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二:国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佚名:教学语言在历史课
佚名:感人心者,莫先于
佚名:图史结合、双管齐
佚名:实践新课程教学一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佚名:历史教学中问题教
佚名:关于素质教育观念
佚名:历史教学中的传统
最新热门    
 
佚名:国内外中学历史教育现状调研

时间:2009-10-18 17:23:07  来源:佚名
 

           国内中学历史教育现状调研


    一、  大陆与港台历史课程设置的异同
   (一)课程设置目标的异同
    鉴于大陆和港台在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且台湾省尚未统一,因此,课程设置的目标也有所不同。
    现行的大陆历史课程设置目标1,初中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 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 还要求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高中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要求更进了一步,要学生能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牢固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等。
    香港回归以后,编订了新的《中国历史科中学课程纲要》,其宗旨是:认识中国历代重要史事、人物事迹及文化知识;  具有基本史识及处事能力;  建立优良的品德,培养对民族及国家的归属感。具体的目标在于让学生:一、认识中国历代治乱兴衰的基本史实,以了解现今事物的背景与演变。二、透过历史知识的学习,训练理解、综合分析及评论史事的能力。三、通过理解史事的因果关系及相互影响,培养对事物的客观态度及对事理的分析能力。四、学习中国文化,从而提高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培养民族情感。五、通过对科技发明、中外文化交流及学术、宗教思想的认识,了解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汇其他民族的文化。六、透过对历史人物及史事的认识,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以及对民族、国家的归属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台湾现行的《国民中学(初中)历史课程标准》(1994年)的目标是:一、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二、引导学生对历史发生兴趣,俾能主动学习。三、引导学生认清国家创建的艰辛及个人的责任。四、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心胸并成为具有世界观的国民。台湾现行的《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95年)的目标是:壹、启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俾能主动学习历史,吸取历史经验,增进人文素质。贰、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特质,使其认清历史变迁对时代的重要性,以强化其思考与分析能力。叁、引导学生思索人我、群我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与责任心。肆、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胸襟及世界观,使能以更广阔的角度思索中国历史文化在世界历史中之地位。
    从以上三组课程的目标内容上看,其异同点表现在:1、都注重让学生学习基础的历史知识,大陆更明确提出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2、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大陆和香港要求的比较具体,台湾只对高中学生有要求。3、在思想道德教育上,都比较重视,但各有特点,如,在爱国的问题上,大陆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香港强调对民族、国家的归属感,台湾注重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三者在爱中国、爱中华民族上是一致的。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大陆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上,强调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培养用此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如,在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上,虽用词不同,但都有这方面的要求。大陆要求学生具有开放意识和世界竞争意识,香港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开拓创新的精神,台湾要求学生具有开阔的胸襟及世界观。4、台湾的目标中还提出要启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进人文素质,这一点是很好的,其他两个纲没有这个要求。此外,大陆、台湾的大纲或课程标准,初、高中是分开编制的,在目标要求上,体现了明显的层次性。香港没有分初、高中,就没有了层次性。
    从课程目标的文字上看,大陆的最具体,香港的次之,台湾的最简略。可能还是具体些便于教科书的编者和教师领会、掌握。

 
 
   (二)课程体制和课程安排的异同
    1、从课程体制上看,大陆目前实行以一种课程方案为主,同时鼓励地方上实行不同的课程方案。目前,现行的历史课程方案主要有三个:原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和《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用于全国大多数地区;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主要用于上海市; 浙江省教委制订的《》,主要用于浙江省。其中,浙江省的课程标准,是将历史的内容放在社会课里,基本上单独成体系。
    香港原来受英国影响,由学校自行安排课程,但由香港课程发展委员会(后改为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制订的各科课程纲要,建议学校采用,学校一般还是采用的,各套教科书也都是依照各科纲要编写的。初中有香港课程发展委员会1982年颁布的《中国历史课程纲要》,1983年颁布的中学《历史科课程纲要》,为世界史内容,由中一至中五,包括初、高中,高中还有1990年由香港课程发展议会颁布的《中国历史科中四至中五课程纲要》,1991年、1992年编订的中学《历史科》的高级程度和高级补充程度课程纲要等。香港回归以后,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于1997年编定新的初中《中国历史课程纲要》,由香港教育署建议学校采用。所以,从课程体制上看,香港基本上是一套方案,但教材是多样化的。
    台湾在课程体制上,一直是一套方案。目前用的初、高中课程标准如前所引,不再繁述。
    以上的课程体制有两种,一是多种课程方案,一是一套课程方案。从今后的发展看,港台地区小,一套课程方案似乎就可以了。大陆地广人多,一套方案不一定能适合不同地区的特点,似应有几套方案。但为了提高国家教育水平,还是要以一套国家水平的课程方案为主。
    2、从课时安排上看,大陆五四制和六三制的初中,一、二年级开设中国历史,三年级开设世界历史,均是每周2课时。此外,初中还安排了地方乡土史、民族史的授课时间,一学年约为10课时。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一年级开设必修课世界近代现代史,每周2课时; 二年级开设必修课中国近代现代史,每周2课时; 三年级在文科班开设限定选修课中国古代史,每周3课时。此外,还在高中开设任意选修课,一年级开设中国文化史,共35课时,二年级开设世界文化史,共35课时。
    香港的初中,即一、二、三年级开设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每周各2课时;  高中,即四、五年级分别开设选修课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每周各四课时,六年级开设高级程度选修课,内容是西洋现代史和亚洲现代史,每周十课时,七年级开设高级补充程度选修课,内容与高级程度选修课相同,每周六课时。
    台湾的初中,一年级开设“认识台湾历史”每周一课时; 二年级开设中国历史,每周2课时; 三年级开设世界历史,每周2课时。高中一年级开设中国历史,每周3课时;  二年级开设世界文化(历史),每周2课时;  三年级开设选修课,上学期开设中国文化史,下学期开设世界文化史,每周各为3课时。
    从课时的安排看,必修课里,初中的历史总课时以台湾略少,高中的历史课总时以台湾的略多。选修课里,香港的历史课时最多。总的来说,两岸三地的初中历史课时大体持平。从历史课的重要地位看,这个课时总量还是合适的。

 
 
   (三)课程内容、结构的异同 
    大陆的课程按学科可分为: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一些地方还还开设中外合编的历史课,以及含有历史的社会课。按课程结构可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选修课。
香港的课程按学科可分为: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西洋现代史、亚洲现代史。从课程结构看,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
台湾的课程按学科可分为: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世界文化(历史)、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按课程结构可分为必修课、选修课。
    从课程内容上看,大陆更重视近代现代史,在初中开设一遍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后,高中主要开设近代现代史,香港只重世界现代史,台湾没有这么做。大陆和港台都比较重视文化史,但重视的方式不同:大陆的必修课里包含的文化内容比较多,又设了专门的文化选修课; 台湾在高中开设了世界文化(历史),且是必修课,又设了专门的文化选修课。香港是在整个中国历史课程里设置了专门讲述文化史的乙部课程,约占总课程量的三分之一,不过这部分内容是不作考试要求的。就地方史来说,大陆在台湾的课程中增开了台湾历史,减少了中国历史。 
    从课程结构看,都有必修课、选修课,以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学生个性。


   
   (四)新世纪课程改革展望的异同
    大陆新的课程设置里,增加了综合活动时间,相对减少一些课程的课时,历史课也在削减课时之列。历史的必修课里,初中将削减一个课时,高中削减一个课时。世界近代现代史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这样改是否合乎三个面向的精神。台湾的变化较大,从2001年开始,初中取消了历史课,将其融入社会课,遭到台湾有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淡化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一种手段。香港历史的课程改革恰恰相反,增强了民族、国家的归属感、责任感。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了适合社会的需要,新世纪的课程中,选修课将不断增加。为了培养学生对家乡、民族的热爱,乡土史、民族史的课程,也应适当增加。为了避免简单重复,初中、高中的历史课程内容应有所区别。

 
                        
    二、  各地区历史教学差异研究
    从历史教学的现状看,各地的历史教学差异还是很大的,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使用的教材不同。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共有七套:人教社编写的初中三、四年制教材两套,包括中国历史四册、世界历史两册,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重思想教育,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内容上拓宽了知识面,改变以往重政治史,轻经济、文化史的状况,删除初中生较难理解的传统内容,加大了弹性,体例活泼,大量增加图画、表格。这套教材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北师大编写了初中四年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六册教材,注意吸收以往教材的优点,还安排了课外阅读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在山东省部分地区使用。四川(包括今重庆市)编写了三年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六册教材,这套教材立足于内地农村,分量较少,程度较浅显,注重综合复习和能力培养,主要在四川省和云南、贵州部分地区使用。广东编写了三年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六册教材,适用于沿海地区,有沿海地区特色,难度较大。湖南于90年代后期,编写了内容较少的三年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六册教材。以上几套教材都依据原国家教委制订的大纲编写。上海市依据本市的课程标准,编写了九年一贯制七、八、九三个年级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六册教材,其特点是启发性较强,练习生动活泼,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上海市使用。此外,浙江省依本省的课程标准,编写了社会教材共六册,其中三、四册全部是历史内容,第六册里也有部分历史内容,这些历史内容有社会课的特色,仅在浙江省使用。上述教材各具特色,各有长短。
   (二)教学方法不同。大体上看各地的历史教学有以下几种方法:叙述法(或讲授法),包括描述式的讲解、分析式的讲解等,是“以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现在仍占主要地位; 图示法,也叫图文示意教学法,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自学法,教师布置题目,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寻找答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讨法(讨论法),教师提出讨论议题后,学生于课前分组作搜集资料、写发言提纲等准备,在课堂上讨论,最后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实践能力。从6个省市(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以及中等水平地区)22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看,在这几种方法里,最受欢迎的是讨论法,占51。2 /  ,其次是叙述法(这里指生动的讲述),占43。3 /  ,不受欢迎的是自学法。自学法实际变成“老师布置题目,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老师在书上划重点,学生背熟这些重点。”并没有起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所以不受学生欢迎。
    (三)教学手段的不同。我国土地辽阔,各地差异很大,主要是沿海地区和内地贫困地区、城市和农村、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等,存在着差异较大。突出表现在教学手段的不同上。
    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如广州、深圳,教学手段先进,许多重点学校有专门的历史课教室,教室里好似一个历史的小博物馆,展览着收集来的文物和制作文物古迹模型,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齐全。教师在讲课时运用自如,还有不少教师使用自己制作的软件。学生在课上课下参与教学活动时,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已不仅仅是教学手段,而起着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内地、城市的远郊区、广大农村,一些地方由于学校设备、条件的限制,计算机辅助教学刚刚起步,教学媒体还以幻灯、投影、挂图为主。从前面范围调查看,教师在教学时使用挂图、幻灯、投影或放录像、录音的,只占33。1 /  。还有一些地方,虽有了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但因交不起电费等原因,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使用。以北京市为例,最近举行历史教师的软件评比,朝阳区送来60个,西城区送来50个,而远郊区就很少,平谷、延庆、怀柔等,每县只有一两个。
未脱贫的地区,学校的条件、设备就更差,教师教学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师讲生听”,连挂图、幻灯也没有。
(四)考试和对待考试态度的不同。一些省份在中考的政治科的卷子里加入了历史的内容,因此,初中的历史教学就比较有保障,能正常进行。多数省份中考不考历史,初中的历史课就不被重视,尤其是初三的历史课,许多学校只开半年,甚至一年都不开课,学生就学不到世界历史。至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有些地方完全围绕高考进行,正常的教学反而被忽视。前面举的北京市历史教师制作软件的评比,北京的东城区和海淀区,也只送来几个软件,同西城区、朝阳区不能相比,这大约是把力量都用在高考上面的原因。
 
    以上不难看出,90年代初期历史教学改革的幅度较大,成果也很明显。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又显露出滞后之处,具体表现在:1、教材的学科系统性较强,知识量过大,学生负担过重,也影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材中仍有一些过深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 教材体系上不够完善,如近现代史中的经济、文化内容较少。2、历史教育的某些功能没有发挥,如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等。3、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听讲、回答问题的地位。教师有待于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要引导学生步入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还很不够,只在少数大城市和近郊区,其他地方就很少。少的原因,一方面是条件的限制; 一方面是观念上守旧,怕麻烦,学现代技术有畏难情绪等。5、考试制度、方法、内容必须改革,应着眼于提高对历史宏观问题的认识,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史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  目前我国中学生学习历史问题的调查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初见端倪。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将是支配、操纵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主导力量。
    适应新世纪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师要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然而,目前我国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状况令人担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普遍不能完成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历史课程。因为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视历史课为“小四门”的传统偏见于今为烈。我们曾在山西忻州一中调查,教师们反映说:在忻州地区,相当多的初中生没有学历史课,高中教师讲历史很费劲。问他们为什么不开设历史课。教师们回答:“中考不考历史,学校就不开历史。上面查下去,校长往往借口没有师资,所以不开历史课,可是英语也没师资,学校用录音机教英语,照样开课。”虽然忻州地区历史教学的状况不能代表全国,但这也绝不是它的土特产。不开历史课或擅自减少历史课的现象在全国各省市都存在。首都北京不开历史课或把规定每周开设两节历史课减为每周一节历史课的学校相当多。尤其初三年级的下半学期,历史课只能开到4月底,“五一”节以后,学校就要进行中考总复习了,中考不考的科目,基本上都停课了。试问学校不能按照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开设历史课,那么历史课程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怎么能达到呢?
    第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片面地强调知识的传授,采用填鸭式、注入式的教法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山西省历史教研员曾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呈下降趋势。我们在云南、江西、湖南、辽宁几个省问接触到的中学生:“你们是怎么学历史课的?”不少学生告诉我们:“老师讲一讲,然后就给我画出重点,要求备下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呢?
    第三,高考命题对历史教学的影响。高考命题对中学历史教学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这里谈的是它的负面影响。现在有一种怪现象,高三教师不钻研教学大纲,却钻研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最高教育机关制定的,是指导学校教育的文件,带有法规性质。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状况的依据,还是考试命题的依据。考试大纲是考试中心编写的。考试中心是隶属于教育部的。从权威性说,考试大纲超过教学大纲,实际上取代了教学大纲,是不正常的。
    第四,学生的历史知识不光从历史课堂学到,社会上各种媒体也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日益深入人心。但是,错误思想政治观点也不时出现。颠倒中国近现史,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的光辉革命实践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事情接连出现。一些人打着“求真”、“求实”的幌子,说什么“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牌子冤枉了洋人,是凭空捏造的;说什么“日本人是霍元甲的朋友,曾为霍元甲治病。霍元甲是正常死亡”;更有甚者,在萧山市国际酒店歌舞上演了一幕亵读《红岩》的丑剧,在座的竟有四分之一是学生。

 
 
    四、社会各界对历史教学教材的反映
    1986年,国家教委进行课程、大纲和教材改革,推出“一纲多本”的方案。从90年代初开始,王宏志和严志梁、李隆庚、臧嵘主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至四册和《世界历史》第一、二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人教版”);沈起炜、林丙义主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历史六册,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上海版”);杨光彦、龚奇柱等主编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试验课本中国历史四册和世界历史二册,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内地版”);孙恭恂主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实验课本中国历史四册和世界历史二册,由青岛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师大版”);由广东省组织力量,华南师大陈周棠主编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试验课本中国历史四册和世界历史二册,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沿海版”);由徐云龙主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由岳麓书社出版,简称“湘版”。这样,全国一套统编教材的状况结束了,呈现出多种教材竞相争艳的局面。
    这些教材,人教版面向全国,使用最广;上海版供上海使用;内地版局限在四川使用;师大版在山东四年制中学使用;沿海版在沿海开放地区使用;湘版在湖南省使用。
    人教版教材问世后,首先得到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北京市特级教师时宗本说:“我从事中学历史教学40余年,看到人教社新编这套历史教材,高兴极了,有‘相见恨晚’之感。这套教材……打破了旧有的模式,编排体例新颖、文字生动,非常符合学生心理。”有的学生说:“历史书拿家去,我爸爸先翻了个够,不爱撒手了。我也挺爱看的,还得跟我爸爸抢。”接着,它得到了史学界和教育界专家们的肯定。曾任中国史学会会长的清史专家戴逸称赞:“这部新编教材的突出优点就是很好地发挥了历史学的教育功能。通过对丰富史实和人物的娓娓叙述去指明生活中的许多道理,给青少年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品德风范。”(戴逸《既是教科书,又是普及读物》光明日报,1991年11月27日).北京师范学院院长齐世荣教授说:“新编历史教材是一部深入浅出,质量较高的好书。过去人教化编过多次历史教科书,积累了许多好经验,但在可读性方面都不如这一套。”(编写历史教科书的新方向  《光明日报》1992年7月19日.上海的同行也对人教版给予肯定。他们认为,“人教版教材毕竟出自专业人员之手,又经过多年锤炼磨合,所以在表达、文字、内容上都很讲究。”人教版教材“有很多优点,如它已从教本向学本变化”,“吸收了80年代以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同时,上海的同志也指出,“人教版教材在培养能力方面,思维性的东西偏弱。能力要求比较简单。”上海同行的意见很值得我们思考、改进,是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的。
    今年春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亲自调阅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历史、地理教材。总书记于3月12日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我最近看了一些初中、高中的历史、地理教材。我们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历史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过去和现在,这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级干部要加强历史、地理等知识的学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对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的亲切关怀,是对青少年学生乃至干部历史、地理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也是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的充分肯定、鼓励和鞭策。   
    上海版教材比较注重启发性,强调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知识的掌握则教到相对次要的地位。上海版教材的练习题出得比人教版好很多。我们要很好地向上海同行学习,努力改进人教版教材。
    内地版教材立足内地农村和城镇学校,重视政治思想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内容简明扼要,注意与生产实际、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相联系,书本定价也相对便宜,适合农村学生使用。内地版教材的特色是鲜明的。特别是他们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一次印刷比一次印刷精,这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湘版教材在内容、形式、文字上参考了人教版教材,删繁就简,降低了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
    师大版和沿海版都各有特色,但使用范围比较小,影响相对较弱。
    1999年1月28日,《光明日报》借香港商务印书馆与上海远东出版社联手推出大型图册丛书——《中国地域文化大系》并召开学术讨论会的机会,以记者来信的形式,发表了《历史教育与学术研究脱节应引起重视》的文章,批评“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基本沿袭了二十四史的编写方式。大汉本位主义和中原五朝序列的思考模式、政治史导向的价值观以及封闭的国史观,遮蔽了中国历史和文明发展的全面认识。”这篇文章引起中国历史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反感。北京史学会中学历史教育组邀请史学界知名人士龚书铎、翟林东,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叶小兵教授,以及人教社历史室、中学历史教师开会,与会者用大量事实驳斥了所谓“历史教育与学术研究脱节”的不实之词。大家指出:这位记者根本不了解中国历史教育的情况。这种错误的说法,是近年来学风浮华的反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