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北师大版06年历史中考模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历史期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期末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历史期
北师大版06年中考历史模
北师大版初三第二次阶段
校本教材开发中如何关注
东北师大附中第一学期高
东北师大附中高三历史知
北师大版全国中考历史模
最新热门    
 
华东师大二附中历史学科学校课程开发初探——高一历史新教材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09-10-18 17:22:57  来源:周靖等
 

 

华东师大二附中历史学科学校课程开发初探

——高一历史新教材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单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地址浦东张江高科园区晨晖路555号

邮编:201203

作者:周靖  陈明华

摘要:

通过高一历史新教材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参照课程依据、课程理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1)等步骤,开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贯彻二期课改精神、符合二附中学生特质和教师素养的学校课程,使历史真正呈现出延续、变迁、传承、发展、流动的特色,凸现其顽强的生命力;使历史学科真正激发起学生的思维热情,引导其自我完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从而“走进”历史、“拥抱”历史、“放飞”历史。

Through our explor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s of new history course for Grade one in high school, and take the course base, course theory, course objective, course content, course implementation and course evaluation as our reference, we aim to develop the History Course for Grade One in High School, which is in line with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 which reflects the spirits of course reforming; which matches th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ers’ qualification in No.2 Secondary High School Attached to China East Normal University,

The purposes of the History Course are to make the History reflecting its characteristic of being continuous, changing, inheriting, developing, flowing; and enable the History to motivate the students to think; and guide them to develop their rational understanding for History so that they can “walk into” the History, “embrace” the History and “fly with” the History

 

关键词:二期课改、高一历史新教材、学校课程

导论:

众所周知,学科自身的结构与流程是一个必然经由的过程,即课程→教材→教学。教材是课程的实施文本,教学是课程的实践环节。随着第二期课程改革暨二期课改的推进,各学科新教材的问世,并在本市部分学校试验,新教材的学科教学如何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物化学科现代教育的目标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然而,探索一种新的课改思路,即教学→课程→教材→教学,一言以蔽之,通过高一历史新教材的教学,在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基础上开发符合二附中学生特质(认知结构和个性特征)的学校课程,编撰相关教材,制作教学课件,是一年多来笔者关注的焦点。

 

 

 

一.课程依据

1.外部环境

(1)时代潮流的驱使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多元文化互相渗透,国际竞争空前剧烈,人类生存面临危机。在此背景下,如何教育学生树立“四种意识”(全球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人文意识),注重“五个发展”(基础性学力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发展、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发展、经验和个性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开发学校课程,是时代发展潮流的驱使,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四种意识”,促进学生的“五个发展”大有裨益。

(2)二期课改的推动

在时代潮流的驱使下,二期课改提出“构建以国际大都市为背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法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2)。该体系对课程提出了“六个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3)),由此发展而来的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洋溢着人本主义精神,注重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地终生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构筑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的文明史框架和内容、能力分层的模块式主题史。二期课改推动了笔者在教学进程中不断改革与创新,成为笔者开发学校课程的指导思想。

2.内部条件

(1)附中学生的特质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将外部环境与内在认知沟通、调整、完善、创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活动和积极建构者;学生的学习又是一个以课堂这一交互平台来提升素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的过程,学生也是学习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为此,针对学生特质开发学校课程理应成为重中之重。从宏观层面看,二附中学生是上海乃至全国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具有极高的学习积极性,喜欢探讨、交流,善于举一反三;他们又有极强的自学能力,思维方式独特,表达能力精湛;他们还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识记、理解、运用、拓展水平高超。二附中学生的这些特质,决定其在活动、建构、探索、开拓等方面有超越常人的能力,这就为学校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必要性。

(2)附中教师的素养

现代教育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其角色活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基于学生的特质给予与其自身发展水平与需要的相应指导,推动其学习方式、人格素养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教师的指导、引领能力等素养便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关键所在。笔者以为,二附中的教师除了具有相对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学科教育能力外,在学科科研方面颇有造诣,这就使学校课程的开发具备了可能性。

 

二.课程理论

1.课程压缩理论

课程压缩理论指出:“课程压缩是一种特别为在任何年级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学生作适当的调整的教学技巧。……它可以作为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教育计划的组成部分,并被其他教学规划模式的制定者认为是适用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一种修改课程的方法。(4)如上所述,应针对二附中学生的特质,调整、整合并压缩原有的课程计划,制订新的课程计划,使其更能适应二附中学生的发展水平、认知方式和主体状态,让社会化、人本化、个性化、体验化、活动化等现代教育理念再现于附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景观之中。

2.课程压缩方法

依据课程压缩理论,笔者制订了初步的课程压缩方法,其具体步骤是:预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所学的内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取消已知知识的教学时间、提供精简有效的学习内容、提供富有挑战性的选择学习、书面记录压缩过程。依据上述方法,压缩新教材的学习课时和内容,重新安排新的课时和内容,在丰富二附中学生历史学习进程的基础上,将历史学习作为历史研究的开始,正是笔者开发学校课程的理论依据。(5)

 

 

 

三.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在二期课改精神指导下编撰的高一历史新教材,具有“四为”(以人为本体的文明历程、以真为前提学习途径、以思为重点的目标体系、以实为特征的教育功能)特色。为拓展新教材的特点,笔者开发学校课程,力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及其关系,掌握一定的史学观点与方法,提高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思维品质;从文明进步的立场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自觉陶冶道德情操,孕育爱国主义情感和全球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促进人格的健全。

2.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集中和深入地了解以中外文明进程为背景的具有重要地位或巨大影响的历史事实,理解其内在联系及彼此间的相互关系;知道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认识与评价;懂得其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重要关系的客观条件和内在原因。

(2)能力与方法

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解释、评价历史事实,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能够在抽象的方法论层次上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搜集、提取、整理和解释有相应难度的史料,并能进行历史小课题研究; 能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探索学习的最佳途径;能熟练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汇到学习与研究历史的进程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感性与理性并重为特征,形成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审美情趣; 树立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人文主义观,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潮流,感悟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特征,具有对国家、民族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课程内容

1.展开调研

(1)问卷调查

那么,新教材哪些内容较符合二附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哪些是其已经掌握的?哪些是其难以理解的?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对使用新教材的高一学生作了两次问卷调查。

①问卷调查(一)

课文序号

教学内容

理解程度

1

金属工具

较难理解

2

文字

较难理解

3

国家

较难理解

4

大河文明

较难理解

5

海洋文明

较难理解

6

草原文明

较难理解

7

婚姻与家族

容易理解

8

种族与人口

容易理解

9

等级与阶级

自学理解

10

服饰

容易理解

11

饮食

容易理解

12

居住

容易理解

13

交通

容易理解

14

节日

容易理解

15

人生仪礼

容易理解

16

社会交往

容易理解

17

法律起源

较难理解

18

法系

较难理解

19

审判制度

自学理解

20

文学

容易理解

21

史学

较难理解

22

哲学

较难理解

23

艺术

自学理解

24

宗教起源

容易理解

25

宗教传播

自学理解

26

宗教特征

较难理解

问卷调查(一)是在完成教材上册教学后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教材上册26课课文中,学生完全可以自学的(自学理解)有4课,只需教师点拨便可掌握的(容易理解)有11课,需要教师帮助完成学习的(较难理解)有11课。换言之,上册教材中的15课,学生基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学习。

②问卷调查(二)

课文序号

教学内容

理解程度

1

农业时代

容易理解

2

工业时代

较难理解

3

信息时代

自学理解

4

高等教育

容易理解

5

博物馆与图书馆

自学理解

6

区域探险

容易理解

7

全球探险

容易理解

8

宇宙探险

容易理解

9

军事技术

自学理解

10

战略与战术

容易理解

11

战争规则

较难理解

12

民族国家

较难理解

13

三权分立

较难理解

14

公民社会

容易理解

15

市场经济

较难理解

16

国际经济关系

较难理较

17

国际法

容易理解

18

国际组织

自学理解

19

战后国际格局

容易理解

20

人权

较难理解

21

社会保障

容易理解

22

社会主义的

理想与实践

容易理解

23

瘟疫

容易理解

24

毒品

自学理解

25

邪教

自学理解

26

黑社会

容易理解

问卷调查(二)是在完成教材下册教学后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教材下册26课课文中,学生完全可以自学的(自学理解)有6课,只需教师点拨便可掌握的(容易理解)有13课,需要教师帮助完成学习的(较难理解)有7课。换言之,下册教材中的19课,学生基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学习。显然,教材下册较之上册而言,其编撰思路相对清晰,学生读来更加容易。

然而,调查结果也表明: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识知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诸如,个别学生对相对较易的第1、3、7、8、14课感到较难。这些差异,对教师调整、整合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试题测试

根据调查结果,在下册教材教学前,笔者先布置学生自学,并告知一个月后进行测试(正常的教学如期进行);测试试题为5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100分。(见附录)

(3)试题分析

在测试前,笔者以学生一般学习能力的四个递进要求层次(记忆、理解、应用、拓展)为依据,将试题按不同的能力要求(学习水平)制成下表,以便分析。

①能力水平

题号
学习水平
题号
学习水平
题号
学习水平
题号
学习水平
1

理解

14

记忆

27

记忆

40

理解

2

拓展、应用

15

记忆

28

应用

41

理解

3

理解

16

记忆

29

记忆

42

理解

4

理解

17

应用

30

拓展

43

理解

5

理解

18

记忆

31

记忆

44

理解

6

理解

19

理解

32

记忆

45

记忆

7

理解

20

记忆

33

理解

46

理解

8

记忆

21

理解

34

记忆

47

理解

9

理解

22

记忆

35

记忆

48

记忆

10

记忆

23

记忆

36

记忆

49

记忆

11

记忆

24

理解

37

记忆

50

记忆

12

理解

25

记忆

38

记忆

 
 
13

记忆

26

理解

39

记忆

 
 
注:上述试题中,拓展部分要求学生运用课外知识回答。

②答题情况

题号

错误率

题号

错误率

题号

错误率

题号

错误率

1

19.86%

14

25.57%

27

30.57%

40

33.14%

2

32.29%

15

3.29%

28

44.43%

41

8.43%

3

10.86%

16

12.86%

29

9.14%

42

31.86%

4

16.57%

17

11.29%

30

38.14%

43

36.71%

5

35.57%

18

23.29%

31

36.86%

44

37.29%

6

18.29%

19

15.86%

32

7.86%

45

24.71%

7

29.71%

20

20.14%

33

18.43%

46

17.57%

8

33.14%

21

17.00%

34

24.00%

47

33.29%

9

37.71%

22

27.57%

35

14.29%

48

1.86%

10

13.86%

23

20.29%

36

26.00%

49

21.29%

11

0.57%

24

32.14%

37

39.14%

50

19.29%

12

6.71%

25

20.29%

38

30.29%

 

 

③平均成绩

班级

1

2

3

4

5

9

10

平均成绩

53.9

50.2

44.8

53.5

52.3

50.8

53.1

注:由于特殊原因,统计人数为7个班的学生,表中的数值为错题人数的平均值,班级平均人数为44.86人,平均分为51.2分。

④教学建议

在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对于教材的结构、内容的科学性、内容的呈现形式、学生对教材的感官与理性的可接受度等问题很难通过选择性测试题作出判断;受认知水平的制约,个别学生在答题中使用神明裁决等因素,故答案有些水分;各类试题的答题情况不一,从中可以发现今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答题情况看:

²       记忆性试题得分率较高,如第8、11、13、14、15、16、18、20、22、23、25、27、29、31、32、34、35、36、37、38、39、45、48、48、50题等。由此可知,教材中难点较少,甚至没有难点的内容,完全可以压缩教学时间,让学生自学完成。

²       应用性试题得分率较高,如第17、28题等。说明学生的应用能力尚可,今后的教学中稍作强化即可。

²       理解性试题失分率较高,如第1、3、4、5、6、7、9、12、19、21、24、26、33、40、41、42、43、44、46、47题等。因新教材是以布罗代尔、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史学方法编著的,讲究以一定的时空范围、从历史的宏观发展中整体研究历史,对缺乏相当史实和史论基础的高中学生而言,回答这类试题难度较大。补充大量的史实和史论,是今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²       拓展性试题失分率较高,如第2、30题等。今后教学中如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具有相当的课外知识储备量,值得研究。

²       变化性试题失分率较高,如25、39题虽为记忆性试题,却是多项选择的单项化,难度较一般直接记忆试题要大,今后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或辨别概念值得思考。

 

 

 

2.选择标准

本课程的选择标准是在二期课改精神指导下编撰的、体现二十一世纪时代特征和教育指向的、具有“六大特色”(强调先进理念,注重人本主义观念;突出整体历史,更新史学研究方法;丰富学习内容,引进大量现代信息;设计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探究质疑;重视联系实际,关注学生自身体验;尊重学生个性,提供自主选择学习)的高一历史新教材;汤因比和布罗代尔的西方新史学;[英]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许雅序的《世界文明简史》、[美]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法]雅克·阿达的《经济全球化》、毛磊的《中西五百年比较》等相关参考书籍。

3.设置内容

(1)制订文本

①上册文本

如何有效地调整、整合、压缩教学内容,开发符合二附中学生认知结构和个性特征的学校课程,这是一个严谨、科学的工作流程。经过一学年高一历史新教材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初步制订了相关的课程文本,内容如下:

高一主题史(上册)

教材主题

教学内容

学习水平

活动建议

引言

历史

研究

历史是什么

A

读一本史学理论著作,写一篇对历史认识的文章,初步懂得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C

主题一

文明

曙光

文明

起源

人类起源的探索

A

以讨论形式,探讨人类的起源。观看影片《2001漫游太空》,以期中的“人类起源”为切入口,讨论影片所反映的古人的生活与远古社会现实的异同。

远古文明

B

文明

社会

标志

金属工具

B

利用网络资源,探究“三星堆”遗址,认识金属工具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文字

B

国家

B

主题二

文明

类型

大河

文明

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

B

浏览相关网站;讨论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以中央集权制为切入口,探究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

海洋

文明

希腊文明、罗马文明

B

草原

文明

蒙古文明、匈奴文明、突厥文明

B

山地

文明

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阿斯特克文明、波斯文明

B

宗教

文明

佛教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

B

主题三

文明

延伸

社会

结构

婚姻制度、家族与宗法制度、种族与人口、等级制度

A

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史料,并对史料进行甑别、归类,撰写小论文,交流成果。

社会

生活

服饰、饮食、居住、交通

A

社会

风俗

节日、人生仪礼、社会交往

A

人文

科学

文学、史学、哲学、艺术、法律

C

小课题研究:年鉴学派

自然

科学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

A

将相关知识进行整理、提炼,制作一张自然科学简表。

②下册文本

高一主题史(下册)

教材主题

教学内容

学习水平

活动建议

主题四

文明

交融

冲突

第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

农业时代

B

利用网络资源,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浪潮”为切入口,讨论三次浪潮的沿革及其内在联系。

工业时代

B

信息时代

A

高等教育

A

利用网络等资源,搜索相关史料,并对史料进行甄别、归类,设计一个课件。

博物馆与图书馆

A

文明空间的

拓展

区域探险

A

观看相关资料片《宇宙探险》,以探险为切入口,讨论文明拓展的主要形式。

全球探险

B

宇宙探险

A

文明历史中的剑与火

军事技术

A

辩论赛:战争与文明关系中的相关议题

战略战术

A

战争规则

C

主题五

文明

全球化

近现代

国家制度

民族国家

C

小课题研究:工业社会与近代文明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权分立

C

公民社会

A

近现代

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

C

国际经济关系

C

文明碰撞中的国际政治秩序

国际法

A

国际组织

A

战后国际格局

B

社会理想与

现实

人权

C

社会保障

A

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实践

C

主题六

文明

公害

威胁文明的

公害

瘟疫

A

参观相关展览,懂得公害对人类文明的冲击

毒品

A

邪教

A

黑社会

A

注:A、B、C是按二附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特有的认知能力的三个递进要求层次划分的。

A领会诠释:能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有关史料或问题加以解释、整理和提炼,或进行发散性思考,并作出必要的说明。

B分析综合:能使用多种史料,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比较、概括中外文明的背景、进程,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成果,解释其内在联系或特征。

C评价论证:能依据各类史料,对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能根据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和资料进行独立思考,说明和论证一些历史及与历史有关的问题。

(2)制作课件

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也是现代学校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并将其引入教材、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展示现代信息技术方便快捷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特色,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形式的根本转变,即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同时,找到适合自身特点发展的途径。

①上册课件(略)

②下册课件(略)

注:每课课文有一个相关课件,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录像等,因受文本的制约,在此不能附录。

 

 

 

五.课程实施

1.教学安排

本课程拟在高一年级开设,计划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习。课程总计约94课时,其中第一学期约49课时,第二学期约45课时;教师讲座约占37课时(讲座中的学生活动忽略不计),学生活动约占57课时,学校统一安排的期中、期末考试不列入其中。具体安排如下:

(1)第一学期

²       教师讲座:历史是什么,约1课时。

²       教师讲座: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约2课时。

²       学生活动:读书心得交流,约1课时。

²       学生活动:人类的起源(自学),约1课时。注: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自学形式由学生自定。为便于管理,自学一律在图书馆或网络教室进行。

²       教师讲座:远古文明,约1课时。

²       学生活动:观看影片(《2001漫游太空》),课堂讨论(古人生活与远古社会现实的异同),约1课时。

²       教师讲座:大河文明,约4课时。

²       教师讲座:海洋文明,约2课时。

²       教师讲座:草原文明,约4课时。

²       教师讲座:山地文明,约4课时。

²       教师讲座:宗教文明,约3课时。

²       学生活动;查找资料,课堂讨论(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或探究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约2课时。

²       学生活动:社会结构(自学),约4课时。

²       学生活动:社会生活(自学),约4课时。

²       学生活动:社会风俗(自学),约4课时。

²       学生活动:查找资料,撰写论文(论题自拟),交流成果,约3课时。

²       教师讲座:人文科学,约5课时。

²       学生活动:查找资料,课题研究(年鉴学派),论文答辩,约3课时。

(2)第二学期

²       学生活动:自然科学(自学),约5课时。

²       学生活动:制作一张自然科学成就简表,约1课时。

²       教师讲座与学生活动兼顾: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教师讲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学生活动:信息时代(网络检索)、高等教育(阅读史料)、博物馆与图书馆(参观访问)},约5课时。

²       学生活动:查找资料,课堂讨论(人类历史上的三次浪潮),制作一个课件,约3课时。

²       教师讲座与学生活动兼顾:文明空间的拓展{教师讲座:全球探险;学生活动:区域探险(网络检索)、宇宙探险(网络检索)},约3课时。

²       学生活动:观看影片(《宇宙探险》),课堂讨论(人类会放弃征服宇宙的梦想吗),约2课时。

²       教师讲座与学生活动兼顾:文明历程中的剑与火{教师讲座:战争规则;学生活动:军事技术(制作图表)、战略战术(制作图表)},约3课时。

²       学生活动:查找资料,课堂辩论(战争与文明关系中的相关议题),约1课时。

²       教师讲座与学生活动兼顾:近现代国家制度{教师讲座:民族国家、三权分立;学生活动:公民社会(分类归纳公民社会的主要特征)},约3课时。

²       教师讲座:近现代经济制度,约2课时。

²       教师讲座与学生活动兼顾:文明碰撞中的国际政治秩序{教师讲座:战后国际格局;学生活动:国际法(判断对比各个时期不同的国际法)、国际组织(判断对比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异同点)},约3课时。

²       教师讲座与学生活动兼顾:社会理想与现实{教师讲座:人权、社会主义的理想与现实;学生活动:社会保障(撰写一份有关生活保障的调查报告)},约3课时。

²       学生活动:查找资料,课题研究(工业社会与近代文明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文答辩,约3课时。

²       学生活动:威胁文明的公害(自学),约4课时。

²       学生活动:参观展览会,约2课时。

²       学生活动:历史学习的总结与反思,约2课时。

2.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主,诸如:搜集史料(阅读文献、参观访问)、提取信息(运用图表,分类归纳;利用影视,判断对比)、解决问题(重视过程)、交流思想(口头:故事会、辩论赛;书面: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教师讲座为辅,目的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水平与主体状态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契机,营造创新与实践的氛围,构筑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

 

 

 

六.课程评价

对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状态予以清醒、准确的判断,是课程评价的关键与指向。学习状态,包括学习准备、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应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感受等指标。将上述能够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指标和学习结果共同作为评价对象,对学生的学习进程与效应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1.形成性评价

学校          班级          姓名         

评价内容

对学生创新学习

参与度的评价

对学生质疑求异

活跃度的评价

对学生探究实践

延伸度的评价

内容指标

师生

互动

气氛

活跃

围绕

主题

提出

问题

积极

思维

踊跃

参与

准确

交流

及时

反馈

主动

探究

质疑

质疑

手段

多样

发散

思路

独特

变通

复杂

对应

成果

展示

新颖

资料

收集

广泛

主题

设计

创新

媒体

运用

熟练

指标等第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注:形成性评价,在这里是指对学生学习进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效应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创新学习参与度、质疑求异活跃度和探究实践延伸度的评价。根据教学安排,形成性评价拟于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期中进行。

2.诊断性评价

学校          班级          姓名         

评价内容

学习准备

学习状态

应变能力

反思能力

内容指标

充分

一般

缺乏

积极

一般

消极

较快

一般

较慢

较强

一般

较弱

指标等第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注:诊断性评价,在这里是指对学生学习进程主体感受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状态、应变能力、反思能力的评价。诊断性评价可针对教学进程中发现的任何问题随时进行。

3.终结性评价

学校          班级          姓名          

评价

类别

形成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类别

等第

A

B

C

A

B

C

A

B

C

注:终结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加并除以平均数,最终得出终结性评价的等第。根据教学安排,终结性评价拟于第二学期期末进行。

 

 

 

后记:

历史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延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承,是有生命的、发展着的、周流变动的东西。通过高一历史新教材的教学,探索学校课程的开发,使历史真正呈现出延续、变迁、传承、发展、流动的特色,凸现其顽强的生命力;使历史学科真正激发起学生的思维热情,引导其自我完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从而“走进”历史、“拥抱”历史、“放飞”历史。

时代在不断发展,教改在不断完善,笔者的探索与实践也将不断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与学生共同在二期课改中发现、研究、探索,是笔者最大的宽慰。此后,笔者将与二附中的学生和同仁们不断努力,早日编撰出一本真正适合二附中学生使用的高一历史教材。

注释: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第12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4次印刷。

(2)《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序言,上海世界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次印刷。

(3)《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第页,上海世界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次印刷。

(4)(5)兰祖利、里斯著:《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第69、70、72、7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次印刷。

 

 

 

附录:

高一历史(下册)测试试题

1.文明就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对此观点的正确理是:①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②突出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的发展③将创造活动的过程与创造的结果有机统一起来。④它涵盖一切时代包括原始时期的人类创造活动和结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是:①城市、大型建筑②国家③象形文字④金属工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推动文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有:

A.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不同地区人群的交往

B.金属工具的发明

C.文字的产生

D.农业的发展

4.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人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与各种环境艰苦奋斗、不断赢得自由解放的历程。教材最能说明这一主题的是:

A.文明空间的拓展           B.威胁文明的公害

C.国际组织                 D.人权

5.《历史》下册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三课内容:

A.突出了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

B.突出了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即以科学革命为线索说明人类文明的三个重要发展

阶段

C.突出了文明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D.突出了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因

6.下列因果关系成立的是:

A.农业革命→出现定居→形成村落→伦理道德观强化

B.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形成国家→产生私有制

C.农业革命→出现社会分工→人类精神财富不断丰富

D.农业革命→产生自然崇拜→人的视野受制约

7.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使社会的方方面面或使文明产生质的变化。工业革命就是蒸汽和电力等动力系统的发明并逐渐运用于各生产部门的科学技术、生产实践活动。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文明最终确立,工业生产、城市生活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成为工业社会的主要内容。下列选项中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B.工业革命使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

C.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

D.工业革命导致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初步确立

8.信息社会的概念是由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的:

A.托勒夫                   B.奈斯比特

C.诺依曼                   D.比尔

9.12世纪始,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剑桥大学等高等学府相继成立。这些大学成立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B.欧洲城市的复兴

C.宗教神学发展的需要

D.学园发展的产物

10.大学精神是指:

A.独立自主地进行学术探讨、追求真理

B.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C.求是

D.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1.1963年8月2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林肯纪念馆前的石阶上,一位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发表了著名的《I have a Dream》。此人是

A.Martin Luther King         B.Rousseau

C.Friedrich Engels            D.Karl Marx

12.下列不属于信息社会特征的是

A.经济结构以生产性行业为主

B.专业和技术阶层逐渐成为职业主体

C.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信息逐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13.人类创造了文明,人类还通过各种手段将文明的成果记载下来,并试图将创造的成果和记载的东西妥善地加以保存,世代相传。为此,人类创办了:

A.博物馆与图书馆           B.大学

C.研究机构                 D.学园

14.人类文明的进程是由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不断演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各种利益驱动下的人类探险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古代与中世纪的各种探险活动为不同文明区域间的交往起了纽带作用。人类的区域探险活动不包括:

A.腓尼基人环非航行         B.维京人北欧航行扩张

C.阿拉伯人亚欧非探航       D.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火器的国家是:

A.中国                     B.阿拉伯

C.罗马                     D.英国

16.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间的交往有各种形式,诸如互惠互利、军事冲突、与战争等。人类文明正是在接受各种挑战中经受考验、向前发展的。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交往以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军事家是:

A.孙子                     B.克劳塞维茨

C.马汉                     D.拿破伦

17.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去年12月被捕。今年2月14日,国际红十字会表示,美国已同意该组织派代表到狱中探视萨达姆。前往探视者的任务是确保战俘的基本权利,包括食物、住处、空气和医疗等保障制度。国际红十字会这一做法的依据是:

A.《日内瓦公约》           B.《战争与和平法》

C.《万国公法》             D.《非战公约》

18.对三权分立理论作出系统阐述的学者是:

A.洛克                     B.孟德斯鸠

C.卢梭                     D.伏尔泰

19.公民是指具有一定国籍的人。形成这一概念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国家的形成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手工业和行会等经济组织的出现

C.近代城市的产生

D.《拿破伦法典》的规定

20.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

A.19世纪初                  B.19后期

C.20世纪初                  D.20世纪末

2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有利于:

A.成员国内加强合作,对外增强竞争实力

B.加强国际经济、政治的合作

C.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

D.南南合作

22.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

A.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原则

B.宣战和媾和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

D.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原则

23.联合国的宗旨是:

A.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B.防止战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间的合作

C.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重新确立战后新秩序

D.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促进各国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24.近代民族国家诞生的根本动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方式的发展   B.英法百年战争

C.国际市场的发展           D.民族意识苏醒

25.19世纪中叶,亚洲主要国家发生了声势浩大的民族起义。它们是:①中国太平天国运动②伊朗巴布教徒起义③印尼蒂博尼格罗起义④海地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6.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后,美国为摆脱危机,采取的较为成功的政策是:

A.扩张                     B.新政

C.垄断                     D.战争

27.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于:

A.1948年                  B.1992年

C.1995年                  D.1999年

28.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呈迅猛发展之势。目前,已使用统一货币的规模较大组织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东盟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欧盟

29.南北对话是指:

A.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对话

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对话

C.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对话

D.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对话

30.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欧洲国际秩序形成于:

A.三十年战争后             B.法兰西第一帝国瓦解后

C.1848年欧洲革命后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31.美苏第一个战略武器控制协议是:

A.《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B.《反导条约》

C.《中程导弹条约》         D.《非战公约》

32.当今世界最大、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是;

A.国联                     B.联合国

C.欧盟                     D.国际红十字会

33.二战后,美苏争霸全面展开。下列事件中,苏联直接参与的是:

A.成立北约                 B.制造古巴导弹危机

C.拆毁柏林墙               D.发动朝鲜战争

34.苏联解体于:

A.1989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

35.二战后,地区冲突不断发生。其中成为南亚地区长期动荡的重要因素是:

A.阿以冲突                 B.印巴冲突

C.两伊冲突                 D.海湾危机

36.1789年颁布《人权宣言》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7.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早诞生于: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8.《贝弗里奇报告》认为,社会应当保障人人享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权利,主张社会保障应当包括所有居民各种不同的保障需求。此报告的作者贝弗里奇是:

A.美国人                   B.英国人

C.法国人                   D.德国人

39.下列空想社会主义者中,属于英国国籍的是①欧文②傅立叶③莫尔④圣西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0.1919年为解决战后国际秩序问题,参战各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中国外交家顾维钧搁下亡妻,出席和会。其妻亡于一场大流行病,此病是:

A.鼠疫                     B.霍乱

C.西班牙流感               D.天花

41.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基本国情的表述,最佳的一项是

A.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

C.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42.史学界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的变革时代。”这一历史性变革指的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确立  B.工业革命的扩展

C.争夺世界霸权的加剧        D.工人运动的迅速发展

43.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这一浪潮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在各国相继完成

B.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D.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强烈

44.下列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建立不正确评价是

A.标志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

B.使整个世界从此不得安宁

C.两强势均客观上避免了新的大战

D.美国霸主地位由此动摇

45.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的地区是:

A.东亚                    B.两河流域

C.埃及                    D.东南欧

46.远古时代先人研究天文主要是为了:

A.农业发展                B.宗教需要

C.自然崇拜                D.科技发展

47.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写道:“我们这个时代的西方世界一直生活在两种制度的统治之下:一种是工业化经济体制。另一种是我们称之为‘民主’的、几乎同样复杂的政治体制。”这两种体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A.因果                    B.递进

C.并列                    D.转折

48.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被称为:

A.勇气者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州五号                D.勘探者号

49.中国近代最早出现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

A.北洋政府政权            B.中华民国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政权    D.清政府“新政”

50.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世界金融贸易的中心是:

A.纽约                    B.伦敦

C.巴黎                    D.香港

 

陈明华老师的博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