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周明学:新课标下历史教
周明学:罗斯福新政教学
周明学:中国近代现代史
周明学:清末新政有没有
周明学:不可运用人造史
深圳中学:经济成长历程
启东中学:中国近代现代
启东中学:中国近代现代
周明学:高中历史教科书
周明学:一条鞭法祛疑
最新热门    
 
周明学:中国古代复种制

时间:2009-10-18 17:20:30  来源:周明学
 

周明学:中国古代复种制不始于唐,也不始于汉

 

 

《历史教学》2008年第5期

 

复种制是指于同一田地上连续种植两次或两次以上作物的种植制度。例如,一年种植作物两次或三次的复种制,称为一年两熟制或三熟制;两年内种植作物三次的复种制,称为二年三熟制;此外,还有三年五熟制、四年五熟制等。实践证明,复种有较高的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它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很早就创始了复种制。可以说,复种是中国传统精耕细作、集约栽培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中国古代的复种制最早开始于何时,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中却有矛盾的说法。在第四章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说“南诏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稻谷收割后,又种大麦。这是我国农业史上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特别强调中国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是唐朝时期的南诏地区。而在第二章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中又说“东汉时已有了双季稻。汉水流域还出现了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明确了两汉时期已经出现了复种制。复种制到底是始于唐,还是始于汉,或者更早,不管教科书的编写者持何种观点,同一本教科书不应该“两说”并存。这一“两说”并存的混乱表述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最早的实验本(限选;1998年12月第1版)就已经存在,一直到目前最新的、且经过多次修订的选修本仍然照旧保留,前后时间近十年,人为地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难题。

 

最近张继斌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12期发表《关于中国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一文,揭示了人教版教科书的混乱表述,并认为中国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并非唐朝时期的南诏地区,而是两汉时期的黄河流域。笔者对张老师的质疑态度颇为赞赏,但对其复种制始于两汉时期的观点却有些疑惑。因为复种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并不苛刻,复种主要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力等条件的制约,其中热量条件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而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成果,汉代以前的殷墟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秦朝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特别是战国时期,气候比现在温暖得多。所以,笔者认为,汉代以前的中国是非常有可能出现复种制的。

 

大家知道,在学术研究上,一般来说,证明“有”相对容易,证明“无”则比较难。王力先生在《怀念赵元任先生》一文中说,赵先生在王力先生的研究生论文上所批的“说有易,说无难”六个字成为了王先生终身的座右铭。

 

应该说,“说有易,说无难”六个字是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治学的经验之谈。另一位被许倬云先生推许为“大师”的史学大家严耕望先生在谈到治史经验时,也特别强调“尽量少说否定话”。他说:“寻找历史真相,下断语时,肯定的断语比较容易有把握,只要你找到了可信的史料,纵然只有一条,有时也可以下肯定的断语。……但否定的判断就不容易,也可说极其困难,尤不可因为自己没有见到正面的史料,就否定有某件事的存在。因为过去发生的事,只有少数记录下来;有记录的,又未必传世,一直传到现在;而现在保存的记录,自己也未必都已看到。所以个人所知道的、所掌握的史料都极有限,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看到可以肯定那件事的史料,就否定有那件事。”

 

因此,笔者搜集了一些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郭文韬先生的《中国古代的农作制和耕作法》这样的专著,发现在汉代以前果然已经出现了复种制。综合学术界多方成果,大体上可以认定,早在春秋时期,北方有些地区就已经开始实行了复种制,而到战国时代,在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复种制就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了。

 

关于春秋时期开始实行了复种制的说法,主要见于杨宽先生的《战国史》。杨先生说:“西周春秋之际,劳动人民栽培出了冬小麦品种,到春秋初年,成周(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地区开始实行一年两熟制。公元前七二0年四月郑国掠取了周的温(今河南温县西南)地的麦,同年秋天又掠取了成周的‘禾’,说明这时周的王畿内已实行一年两熟制。”

 

杨先生的主要依据应该是出自《左传·隐公三年》,其中有“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杨先生用这条史料来说明春秋初年我国北方有些地区开始实行了一年两熟的复种制。

 

而关于战国时代出现了复种制的说法的论著就有很多了,笔者所见,主要有郭文韬先生的《中国古代的农作制和耕作法》、

 

马克垚先生主编的《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陈文华先生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等。

 

他们胪列的文献依据主要有:

 

1、《孟子·告子上》中说:“今夫麰麦……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孟子说,当时齐鲁地区农业种植可以一年两熟。

 

2、《荀子·富国篇》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是说,只要实行精耕细作,不仅能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能提高复种指数,达到一年两收

 

3、《管子·治国篇》中说:“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熟,四种而五获。”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在黄河流域和汝河之间,由于作物生育季节较长,五谷生长发育良好,因而有“四年五熟”的。

 

4、《吕氏春秋·任地篇》中说:“今兹美禾,来兹美麦。”这是说今年丰收了美禾,接着又种麦,来年又丰收了美麦。明确指出:在精耕细作、消灭杂草和病虫害的条件下,就能实行这种“今兹美禾,来兹美麦”轮作复种的二年三熟制。

 

上述四条材料不仅能够说明战国时代出现了复种制,而且还说明了复种制在当时得到了普遍的推广。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复种制,既不始于人教版教科书明确强调的唐朝时期,也不始于张继斌老师明确强调的两汉时期。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始于春秋时期,普遍推广于战国时代”。这样的断语是完全有史料依据的。但春秋以前会不会有复种制呢?答案基本上是否定的。这不仅是由于目前还没有发现文献上的依据,更是因为,第一,冬小麦品种是西周春秋之际才栽培出来的,只有冬小麦推广了,种冬小麦的地区夏收之后,又可播种秋收的其他谷物作物,才可能实行一年两熟制;第二,西周气候整体上比较寒冷;第三,从中国古代农作制发展的历程看,西周是最典型的撂荒农作制阶段,而撂荒农作制是一种粗放的农作制度,它不大可能产生作为农业精耕细作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复种制。

 

参考文献:

①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见唐晓峰、黄义军编《历史地理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15页。研究表明,温暖湿润的气候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而寒冷气候则引起农业萧条,见王铮、黎华群、孔祥德、张正远:《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历史借鉴》,《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第6期。

②王了一:《龙虫并雕斋琐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68页。

③严耕望:《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9—30页。

④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2页。

⑤台湾学者陈良佐先生也认为春秋时期出现了一年两获的痕迹,依据是《左传·庄公七年》:“秋,无麦苗,不害嘉谷也。”见陈良佐《我国历代轮种制度之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一本第二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0年,第282页。

⑥郭文韬:《中国古代的农作制和耕作法》,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6—7页。

⑦马克垚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42—43页。

⑧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见唐晓峰、黄义军编《历史地理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⑨陈文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180页。

⑩也有学者认为,对战国时期复种制的程度不宜估计过高。见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121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