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赵文龙:岳麓对话甘地赏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第五单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第四单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岳麓版:高一历史期中考
澄迈中学岳麓版必修一试
邹平县长山中学高二岳麓
岳麓版教科书高一历史模
高中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结
最新热门    
 
岳麓版经济史教材解读(完成)

时间:2009-10-18 17:20:09  来源:佚名
 

(杜苇按:我一向认为岳麓版的教材是最难的,在备课中有很多要点难以把握,这里推荐这一目标解读,旨在帮助一线老师解决备课上的一些问题。)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目标解读

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发展而来,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组织的小型化,农耕文明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很高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自春秋以后,随着自耕农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古代社会长盛不衰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区别于西方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认识以“多元交汇”和“精耕细作”作为主要特点的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世界农业文明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重点:农具,水利和耕作技术的发展变化

难点:对小农经济的认识和评价.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目标解读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取代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统治者实行均田制,抑制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兼并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斗争,宋以后农民很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租佃关系逐渐普遍,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逐步提高,社会在不断前进,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

   通过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基本形态的演变特征的认识,初步理解土地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制度在社会形态转型和同一社会形态内部政权结构渐变过程中的深远影响.

重点: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形态的演变和经营方式的变化。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目标解读

汉代经济分为四大经济区,其中黄河流域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农耕经济中心逐渐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学习,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重点:古代中国四大经济区以及人口迁移的历史。

难点:我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多样性和重心南移的原因。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目标解读

我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中,手工业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冶金业,丝织业,制瓷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大工来出现之前,制造工具的手工业生产的进步,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了解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官营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官营手工业的衰败与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辩证关系,理解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一生产力发展促进新生产关系的产生。

重点:我国古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冶金业,丝织业,制瓷业的成就

难点: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目标解读

我国古代商业活动起源于夏商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活跃,城市随之兴起,对外贸易也日渐繁荣,但越来越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抑制。

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理解我国古代经济基本结构的坚韧性,认识封建政治制度的束缚是造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重要原因。

重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在各个方面的表现

难点: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目标解读

明清,清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在明清农耕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然而禁海闭关、重农抑商等政策阻碍了它的发展,中国逐渐失去了世界领先地位,落后于世界潮流并最终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

了解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掌握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表现、特点和缓慢发展的原因,认识由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的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结果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重点:在明清两朝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难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为何不能像西方那样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7 新航路的开辟

目标解读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因为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货币需求的增强,使得欧洲人狂热的追求黄金和货币,上至国王、教士、大贵族,下至中小贵族、低级教士,人人追求奢侈豪华,尤其是商人和资产阶级,更是热衷于追求金银和财富,然后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通过学习,理解这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它成为寻找向东方新航路的主要动力。勇于探索的欧洲航海家,踩着汹涌的波浪,开启了人类一个新时代,把隔绝分散的人类社会联系到一起,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从此西欧大陆在世界崛起。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其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

 

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目标解读

新航路开辟一方面促成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世界连为一体,另一方面,伴随而来的是西方殖民者的对外扩张与掠夺。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先走上殖民道路,在这个舞台上逞强达一个世纪之久,他们采用杀鸡取卵的短视政策,实行暴力式的掠夺。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称雄时期,它组建了许多大规模的商业公司,以商业为先锋,武力为后盾,对外殖民越来越具有规模性和规范性。被称为“海盗国家”的英国凭着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奴隶贸易,实力大增,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海上霸主和头等殖民强国。

通过殖民扩张对欧洲和亚、非、美洲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的比较,正确认识殖民扩张的“双重使命”,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掌握西方殖民者的对外侵略扩张和掠夺。

难点: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影响。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目标解读

      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一场技术革命。18世纪中期,由英国率先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制造机器,使用蒸汽做动力,带动工业城市的兴起,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和铁路时代。19世纪下半叶,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它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德、日等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同时采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发展迅速。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大大缩短科技成果投入生产的周期。这两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推动了资本主义综合实力的迅速提高,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经济”粗具规模,这成为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表现。

    通过学习,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主要发明,知道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对于世界市场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以及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难点: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即它带来的影响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目标解读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他们的魔爪也伸向了中国,葡萄牙占领澳门,荷兰一度侵占台湾,而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把中国强行拉入近代社会,拉入资本主义世界。中国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原料是吸引列强的动力,他们用武力强迫中国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利益。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等发生一系列变化,从一个完全独立自主和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同时,中国经济内部也成长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上近代化道路。中国的近代化是与侵略史、屈辱史、抗争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开始了百年抗争救国运动。

重点:记忆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攫取的经济特权。

难点:掌握西方入侵对中国社会结构和传统的小农经济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11课 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目标解读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破了天朝之梦,华夏国门就此打开。洋货潮水般涌来。不少国人对此痛心疾首:“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外国的船坞出现在华夏的海港,洋人的工厂建到中国的腹地。千百年不变的农耕文明,其基石在大机器的碾压下一点点发生松动。

与此同时,很多有识之士投袂而起。他们意识到在机器竞争的时代,“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于是,他们输诚以请,实业救国。中国工业化的征程开始艰难起步。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发起了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下,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产生了一批近代民族工业,但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重点: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的史实

难点: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背景、民族工业步履维艰的原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第12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目标解读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者逐步把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那时起,不少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振兴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开始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好景不长。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发展资本主义走向富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下的夹缝中奋力拼搏,创造出一些令人瞩目的业绩,但不断遭到挫折。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重点:熟悉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难点: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13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目标解读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众多的中国通商口岸建立工厂,开设商店、银行,还舶来各种洋货。租界里的西方人,也在那里建起西式洋楼,开西式餐馆,乘西式轿车,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过来。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受西方影响,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发生变化。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随着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通过学习,崇尚文明,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并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做贡献。

重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大众传媒的发展

 

难点:讨探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变化的因素。

 

第14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目标解读

火车和轮船对世界历史影响深远,正如西方历史教科书《全球通史》所说,整个世界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伴随着铁路的延伸、矿山的开辟、工厂的兴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诞生。工业文明迅速改变着中国城市的面貌,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西风东渐,铁路轮船、电报电话先后传入中国,交通邮政为之一变,在艰难曲折中发展。新式交通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通过学习认识到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重点: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

难点: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目标解读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已不能满足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苏维埃俄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本课通过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影响,提高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体制,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从中认识到: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本课的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本课的难点:斯大林时期经济的特点及作用

 

第16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目标解读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特点,使学生认识:罗斯福新政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上的改变,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因此,它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稳定资本主义秩序,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新政也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掌握凯恩斯主义的内容及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认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罗斯福新政避免了国家经济的崩溃和社会的动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虽然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但它使人们能重返工作,使企业焕发活力,符合广大人民利闪烁。

重点:罗斯福新政历史背景、内容、特点

难点: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及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目标解读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暴露出了传统资本主义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弊端,与二战前相比,从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当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各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变化的特征及影响,理解这一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正确地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今时代“改革”这一主题和特征,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本课重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及出现的系列变化

本课难点:“人民资本主义”的本质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目标解读

苏联的改革是由赫鲁晓夫发起的,他对斯大林时代的方针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从他开始的改革,一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苏联一直处于内外交困中,社会各种矛盾非常尖锐。

通过对苏联改革的学习,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自我完善。要注意对改革进行客观的评价,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缺陷,还应学会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认识社会发展具有曲折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进一步树立坚持改革开放、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本课重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政治后果

本课难点:苏联历次改革失败的原因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目标解读

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前提,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脱离实际的政策,社会主义建设也经历了曲折,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通过本课学习,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

经验教训: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

重点: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的决策

难点: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目标解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分别展开,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建设方面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学习,深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影响,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和农村,城市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难点:对社会主义市场的认识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目标解读

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从特区到沿海再到内地,从走出去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对外开放在不断地扩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通过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招商引资”与“走出国门”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对外开放的战略及其成就,使学生坚信改革开放是富国之路,从而激发投身于改革开放潮流的热情,培养历史使命感。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加入实际贸易组织的影响

 

第22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目标解读

中国GDP的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反映了经济的迅猛发展,由此引起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通过对建国后,尤其是改革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巨变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对民族发展和国家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我国GDP的变化,城镇化进程反映的经济巨变和互联网的普及

难点: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原因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4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目标解读

二战前的近200年间,世界经济一直以欧洲国家为中心,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乘机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金融方面,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国际贸易方面,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通过学习,总结出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特点,并通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了解美国如何必然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导。

本课重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本课难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作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5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目标解读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一体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国际化、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需要加强合作的结果,也是世界经济竞争激烈的表现。其出现的原因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和客观上存在的分工,促使一些国家在互相之间建立起一种较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集团。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趋势主要出现在欧洲。

通过学习,认识到欧洲各国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欧盟各国通过让出部分国家主权,建立起共同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政治上也能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协商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促进了欧洲的繁荣和稳定欧洲的联合与强大,使它成为世界具有重要实力的一极,提高了欧洲的地位,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重点:欧洲经济区域一体化出现、过程

难点: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影响

 

26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目标解读

欧洲经济一体化向世界各国证明了经济区域化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加速了经济区域化的进程。冷战中,东南亚国家为了摆脱超级大国的控制,在地区和平的格局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加速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成立了东盟。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美国是一个严重的挑战,美、加、墨为适应全球化的趋势,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机会。1992年,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次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也是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它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性质;是一个经济贸易合作论坛。

通过学习,了解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几方面内容,这些组织都是典型的区域经济集团,欧、美、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形成。

重点: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合组织形成的过程

难点: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合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7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目标解读

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工业革命产生的强大推动力逐渐使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二战后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通过学习,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和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与展望两方面内容,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它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发展推动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一方面,它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对待经济全球化的科学态度(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是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和长远的有利性;呼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积极应对,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不要回避);遵守WTO规则,并运用WTO规则应对经济挑战。

重点: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难点: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完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