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赵文龙:历史有效性教学
赵文龙:辛亥革命教学(
赵文龙:辛亥革命教学(
赵文龙:岳麓对话甘地赏
成长沙龙:关注历史教学
蒲涛历史沙龙:必修专项
赵文龙:历史选择题100
赵文龙:理解西周政治制
赵文龙:理解西周政治制
赵文龙:理解西周政治制
最新热门    
 
赵文龙: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时间:2009-10-18 17:20:28  来源:赵文龙
 

 

高中历史必修二备课札记11·感悟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赵文龙

北京十一学校

 

新中国成立至今,经济建设一波三折,成绩不小,问题不少。一味歌功颂德报喜不报忧并不能使学生认识到客观的历史,只抓住缺点和问题不放加以嘲讽批判也违背历史的真实。如何看待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绩与问题,是必修二经济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949年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的中国,经济频临崩溃的边沿:战火尚未停息,桥梁铁路已被炸毁,矿山工厂基本停工,深重的战争创伤亟需修复;农业上产量低下,旱、涝、蝗灾害连年不断,饥民遍地;工业上只有少数的工业企业且不成体系,大量的工业品都是外国制造,洋货充斥中国市场,工业品国产率很低。市场上物资奇缺,物价象脱缰野马难以控制,老百姓生活难以为继。金融上,国民党政府从大陆逃走时的态度是不留一粒粮食一颗稻草给敌人,蒋介石政权所带走的277万两黄金和3526.9万元的银元成为后来台湾经济起飞最初的原始积累。而国民政府撤退后的遗留给山沟中出来的共产党人的是无边无际的仇恨、政治上的长期对立和经济上的“一穷二白”“满目疮痍”和“百废待兴”。

 

当西方国家已经用民主的方式去解决权力的和平交接以避免暴力冲突所带来的灾难之时,我们的历史依然在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中残酷地毁灭着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用政治扰民的方式延续着我们的历史传统。历史的权力交接必须得流血才能完成,这真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当饱经战乱的中国重新获得和平之时,前一个政权败退前所造成的动荡就摆在了新政权面前,好在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共产党人对这样的灾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政权刚刚建立时的热情也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早在1949年初,在西柏坡的小山村哪个略显简陋的礼堂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就及时确定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明确了建国后的进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任务。面对从山沟走出的功高盖世的胜利者们,她的领导人毛泽东也谆谆告诫自己的同事,夺取全国的胜利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样的告诫到现在还成为部分中共领导的座右铭。而到1949年6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毛泽东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他号召全党“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引自毛泽东《在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面对着一穷二白的中国他们豪迈地宣称,“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样的气魄是以往中国任何的政党都不曾具备的。

 

建国后的中国执政者们并没有停留在空洞乏力、大言欺世的言语上,而是以超乎寻常的革命热情体现于行动中:在政治上建立政权追剿残匪、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的同时,更多地注重经济,注重民生。统一财经保证收支平衡,米粮之战维持物价平衡,土地改革维护农民的利益,民主改革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建国三年,国民经济完成了恢复工作。新中国用三年的时间不仅使经济恢复到历史最好的水平,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还消除了旧社会的陈规陋俗,人们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这样的成就迄今还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成为一代人美好的回忆。

 

经济恢复之后的中国政府看到了中国的差距,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是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毛泽东曾苦恼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主体的中国,完成工业化、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缩短与世界的差距便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经济任务,于是工业化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的便提到了议事日程, 1953年之后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工业化被写进了总路线之中。要实现工业化,资金、原料劳动力哪里来?当时的中国经济尚不能完全面向世界,工业化的资金和原料不能借助于外只能内求诸己。土地改革后所造就的新一轮的小农经济显然不能满足工业化的现实需求,当时的社会主义理论也要求对原有的私有性质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于是在工业化蓬勃开展的同时,对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轰轰烈烈的展开。尽管中央曾经计划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但是在政治强有力的干预和人民的热情参与情况下,三大改造迅速的完成。自此,中国确立了生产资料占绝对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制度确立的同时,经济建设的成就也十分突出,一五计划也超额提前完成,在东北等地建立起多个大型的工业项目,初步具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这样的建设成就当然与人们忘我的劳动和高度的建设热情有关,而建设成就又鼓舞了不断高涨的建设热情。建设的快速发展又是当时的中国所必须的,高涨的建设也热情符合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的心理,这样很容易使人们普遍沉浸于一种幻觉之中:在前进的道路上,有什么样的困难是我们所不能克服的呢?至于建设中因违背客观规律而出现的问题,(如改造中的过快过急遗留了一些问题,挫伤一些人的建设积极性,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则被高度亢奋的人们忽略了,又有谁愿意去做哪个遭领导批评的“小脚女人”呢。

 

不能说,工作中的问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是急于前进的人们往往会忽略那些微小的细节,而这样的细节在以后的演变中因被忽视而逐渐发展最终铸成大错。

 

三大改造时期的遗憾与三大改造的成就相比,无疑人们更多是看重其中的成就,这样的看法到现在也不曾改变,而当时更没有意识到改造中的遗憾是什么问题。毕竟这样经济关系的变革完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事业,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刚刚开始,看看1956年最高领导的《论十大关系》和八大的决议,我们就不难了解当时,对经济建设人们怀有及大得热情,其决策也相当的清醒、科学,以致现在读史的人们都为八大路线被无情的抛弃而扼腕叹息。要是中国能长期坚持八大的路线,中国该有更快的发展吧,遗憾的是仅仅是“要是”。人们再度意识到八大路线的可贵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了,而宝贵的时光已经匆匆流过二十二个春秋。

 

读史至此,遗憾的同时也往往疑窦丛生,怎么会出现背离八大路线的事情呢?怎么后来会出现大跃进乃至文革那样荒唐的事情呢?

 

 

 

众所周知,八大之后,为了更好地进行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建国后的又一次整风运动,这个初衷很好的运动后来因为意见的尖锐甚至某些人的恶意攻击最后演变成反右派最后发展成为旁及无辜的反右扩大化。从整风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春风到《形势正在发生变化》的多云转阴再到“其心可诛”,打击右派,打退右派分子猖狂进攻的倒春寒。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才意识到民主是那样的有限,昨天的意见今日就可能变成反动的罪证,“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当大批的右派抛妻别子走向流放地和干校之际,那些幸存未被改造的人还敢独立思考吗?一次又一次的“洗澡”将知识分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胆量洗净拔光。阿谀逢迎或者沉默就成为文人们生存的不二法门了。在生存与真理面前,敢于舍生取义的英雄是有的,但更多地是明哲保身的凡夫俗子,原谅他们吧。这世界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地英雄,如果一个社会遍地英雄,这样的社会也是十分可怕的。于是唯上取代了唯实,独立思考变成了唯命是从,恭顺听话积极响应成为生存的哲学,这样的作风一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天下的问题就只有少数人才有资格有能力去思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勃勃生机就会变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肉食者谋之,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便成为可悲的现实。

 

当1957年因不同意见最后被归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被归于另册之时,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建设停滞不前,恰恰相反,那个时期的政府坚信只要努力,奋发向上,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离我们就近在咫尺了,而不能紧跟形势的人只能被大浪淘沙。于是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三面红旗高高飘扬,社会主义建设无论是体现在生产力飞跃的大炼钢铁运动还是体现在生产关系高度公有化的人民公社运动上,都突出了一个快字,快是哪个时代的特色,快也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向前,向前,向前,这是一个“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年代,是一个“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年代,是一个永远燃烧激情的岁月。

 

口号,标语,一个比一个亢奋:“赶英超美”,“以钢为钢,全面跃进”。“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夸大到匪夷所思的程度。而指标,无论是全国性的两三年之内的赶英超美,1958年大炼钢铁的1070万吨钢的产量标准,还是乡下不断高涨的亩产万斤的“放卫星”,都背离了客观现实。从乡村的夸张无比的宣传画,到党的舆论的喉舌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都闹了不少让现在中学生都感到可乐的笑话,以致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的人们为什么如此的狂热,如此的虚假。整个民族就这样都在集体的发烧之中度过了热火朝天的1958年,而迎接人们的不是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是大规模的后退,建国后的经济在狂热中走进了发展的低谷。经济的负增长是毫无质疑的,除此之外还有人口的非正常死亡。前者是我们教科书中公开承认,后者往往是讳如莫深以致现在尚真相难寻的。好在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将之粉饰为欣欣向荣,连自然灾害这样的说法都显得有些难为情。1959年的巨大的错误使高层部分领导开始睁眼看世界,但是这样的实事求是在庐山会议上受到了无情的批判,于是高层中敢于直言无讳的风气也日渐消失。当然高层领导面对经济上的困难,1960年之后的调整还是初见成效,特别是这个时期国防石油工业成举世瞩目,令人振奋。“宁可少活二十年,拼死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更是一种珍贵无比的精神财富永载共和国史册并激励着我们后人去奋斗,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难找寻那样的建设热情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了。

 

只是当时经济建设的曲折并没有引起党内领导人的警醒,反而因为不同意见的党内分歧被逐步夸大,这样的分歧最终被最高领导放大进而上升为政治斗争的新动向,对政治的虚无飘渺的忧虑最终压倒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革政治运动使经济建设的步伐再度停顿下来。

 

文革的灾难已经不仅写进历史更主要写进了党的若干问题的历史决议,天日昭昭,教训言犹在耳,但是历史地看待文革尚不能完全否定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毕竟在“抓革命”引起社会混乱的同时,中国同时也在“促生产”,虽然因动乱引起的经济建设的停滞曾经存在,但是十年间也有一些令后世为之自豪的建设成就。资料统计,即使在1966~1978年期间,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其对经济的干扰,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只有6.62%,但仍比同期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高出许多(参见张风波主编《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与政策》一书),可见文革时期动乱存在的同时,经济建设也并非完全是一无是处,对其经济建设成就还需客观看待。

 

回顾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虽然是一波三折,但是经济建设的脚步却从未停止。即使是在文革时期,工作重心和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出现重大失误之时,经济建设也还在进行,改革开放之前三十年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国从1949年到1978年的社会总产值从55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即29年间增长11.29倍,年均增长9%。若以可比价格计算,社会总产值的指数以1952年为100,到1978年则为725.8,即由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26年之间,增长了6.26倍,年均增长7.3%。在社会总产值快速增长中,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尤为迅速。工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466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56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82倍,年均增长9.5%。”(资料转引自人民网强国论坛《辉煌三十年》)而张风波主编的《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与政策》一书推算的结果是,我国的GDPl952年为680.9亿元,到1978年增加为3488.6亿元,增长4.12倍,年均增长6.5%。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远远超出了战后世界GDP每年平均增长的速度。如果我们认为国内的统计因各种原因有误不足为证的话,我们还可以看看海外学者的统计,徐中约先生认为“1957年到1978年的20年里,农业一直处在糟糕的状态下,粮食产量的年增长率只有2·6%,棉花增长率为2·1%,中国不得不进口大批粮食来保证日益增加的人口有饭吃,农村经济即使不是死气沉沉,至少也是有气无力的。20年里,农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什么改善,农民几乎没有劳动热情。”他在批评农业的不景气同时认为,1952—1983,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9·8%。(参见徐中约《中国近代史》P565)。到七十年代末,中国不仅形成了石油、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制造、航天、航空、原子能、化工、轻纺业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还能够制造汽车、火车、喷气式飞机、原子弹、氢弹、万吨级远洋巨轮、电子计算机等重型工业产品,特别是在国防科技领域如运载火箭,卫星研制与发射氢弹制造等领域都已经迈进世界先进行列,著名的两弹一星就是产生于六七十年代。而农业上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样的成就仅仅是在不到30年的时间实现的,这种奇迹在中国千百年历史上绝无仅有!

 

由此可见,伟人毛泽东离开时,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个政治上紧张阶级斗争不断的中国,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截止到1977年中国的黄金储备1280万盎司外汇储备为23.45亿美元,而当时的中国没有外无大量的外债,内无通货膨胀。这些都为后来改革开放时期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准备了条件。

 

 

难怪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经过研究得出结论说:“曾经长期被轻蔑为‘东亚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六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了。”“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转引自人民网强国论坛《辉煌的三十年》)而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阿马提亚.森(Amartya Sen)在比较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差别则称:“中国对印度的相对优势是改革前奠基工作的产物,而不是其改革后重订方向的结果”。

 

笔者引用如此多的材料和数据只是想说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并不是现在不了解那个时代人所想象的那样落后,我们今日的发展并非仅仅受惠于改革开放。没有前30年的奋斗,没有改革开放前所奠定的雄厚的物质基础,也很难有我们现在的发展。有关这点, 200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的大会上,江总书记曾经指出 “我们仅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不仅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而且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参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他的这一概括是对于5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来说的,既包括改革开放以来22年的发展,也包括改革开放之前29年的成就,其评价是全面的、客观的。邓小平也说:“三十年来,不管我们做了多少蠢事,我们毕竟在工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也就是说,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总之,我们还是建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但总的来说,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也说:综观“1966年至1975年这10年的情况,经济还是有所发展的”

 

当然无庸讳言,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建设存在着很多问题。即使单纯从数字上说,国民经济也曾有过大的倒退:一是因大跃进等左倾错误造成1959—1961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减3%而出现的三年经济困难,一是文革时期的1967、1968两年,我国经济分别比上年下降9.6%和4.2%。(转引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1983年出版第233--237页)。工作中心背离经济建设这样的大错更是众所周知。对缺乏理论思考的民众来说,似乎印象更深的是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是商品的短缺,是各种各样的票证,是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和农村的几十年如一日的落后。民众的记忆与国家统计的数据有时会有一种冲突,从而会影响民众对历史的认识,有时会产生“青史凭谁断是非”的困惑。实际上平心而论,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大多应该属于“好心做了错事”,没有任何人愿意将国家经济搞跨,除非别有用心。当时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实现要比现在更加渴望,也对社会主义存在着一种理论上的误解。也正因为如此,重积累轻消费,重工业轻农业,重计划轻市场(实际上是无市场),重奉献轻享受,重集体轻个人,成为哪个时期经济建设的突出特征。而重积累轻消费是为了积累更多的发展资金和原料,重工业轻农业是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重计划轻市场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同资本主义而不应该有市场的,重奉献轻享受是因为追求享乐是资产阶级的作风 。哪个时代的人都是要讲一点精神的,而这个时代的人很少再提什么精神,哪个时代奉献是一种美德,这个时代多劳多得就已经是一种美德。哪个时代,物欲单薄的社会确实没有给人民带来什么富裕,这个时代,人人渴望财富,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似乎大家都感到了还是有不少人没有感到幸福。

 

现在有一种错误的倾向,为突出改革开放后的辉煌总是有意无意地将改革开放前的成就抹杀。诚然,物质缺乏,民众生活单调,收入公平而相对贫困,改革开放前的发展成果不曾全部惠及民众所造成的物质匮乏以及政治动荡所造成的人人自危成为人们难以消除的梦魇,从而给经历过哪个时代的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使人民使人们感受到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决策的伟大,而目前贫富差距过大,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也十分突出。我们应该明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哪些应该肯定哪些应该否定,同样,现在的改革开放也并非一切顺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比前辈们所面临的问题简单,我们也并不一定比前辈聪明。只有客观、全面认识历史,借助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很好地解决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面对现实,正视历史。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先富起来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致富才是社会主义.达到这一点, 发展肯定是硬道理, 但是不顾一切的发展最终也会损害发展本身, 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才是正道,社会和谐让改革开放的成果受惠于人民大众就更是必要的.到2009年,新中国即将迎来60华诞,如何客观真实地认识历史,如何认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与问题,这不仅关系着我们的历史,更关系着我们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会在前人发展的基础上,越来越好。


http://blog.cersp.com/userlog3/69869/archives/2008/873947.s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