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陈月霞:两个林则徐
陈月霞:谁埋葬了北洋水
郑金霞:人教版必修1第
徐霞:历史新课程研究性
侍海霞:新课程下注重教
郑金霞:历史教学的目标
马丹霞:历史课程中的民
李月霞:“五四运动”教
许丽霞:一国两制伟大构
最新热门    
 
周冬霞:人民版《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9:01  来源:周冬霞
 

周冬霞:人民版《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

东台市三仓中学
周冬霞 韩增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由于这一学习内容涉及的历史阶段较长,应当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历史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各种相关资料,插图等总结出对于历史规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和腐败。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历朝官制十分复杂纷乱,要全面详尽地掌握是十分困难的,应当要求学生了解其中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基本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四)教具准备
幻灯片、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中国历代政治体制沿袭秦政,君主专制政体逐渐强化。而本节就是总结了中国古代王朝专制政体逐步强化,政治权力逐步集中的历史。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历史。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
引导学生看书,归纳出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内容或“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可举例说明)这种皇帝制度在中国维持两千年之久,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方才废除。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P13“学习思考”;再现这种“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

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君权和相权
君主不是三头六臂,为了更好的执政,任命人员成为自己的政治助手,处理各种事务。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就是皇帝的主要助手。皇帝在执政过程中,通常注意限制相权来独揽行政大权。因此,历代王朝的君主采取措施限制相权:(学生自行总结)

(1)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
汉初继承秦制,但是两汉初丞相权力比秦朝丞相权力大,他集决策、司法和行政于一身,这样导致丞相与帝王之间在处理国家政事上常发生矛盾。汉武帝认为丞相权力过大会削弱皇权,于是他于公元前124年任命儒生公孙弘做丞相,改变了原来由贵族做丞相的做法,从而加强了对丞相的控制,以后经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起用他身边的一些侍从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国家大事决策,而让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只管执行皇帝下达的绍书、旨意和手谕等。这样,就形成了由尚书令、待中组成的“中朝”决策机构和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执行机构。至此,丞相被夺去了决策权,权力受到限制。

(2)唐代限制相权的措施
(幻灯片课件打出示意图)

即唐代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与汉朝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唐朝中央机构中的三省主管都在行使宰相权,这样唐朝中央机构就有三个宰相,而汉朝时只有一个宰相。可见唐代相权一分为三,宰相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最终扩大了皇权,保证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心地位。

(3)宋代限制相权的措施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采取措施进一步削弱宰相的权力,即设中书门下,来行使宰相的行政权,后来又设“参政知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从而使相权进一步分散。
可见,历代中央机构在不断调整、改革,但总的来说,是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2.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概况
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即
秦: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西汉:
地方:设刺史(引导学生看教材插图)
以后历朝:设御史台、都察院
(2)评价(讨论)
教师总结归纳:监察体制的建立及不断完善,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等,以适应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3.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表格打出,让学生看书填写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 先秦时期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时期
特点 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 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至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重点讲解:
(1)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2)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的评价(可让学生讨论)
(经讨论后,总结归纳),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参政行政的机会,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制度对后世也产生极大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制度日益僵化、固定化,特别是明清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多数是君主的忠实奴仆等,从而日益出现严重的弊端。

4.行省的设置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专制统治,历代王朝在地方都作了重大调整、改革。
(1)概况(下面请学生到黑板上列表或作示意图)

(2)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课堂小结)简要叙述本节内容,即:君主专制政体,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在不断完善、演进及强化,其中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板书计划: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
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君权与相权
(1)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
(2)唐代限制相权的措施
(3)宋代限制相权的措施
2.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概况
(2)评价
3.选官制度的变化
4.行省的设置


练习:
一、选择题
1.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 )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2.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C )
A.地方势力的削弱
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
C.决策中枢的转移
D.外戚和宦官专权
3.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B )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闭
D.创使御史大夫
4.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B )
A.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5.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D )
A.起用布衣为相
B.任用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C.实行“内外朝”制度
D.扩大尚书台权力
6.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分为州、郡、县三级始于( A )
A.汉武帝时期
B.东汉初期
C.东汉末期
D.隋唐时期
7.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B.隋唐时期门下省下设六部
C.唐太宗时政事堂的设立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宋代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8.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B )
A.宋 B.元 C.明 D.清
9.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B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10.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D )
A.是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为进一步加强皇权而实行的
B.行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总领一省军国重事
C.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1.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B )
A.召开政事堂会议
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役枢密院,与宰相抗衡
1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C )
A.世官制 科举制 察举制
B.科举制 世官制 察举制
C.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D.察举制 世官制 科举制
13.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哪个属下的官员承担?(C)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
14.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最早形成于何时?( A )
A.秦 B.汉
C.隋唐 D.宋元
15.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统治,不正确的是 ( B)
A.具体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二 武帝元封年间,外臣文开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年之间,见(现)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得不取于列侯之外。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三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是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至昭、宣(帝)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期闻政事。
――《汉书• 刘辅传》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朝前期和中期丞相选任渠道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材料三叙述的是什么制度?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答案:16.(1)由汉朝前期在列侯中选任丞相到汉武帝时在列侯之外选任丞相。原因:武帝以前以列侯为相,位高权重,常与皇权发生矛盾;汉初所封列侯后代大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2)内外朝制度。汉初相权危及皇权,中外朝制度削弱了相权,实质上加强了皇权。

17.科举制度的实施背景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不同看法,大致是:①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②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自己的见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阐述理由。
答案:
(1)实施背景:统一的隋王朝建立后,为扩大统治基础要选拔一批统治人才。魏晋以来,士族势力已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已不适应新的情况,这样,科举选官制度应运而生。
(2)不同评价:(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①积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办法选择官员的国家,对西欧文官制有示范作用。它使中小地主凭借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社会局势。它是封建社会完善的选官制度,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②消极作用:科举制度维扩了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因素之一。它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其致力于钻研四书五经,脱离实际,尤其是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最严重的是到了近代继续阻碍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