我们可以做哪些改革呢?作业变脸?教法创新?没错,是同样的一个问题。以下,就本人的尝试,乱弹一通基于我眼中的新课程而进行的具有“迎合”色彩的一些实践。
1、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尝试。
根据过去本人的见识,首先意识到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我们中学历史老师可以先期行动的,就是研究性学习方法论的引入了,虽然,如今我们不幸地看到,“研究性学习”陷入困境已有经年了。
记得早在2000年夏,本人就不遗余力地在本组本校本班倡导并践行研究性学习方法论与历史学习的模式探索了。将历史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做一些尝试,这一试验,就是四年的时间。一帮老师与我一起响应着,努力着,一帮学生在我们的倡导下努力着,快乐着。
以研究性学习与学习方法论,以历史学习的内容(包含网络信息)为课程资源,以多元的活动为过程性载体,以小型小组课题研究为过程与结果的根本形式,以老师的顾问性指导作用为参与模式,以汇报会和讲评会为展示平台……
我们分享着互动的乐趣,分享着鲜活活动过程中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在我等的影响下,学校曾经大规模地搞着许多可以扩大影响的研究性学习“现场会”、“汇报会”和“展示会”,虽然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冲突的,与我辈的理想是冲突的,可是,活动的有声有色,可以为学校的社会声誉得分啊。
可是,大形势似乎没有变,一轮下来,我们的活动首先在内部产生了非议。有的老师抨击这种形式,有的老师怀疑这种方法。更有甚者,将高考的升学率的沉重话题与研究性学习的“负面”挂钩。
转头再一轮,我们谨慎地后撤后退。
如今,研究性学习与历史学习的结合,成了我们的经验,我们自己的的工作历史,我们的怀念。
虽然,即将来临的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内容。

过去,也曾与一些专家交流过,包括课程标准组的、某知名杂志社的、人教社的等。大家都赞成,可就是基层不适应。专家都赞许,都肯定,可学校的生活中,升学率似乎是唯一的发言人。
将升学率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持钩,让研究性学习不堪承受之“重”。
于是,我们偃旗息鼓。
2、关于专题作业。
转段,我开始考虑变通,将专题作业这一形式推行下来。一个学期一至二次的,由老师选题,将其内容紧密与教材学习的重点内容结合,部署给学生大作业,长时间准备和完成。
例如,我最近做的,“我眼中的美国宪法”、“十四点和平计划”的多面评价等等。
算是打一打擦边球了。
这一方法,也算是符合新课程和目前应试的客观现实了。将研究性学习与教材学习联系得更为紧密!
3、关于课程整合。
除了专题作业,最不能漠视的(尤其是城镇中学)就是网络信息技术了。
研究性学习+专题作业+网络信息技术=我过去五年走过的教学尝试路。
这一条路,回头想想,不就是课程走向整合的路儿么?
于是,我们走在在路上,走在课程整合的大路上。
(关于本人的具体实践成果,此不多说,以免沾自诩嫌)

我眼中的高中历史新课程(3)
这一路走来,也逐渐真正接触到了新课程本身了。
接触的途径有以下这么几种,一是教研会;二是撰写新课程标准的意见;三是参与教材与教师用书的编写;四是主持部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版配套教学用书的编写;四是阅读新版的新课程标准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粗粗一想,窃以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教科书,有以下之喜:
1、摒弃了以往历史教材以时间为主线,以章节为单元的排列格式,改以专题系列,中外史混排。内容的编排,体现了实足的实用主义原则,以今天的眼光和视界衡量历史内容中的取舍、重要的程度,体现了古为今用,以史鉴今。
2、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历史,本来就是图景式的,文字是只是符号,文字历史是十足的“二手史”,历史文物图,提供的的信息更接近历史的本来,历史地图和示意图,贯彻了以学生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学观,大量的图片信息,充分契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要求。以图说史,以图叙史,就是还原历史。
3、体现了学生活动中心。从教育原理上讲,活动中心就是学生中心,以活动的编排充实历史教材内容,将活动的设计、创意和评价渗透于课程内容前、其中和后,让活动无处不在,就是学生活动的无处不在,就是将教材真正设计和编成了对话的文本。鲁洁有句名言,“新教材就是要让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对话的文本”。高中历史教材,则是教材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教材的阅读和领会的过程,教材学习与掌握的过程,教材运用和穿越的过程,就是对话。是啊,这个思想真伟大,今天的时代,就是对话的时代。人类的历史,就是沟通的演进。
4、备附资料的丰富性和多元特征。各种版块的历史学习资源,较之以往,具有更丰富更多元的拓展,找回了历史的知识主体,同时避免了材料的单一堆砌。历史是丰富的,材料理应是丰富的,历史的评价是多元的,教材就应当毫不犹豫地构建多元评价的平台。今天的社会是日趋信息化的时代了,“盖棺论定”、“将历史当作任人作扮的小姑娘”、“胜利者言”的意识如果固守于历史教材的小家园,是多么地不合时宜啊。
5、体现了师生平等伙伴的教育意识。将交给老师的,同时交给学生,将交给学生的,也平等地赋予老师。今天的学生,不再是单一的,我们那个时代的天天空着脑袋等着老师灌水的小容器了。他们的信息很多,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几乎与我们一样多,甚至更多。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自己也在学。教学,可以翻译为这样一句话,为学而教。
6、回归历史学习的真义——历史思维。历史学习,终究是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懂得知识,获得能力,学会做人做事。懂得知识,是千古不变的,如果止于这一点教育目标,我们的历史教学改革、教材改革都不需要了,中国是一个历史学的历史悠久的国家。获得什么样的能力?如何获得能力?这是重要的,而且与时俱进。历史思维,从大历史的视界读历史讲历史学历史,历史地看问题,人人需要人人当重要对待之。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重要单元内容的知识排列和目标要求,均体现了这一点。运用新的多元价值观指导写出的历史书,每每均让我们受益。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