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陈月霞:两个林则徐
陈月霞:谁埋葬了北洋水
徐霞:历史新课程研究性
侍海霞:新课程下注重教
郑金霞:历史教学的目标
马丹霞:历史课程中的民
周冬霞:人民版《君主专
李月霞:“五四运动”教
许丽霞:一国两制伟大构
最新热门    
 
郑金霞:人教版必修1第1单元变化

时间:2009-10-18 17:20:59  来源:郑金霞
 


2007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第1单元变化说明

 

天津第五十五中学  郑金霞

 

郑金霞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8/94264/index.shtml

 

(本文参考《2007年7月人教社历史编辑李卿在天津培训稿》对第1单元重新进行了梳理)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课文名称也发生了改变。由《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改为《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样更科学与严谨。

2.导入重新编排:为了将各个专题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每单元的第1课导入都会考虑到与上一单元的内容挂钩。在每个单元内部,各课之间我们也会通过[本课导入]承上一篇课文,下启本课,建立课与课的联系。这样整本专题史就会显得线索清晰,逻辑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专题之间孤立无序的弊端。

(1)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完后,第二单元讲《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时我们会在第二单元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导入与前文进行联系,写到“当我们把视线从华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去寻找西方文明之源时,雅典卫城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记叙着一种与古代中国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城邦民主制度。”

(2)每课的导入也是承上启下,一般情况下,[本课导入]要引起每课的第一目,也有些课是引起本课的重点。比如说《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在[本课导入]中,我们通过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出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禅让制,禹在部落联盟中的地位,又为他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和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奠定了基础。这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第一目“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到《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本课导入]采用的是秦统一后群臣就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问题展开争论的情景。分封制在第1课已做了详细叙述,本课是讲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本课的重点。这样一个导入就巧妙地将两课的重点内容联系起来。《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本课导入]又是从秦朝实行郡县制入手,讲到汉承秦制。但是后来,诸侯国的势力强大,导致“七国之乱”。结果是汉朝不断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通过这样一个情景,既上承了第2课,又引出了本课的中心点,即第一目“中央集权的发展”。这样,课与课之间就有机地联系起来。《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上启上一课的主要趋势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为了突出主要内容的特征,《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三目的标题都做了改动,由原来的“夏商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西周的宗法制”改为“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4.为了减负,政治制度中的一些概念删除或改写。比如《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删去了“祝”“史”“师”等概念,将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卜”的概念移到图注中;

5.“西周分封示意图”是修订过程中,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一幅历史地图。在地图上,小红点代表同姓封国,小圆圈代表异姓封国。重要的封国燕、齐、鲁、卫、晋、宋、楚、吴等都在地图上有标示,并且对这些分封诸侯的身份进行了分类说明,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舜后代妫满在陈、封异姓功臣姜商于齐等。通过这幅历史地图的设置,就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了分封制的具体情况,进而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同姓和异姓封国各自所占比例及分布特点,这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和理解分封制实行的历史意义。

6.其它:增加了王权的神秘色彩;将春秋战国政治制度内容移至第2课;在[历史纵横]中增加周礼的内容。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为了突出讲述政治制度出台的历史背景,增加了“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的一目。

2. 为了便于教师教授,每课基本上都变成了三个子目,所以有的子目进行合并,如“至高无上的皇权”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合并为“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3.  删除或精减了些结论性或评价的内容,主要是中外政治制度的意义或影响。如《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删除最后一目标题“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这次修订,对意义的讲述,不再突出,而是让意义渗透到具体历史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来认识到其意义或局限性。所以将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及影响一目分别放置[历史纵横]和[学习延伸]。

4.  图片略有增加。在讲到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时,编者选取了“秦半两钱”“商鞅方升”“秦铜权”“写有法律条文的秦简”四幅图,集中说明秦朝统一的货币、度量衡和颁行通行全国的法律,让学生在头脑中对秦统一的措施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直观的认识。学习延伸部分还增加了“秦长城遗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文的名称变化不大,但正文内容基本上进行了改写,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有些是为了突出主要内容的特征,课目标题由“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两目,改为“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目;

2.为了补充教材内容,也增加些子目。增加一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因为官吏制度也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内容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大量删减概念“中朝”“外朝”“三公”“尚书台”“政事堂”“宣政院”“刺史”“道”“平章政事”“达鲁花赤”等,减少政治制度的新名词,以降低难度,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基本内容变化不大。

1.主要是将中央集权制度评价的论调提高,如军机处提到“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这样比以往只提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更加客观与公允。

2.取消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中国历史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外国历史也有它的发展规律。那么课标中要求是中外历史混编的专题史体例,我们也只能按照课标来编写。但是,这样中西方教学内容的设置,会容易给人产生一种中国专制,西方民主的印象。所以,个人认为,在讲政治制度的时候,没必要非进行中西方的对比。而是各讲各的,关于古代西方的民主与法制,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肯定希腊民主政治对希腊古典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巨大贡献时,要明确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对它进行辩证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民主”不是抽象和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最终达到这一基本认识:民主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同样,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既注意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对封建制度而言显现的民主性、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要充分了解它的历史局限性。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的而言,它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理想的制度。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而不是比较。

3.增加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的介绍。

在第4课的结尾增加了一个[历史纵横],讲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这个内容在正文第2课中谈到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但是本单元主题是讲古代政治制度,就中华民族的统一、多民族的历史特点在正文中体现地并不充分、不明确。但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这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必然结果,这是它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所以,我们设置了这个[历史纵横],让学生了解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增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4.[学习延伸]部分补充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除了能使学生对朝代的更替有直观感觉外,更醒目的是此表问题设计同本单元学习进行关联,从而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