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陈月霞:两个林则徐
陈月霞:谁埋葬了北洋水
郑金霞:人教版必修1第
徐霞:历史新课程研究性
侍海霞:新课程下注重教
郑金霞:历史教学的目标
马丹霞:历史课程中的民
周冬霞:人民版《君主专
李月霞:“五四运动”教
许丽霞“一国两制”的伟
最新热门    
 
许丽霞: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实践

时间:2009-10-18 17:03:18  来源:许丽霞
 

人民版高一年级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的教学设计

三门第二高级中学      许丽霞

 

 

设计思想: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设计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动”起来:通过模拟记者招待会、辩论赛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意义;知道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感受港澳回归祖国的庄严与喜悦,唤起民族自豪感,强化国家统一意识。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发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本课内容和地位: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与初中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广度与理论的深度上都有较大拓宽。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初中地理学习了港、台的区域地理知识;初三政治课学习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语文课文有余光中的《乡愁》,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基本政策”,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等篇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这一课题有一定认识,并感兴趣,要加强从历史角度正确看待港、澳、台问题。

2、学生在经过几个月的高中历史学习之后,搜集、整理和处理信息能力已大大增强,也逐渐适应了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课堂探究模式。因此,讲解本课时可适当设计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高中生应该增强如何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本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询相应的资料。

3、高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烈,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另外,高中学生比较关心时事政治,应该着重引导他们分析背景资料,掌握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巨大历史意义。

②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实践意义。

③分析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模拟记者招待会,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过程,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②阅读图片、历史材料,观看视频等方式获取历史信息,锻炼学生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

③通过辩论赛,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口头表达能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问题;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

②认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能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

③通过港澳回归的实践,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全体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台湾问题的现状。

教学难点:理解“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展望。

 

 

 

■教学策略与手段:

策略:根据情意原理,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有关的资料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已学过的历史和学生曾经、现在经历的现实,从而既解决教学的重点,也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根据活动原理,让学生充分参与,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突出三个结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内体验相结合。

手段:学案导学、电化教学、情景教学、启发诱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自主完成预习提纲;

2、利用电脑课上网收集港澳台的有关资料;

3、分组合作完成:准备模拟记者招待会;准备好辩论赛。

教师准备:

1课堂相关资料、视频剪辑等,制成多媒体课件;

2、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港、澳、台地区历史、现状和有关台海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资料;

3、指导学生准备模拟记者招待会、辩论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赠台大熊猫图片。提问:“你能说出图片中大熊猫的名字和名字的含义吗?”由此引出:如今,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香港、澳门这两个流浪的孩子都已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而台湾却还在母亲的身边徘徊。你知道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吗?

一、屈辱往事------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港澳台那段沧桑的历史,他们是如何离开祖国的。×××小组从网上下了一些课件,请同学们随这一小组的同学去重温那一段历史。

(学生借课件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知识。)

(一)香港问题的由来

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②九龙司: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割占;③新界:1898年《中英展拓界址专条》中被租借。

(二)澳门问题的由来

①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②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③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三)台湾历史上的两次“回归”与三次“分离”

三国:孙权派卫温到夷洲;隋: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流求”

元朝:台湾称琉球,归澎湖巡检司管辖;

明末:荷兰占领台湾(第一次分离)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第一次回归)

1683年:康熙帝统一台湾,后设台湾府;

1885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

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第二次分离)

1945年:国民政府代表中国收回台湾(第二次回归)

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第三次分离——台湾问题的由来)

要强调: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学情预测】这部分知识,教材没有涉及,散落在以前学习的单元中。但由于它是下面教学内容的一个必要的知识准备,有必要作一说明。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网上的资料很多,学生能找到现成的课件,因此,这一环节能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能完成。

过渡:知道了问题的由来,那么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二、解决之道------“一国两制”

[模拟记者招待会]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1984年外交部负责人XXX和XXX同志同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大家的提问。希望大家踊跃提问。现在先请两位发言人讲几句话。

[负责人1]: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高兴同大家见面。

[负责人2]:下午好!欢迎大家提问,下面就开始吧!

[新华社记者]:两位先生好,我是新华社记者XXX,我想请你们简单阐释一下“一国两制”的含义以及它是怎样形成的?

[负责人1]:好的,谢谢!“一国两制”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地说,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它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尊重台湾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香港记者]:XXX先生好,我是香港记者。请问:香港在英国的建设下走向了繁荣昌盛,1997年回归后,香港会不会出现很大的波动呢?还能保持繁荣稳定吗?

[负责人2]:谢谢你的关心。不过这个担心是多余的。首先,“一国两制”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中国的实际,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其次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和平解决,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因此,“一国两制”既可以确保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又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澳门记者]:XXX先生好,我是澳门记者。您刚才说了“一国两制”不但适用解决台湾问题,也适用解决港澳问题。那么,同是“一国两制”,政府在港澳和台湾的具体应用上有什么不同吗?

[负责人1]:有不同。台湾除了享有香港、澳门拥有的一切权力之外,还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结束)

[主持人]:好了,各位,两位负责人日理万机,国事非常繁忙。本次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谢谢XXX和XXX先生。

[设计意图]通过记者招待会让同学们让学生充分参与,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也通过这一活动,让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形成过程等。

【学情预测】由于在课前已经做好了准备,学生应能成功模拟,但要注意把握时间。假如不能成功模拟,这一环节可以改为问题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看书解决。

过渡:“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它首先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实践。

三、光荣与梦想------港澳回归

播放视频,观看录像《百年中国------香港回归》。看完录像后,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并展示在大屏幕上。要特别让学生留意中英会谈过程中中方的立场,注意让学生体验香港回归的喜庆气氛。随后指出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指导学生看教材中反映澳门回归的图片。接着讨论问题: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及历史意义何在?(这个问题学生只要结合教材内容,稍作归纳,就能回答。教师可以将此问题留给平时学习情况欠佳的同学回答,并适时鼓励,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以饱含激情的语调,表现中华儿女欢欣鼓舞、扬眉吐气的心情。)

【学情预测】这一目内容学生较熟悉,通过播放视频,可节省课堂时间,同时让学生理清回归过程中的重要史实,增强情感体验,加深对港澳回归原因及意义的认识。

过渡: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梦萦魄牵的企盼。

四、未来展望----台湾问题

[叙述]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两岸长期敌对,互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但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展示一幅反映蒋介石晚年在金门岛遥望大陆时的情景照片)七十年代末以来,两岸都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政策与措施,促进了两岸的和缓与交流。(展示几副反映海峡两岸交流的照片) 然而时过境迁,李登辉上台以后,台湾岛内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演示)在大屏幕上以动画方式演示台湾问题交流与逆流并存的现状。[叙述]:对此,中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针对“台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自由辩论]:联系当前形势,分析海峡两岸最终是“和平统一”还是“武力统一”,阐明理由。用举手表决方式将全班分为“和平”和“武力”两组。并随时提醒学生思考的角度,不要让讨论“冷场”。

“和平统一”的理由大致有:1、有“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2、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两岸同胞也盼望和平统一;3、大陆政府有和平的诚意,台湾多个政党也倾向和平,如最近国民党的连战、亲民党的宋楚瑜走访大陆;4、大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强大,台湾想和大陆抗衡,根本就不是对手。5、从经济角度而言,两岸人民尤其是台商,希望和平统一。

“武力统一”的理由大致有:1、统一是大陆的既定目标,并没承诺不使用武力;2、台湾当局大量购置新式军备,孤注一掷,有陷民众于水火之心;3、台独势力猖獗;4、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别有用心,希望两岸武力内耗,会怂恿台湾武力抗统。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明白: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和平统一台湾的可能性更大。

【学情预测】这一环节学生容易拖时,因此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如果学生意犹未尽,可以留待课后继续辩论。

■结束语:

展示知识结构:

 

 

然后在《相思曲》的音乐声中,全班一起朗诵《你是个吵嘴的小妹》,以结束本课。《你是个吵嘴的小妹》

你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贝女儿

你一直就是和我有着同一个母亲

——中国

只是看你是个吵嘴的小妹

一直在想过些天你还会回来

可这些天实在太长了

让我们不要再等了

盼我们何时可以相互像亲兄妹般

坐在一起喝着香茶聊着天

台湾

我要对你说

我想你

 

课后作业:

请上网或者到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小论文,展望未来十年海峡两岸关系的基本走向,并就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你们的设想与建议。

 

■问题研讨

1、本课需要课前学生充分预习,以及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准备模拟记者招待会及辩论赛,在当前重文轻理的形势下,高一学生能否配合值得商榷。

2、本课既安排了学生的成果展示,又有模拟记者招待会,还有辩论赛,课堂时间怎么把握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3、“一国两制”的资料很丰富,本人在设计过程中,感到很难取舍。

 

 

 

资源链接: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出版社,主编:朱汉国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人民版),主编:朱汉国

3.参考网站:历史课程网:http://hist.cersp.com/Index.html

人民版教材编者访谈录: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605/2596.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