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马守信:主体性教学模式
陈杰:史料可以创造吗?
芮信:历史课改与高中历
赵文龙:史料的选择和使
周新征:史料教学有利于
刘志琴:史学,智慧大成
马守信:纪念开博一个月
马守信:开博四个月回望
马守信:回望我的2007年
马守信:为高考命题保密
最新热门    
 
芮信:史学研究地进步与世界历史教科书的现代化

时间:2009-10-18 17:23:31  来源:芮信
 

史学研究地进步与世界历史教科书的现代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芮信

 

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除了要注意不断吸收国内史学界的学术成果外,也要注意不断吸取国外史学研究中的有益成果。二次大战结束以后的半个世纪里,国外历史学的研究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国外史学研究又对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产生了什么影响?我国史学界又在多大程度上吸收了国外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我们的初中和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应当向哪个方向发展?这些都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二次大战后国外历史学研究的发展及其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外的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生产力的飞速进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日益接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史学研究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更主要的是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视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自身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创新,也带动了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更新;自然科学学科与社会科学学科的日益融合,促使在史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多地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些史学研究方法的新类型随之发展起来。像社会科学内部其他学科与历史学的结合产生社会史学和口碑史学一样,随着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历史学的渗透,计量史学和生态史学发展起来。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共同影响下,反映人们心理变化历史的心态史学发展起来。此外,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也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导致了结构史学和系统史学等分析方法的产生。这些研究方法的迅速发展和在史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半个世纪以来整个历史学的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使得史学研究领域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色。


第一,历史研究的范围从小到大,注重整体化研究。

 

传统史学研究一直沿着分支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的发展,对分工日益精细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了很大冲击。全球性战争使各国史学家更为清醒地认识到,单纯只从某一角度去看问题,对于理解社会的作用十分有限。同时,世界经济联系的日趋紧密和信息传递速度的不断加快,也推动了世界历史一体化的进程,这又推动历史学家必须从世界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也向史学家昭示着在当今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能够孤立于世界体系之外。正如1966年4月7日英国《泰晤士报》的一篇社论中指出的:“目前历史科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烦琐和徒劳无益的专业化。如果不同这些倾向作斗争,就会使历史[研究]丧失任何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对世界历史发展进行整体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为了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历史研究工作,必须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于是,系统史学、结构史学、比较史学等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历史界的重视。


第二,历史研究的领域趋向于更加广泛。

 

当代的历史研究,一方面要以整体化研究作为指导,另一方面要拓展研究领域,作为整体化研究的基础。也就是说,要克服以往历史研究领域中单纯停留在较狭窄范围内的缺陷。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史学界对长期盛行的“杰出人物论”进行了反思,并认识到这一理论的显著弊端,开始从更广阔的领域进行历史研究工作。在社会历史的结构内,开始研究家族、家庭、婚姻关系、社团等社会组织形式;在社会历史群体方面,开始重视过去默默无闻,但却对历史发展进程起过重要作用的下层群众;在国家政治制度研究领域中,开始重视不同地区的区域史和社区史。这导致西方国家中“新政治史流派”、“新经济史流派”等流派的出现和史学研究领域心态史学、社会史学方法的广泛应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心态史学与社会史学研究方法大量吸收了社会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以及行为科学的理论,因此,与其他许多史学研究方法相比,它们所起到的作用似乎更大一些,不仅会加深人们对某种历史现象的认识,而且会使历史学显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有助于从总体上深化历史研究工作。同时,社会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学科在研究现实社会的人的行为、动机和结果的各种联系中,归纳、总结和概括出大量富有价值的规律性东西。这些成果在用于探讨历史上人们的相关活动时,对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第三,历史研究从枯燥化趋向生动化。

 

19世纪风靡欧洲史学界的兰克学派认为,史学的最高目的在于叙述清楚历史过程的来龙去脉。在这个流派的影响下,当时欧洲的史学界撰述的史学著作,基本上都是经过精心考订的资料汇编,虽然这个学派及其影响下的欧洲史学界在整理史实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种研究模式也导致了史学著作在表述方面的单调和枯燥(关于对兰克史学的评价,请参见《史学月刊》1999年第2期所载侯树栋《20世纪西方史学对兰克史学的评判与继承》一文)。到了20世纪,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对史学研究的日益关注,对史学著述中优美文风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这不能不在史学研究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的“新史学派”和法国的“年鉴史学派”率先提出历史研究应该考虑到普通人的需要,这就导致了以口述历史为主的口碑史学的萌生。到了50年代,口碑史学研究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并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史学工作者利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个性的人的谈话录,整理成口碑史学著作,使得普通人也参加到写作历史著作的过程中。随着口碑史学的发展,某些形象化的语言,如一些口语、俚语、行话等非书面性语言,也在史学著作中出现,大大增强了历史学的魅力。当然,口碑史学也有其局限性:在古代史和近代史研究中,其适用性相对狭小,而在现代史研究中,其适用范围则较为广泛。另外,在搜集公众的口碑史料时,还必须注意到其中难免出现的夸大、缩小、虚衍和否定等误差。


第四,历史研究思维方式从单维化趋向多维化。

社会的发展必将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20世纪的人们观察客体的方式,已经由19世纪以前的机械的单维视角转化为多维视角。历史研究也无一例外地感受到这一点。历史学家们意识到,对于人类历史这个持续时间长、包罗万象的认识客体而言,单靠少数人或者某几种研究方法是难以阐述清楚的。需要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的共同合作和史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多样化。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国际历史学界引人注目的重要趋势。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非洲史研究领域,以非洲学者为主的历史学家同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密切合作,完成了多卷本的《非洲通史》,使得非洲大陆的历史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展现出来,而在世界古代史研究中,欧洲学者则广泛地利用了古气象学、古植物学、古动物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比较史学和计量史学等分析方法,深化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二、历史学研究观念和方法的变化对国外教科书编写的影响


历史研究观念和方法的变化,不仅对国外历史著作的撰写产生影响,也必然对历史著作分支之一的教科书的编写产生相应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历史著作和教科书更注意从全球的角度去观察历史。

英国当代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20世纪50年代即主张从全球文明的宏观角度去撰写世界史,他指出:“主要从西欧观点解释事件,已经不够了,我们必须尝试采用更加广阔的世界史观点”,“跳出欧洲,跳出西方,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时代”。1955年出版、由美国历史学家兼政治学家伯恩斯和拉尔夫合著的《世界文明史》一书在“前言”中就指出:“现代人把世界只看成由欧洲和美国所组成的日子早已过去”,“要了解世界上一个部分的根本问题,就必须对世界整体有一个广阔的看法”。70年代初期出版、由斯塔夫里阿诺斯编写的《全球通史》,既继承和发扬了优秀世界史编纂传统,又糅合了当代史学研究方法,尤其是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方法,使得这本书成为当代世界史编纂的新起点。就书名而言,它已经不像通常那样称为《世界通史》,而改称《全球通史》,这就与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全球史”就是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的术语,它最初又被称为“总体史”或“整体历史”,是指在一个作为整体的地区中,对一定时段的历史进行地理、社会、经济、思想、政治等方面内容的综合研究,以反映这一整体的历史总貌。而从年鉴学派历史学家的著作来看,全球史或与世界通史同义,或等同于从全球范围进行研究的历史。所以,《全球通史》的作者在这本书的第一章开篇即指出:“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这本书的第一章就探讨从全球文明的宏观历史角度考察世界史的理论和方法,并以此贯彻全书。《全球通史》一书出版后,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后来被广泛用作大学教材。而以这本书为代表的那种从整体上观察历史的方法,也逐渐渗入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之中。例如,90年代初期美国出版的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世界史:人民和国家》、《世界史:不同文化的类型》中,都注意在每一章或每一编的开始部分和小结部分出现以不同颜色的线段和文字表示的历史大系表,这一做法无疑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的长河中去把握教科书所选取的重点,在众多的历史材料中选取那些与历史发展的整体最有密切关系的内容。

 

 


其次,历史著作和教科书大量运用比较历史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野。

综观西方世界史编纂史,凡是优秀的世界史著作,都大量地运用了比较历史研究方法。对此,现代比利时著名史学家亨利·皮朗是这样说的:“惟有比较方法可以减少史学家间种族的、政治的与国家的偏见……比较方法使历史以真面目出现。原来被以为的高山,不过是一座丘陵,原来被引为荣耀的民族天才创造的事件,不过是模仿精神的表现。”他认为,一切历史现象都在比较历史的研究方法面前显露了其本来面目,通过比较历史研究可以客观地评价各民族在历史上的贡献,所以他认为:“比较史学与世界史的观点是没有二致的。”从整体观察历史的角度出发,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通过多种层次、多种因素纵横两个方面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前西方学术界存在的各种偏见,较客观地论述了各民族对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时,在《全球通史》中运用的大量比较史学的方法,也是与作者从全球文明的宏观历史角度研究世界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研究方法的影响下,国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也将其视野扩大到全球范围,在新版美国高中教科书《世界史:文化的不同类型》的37章课文中,有13章全部是讲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历史发展概况。相比之下,由美国人海斯、穆思、韦兰所著,1932年出版的《世界史》教科书,在总共51章中,只有9章是讲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历史发展概况。因为在该书作者看来,只有欧洲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世界进步的源泉,“从伯利克里到凯撒的时代直到现在,历史的伟大戏剧中的主角,都是由欧洲的白种人担任的”。相比之下,尽管《世界史:文化的不同类型》等较新的教科书不可能完全摆脱西欧中心论和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框,尽管这些书的某些观点也不一定被其他国家的学者所接受,但它们的作者在观察历史问题的视野方面,已经比前人更加开阔了,这种进步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再次,历史著作和教科书的文笔更加生动,更加贴近普通人。

史学家的观点要征服人,文字是最好的武器。二次大战以后的西方史学家,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在撰写历史著作时,注意以生动的文笔影响读者和说服读者,让读者接受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于是,历史著作就愈来愈走出书斋,成为日益贴近普通人的读物了。随着历史学家视野的更加开阔,进行较为客观的分析比较已经成为可能。《全球通史》一书即以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历史的变化,体现了对各文明地区做比较的特点。例如,在谈到16世纪世界的变化时,作者先是这样写道:“800至1200年,穆斯林远远超过西方,但到16世纪时,这种差距已经消失。此后,西方迅速发展,突然跑到前面,而伊斯兰教世界则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接着,他引用了迈耶霍夫下面的这段话,描写了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差别:“白昼逝去了,伊斯兰教医学和科学却反射出古希腊文化的太阳的光芒,它像一轮明月,照亮了欧洲中世纪漆黑的夜晚;有些明亮的星星也闪烁着各自的光芒。但在新的一天——文艺复兴——的黎明,月亮和星星却变得暗淡无光。”最后,作者画龙点睛般地指出:“西方和欧亚大陆其他文明之间,也呈现出类似的差别。原因很简单,只有西方实现了趋向近代思潮的重大转变。”与此相类似,新版《世界史:文化的不同类型》一书也以生动的笔法描绘希腊文明的起源:“爱琴海的海水不断地冲击着希腊和小亚细亚沿岸。它们也起伏于许多岛屿的海岸,若干个世纪以来,这些岛屿为那些躲避暴风雨的船只提供了避风港。这些岛屿中的一个——克里特岛,成为爱琴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从这里,爱琴文明传播到希腊本土。不同于埃及、新月沃地、印度和中国的大河流域文明,不管是克里特人还是希腊人都没有创建大的陆上帝国,相反,他们分别建立了海上强国……”这样生动的文字描述,怎能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


最后,历史著作和历史教科书更加注意加强本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注意从多角度观察历史问题。

整体性研究要求从多视角、多侧面研究某种历史现象和某些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这就势必加强历史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在众多的学科中,地理学科无疑与历史学科具有最密切的关系。因而,在《全球通史》的第一章即引言部分用了一节专门讲述“世界历史地理”。文中指出:“正如世界史的结构要求我们着重研究对人类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那些历史运动一样,世界历史地理也要求我们着重研究那些历史运动的区域。”接着,作者讲述了他的以下观点,即“如果其他地理因素接近,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在于各民族之间可接近性”。显然,作者已经注意到将历史研究与地理研究结合起来,但这种结合决不是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将历史学科的研究成果同地理学科的研究成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样,在教科书《世界史:人民和国家》中,在引言部分即专门讲述了地理和历史之间的联系,指出“历史和地理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致于如果将它们分开的话,它们只能各自讲述故事的一部分”。接着,这本教科书讲述了构成与历史有关的地理的5个要素:经纬度、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之间的交往、区域研究,以及如何运用地理作为研究历史的工具。对初次涉足世界史的美国高中学生来讲,这样的安排无疑也是十分有益的。

 

 

 

 

三、借鉴国内外史学研究成果,编写面向21世纪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


学术研究是没有国界的。正如吸收国外其他方面的先进经验一样,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也是提高我国历史学科学术水平和历史教科书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事实上,我国史学界在改革开放的20年来,注意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例如吴于廑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卷》所作的序和吴于廑、齐世荣先生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史》六卷本,都反映出对国外一些有益的史学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吸收。相比之下,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在这方面虽然步伐慢一些,但也并非止步不前,特别是1996年秋季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使用的高中世界史教科书和1998年秋季在两省一市开始使用的高中世界史试验教材,在体例、观点、方法上都较之过去有不少改进之处,将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推入面向21世纪的新阶段。这为下一步编写面向21世纪的初中世界史教科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者提供了可借鉴和可改进之处。


面向21世纪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应当如何在继承国内史学的光荣传统的同时,借鉴国外的史学研究成果,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否值得在编写过程中加以考虑。


首先是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将整体史学思想作为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学术上贯彻始终的基本思想。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是不同思想观念的反映。如果认为国外史学家与我们的政治观点不同,就对国外的史学研究观点和方法采取简单的排斥态度,显然无助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研究水平。实际上,正确地借鉴和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不仅是提高历史研究水平,也是提高历史教科书研究水平的重要环节。在相对封闭的那些年代里,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也被封闭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里,历史著作和历史教科书也难以跳出相对狭小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各种各样的信息越来越多地涌入人们的头脑,人们的视野较之以往更加开阔,如果继续采用沿用已久的历史研究方法来研究历史和用传统的史学观点来说明历史,无疑已经显得过于狭窄。史学家的眼界应该比他们的当代人更加宽阔,应该更加具有前瞻性。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也需要通过借鉴国外的史学研究方法,通过方法的创新来达到观点的创新,不断地以超前的眼光正确地引导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史学方法的革新应当同编写21世纪的初中世界史教科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在我国史学界较为流行的整体史学思想是以吴于廑先生为首的学者提出来的整体世界观点。正如我们在前面看到的,这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史学研究观点,但这种方法已经得到了中国式的吸收和改造。特别是随着六卷本《世界史》的问世,这套书所代表的整体历史思想会被史学界大多数人所接受,可以预见,由这种史学观点带来的有关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分期也将逐渐取代传统的以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分期方法,并将逐渐成为史学界在分期问题上所持观点的主流。这种整体史学思想实际上也对高中世界史教科书的编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1996年秋季开始使用的高中世界史教科书已经在第一章的引言中就提到:“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在这之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就是整体世界思想的具体反映。此外,这本教科书还以大量的篇幅叙述了15世纪前后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世界历史的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段时期以来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只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讲起的缺陷。特别是这本历史教科书从世界整体思想和方法出发,指明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初步形成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最终形成,更是一个突破。高中试验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一做法。

 

 


但问题在于,现行高中教科书在分期问题上,由于受到历史教学大纲的制约,没有采用以与整体史学思想相对应的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分期方法,形成了既照顾传统史学分期方法,又体现整体史学思想的分期方法这样一种比较折中的方法。这种只顾全局不管局部的做法,似乎存在着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就是在学习和运用整体史学思想时,只领会了其实质而没有学习它的形式,于是在“神”与“形”之间就出现了矛盾。这样做,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因素,一是使中学师生产生疑义:既然世界近代史要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那么为什么教材要用那么多的篇幅叙述15世纪前后至1640年之间的历史进程?为什么不干脆从15世纪前后开始讲述世界近代史?二是使那些考入了大学学习历史专业的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我们在大学阶段和高中阶段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路大致相同,分期方法却如此大相径庭?出于这种考虑,我们是否可以在新一轮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中引入与世界整体思想相应的历史分期方法,名正言顺地将其“神”与其“形”统一起来,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1500年前后视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将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视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其次是从整体史学思想出发,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帮助初中学生树立起整体历史的思想。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史学家认识到,世界史绝不是各个地区历史的叠加,世界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要克服那种将世界史看作地区史叠加的看法,就必须在头绪纷繁、众多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几条最基本的线索。如果说,过去我们在认识历史的发展线索时只强调政治这一条主线(如果不算上特别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在认识历史时眼界要比过去开阔了很多,懂得除了政治这条主线之外,还有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几条也是十分重要的基本线索。只有将这些线索综合起来考虑,形成一种整体历史思想,才能引导中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找到头绪,使他们在表面上不同的历史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从一种建立在原来的认识基础之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又形成的高于原来认识的历史眼光(有人称之为“历史思维”),去认识过去,进而认识未来。这就需要在对初中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学生从单纯的感性阶段(即对某些历史故事和事件的兴趣)上升到理性阶段(即对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初步树立起整体历史思想。这里所说的整体历史思想,其实就是初步从宏观上认识历史的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社会课、小说、广播电视只能了解到某些局部的甚至是被文学语言夸大了的历史材料,只能被认为是学习历史的启蒙阶段。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学生可以说是刚刚进入历史学习的门槛,开始初步学习系统的历史知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也是十分肤浅的。在初一和初二年级,这时如果急于向学生灌输整体历史思想,无疑是一种揠苗助长的作法。但到了初三年级,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中国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特别在他们开始学习世界史知识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让他们了解一些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向他们灌输一些整体历史的观点,使他们初步建立起从宏观角度认识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思维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深入学习、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这种整体历史思想应该是有层次区别的(即初步的、与高中阶段有一定区别的),浅显易懂的,最好能以生动的语言文字或形象的图表加以说明的。如果在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因此打下一定的基础,那么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再学习世界历史时,接触有关从宏观上认识历史的内容就不会再感到陌生。即使是那些初中毕业后不再升入高中的学生,如果初步掌握了一些世界历史知识,初步了解了从宏观上观察世界历史的方法,初步了解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也是极为有利的。


再次,进一步增加初中世界史教科书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历史著作和历史教科书一样,都是传播作者思想的工具和手段。教科书也是诱导学生学习知识的阶梯,如果一打开书,面对着的是十分晦涩难懂的文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大打折扣。事实上,教科书写得好,再加上教师教得好,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而兴趣才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特别是在那些师资力量不够强的学校里,教科书几乎成为“圣经”,它所起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自学的教科书无疑更受到欢迎。如何通过生动性和可读性都比较强的教科书进行思想教育呢?其总的原则应该是:利用历史知识为媒介,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渗透,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要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而不是以强行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接受的各方面的信息越来越多,对不同的历史事件,他们会提出各种不同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对世界近代史、现代史一些重大事件的评价,教科书是否可以只叙述历史事件发展的主要过程,而留下评价的余地,让教师和学生在读后自己思考和在课堂中展开讨论,而将有关学术观点问题的争论和编写者的指导性意见留在教学参考书中去供教师参考。但更多的是通过教科书中对历史事件过程的客观叙述渗透自己的观点,或在一定的地方简短地点出作者的观点,应该避免那种简单地将作者观点强行压在读者思想上的做法。


最后,应注意加强与各相关学科之间密切联系,争取走好综合化之路。从本质上讲,历史学科是一个综合学科,中国史和世界史研究的领域日趋广泛。随着新技术、新知识的日新月异,历史学科在注重自身学科体系的情况下,也必须兼顾自身的综合和与其他学科的综合的问题。这两种不同跨度的综合,本身也是创新。


面向21世纪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应该注意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相关的政治、语言、地理学科的联系,避免出现矛盾与雷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要学习和吸收相关学科中值得学习的因素,避免固步自封。随着信息量的增大和信息面的拓宽,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其中有些我们是熟悉的,但更多的是我们不熟悉的知识,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知识,如何做到在叙述时既符合科学性又能十分生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另外,在编写教科书时将要遇到的又一个问题,就是在编写本学科教科书的同时,也应当探讨如何走教材综合化之路的问题。而走教材综合化之路,做探讨不易,实践起来更难,因为目前在国内还没有较为成功的先例。特别是在不希望降低学生学习水平的同时,又要取得综合吸收、减轻负担之利,更加重了这一难度。是否能在面向21世纪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先做一些初步尝试,虽然这种以历史学科为中心进行小综合的尝试在开始阶段不可能太多,但如能积少成多,那也能为将来走大综合之路奠定较好的基础。


《历史教学》2000.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