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学习指导一:比较型选择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设计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商业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政策专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单
李明赞:从历史教学的角
广雅:实验区高一历史必
高一历史必修2单元测验
最新热门    
 
必修一:民族国家

时间:2009-10-18 17:21:25  来源:本站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确立的历史进程。
(2) 了解亚非拉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概貌。
(3) 认识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种历史培育的过程,同时考察民族语言、民族意识和经济联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 能力与方法

(1) 通过对中世纪末期西欧社会经济政治局面的了解分析,认识新的资本主义经济方式的出现,客观上要求形成统一的市场,以及争取国家政权的保护,从而为民族国家的创建提供了历史契机。

(2) 考察英、法等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增强对民族语言形成和民族意识培育的认识。

(3) 通过对近代民族国家创建历史进程的了解,认识资本主义借助于民族国家这一政治组织形式,不仅在经济上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走上了对外的殖民扩张,从而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

二、 教材分析

民族国家是近代的一种历史现象,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宗教、语言等)的综合观念,并由此集中体现成为一种民族意识,从而使其对自己共同的文化价值、宗教信仰和经济基础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她以拥有特定的领土作为其存在的基础。民族国家的普遍出现,结束了中世纪“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时代,使中世纪的“帝国”观念让位给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西欧各国内部的经济联系,随之部分国家实现了政治统一,民族国家开始登上西欧历史舞台,其中百年战争后形成的英、法两个民族国家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1337年11月,英国首先向法国宣战,两国王室为争夺佛兰德尔以及英国在法国的领地而展开了这场持续百年的战争。这场战争虽然给法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法国的民族意识,特别是在战争中涌现出的女英雄贞德,成为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象征,并在战争中激励着法兰西民族的斗志。而领土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创造了有利条件,到15世纪末,封建领地先后被王室兼并,法国最终实现了政治统一。同一时期,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逐步形成了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境内各族群也渐渐融合为一个法兰西民族,以巴黎方言为基础的法语成为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共同的法兰西文化也初具雏形,法国因此成为一个民族国家。

百年战争结束后的英国由于战败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以兰加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首的两大封建主集团互相厮杀,时间长达三十年之久,史称“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由于这场战争,英国封建贵族的实力大为削弱,再也无力割据一方,这为实现国内的政治统一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伦敦成为国内统一市场的中心,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通用,这样英国在15世纪末也发展成为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体制的演变。社会经济形势的巨变,使得封建贵族大多丧失了往日的权威,他们不仅没有力量与王室抗衡,而且还要仰仗着中央政府来维持自身的地位。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虽然实力日渐壮大,但还不足以与封建政权完全决裂,他们仍然需要利用王权为资本主义就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正是在这一主要背景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形成后便迅速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并在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的刺激下走上了对外的殖民扩张道路。

三、教学资料

1、 历史事实简介
民族国家
人类群居的本性,使人们组成并效忠于各种类型的群体,发展至近代,民族已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群体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说,“民族”是一个历史概念,它建立于单一人群所共同享有的文化同一性基础之上,亦即他们在历史上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具有共同的地域和经济生活,并由此构筑成为一个稳定的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的共同体。而“国家”则是一个政治单位,它包括人口、领土和自治政府。国家为公民的政治忠诚提供基础,而民族则通过个体获得一种认同感而增加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国家也是一种共同体,居住于其中的人们在历史延续性的前提下(语言、地域、文化、宗教、心理等)会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族与国家结合为一体,国家的领土界线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同时,文化与政治逐步整合,在此意义上,民族与国家重合,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民族国家。当一个国家(政府)在对人们实行了长期的政治管辖之后,文化和政治二者之间通过不断整合,使民族与国家结合起来形成为民族国家,这实际上是民族同一性和政治演进的结果。

在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基本上只有领地的概念,而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整个欧洲分为大大小小的世袭封建领地,封建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和司法权利,同时这些领地也跟随着领主而变动。它可以通过姻亲关系而转手,有时一个家族统治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国家。英国王室的后裔可以到法国继承法国的王位,封建领地也可以跨越不同的语言和地区实现转让和继承。而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地位,又使世俗的国家隶属于基督教教会。各个领地和地区之间在政治和经济生活方面长期分散、割据和封闭,进而形成了欧洲各地在语言差异基础上的多姿多彩的民族和文化特性。

到了中世纪后期,君主们急于扩张领土,实现内部的统一和强化君主的权力,并把税收权作为一种政治权力收归己有。君权和王权至高无上的概念开始出现,思想家们也极力使国王们相信,他们有权过问一切,支配一切,并成为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代表。随着中世纪后期这种王权意识的崛起,民族意识和领土观念也开始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一种新的国家形态的诞生——近代民族国家已孕育其胚胎。

 

 

百年战争与贞德

中国古代有位名叫花木兰的年轻女子,为保卫祖国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千百年来,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被人们称颂着。在15世纪的法国,同样也有一位17岁的姑娘贞德,为了抗击英国侵略者,披甲上阵,血战沙场,被人们称为“奥尔良姑娘”

贞德是法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在她生活的年代,英法两国在法国的领土上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百年战争”(1337-1453)。触发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是英法两国为争夺工商业繁荣的佛兰德尔地区。佛兰德尔地区以毛纺织业著称,它的羊毛原料主要来自英国。经济上的密切联系,使这一地区的市民在政治上倾向英国,反对佛兰德尔伯爵,佛兰德尔伯爵是法国国王的附庸,他要求法王以武力压制那些不驯服的城市。而英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在策划入侵这一地区,1337年11月,英国以王位继承为借口对法国宣战,百年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战争之初,英军频频告捷,经过1340年的爱克留斯海战、1346年的克勒西战役和1356年的普瓦提埃战役大胜法军。1360年,英法签订了《布勒丁尼和约》,法国被迫将加莱港和西南部的大片领土割让给英国。1369年,战事又起,法国倾全力收复大部分失地,1396年双方缔结了为期20年的停战协定,但到了1415年,法国国内发生内讧,英国军队乘机越过英吉利海峡,一举占领了巴黎和法国北部广大地区。1428年10月,英军开始围攻奥尔良,这里是通向法国南方的门户,一旦失守,法国将全部失陷。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法国人民奋起反抗,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女英雄贞德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

1429年春,年仅17岁的贞德亲自到南方去见法国王子查理,要求参军去解救奥尔良,贞德的爱国热情打动了法国王子,并委以她军事指挥权。在她无畏的精神感染下,法军浴血奋战,并最终打败了英军,解除了奥尔良之围。这次战斗结束后,贞德的名字传遍法国各地,人们把她称为“奥尔良姑娘”。其后,贞德又率军向巴黎进军,但由于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巴黎,她本人也负伤。1430年春,贞德在与投靠英军的勃艮第集团激战中被俘,并被勃艮第集团出卖给了英国人。英国人对贞德进行了审讯并判处以火刑,为了法兰西的统一完整,贞德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1431年5月30日,贞德在法国卢昂广场英勇就义。

贞德虽然英勇就义,但她的精神却鼓舞着法兰西民族,直到今天,法国人民还深深地怀念着贞德,在法国凡尔赛宫旁的奥尔良广场上,人们修建了一尊纪念铜像。每年5月30日这天,人们纷纷到这里来瞻仰贞德,以表达对这位姑娘的敬仰和思念。

红白玫瑰战争
    
英法百年战争后,英国陷入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1455年,英国以兰加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首的两大封建主集团为争夺王位而爆发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战争,由于两大家族分别以红玫瑰和白玫瑰为族徽,故史称“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1485年,兰加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玫瑰战争结束,英国进入了都铎王朝统治时期(1485-1603)。自此,英国封建贵族的实力大为削弱,王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实现了国内政治的统一,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15世纪末英国向民族国家迈进。

殖民统治

1415年,葡萄牙国王若奥一世率领船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侵入摩洛哥,由此开始了近代欧洲人对非洲、亚洲和美洲的殖民活动。征服与反征服的斗争在亚非拉此起彼伏,这一进程实际上是东西方不同价值观、西方工业文明和东方农业文明之间碰撞的一种表现。

1415年葡萄牙人侵入摩洛哥后,沿着西非海岸南下,直到1498年达?迦马船队绕过好望角,在东非沿海建立起了殖民据点,从而完成了环绕非洲海岸的航行,在此期间,发展起了西方殖民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黑奴贸易。1441年,葡萄牙探险队在西非布朗角附近虏获了10名摩尔人(北非柏柏人与黑人的混血后裔),他们被当作新发现的“海外怪物”运到了葡萄牙,并在奴隶市场上出售。自此拉开了历史上黑奴贸易的序幕,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参与了经常性的黑奴贸易,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瑞典、丹麦和美国,黑奴贸易在非洲前后持续了400多年,直到1890年在布鲁塞尔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反对奴隶贸易的总决议书,从而标志着盛行了约400年的黑奴贸易被划上了句号。

黑奴贸易的衰落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从18世纪下半叶起,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逐渐向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过渡,而工业革命的爆发及其向全球的扩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殖民宗主国的殖民政策,许多国家相继奉行自由贸易政策,资产阶级热衷于把包括非洲在内的海外殖民地变为他们的投资场所、原料场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而不再是把黑人当作“活商品”输往其他大陆。

黑奴贸易涉及到非、美、欧三大洲,它对非洲的影响和对欧美的影响截然不同。对于非洲大陆而言,它是黑人传统文明衰落、经济发展倒退的祸根。400年的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约2。1亿人口,使非洲已有的物质文明受到了巨大的破坏,非洲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被打乱,同时也加剧了非洲部落间的冲突,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成为独立后非洲政局不稳的一大根源。但黑奴贸易对于欧美大陆的影响恰恰与非洲相反,它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给西欧各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成为其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和发展。

 

 

苏丹马赫迪起义

位于东北非的苏丹,在近代长期处于衰微之中,内部分裂为一个个伊斯兰教长国,彼此争斗不已。从1820年起,北部的奥斯蔓埃及不断派兵南下,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在苏丹建立了殖民统治。到70年代末,在苏丹穆斯林中开始出现了“马赫迪期待”现象,他们期待“马赫迪”(救世主)的降临,恢复最初的伊斯兰教教义,建立千年幸福王国。就在人们苦苦相盼的时候,传教士穆罕默德?艾哈迈德宣称自己就是“马赫迪”。

1881年6月,穆罕默德?艾哈迈德在阿巴岛召集了一次盛大的穆斯林集会,公开号召对外来入侵者进行圣战,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指导思想,建立一个“普遍平等、处处公正”的理想社会,揭开了苏丹马赫迪大起义的序幕。1882年7月,英国在掌握了埃及的实际统治权后,派兵镇压马赫迪起义。1885年,起义军击败英军,并控制了大部分的苏丹领土,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独立的苏丹国家。
苏丹马赫迪起义是非洲近代历史上反殖斗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它不仅使苏丹暂时摆脱了异族的压迫和统治,建立起了独立的国家,而且还以宗教为纽带,整合了互相隔绝的各部落,极大地促进了苏丹现代民族的形成。

拉美从殖民地走向民族国家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1492年哥伦布漂航到美洲,打破了这里的孤立状态,新旧大陆逐步连成一体,在亚非拉三大洲中被率先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是,这个过程是血与火造就的,在殖民者的刀光剑影下,拉美很快被殖民地化,无数的印第安人遭屠杀和奴役,数以万计的黑奴从非洲贩运到这里,承担起开发这块肥沃土壤的重担。随着殖民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殖民地人民逐渐形成为新的、属于现代范畴的民族。为摆脱宗主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从欧洲传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新理想,他们踏上了铸造民族国家的奋斗历程。

西班牙是美洲殖民地化的急先锋。1496年,哥伦布在海地岛上建立了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据点——圣多明各。其后,西班牙殖民者继续向南进军,先后征服了智利、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等地,建立了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一个规模空前的殖民帝国。

1500年,葡萄牙人到达巴西海岸,宣布巴西归西班牙所有。但在此后的30年里,葡萄牙并未对巴西进行实际占领。直到1530年,当他们发现西班牙和法国企图染指巴西后,才派人建立永久性殖民据点,并不断地向内陆扩张,建立起了面积广大的巴西殖民地。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和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中产生的资产阶级进步思想,不断影响和唤醒着拉美殖民地的有识之士,他们当中有的还直接到欧美接受新的思想的熏陶,甚至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为拉美独立运动积累了经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为拉美独立运动起了鼓动和指导作用。18世纪末,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率先在海地爆发。起义领导人皮埃尔?杜桑,率领海地人民奋勇反抗法国远征军,并迫使法军投降。1804年1月,海地正式宣布独立。通过武装斗争,海地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国家,也是拉美黑人第一次废除奴隶制后建立的第一个黑人国家,为拉美被压迫人民自己解放自己树立了光辉榜样。

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

19世纪以前,许多南美洲国家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在这里进行过长达300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从1810年起,南美洲殖民地在委内瑞拉人玻利瓦尔和阿根廷人圣马丁等的领导下,与殖民者进行了长达16年之久的独立战争,并于1826年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18世纪末、19世纪初,南美洲殖民地的经济和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然而,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却严重地阻碍着它的发展。西班牙宗主国当局向殖民地征收近百种的捐税,如商品进出口税、销售税、印花税、人头税等等,引起了当地各阶层人士的普遍不满。18世纪70年代美国的独立战争和80年代末的法国大革命,以及90年代同处拉丁美洲的海地独立,都为西班牙南美洲殖民地人民树立了榜样。18世纪末,南美洲的一些土生白人知识分子,积极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批判西班牙的殖民制度。法国的《人权宣言》、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著作,在殖民地广为流传。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影响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拉美独立战争,前后持续了近40年。在广大下层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土生白人的领导下,独立战争完成了推翻殖民统治和黑人奴隶制度的主要任务,摧毁了西、葡、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先后建立了海地、委内瑞拉、巴西等17个独立的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今日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图。

在独立过程中及独立后不久,大部分国家都废除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局部取消了印第安人的徭役和纳贡制,取缔了限制各国工商业发展的殖民垄断制度,实行了自由贸易,为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印度尼西亚蒂博尼格罗起义

蒂博尼格罗(Dipo Negoro,1785-1855),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日惹国王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1825年7月,他出于反对荷兰殖民者对伊斯兰文化习俗的肆意践踏,以复兴伊斯兰教为号召举起反荷大旗,并建立了独立的伊斯兰教王国,自立为素丹。1830年被荷兰殖民者逮捕并流放。他领导的一起随即被镇压。

印度民族大起义
1849年英国征服印度后,开始实行新的殖民政策:加速实现土地私有化的进程,并降低和减少军队中印度籍士兵的待遇和特权,同时培植买办商人,为扩大销售英国工业品和获取印度农产品进一步创造条件。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导致殖民当局与部分印度封建主关系的恶化,也加剧了印度农民的贫富分化和手工业者的破产过程,并引起了印度士兵的不满。

1857年初,在印度士兵中盛传新近装备的步枪子弹润滑油是使用猪油和牛油制成的,这极大地伤害了士兵中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宗教感情。1857年5月,印度士兵发动起义,并颁布《德里起义宣言》,其后,起义波及到印度的西北省、奥德地区和南印度的个别地区,但由于各地起义军之间缺少联系,到1859年起义最终失败。这次起义极大地震撼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迫使英国对其殖民政策作出新的调整。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19世纪上半叶,伊朗是列强在西亚争夺的主要目标。西方列强俄、英、法、美、奥等国与伊朗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伊朗丧失了一个主权国家的独立性,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西方列强的经济盘剥和政治控制,激起了殖民地的反抗和斗争。

1844年,伊朗伊斯兰教什叶派信徒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1820-1850),自称巴布,宣称自己是人类与救世主马赫迪之间必经的门户,创立了巴布教派。(“巴布”是“门”的意思)。它迎合了当时人们期盼“救世主”降临人间,让人们过上平等、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巴布教这种带有社会政治性质的朴素教义吸引了广大的民众。1848年9月,巴布教徒掀起起义,一直到1850年才被镇压。

 

 

2、 图片史料说明
圣女贞德(Jeanne d’Are,1412-1431),百年战争中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法国民族英雄。1412年出生于法国香槟和洛林交界处的一个农民家庭。百年战争中率军重创英军,解除奥尔良城围,扭转了战局。后在康边要塞附近被俘,被诬为“女巫”,处以火刑。1431年5月30日英勇就义。  
玻利瓦尔(Simon Bolivar,1783-1830),南美西班牙殖民地独立战争领袖。1783年出生于加拉加斯,曾在欧美受教育。1810年参加领导委内瑞拉独立战争,并建立委内瑞拉共和国,后被西班牙军队击败。1819年建立大哥伦比亚,并任总统,1822年领导解放厄瓜多尔,1824年领导解放秘鲁,并于1825年在上秘鲁建立玻利维亚共和国,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

3、 课堂训练释疑
    如何认识和理解两种文明在亚洲的碰撞
1498年5月,达?迦马率葡萄牙船队从东非海岸横渡印度洋,成功地来到了印度,开辟了东西方的新航路。在此后的400年里,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在世界一体化大潮中日益密切,物质交流、文化交流和人员的往来是过去任何历史时期所无法比拟的,从而促进了双方在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在和风细雨中进行的,而是充满了刀光剑影,殖民者依仗着船坚炮利,试图把亚洲各国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双方的获得也不是对等的,西方殖民者更多的是以“血与火”的形式,在亚洲各国攫取各方面的利益。但是,已有数千年文明发展史的亚洲各国人民不是轻易就能征服的,他们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英勇抗争,包括大的民族起义和变法图强的改革运动。近代东西方文明在亚洲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许多经验教训,更值得后人认真总结和反思。

亚洲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建立于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之上,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许的大部分手工业产品。虽然交换也存在,但商品经济在社会中所占的地位微弱。

在16-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尚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所生产的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亚洲千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传统手工业匹敌。因此,在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受其本身经济力量不足的限制,殖民东来表现出赤裸裸的暴力特征,以掠夺东方财富,特别是金银为主要目的,再加上这个时期西方殖民者在亚洲占领的地区有限,以在沿海建立商业据点为主,亚洲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没有受到大的触动。

但是,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开始工业革命,步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亚洲殖民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西方殖民主义对亚洲的影响不再是表面的,而是对其社会经济结构开始猛烈撞击。此时,西方工业资本主义依靠自己经济上越来越明显的优势,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帜,极力把亚洲各国变成其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当商品倾销受阻时,他们便借助“炮舰政策”,强迫亚洲国家给其“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或将其直接占领,以实现其经济目的,获取最大的利润。

机器生产的廉价商品如潮水一般,终于冲垮了亚洲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手工生产经不住机器的竞争,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被摧毁,牢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如在印度,英国大机器所生产的廉价商品几乎彻底破坏了印度原有的棉纺织业,使千百万手工业者失去生计,从而造成激烈的社会动荡。

在产生破坏性影响的同时,西方殖民主义又带来了某些“建设性”的作用。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亚洲各国城乡商品经济和货币关系的发展,造成许多廉价的劳动力,为亚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但必须指出的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产生的这种“建设性”的作用,并不是殖民者的主观所为。相反,他们出于维护宗主国工业品对殖民地市场的垄断,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扼杀亚洲新兴的民族工业,使亚洲民族资本主义从一开始便在恶劣的环境中痛苦地爬行。

19世纪晚期,当西方主要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它们加速了对亚洲国家的资本输出,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兴办种植园、工厂、银行、保险、贸易公司等企业,发展铁路、海港、航运等现代交通业。亚洲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向广度和深度发生变化。这种资本输出使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在中国、印度等国开始走上了政治舞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