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备课的四种境界
蘑石山博客:历史必修三
历史必修三专题1—4备课
历史必修二专题1—8备课
历史必修三专题5—8备课
杜苇:第二轮必修政治史
历史新教材(岳麓第一版
赵文龙:必修一备课札记
赵文龙:必修二备课札记
佚名:高中历史教师网络
最新热门    
 
备课札记:英国怎样建立的君主立宪制?

时间:2009-10-18 17:20:51  来源:cangsang…
 

高中历史必修一备课札记(15)

英国怎样建立的君主立宪制?


cangsangkanyun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3/69869/index.shtml

 

孙中山先生有言“政治乃众人之事。”为了这句话变成现实,他老人家和他的同事们虽然矢志不渝感天动地的努力也只是“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虽然教师们课堂上对秋瑾徐锡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颂扬使同学们热血沸腾,但是一旦涉及革命的成果,在中学教科书中还得接受现在师生的共同批判: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好在中山先生一生意志坚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不知激励了多少革命志士前仆后继。这种意志的坚定特别是先生晚年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使他在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之后依然在大陆倍受后人敬仰,台湾也因其前期缔造民国的肇始之功对其尊敬有加。能象他这样受到原来两个敌对政党都喜欢的历史伟人大概不多,这与中山先生一生坚持“天下为公”的理想有关。但直到先生去世,民主共和之路依然还需后来人去流血牺牲,可见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是多么艰难的事情!中国如此,西方也不例外。根据西哲观点,权力如同鸦片,让人自动放下手中的权力不仅仅需要个人道德的高尚,更多的是制度的制约。为确立这样的制度,各国都曾经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努力,流血奋斗在所难免。即使是较早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其经过也是一波三折,那么英国是怎样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呢?

按人教版教材的叙述,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主要是通过一场革命—光荣革命之后逐步确立的,这固然没有错误。因为这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革命应该是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确立新的政治制度的关键所在,其间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都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只是仅围绕此点展开(诸如斯图亚特王朝如何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从而引发了英国的革命)而言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作为暴力行为的冲突--革命的破坏并不意味着其结局就是重新另起炉灶、从头到脚都革新洗面,还有可能是仅仅是改朝换代并不一定非得选择君主立宪制度。实际上众所周知,在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之后就曾经出现过共和时期,可见对英国人来说,君主立宪制并非唯一的选择。革命将英国人推到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而英国之所以最后选择君主立宪制度,除了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政治需求之外,和英国的历史,英国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有的版本的教材为什么将1215年的约翰王的《自由大宪章》以及14世纪中期英国的议会形成这些内容要加以介绍,实在是因为如果缺了这些重要的历史知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成因就显得不完备,而正是这样的传统才使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更加真实可信更加顺理成章。正是有了这样的传统,才使在英国政治剧烈变动的革命之后,既有所革新创立了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政治,有不曾背离传统,符合大多数英国人保留国王的生活习惯,这样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英国的产生也就水到渠成了。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就教材的结构或者课标而言,过分纠缠于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之前的问题确实是未抓住本节课的重点。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其他课的编写原则一致,教材的编者似乎不原意在这些政治制度的形成前提方面浪费太多的笔墨,而是将更多的笔墨花费在了一些法律条文的内容介绍和政治制度内容介绍之上。《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如此,其他《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欧洲的扩展》也基本一致。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这一课中,教材叙述得重点是《权力法案》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构成,而《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这一课则重点在于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特点,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欧洲的扩展》相关的法国政治则重点在于1785年宪法,德国的重点也德意志帝国的宪法。在对这些法律条文浓墨重彩的同时,而对英国的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德国统一等内容则惜墨如金,美国独立战争更是一笔带过。这样好像抓住了问题的重点,政治文明自然要了解各国民主政治的构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当然应该了解与君主立宪制度有关的法律条文和君主立宪制自身的政治结构,其他国家也应该对其政治制度有所了解,这对我们了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的构成很有帮助。但是这恰恰是现在学生最头疼、最枯燥的内容,学生没有兴趣,教师也免其为难,一致有些老师戏称这样的历史课程实际上是给政治课打工,这样的怨言一方面反映了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而造成的不适,另一方面是不是也反映了我们对政治制度政治文明的把握和中学历史教学的需求有所脱节呢,起码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过程兴趣远远高于这些法律条文本身。而政治老师对历史教材细腻地叙述政治制度的感激是否也说明我们的教材在把握重点上需要再商榷呢

但是对英国君主制度学生们还是需要好好地了解的。除了照本宣科的将教材的法律条文归纳出来让学生背之外,我想要想引起学生的兴趣,需要抓住一句关键的话: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所谓开始逐渐实际上可以将后面的内容都统摄起来:其一,从《权利法案》开始,议会就成为英国的最重要的权利机构,而支撑议会存在的民主选举制度在英国是不断完善的。这既包括政党政治的形成及完善,如革命过程中产生的辉格党和托利党后来演化成保守党自由党,也包括选民范围的不断扩大,如1832年适应工业资产阶级需求的议会选举改革及以后的多次议会改革。这些措施都使英国的议会制度不断的完善,英国的民主范围也不断的扩大。其二,君主立宪制度下的英国政府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为第一位首相沃波尔是1721年出现的,那说明这位首相出现之前的国王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权力,起码还有在内阁中与大臣共议国是的权利。若不是1721年的英王乔治一世不会说英语这一历史细节,恐怕首相能否产生还未可知。而历史就是这样具有戏剧性,正是这样的偶然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掌握全部政权的必然,国王逐渐成为虚君。因此国王后来因何不再出席内阁会议,首先因何具体原因而产生,这样的细节缺失实际上是给学生理解这些枯燥的政治制度增加了困难。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英国的国王没有多大权利,但是英国还是保存了王室至今,虚君制下的英王在英国的作用还是不可或缺的。而在中国,皇帝这个职业从满清以后就已经臭不可闻了。后来的当权者,敢于追求皇帝这个名声的大概只有不识时务的袁世凯,而帝制在国人的心目中彻底的死去使即使是有皇帝之实的当权者,也总是要拿一块民主的遮羞布来遮羞,总统议会等等从西方趸过来半生不熟的民主外表都可以糊弄一下那些渴望民主而无法得到民主的国民,最不济弄个大元帅干干的胡子张作霖也不敢去称王称帝。提起皇帝或者国王,当政者都是唯恐避之不及。与中国相比,英国好像就没有那么多的忌讳,尽管历史上的查理一世也因为专断被议会处死,但是英国人并没有因为王室曾经的专断的形象而废除王室,他们选择了宽容和妥协,在王室充分尊重民意的情况下,让王室仍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断不会因为历史上的英王曾经不受英国人欢迎而将现在的国王废弃。这一点大概是国情的不同,也是文化的不同。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我们大概可以看到英国人的一种宽容,英国君主立宪制维持到如今大概与此不无关系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