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老聂:评历史课《南宫出
张史敏:历史小论文的构
赵亚夫:评日本高中新编
刘敏:一节印象深刻的美
赵德祥:评华师版《中国
刘伟:评高中教材《中国
李稚勇:评我国中学历史
林华国:评中国近代史研
龚书铎:评《现代化与历
姚锦祥:评高中历史实验
最新热门    
 
朱敏:评上师大版七年级上历史教材

时间:2009-10-18 17:24:18  来源:朱敏
 

朱敏:评上师大版七年级上历史教材                 

根据上海二期课改安排,2003年秋,嘉定区全面试用历史新教材。广大教师对新教材反映强烈,普遍叫好。与旧教材相比,我觉得新教材有一大突破,二大创新,六大特点,试述之。

一、一大突破:体例从王朝史到文明史

以什么为主轴,贯通历史,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教材编写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解放前受封建史学影响,按王朝史体例编写,教材充斥帝王将相,英雄史观烙印明显。解放后,历史教材未能打破王朝史体例,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以阶级斗争为纲编写教材,历史被简单说成是阶级斗争史。这样的教材把学生引入歧途,为极“左”路线张目,后果严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转折,修改教材成为当务之急。1991年华师大编就新教材,受到好评。不过,教材框架仍是旧的,按章、节、目编排,分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分述各朝史实,面面俱到,学生学得吃力。。

历史教材应反映历史本质。人类的历史,说到底是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人类文明史作为历史教材的主线,最能反映历史的本质。上师大苏智良教授主编的上海二期课改历史新教材,突破王朝史旧框架,采用文明史体例,在更高高度上,扫描人类历史,在纷繁的历史现象中抓到本质,能客观公正反映历史的真实。这一体例还给编写者选材更大的自由度,能突出重点,有可能把教材写得有声有色。

二、二大创新:增辟活动板块、阅读板块

1.创新之一:增辟活动板块,计有史料选登、看图学史、各抒己见、动手动脑、小论坛,为一大创新,分述如下:

1).史料选登

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正文之外选登史料,单独列出,引人注目,是个创举。如在“司马迁与《史记》”一目,选登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认识司马迁大有裨益。史料选登的名人名言难以在正文中出现,而列于正文之侧,恰倒好处。史料选登还有对正文作铨释作用,还能让学生接触原始资料,扩展视野。

2).看图学史

历史新教材对某些重要插图有意提出问题,这项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素质,增强插图效果。如19课宋代商业繁荣和城市生活,截取《清明上河图》的两个画面,提出5个问题,学生会对宋都东京有感性认识,加深对宋代城市生活的感知。

 
3)各抒己见

新教材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争鸣中各抒己见。 “各抒己见”几乎每堂课都有,有的一课三见。所提问题具有思辩性,学生很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的口才。如第13课统一的隋唐时代,问学生能否说出魏征进谏的故事,说出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根本目的,给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分析魏征敢于进谏,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原因,事实上回答唐太宗为什么能成为一代明君。

4).动手动脑

历史课重记忆,尚议论,都是动脑的,上海新教材却有“动手动脑”这一栏。侧重点是动手,是一创新,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历史。设计的问题都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如第21课三大发明的进步和传播,“动手动脑”要求学生用土豆,彩泥或肥皂做材料,模仿古人方法,体会一下雕版印刷的基本过程,学生很感兴趣。

5).小论坛

就课文中某一重点,新教材提出问题,增辟“小论坛”,要求学生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思考。如第10课“小论坛”引了曹操的自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又引用了当时名士许邵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问学生“你怎么评价曹操?”学生联系《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发言极其热烈.还把争鸣引向为什么对同一个人物会出现截然不同评价的更深层次。许多“小论坛”中的问题,在旧教材中是明白无误的告知学生的,如今则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寻求答案。孰高孰低,不言自明的。

2.创新之二,是增辟阅读板块:“史海拾贝”

限于教材体例,许多`学生关心的历史知识,无发进入课文,如中国人为什么称作“龙的传人”,茶文化为什么博大精深------新教材增辟 “史海拾贝” ,就能弥补正文的不足。每专题三四百字,简明生动,可读性强。新教材“史海拾贝”有百余个专题,涉及历史的方方面面。学生从中吸取历史滋养,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大大扩充学生历史知识面,深受师生欢迎。

三.六大特点

1.特点之一:从难繁多旧到易简少新

旧教材片面强调理论性、系统性,势必高深冗长,脱离学生实际。加上考得繁琐,学生学得累。旧教材一用几十年,少有修订,人们用“难繁多旧”四字概括旧教材。随着课程设置改革,初中历史课减少近1/2.中国古代史原学一学年,每周3课时,现在一学期学完,每周2课时,只有原来的1/3。为适应这种变化.旧教材非删繁就简不可。

上师大新教材以文明史为主线,根据课时数编写,有“易简少新”的显著特点。以农民起义为例,除陈胜吴广起义外,均未涉及。各朝史实没有必要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即可。教材篇幅大减,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两册共30万字左右,如今新教材26.9万字,其中作为考试内容的大字正文,约占教材字数的1/4,学生负担大大减轻。

应特别提到是新教材的“新”,夏商周断代采用最新研究成果。新教材还增补不少的内容,如西周宗法制、先秦教育、佛教道教名山之类。事实上新教材涵盖的内容比旧教材还要广,因为贴近生活,学生欢迎。又因为考试改革,学生并不觉得难学。

 
2.特点之二:以点带面,重点突出

编者能从有限的教时数和学生年龄偏低的实际出发,从文明史的角度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如第27课明清边疆的巩固,只写台湾、西藏问题,重点突出。用“台湾府”与“金瓶掣签”把相关史实串起来以点带面,学生印象深刻。

3.特点之三:行文活泼,引人入胜。

历史多姿多彩,可以往历史教科书枯燥无味。这也难怪,教材容量有限,只能是粗线条,没有细节,生动不起来。加上旧教材行文又太呆板,读起来更乏味。上师大新教材大有改观,从前言到每课开场白,或提出饶有兴趣的问题,或进述一个故事,把学生引得着迷。如第8课秦帝国的兴亡,课的开场白写道:“你知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吗?那里有8000多尊将士俑剑拔拿张,临阵待发,展现当年千军万马统一中国的历史场面和磅礴的气势.而这些兵马俑在地下默默守卫了2000多年的陵墓主人――秦始皇,又是怎样一位历史人物呢?”又如第5课开场白讲了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教材写法一改平铺直述,而运用文艺作品的写法,引人入胜。新旧教材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新教材大小字相间,小字是对正文大字的说明论证。多选取典型事例,使得不长的课文也能起伏跌宕,学生读起来有劲。如第18课澶渊之盟中的一段小字,宋使与辽谈判“岁币”作细节侧面描述,把宋真宗输金求和刻画得入木三分。新教材每课的标题亦有特色,突出重点大事,文字简洁.如第20课辽阔帝国的统治,突出元代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三件事,作为标题,即建行省,修驿站,通漕运。对照旧教材元朝一章的标题,优劣分明。

4.特点之四:由古及今,贴近生活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个明显特点,拉近了历史与生活的距离。实用的历史知识或人们常念及的历史事件,人物,教材不介绍,如不提“杨家将”。新教材提到杨业及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三代抗辽史实。又如关心西藏史事的学生对充满宗教神秘的达赖和班禅灵童转世一事很感兴趣,旧教材不提此事,而新教材将确定灵童的“金瓶掣签”作为标题突出来。“金瓶掣签”突出中央对西藏的主权,并沿续至今,这就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新教材增补姓名字号,十八般武艺,文房四宝,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等历史知识,学生长见识,派上用场,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就会浓起来。

 
5.特点之五:激活创新,学以致用

旧教材只介绍知识,至于知识的应用,从不过问。有道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一个“死”字把旧教材刻画得淋漓尽致。如今教育理念大变化,传授知识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创造。新教材体现教育的新理念,用历史经验启迪学生睿智,教会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答各类问题,把学与用密切结合起来。为此,新教材新辟“各抒己见”“动手动脑”,“小论坛”等专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知识蓄存,学会创新,亲身感受知识就是力量。

新教材为控制篇幅,课后没有习题,但有一本新颖的练习册,与新教材配套,习题设计极富特色,重点考查学生能力。

6.特点之六:授人以渔,受益终身

新教材理念高,把怎么学历史也作为教材的一项重要任务传授给学生,先在前言中作了交代,特别每课末尾有“史海指南”一栏,提供相关的书目或网站,为学生作深层次学习指路。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就是学会学习。

有道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的学习是更重要的学习。特别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终生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的新理念,今天教会学生学习显得更为重要。 “史海指南”确实起到学习指南的作用。 

新教材受到学生极大欢迎,有位教师作了一项民意测验,问初一的学生:你最喜欢什么课本?为什么?想不到历史课本得票最高。学生都说历史课本最精美!粗略统计,中国古代史有彩图256幅,每课平均超过9幅。书中标题、专栏及文字、地图均作彩化处理,抢人眼球,把学生学史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新教材容量大,教师讲课有难度,但教师仍为新教材叫好。除上述原因外,教师特别欣赏新教材新增的板块,为教师设计好了师生互动方案,引导教师走出一言堂,通过师生互动,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四.瑕不掩瑜 有待完善

当然新教材还是试用本,难免不足。如新教材打破王朝史框架,不过王朝史仍然痕迹明显。新教材淡化社会形态连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字不提,这些值得商榷。

新教材错误之处还是有的,如中国古代史第110页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宋辽会盟之点澶州,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在黄河北岸,而此图画在黄河之南。此图的标题落在图的右下侧,字又太小,不醒目。应移至图的右上角,这是小疵。为打造精品教材,小疵也不行。                                                                                                   

新教材的行文,也有不少值得推敲之处,试举一例,如第23课开头写道:“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定都应天(今南京 )后迁都北京,朱元璋即明太祖。” 学生读后会认为迁都北京是朱元璋,实际是他的儿子明成祖时的事,这段文字应作修改,以免误解。

课本容量有限,写什么,如何选材,很值得研究。要把体现新教材特点的专栏,特别是要把“史海拾贝”写好还应再下功夫。                                                    

总之,瑕不掩瑜.新教材冲破传统教材框架,开创文明史新体例,大方向正确;新教材增设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新板块,很有特色。不尽善美之处,集思广益,定会锦上添花。至于教材中的小错小疵更不难纠正。广大教师期待完善的修订本早日问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