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赵文龙:历史有效性教学
赵文龙:辛亥革命教学(
赵文龙:辛亥革命教学(
赵文龙:岳麓对话甘地赏
成长沙龙:关注历史教学
蒲涛历史沙龙:必修专项
赵文龙:历史选择题100
赵文龙:理解西周政治制
赵文龙:理解西周政治制
赵文龙:理解西周政治制
最新热门    
 
赵文龙:民族工业的命运

时间:2009-10-18 17:20:29  来源:赵文龙
 

高中历史必修二备课札记9·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命运


赵文龙

北京十一学校

http://blog.cersp.com/userlog3/69869/index.shtml

 
中国近代,列强凌夷,国运多舛,于黑暗之中能使人感到光明的希望实在渺茫。尽管新课程在文明史观的指导下努力打捞近代的光明,使人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不再停留于一团漆黑令人沮丧的情感认识。但是无论怎样的打扮,墨写的历史依然掩盖不了血写的史实:传统文化优势的丧失,传统的农业文明不敌西方勃兴的工业文明,天朝上国睥睨万邦的自负被坚船利炮粉碎,文化由自满到自卑,国运沉沦成为中国中华民族的切肤之痛。在整个民族逐步走向沉沦之时,纠弊振衰,“拼将十万头颅血誓把乾坤力挽回”的政治革命固然令人敬佩,而关心经济,注重民生,劝商兴工,实业救国无疑也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当政治革命的烈火燃遍中国之时,那些重民生兴实业以救国家的民族工业无疑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抹曙光。尽管这抹曙光很微弱,以后的发展也崎岖坎坷,但是毕竟在一个习惯于“农为邦本”的国家,在一个两千年都对工商业者歧视有加的国家,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就更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在近代的历史命运不仅给灰暗的中国近代史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对今天我们的发展或许不无启示。

当鸦片战争的炮声将少数开明的官员震醒,林则徐魏源们呼吁“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候,沉湎于天朝上国的中国人将这样的呼号或视为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汉奸言论,或视为小题大做危言耸听,“雨过忘雷”、得过且过外加感觉良好是当时人的一种常见的心态,掌握真理的少数人是孤独的。这也难怪,在一个已经习惯了农耕文化长期优越的国度,在一个为稳定统治而不惜实行闭关锁国以愚民为己任的国度,让国人放弃文化的优越感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中西文明的再度冲撞。

国门洞开之后的中国,尽管地割了,款赔了,关税不自主了。但是,这个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多少人感到危机的深重,道光皇帝的长吁短叹也只不过是因为丢了祖宗的脸没有守住家业而已。我们教科书中所写的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体验只不过革命史观下的今人对那段历史的解读。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变化除了被迫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外,就是自然经济的开始瓦解和外国商品的倾销了,洋布洋纱等洋玩意开始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出现。金发碧眼的洋人在国人诧异好奇的目光注视下开始在中国的大街上招摇过市。洋人在中国的生活同时自然将西方的生活方式带入中国。洋人因吃不惯中国的食品,穿不惯中国衣衫,西方的食品加工厂之类西方企业也因运而生,洋人的船只因风浪的冲击损害后需要就地维修,船坞开始修建,或许还有什么工厂,但是数量肯定很少,且与中国经济不会产生多少影响,主要应该是为外国人服务。还有居住问题,当然不能让他们与华人杂居,因为那样会使中国人受到西方文化的毒害。洋人似乎与中国人也很隔膜,华洋冲突成为已开辟通商口岸的官员们及其头痛的事情,最后的解决之道还是隔离,于是租界出现。中国当时的政府并不认为租界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危害,对他们来说,华洋分开,省得不好惹的洋鬼子找自己的麻烦,落得清静。对于伴随着枪炮而来的西方文化和刚刚被打破的国门,我们尚真正认识到工业文明的威力。虽然有鸦片战争的惨败,但是感受到这样惨痛的人并不多,大部分的中国人还在沉睡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的变化只是一种外来文明冲击下的被动反映,经济上的主动求变的前提是更多的人意识的觉醒,而这还需要新的冲击。

迨至二次鸦片战争,烽烟再起,都城沦陷,皇家园林圆明园一把大火烧得面目全非,签约、割地、赔款,恶梦再现。处于东南沿海的封疆大吏们才意识到中国正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于是这些“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官员们,开办军工企业,创建民用工业,筹划海军,改革学校教育,派遣留学生出国,将个洋务运动弄得风风火火、生机盎然。虽然这些企业啊海军啊,既没有自强,也没有求富,终究不过是个“纸糊的灯笼”,连东洋的风雨都抵挡不住。哪些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与西方工业实际上也是形同而质异,只能归于官办的封建企业,与现代企业有着霄壤之别。但是毕竟机器的轰鸣声使中国的古老经济开始了新的变化,即使到了中国变成南桔北枳,也是有胜于无。而且洋务的企业开一代风气之先,不仅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突破了传统的教育,对外来资本入侵也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更主要的是为中国私人资本投资近代工业也起到了刺激作用。而中国的民族工业就在欧风美雨的冲击外加洋务运动的诱导下开始在中国的东南沿海生根发芽,艰难生长。

此时距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仅仅20年。

应该说,此时的中国虽然“浪费了20年宝贵的光阴”,但是我们与世界并没有多大的差距。在传统经济方面,中国的优势依然保持,只是西方社会已经不与你比农业上的先进和落后,人家不仅工商立国而且因工商立国的普及不仅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而且很多国家开始了经济转型,工业社会的先进也在殖民征服的过程中初露端倪。假如我们当时的政府能有“民富国富,民强国强”的理念,假如我们的人民举国上下之知耻后勇,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假如我们的官吏能够锐意改革廉洁奉公,那么中国的国运衰败的命运自然会被改写。

不幸的是一切只是假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政府的真正敌人。”(三糊涂的经典语言)哪个时期,不仅习惯于高高在上的官员们不会放下架子与民众平等,就连底层的百姓也不敢对政府有什么奢望。那时我们的政府绝对不会给老百姓民主,我们的百姓也不会习惯民主,更不知道政府仅仅是民众的官家,家管不好,政府自然应该辞职下台换另外一播人来做,这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东西在现在都不合中国国情,遑论当时最先进的中国人也仅仅停留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哪些创办民族工业的地主、官僚、商人、买办要想自己的企业能有发展,要么朝中有人好做官,要么依附于外来势力,没有后台背景要想在中国办个企业并且能使其长久发展是太艰难了。洋人争利也就罢了,而我们的政府何曾想到对本国的民族工业给与些许的支持。哪些兴办洋务的大佬如李鸿章就曾在轮船招商局创办之初发出禁令,十年之内不许同类中国企业出现。这样的骄横怎么能够使民族工业得到政策上的支持,与之相反,我们的近邻日本也在进行得明治维新,人家在干什么,政府将国家办的企业廉价拍卖给资本家经营,这样的政府怎么不能使民族工业发展,而我们中国当时官员,开明如李鸿章之流,官办企业大举,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经济效益有些,但是更主要的是“宰相合肥天下瘦”,他老人家最后还舔着脸说自己仅仅是大清的裱糊匠,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鬼知道洋务的兴办不仅给老李带来多少说不清的银子,还实际上对民族工业的兴办起到了多少推动作用。我们现在还在说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实际上,哪样的社会形态之下,指望民族工业的坚挺不是痴人说梦吗?

 

 

依赖官府也好,寄生于洋人也罢,反正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中国人的处事原则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企业。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也好,妥协也罢,实际上都是为了发展。既然政府对外尚让三分,既然官府无处不在,小小的工厂主又能惹得起谁呢,不软弱又能怎样呢?难道像北京的武举李福明那样被官府找个借口关门大吉不成。软弱就软弱罢,妥协就妥协吧,发展才是硬道理,即使是畸形的也怨不得我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至于后世有人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哪也甭理他,他们叫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让他们来试一试?反正有新兴的企业产生与发展,就有希望。现代社会,工商立国是世界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即使再牛的政府也无可奈何。

果不其然,甲午战后,捉襟见肘的政府只得开辟新的财源以应付因赔款而高筑的债台。既然对外的条约中允许外国人投资设厂,对国人的兴办实业也就没有理由横加阻拦,况且允许兴办实业可以给政府增加收入,这样的政府于国于民都算有利,民族资本也就在甲午战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此以后,无论是行将就木的晚清政府还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北洋政府,无论是建立民主共和笃行“三民主义”的孙中山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还是以孙中山后继者自居的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都抛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而向现代社会看齐。虽不能完全脱胎换骨,但是在经济政策,传统的经济政策基本上告别了历史的舞台,在重视工商业这一点上,基本一致。也正因为如此,自甲午战后到近代结束,民族工业的发展尚有两个高潮,一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二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到抗战爆发前的十年。“据统计,1912至1936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9.4%;其中1912至1920年,年均增长率更达到了13.4%(章长基《1912—1949年中国的工业生产》,载张仲礼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无疑这个时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历史上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而对这两个高潮的介绍,重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轻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的成就的写法在新课程中依然表现的十分突出,似乎前者的成就大于后者。实际上,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十年,国家在经济建设上成就是十分突出的,除国民政府所发起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外,货币统一与国际接轨,经济建设再交通方面成就突出,乡村建设运动也开始展开,梁漱溟在邹平晏阳初在保定费孝通在江村都取得了很突出的成就。东南沿海地区不少工业成就的取得为后来中国抗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哪些被称为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西迁的民族工业不少就是这个时期发展的。

当然应该指出,造成中国近代历史民国时期两个民族工业高峰的原因很多,即使和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也不宜评价太高。哪个时期的政府,无论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武人政治,还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官僚政治,更多地承继了历史上专制的传统,更多地维护了一部分的利益,离民选,民治、民享的政府尚有不小的距离,因此政策的制定上绝对不是代表民众的利益,政府和民众还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许多政策还是与民众为敌。也正因为如此,外不曾维护民族的独立以维护民众的国家利益,内不能清除特权以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的最后是穷庙富方丈,政权的掌握者形成了独特的官僚资本。官僚资本--这个中国的经济怪胎与政权的紧密结合,不仅使民族工业难以发展,最后也导致了其政权丧失民心,最后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而民族工业在这样的反动政府压制下,最后走向了他的对立面。

回顾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不难看到,民族工业之所以命运多舛,步履维艰,外战连着内战,炮火不断,中国民族工业不断被打断。而这样连绵不断的战争实际上是内外因素做怪,内封建军阀外帝国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制和排斥所致,而这样的压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近代外在的压制尚可谅解,因为那个世界本来就奉行弱肉强食的法则,到现在还是盛行着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则,而内在的阻挠就很令人伤心了特别是这样阻扰竟然来自我们的政府就更加可悲。人必自侮而后人辱之,近代历史告诉我们,即使在和平时期,没有一个先进的政府也很难使经济得到发展。即使是有先进的经济,没有先进的政治制度,恐怕发展也会被干扰会被打断。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仅仅是拥有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更应该有先进的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而后者才是现代化的关键,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的历史命运,不仅是经济因素所致,更多的是政治制度使然,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现代国家的出现,仅有经济上物质文明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明 ,而这恰恰是近代历史所缺乏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