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周明学:新课标下历史教
周明学:罗斯福新政教学
周明学:中国近代现代史
周明学:清末新政有没有
周明学:不可运用人造史
深圳中学:经济成长历程
启东中学:中国近代现代
启东中学:中国近代现代
周明学:高中历史教科书
周明学:一条鞭法祛疑
最新热门    
 
周明学:教材编写不容马虎

时间:2009-10-18 17:20:16  来源:周明学
 

关于洪秀全的“学历”问题

 

周明学

 

在我的教书和阅读生涯中,洪秀全的“学历”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他在村塾中读了将近十年的书,之后四次到广州去考秀才,结果都先后失败。也就是说,洪秀全最后连秀才都不是,这就是洪秀全学历的基本情况,也大家所知道的。很多学者也认为,这样的科场失败是洪秀全走上反抗道路的重要原因。笔者在讲课时也向学生介绍,在科举时代,农家子弟一般是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如果此路不通,少数有抱负的士子就很可能走上造反改变命运的道路。因此,在我的认识中,洪秀全的“学历”是清楚明白的,不存在任何疑问。

 

但最近我却产生了疑惑。今年秋季江西全面进入新一轮高中课改,在暑期备课时,我发现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关于洪秀全的“学历”有了新的说法:          

 

“1843年,广州花县的秀才洪秀全赴广州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但仍未中举。”

 

“秀才洪秀全”这个说法实在是闻所未闻,给我备课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就像改通史教学为专题史教学一样,很不适应。但我坚信这一“新说”是没有根据的,一定是教科书编写者的“想当然耳”。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发现洪秀全的确是没有中过秀才,洪秀全的“秀才之说”是教科书出现的一处“硬伤”。

洪秀全的“学历”问题表面看是一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又不是一个小问题,因为这是他走上反清革命道路的重要基础,是必须弄清楚的一个大问题。笔者搜集的相关资料无一例外说明了“洪秀全不是秀才”。为了能够印证、说明这一观点,同时也为了叙述的方便,笔者将它们大体上分成两个部分予以介绍。

 

一、    大陆学者的观点

 

大陆学者中,研究太平天国史最有成就的莫过于罗尔纲先生了。先生的学术专著《太平天国史》对洪秀全的学历介绍得非常清楚:

 

“洪秀全从十五、六岁起便去考试。清代科举制度分为秀才、举人、进士三级。进秀才须经过两次考试,第一次县考,第二次院考。院考由学政按临考试,中式的就叫做秀才。各州县秀才到省城去应试,中式的叫做举人。各省举人到京师去会试,中式的叫做进士。洪秀全应试了七、八年,县考时每试必高列十名内,但到院试时却落选,连秀才都没有考上。

 

清道光十七年丁酉(一八三七年)二月,洪秀全二十五岁了。这年又逢试期,他再去广州府应试,初考时榜上还有名,到了覆试又落选。……

 

……清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年)春天,洪秀全还再去广州应试,仍然落选。”

 

据《太平天国史》一书注释,先生的上述观点主要是依据《太平天国起义记》、《洪秀全来历》和《洪仁玕自述》等资料。《太平天国起义记》是瑞典传教士韩山文根据洪仁玕口述,用英文撰写的,由毕生从事太平天国史研究的简又文先生翻译,而《洪秀全来历》和《洪仁玕自述》都是由洪仁玕撰写的。应该说,这些资料主要都是太平天国自己的记述、著录,是有关太平天国信史的最重要资料,是考察洪秀全活动情况的权威文献,加上罗尔纲、简又文两位先生称得起是太平天国史料考证的集大成者,他们的考证著作汗牛充栋,都在四五百万字以上,对太平天国史料的整理和辩伪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笔者认为,罗尔纲先生关于洪秀全“连秀才都没有考上”的结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可信的。

 

罗尔纲先生观点基本一致的大陆史学著作非常的多。如古史研究的“五朵金花”时代出版的《太平天国革命》一书中说:

 

“他(洪秀全)多次去广州考秀才,都没有考上,精神上受了不少折磨。”

 

新时期的史学著作同样如此。被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誉为“当之无愧的‘三长’兼具的史家”陈旭麓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中说:

 

“从15岁(1828年)起至30岁(1843年)的16年中,洪秀全先后4次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结果都名落孙山,连一个秀才也未考得,激起了他对清朝封建统治的不满。”

 

印数累计超过300万册的胡绳先生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说:

 

“(洪秀全)多次到广州考秀才,都没有考上。”

 

目前北大、南开等高校仍然作为历史专业教材使用的,李侃、李时岳等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说:

 

“1828年,洪秀全初次到广州应考秀才,没有考取。此后,他一面当村塾教师,一面努力读书,又几次去广州应试,也都名落孙山。”

 

白寿彝先生担任总主编的、历时二十年而最终完成的巨著《中国通史》(修订本)中说:

 

“他曾经几次到广州应考秀才,但都没有考取。”

 

最新出版的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里第一部完整大型的近代史通著《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中说:

 

“可是直到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他31岁时,依然是童生,始终连秀才也未考取。”

 

其他以严格的史料为基础的历史通俗读物也是如此。如被称为“近代史学界的四大天王”之一茅海建先生在《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一书中说:

 

“1828年,洪秀全第一次赴考,县试高中了,但府试失败了。……1836年、1837年、1843年他又去考了3次,皆落第。”

 

“洪秀全参加的初级考试,时称童试,共三次,第一次在本县,为县试,第二次在本府(花县属广州府),称府试,第三次由本省学政主持,称院试,通过者为生员,俗称秀才。”

 

 

 

二、台湾、海外学者的观点

 

对太平天国的研究,台湾地区以郭廷以、简又文两位先生影响最大。笔者手头只有郭廷以先生的著作《近代中国的变局》、《近代中国史纲》两种,没有简又文先生的巨著《太平天国全史》。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的变局》一书中说:“三十一岁,即道光二十三年,亦即中英鸦片战后的一年,他仍想在科场中作最后一次的尝试,复告失败。”此处的科场失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当然是指没有考中秀才。

 

台湾地区其他学者也大体上持相同观点。如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一书中说:

 

“他两次到广州去考秀才,两次都失败了,于是心怀怨恨。……创立上帝会。”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通信研究员,被学界称为“清史研究第一人”的萧一山先生在《清代史》中说:

 

“他四次到广州去应试,四次都失败了,始终未得‘青一衿’(秀才),心中十分怨恨。”

 

曾执教于台湾大学历史系、香港中文大学的李定一先生在《中华史纲》中说:

 

“不幸他(洪秀全)屡次到广州应试(前后共四次),都名落孙山,连入学资格(秀才)都未取得,其失望与怨恨的心情是不难推想到的。”

 

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是近代以来中国作家著史的最杰出代表作之一。该书说:

 

“他(洪秀全)到广州参加了四次考试,却连士大夫最低级的‘秀才’头衔,都没有取得。”

 

海外研究太平天国史的情况笔者所知甚少,手头上资料不多。仅举三例,求其大概。其一,美籍华人学者、曾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说:

 

“他(指洪秀全)在广州屡试不第,考不了秀才。”

 

“剑桥中国史”丛书是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也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其中费正清先生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一书中说:

 

“但象大多数同考的士子一样,他(洪秀全)也没有取得生员身份。1836年,再次应试时又名落孙山。……一年后(1837年)他在广州第三次考试时所遭到的失败使他筋疲力尽,颓丧至极。……我们发现他在1843年又参加了广州考试。可是,这一次科场失败,只使他痛恨那个欺骗了他的制度而未使他自怨自艾。”

 

2008年初在大陆出版的美国华人历史学家徐中约先生的《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中说:

 

“他(洪秀全)一生四次——1828年、1836年、1837年和1843年——去广州应秀才府试,但均落榜。”

 

上述所举资料在洪秀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间上、次数上或有不同的说法,但都一致认为洪秀全没有考上秀才。行文至此,笔者有一些感慨。笔者之所以做一回“文抄公”式的工作,无非是想说明教科书的不妥。高中新课改已经进行多年,很多地区采用的人教版历史必修1经过编写、审定和修订,已经使用了多年,应该说不会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更为可笑的是,与这套教科书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却说:“他(洪秀全)先后四次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取秀才。”同一出版社编写、出版的教师配套用书与教科书之间都在互相“打架”,实在是令人想不通。笔者最后想说的是,教材建设是教育事业中一项基础性的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

 

参考文献:

①如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110页。

②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历史必修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4页。

③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637——1639页。

④邢凤麟、邹身城:《天国史事释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4页。

⑤《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太平天国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8页。

⑥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53页。

⑦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0页。

⑧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47页。

⑨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修订本),《第十一卷近代前编(1840—1919)》(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7页。

⑩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0页。

⑾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9页。

⑿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110页。

⒀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⒁萧一山:《清代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43页。

⒂李定一:《中华史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555页。

⒃柏扬:《中国人史纲》(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906页。

⒄唐德刚:《晚清七十年》,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第81页。

⒅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90——292页。

⒆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第179页。

⒇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2页。

 

(原载天津《历史教学》2008年第10期,发表时有压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