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佚名:教学语言在历史课
佚名:感人心者,莫先于
刘桂英等:高三历史教学
佚名:图史结合、双管齐
佚名:实践新课程教学一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周长森:高中历史教学研
佚名:历史教学中问题教
佚名:关于素质教育观念
最新热门    
 
佚名:高中历史课程建立专题网站

时间:2009-10-18 17:19:58  来源:佚名
 

高中历史课程建立专题网站初探

(南京教育信息网)

一、理念的形成

2003年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的目标作了明确的阐释: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显然,课程标准中,把“能力”放到了一个重中之重的位置,无论是概念、线索的掌握,还是认识、归纳、分析、判断、评价的要求,都注重理解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真正将历史教学提升到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核心位置,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要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努力。

二、课题的选择

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分两种,一种是活动类研究性学习,另一种是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活动类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比较广泛,凡是热点问题都可定为研究课题。如:世界反恐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台湾问题;也可以开展一些有地方和校园文化特色的研究活动,如我校学生就:“乡风民俗”、“古城情韵”、“水资源”、“旅游资源”、“历史遗迹”等近100多个乡土问题开展研究。这些均为综合类活动课,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往往需要多学科老师共同指导。就可操作性而言,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似乎更胜一筹。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自己的教学理念,不失时机地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将研究性学习进行到底”。

诚然,学科课程并非每一节内容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而大容量的教学内容也不允许搞太多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因此选择恰当的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就显的尤为重要。《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重点提到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张謇,这个历史人物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从他的个人命运可以折射出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衰史。更加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是,张謇是江苏人,作为历史名人,他的贡献在江苏处处有痕。让学生通过探究其人生轨迹,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可谓实用性、可操作性兼备。这是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于是,我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节内容衍生成《张謇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期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并通过自主活动深刻对课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张謇是一个现实的例子,把他作为一个个案来分析,用于研究历史这本来就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设想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过去,指导现在,探索未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够只让我们的下一代了解历史事件的年、月、发生地点、主要人物等所谓传统教授的“历史知识”,而应该让他们真正学会用历史学的眼光和方法来剖析、解释世界。而历史学习的精髓是:知识是以时间为框架来组织的;任何历史事件都处在复杂的因果关系中(解释某一历史事件为何这样发生,而不是那样发生);我们是通过情感的转移来产生对过去人物的理解(了解他们与当今社会及自己的共同点、不同点);过去只能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系统考查。重新建构,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对过去的叙述最恰当的方法是要知道多种声音。

面对历史学习的丰富内涵,过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已经显得那样的缺乏生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对这一课题的指导着重强调以下几点:1、参与确定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制订研究方案。2、参与研究目标的拟订:通过时间了解特定的情境(知道张謇生活的年代);建构一个因果关系网——要考虑到所有相关因素(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及其成败得失的缘由);了解张謇办实业的社会及政治背景;了解张謇的价值观、道德观、信仰;了解张謇的动机、意图、情感等;通过第一手资料去系统考察并重新建构对张謇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张謇是成功的亦是失败的。3、组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资料,进行交流。

显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其实就是一位教练,其任务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学术的文化氛围,而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其教学流程为: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研究方案;分解课题为子课题,由各子课题小组分别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观点;展示成果;展开辩论:张謇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教师点评,落实学科知识点;学生完善自己观点,写成小论文,师生共同维护充实课题网站,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四、网络环境的应用

网络环境无疑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英特网上查寻下载资料,编写历史文章,相互发送电子邮件,资源共享,既简单,又快捷。目前网络教学常见的方式是:建立课程网站或教学用专题网站,课前运用网络收集资料、研究、交流、开展课堂讨论,课后从网上查漏补缺,检测学习效果,发表研究成果,协同效果显而易见,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我在考虑如何利用网络环境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实效性如何?其次,我还考虑: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技术要求有哪些?现有条件怎样?是否具有前瞻性和推广价值?

网上聊天、讨论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让学生看问题简单化、肤浅化。因为同样的思考时间,采用网上打字发表意见的学生会把一部分精力用在打字上,而非深入思考,因此效果肯定不如同学间直接面对面口头交流。学生的兴趣不仅仅在于网上搜寻资料,更在于富有挑战性地运用网络,比如亲自参与网站建设,拥有自己的主页。而建立主页的基本技能在建立主页的过程中就获得了。学校具有高质量的网络教室,进行网络教学已完全具备条件。因此,我把该课的最终研究成果定为“张謇专题网站”的建立上。这是一种目前很少建立专题网站为目标的学科课程教学,具有较前卫的理念支撑,又容易操作,因而极富推广价值。

张謇专题网站的建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非几堂课可以完成,但是,通过“张謇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学生可以学会制作小专题主页,并且搭建起网站的框架,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对这一框架不断的修改、补充,直至形成一个生态、内容丰富的原创网站。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会被充分激发,而其实践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会把学习的过程与研究的过程始终密切结合,而其间衍生出的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从而使历史学习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为“能力”而学习。我想这是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这也应该成为新世纪教育的特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