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学习指导三:材料型选择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三:沧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设计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商业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政策专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单
李明赞:从历史教学的角
广雅:实验区高一历史必
高一历史必修2单元测验
最新热门    
 
必修三:程朱理学的产生

时间:2009-10-18 17:21:20  来源:宣朝庆
 


 
    宣朝庆:程朱理学的产生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天津300071
   

    目前高中历史教科书在佛道二教与理学产生的关系上存在着不同的论述。如人教版认为,理学是儒学融合佛道二教的产物;人民版和岳麓版与之相反,认为理学是儒学在与佛老思想相抗衡过程中产生的。面对两种相反的说法,一些高中历史教师提出,哪个观点更符合历史事实呢?本文简要地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理学产生的历史过程

    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可以追溯到魏晋玄学和隋唐的三教合一论,特别是唐代中期韩愈、李翱倡导复兴儒学,提出道统和心性的课题,打开了一条从儒学核心出发来谈身心性命之学的先河。

    北宋以后形成了广泛的新儒学运动。范仲淹等政治改革家努力提倡儒家学说,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学士主张从“本”上否定佛教,而胡瑗、孙复、石介等宋初三先生则致力于理论探索,提倡道德性命之学。随着儒家批判并融合佛、道思想过程的展开,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想逐渐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当时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理学家,如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这五人加上司马光被称为北宋六先生),各自形成学派,从不同方面探讨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周敦颐被视为理学的开山,他的思想已具有理学雏形。邵雍的象数学可看到理学的端倪。张载是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他构建了理学的基本框架,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理”还没有成为主要范畴。至二程兄弟,“理”成为主要范畴,以之为世界本原,使儒学的理论化、思辨化过程得以完成。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在朱熹的手里最终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坚固的基础,被后世称为“夫子”。

    上文所提到的这些理学创立者都属于士大夫阶层,是这个阶层的优秀代表。所以,谈论理学的产生以及理学与佛道二教的关系,必须看清楚这个阶层在北宋时的价值观、行为取向和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

 

    二、宋代士风与佛道的关系

    宋代士大夫在北宋初年受到五代时期士风的影响。五代时期政局动荡,军阀混战,一般文臣士大夫“以仁义忠信为学,享人之禄,任人亡国者,不顾其存亡,皆恬然以苟生为得,非徒不知愧,而反以其得为荣”[1]。他们之中最突出的是冯道。冯道在五代时期,历四朝十君,三入中书,居相位二十余年,亡国丧君未尝在意,人称“不倒翁”。后来,欧阳修在修《新五代史》时指出,五代士风之坏是由于儒家传统的道德伦常遭到严重破坏。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的是,这种风衰义丧、苟荣贪位的情况,在宋朝建国后仍然存在,成为宋代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障碍。

    理学家创立者们认为,士风之坏的现实原因是佛道二教“异端之说日新月异”,吸引士大夫出入佛老,掩蔽了儒学真理和儒学生命之道的真精神。佛学讲四大皆空、人生苦多,惟有大彻大悟,遁入空门,无君无父,才能破执去妄,而达涅?之境。道家提倡清静无为,万事无常,惟有闭门塞兑,远离尘世,清心寡欲,才能得道升仙。这些理念把人从日常生活、社会关系中分离出来,确实与儒学政治化的道德价值背道而驰,因此理学创立者们把佛道看作是对儒学的巨大挑战,对政治、社会秩序的巨大威胁。欧阳修曾大声疾呼:“佛法为我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2]他主张“礼义者,胜佛之本也”,应以儒家思想为根本,恢复发展传统伦理秩序。

    不只是士大夫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宋代皇帝也大都对佛道思想推崇备至。且不说荒政误国的宋徽宗,就是励精图治的宋神宗等人也不例外。如宋神宗在和王安石的一次对话中明白地说:“道必有法,有妙道斯有妙法。如释氏所谈,妙道也;则禅者,其妙法也。”[3]他心目中的“道”就是佛家的道理。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宋儒在政治参与上主张“得君行道”,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共定国是,君主如此崇信佛道,君臣不同心,何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呢?所以,回应佛道的理论挑战,是理学必须跨越的障碍。

 

 

    三、理学创立者们的战略选择

    在对待佛道的态度上,理学创立者们和唐代的韩愈极为不同。韩愈全然不顾唐代三教融合的文化格局,以理想主义的姿态,力主“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采取激进而极端的灭佛措施。理学创立者们则承认北宋王朝在开国初期所确立的儒佛道三家思想并举的文化政策,认为在三教竞争与融合的文化格局下,消化佛学是理学必须实现的目标。所以,他们以一种强烈而开放的认同意识,从佛道等宗教伦理传统中汲取营养,主张既利用它们的符号资源,又不丧失自身的精神取向。如朱熹认为佛教的出世观不可取,置三纲五常于不顾,逃避为现实服务的义务,而佛教哲理则可吸收为我所用。理学重佛教哲理,主要是吸收其本体论,佛教天台宗讲本体是心和识,理学则说成是理或心。理学的“理”与道教的“元”相通,理学所讲的“敬”与“灭人欲”,和唐代道教“主静去欲之说”一脉相承。概括起来说,理学从佛教和道教中吸取了许多东西,特别是关于自我修养(心性之学)的内容,由于佛道思想的渗入而极大地丰富了。

    在汲取佛道思想资源的基础上,理学们把心性之学作为建构新儒学的核心。周敦颐把阐发和论证心性之学作为他学说的中心,反对士人只求富贵或隐逸,倡导大家来做“中通外直”、“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司马光把治心作为治学的根本,主张从学贵在博取,求道贵在简约,为学之要治心,突出了心性问题在学术中的重要地位。程颐把心性之学放在理学建构的首位,主张心、性、诚融为一体是人成为圣人的内在根据。理学的创立者们普遍认同,道德出于人心,心性是人伦道德学说的理论基础,明心即是明乎道德,归根到底明心是为了阐发人伦道德精神。

    理学家修身、治学的目的是参与政治,匡时济世,建设一个类似于尧舜禹三代时期的美好社会。这是他们进行理论创新,建设新儒学的出发点。如范仲淹“士大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呼声曾获得了普遍而热烈的回响,就是因为它把士大夫的道德修养同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了起来。由于这些理论大师志存高远,胸怀人道,其思想极具包容性,他们试图把广泛的经验合并起来,作为终极理想关怀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除了融合佛道的思想资源外,他们还特别重视挖掘儒家自身的文化传统。至朱熹时代,他按《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顺序整理“四书”,用来教导人们修身做人,然后去治国平天下。朱熹认为,《大学》提供了修齐治平的蓝本,《论语》则平实地展现了儒家思想的真意,《孟子》可以激励人修养心性的志气,到了《中庸》就可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了。“四书”经过朱熹等人的注解,把人的心性修养与国家社会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升华了儒家精神境界中所固有的理性和伦理道德自觉,最终形成了不弱于佛道的那种属于信仰性质的精神力量。

    综上所述,理学的产生不单纯是思想文化领域中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也不单纯是为了应对佛老在思想领域的挑战而产生的,也不像有些人所设想的是为了应对挑战而取人之长那么简单。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宜只从思想领域的抗衡或融合来理解理学的产生,而应引导学生从社会与思想的互动上来认识这一问题。一方面,应清楚地认识到,理学是宋代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士大夫自觉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处在自由竞争格局下的文化冲突必将表现出抗衡中有融合,融合中有升华的客观规律。这对于学生们认识今天的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中国文化走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宣朝庆(1971—),男,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社会思想史。
                                                    


参考文献:


[1]新五代史(卷三三)[M].死事传(序).

[2]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十七)[M].本论.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五)[M].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