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操守祥:整合资源、教活
陈新祥:鲁迅中学历史试
梁云祥:日本历史教科书
赵德祥:评华师版《中国
赵士祥:比较新课标高中
姚锦祥:高中历史专题体
姚锦祥:乡土史的教学规
景德祥:德国反思纳粹历
赵士祥:关于实施《历史
姚锦祥:从钱穆的国史观
最新热门    
 
姚锦祥:评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

时间:2009-10-18 17:23:04  来源:姚锦祥
 

 

评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

 

[摘要]  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所确立的专题史知识体系及其选择历史内容的视角,在中学历史教育史上是首创的,进步与缺陷同时并存。缺陷的弥补,涉及到历史课程标准的修改、历史教科书功能的完善,以及历史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

[关键词]  高中实验教科书,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比较,评价

 

    从2004年秋季开始,我国经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已进入实验阶段。本文以必修(Ⅰ)教科书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及其所选择的历史内容为例,就实验教材与统编教材的区别,以及不同版本实验教材[1]的特点作一比较、分析和评价。

 

    一、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及其知识体系

 

    在历史教科书中,体例是编排历史内容和表述历史知识的组织形式。体例不同,形成的历史知识体系也不同。2004年初审通过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建立了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等模块为架构、历史专题为单元、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从各模块教科书有关专题的表述中可见一斑。

    在必修1模块中,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以人教版最为典型。人教版将《课程标准》的九个专题表述为下列九个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就专题的顺序和内容而言,人民版、大象版与人教版基本相同。人民版的表述略为活泼一点,如它将专题六、七、八分别命名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岳麓版将《课程标准》的九个专题合并调整为下列七个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结合以上表述和《课程标准》的内容可以发现,岳麓版将中国近代前期的相关内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内容进行了合并,“由此理顺单元之间的时间顺序,并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体现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还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内容合并,“不但理顺了时序,而且弥补了《课标》讲世界政治多极化而不提中国的缺陷。”[2]

     从上述内容来看,高中历史实验教材所建立的历史知识体系,与统编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1、中外史合编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分别成册,以本国史和外国史内容为框架分别建立知识体系。实验教材合编中外历史,将中国史与世界史中相关的内容合在一本书中表述,形成了中外史结合的知识体系。把本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舞台的背景中加以叙述,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也有利于加强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和比较。

    本国史与外国史合编,在我国和世界教科书的发展史上早已有之,并就合编的方法问题形成了共识。本国史与外国史的合编,一般采取通史体例。先是按照时间顺序划分历史阶段,然后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内选择相关内容。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上海市第一期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教材就采取了这种方法合编中外历史。由于是通史体例,合编的长处非常明显。以高一上册为例,有的内容合编在一章中体现出比较的优势,如第四章“新航路开辟后的中国与日本”;有的通过顺序合编在一书中体现出历史的联系和影响,如第九章“英国工业革命”、第十章“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他国家本国史与外国史合编教材所采取的方式与此基本相同。

实验教材以专题史体例合编中外历史。每个模块或专题的内容按照先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史、后世界古代近代和现代史的编排顺序,展开有关内容。这种编排体例失去了中外史合编所具有的联系和比较的特点,成为相关历史内容的简单组合。一本书里中外史分别编排也使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教学过程复杂化。古代、近代和现代的顺序在一本教材中要出现两次,不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岳麓版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按照古代中外史、近代中外史、现代中外史的整合思路,力图在时序上加强中外史的比较。

 

 

 

    2、专题史体例

    统编教材建立了通史型章节体的历史知识体系。“章”划分历史阶段,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节”组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内容,体现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联系性。实验教材在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模块框架下,确立了专题型的历史知识体系。专题体例有别于通史体例。它按照历史专题的性质和类型,从通史中选择有关知识,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赋予了历史现象的新的生命。

    按照专题建构的知识体系,避免了与通史教材的雷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可以灵活地选择历史内容,并有较大的包容性。如必修1所反映的政治内容,范围上涉及中国和世界,时间上贯通古代到近现代,类型上涵盖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有助于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正确地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专题史体例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但是,专题体例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由于它只选择历史现象的一个方面学习,缺少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内容,形成了不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加深了历史学习的难度。如,专题一中所涉及的各朝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当时的政治现象有关,还与当时的经济和军事现象有关。教材只涉及政治制度的内容,其学习的年度是可想而知的。二是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如专题一属于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二属于近代的政治事件,两者没有本质的联系,专题二的学习就比较困难。三是必修教材之间、必修与选修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多处重复。如必修一与必修二中有关欧盟的内容,必修一专题二和专题三中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选修二、三、四和必修一中的若干内容等。

    专题型的历史知识体系是一种学术体系,比较适合选修课程,比较适合高中历史的复习。实验教材的编写者对此已有认识,并采取了一定的对策。如前所述,岳麓版教材对有关专题内容的调整和合并就是一例。人教版则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以补救:一是注意避免纯政治学、法学、文学、艺术、科学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特征,尽量以具体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带出有关内容;二是注意参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增补有关历史沿革和背景的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三是尽量减少抽象的概念,并注意语言的通俗化,以降低难度。[3] 但是,这样的补救并不能解决体系本身的问题。因为联系是历史现象的基本特征,专题史所涉及的历史现象与其他专题的历史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专题史体系的学习,必须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的基础。大学历史系中专题史课程的开设,也是以通史课程为基础的。

   实验教材所建立的这种历史知识体系,对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正如某些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目前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史’体系,只是在对总体历史有相当了解的前提下才具有合理性。而初中的历史教学显然还远不足以提供对这种古今中外混编专题史学习的支撑。这或许是本次课改一个不容忽略的误区,亟待在实践中认真研究解决,以确保新一轮课改健康深入地发展。”[4]

    这番话是很有见地的,值得思考。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一是通过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形成新的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历史知识体系;二是在现行课程标准条件下,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学功能,整合相关主题,增补相关知识,增加教科书新的辅助功能,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三是真正转变教科书的观念,将其仅仅视为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要依据国家制订的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以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一般而言,历史知识的点和面体现教材内容的广度,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教材内容的深度。深度以广度为基础,广度体现一定的深度,二者不可能截然分开。[5]高中实验教材所确定的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与统编教材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版本之间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与统编教材相比较,实验教材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内容,增强了学习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更加注重历史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多样性。同时,实验教材弥补了高中统编教材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和“梭伦改革”等内容。此外,它在依然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还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内容的比重。

   实验教材通过选择多样性的历史知识扩大了教学内容的总体范围,但在确定具体历史知识的范围、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及其与课程标准的相关性等问题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下以必修1模块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必修1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内容标准表述如下: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表一:不同版本高中历史实验教材《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比较

所在单元

课的名称及其所属子目

人教版

(第二单元)

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鸦片走私和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鸦片战火再燃、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2、抗日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

岳麓版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14课 鸦片战争:虎门硝烟、《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16课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22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国共合作抗日……

 

人民版

(专题二)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国门洞开、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侵华日军的罪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大象版

(第二单元)

第五课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中法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军民的抗法斗争;

第六课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甲午日本侵华战争与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军民的英勇抗击;

第七课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卢沟桥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壮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专题历史知识的范围问题

    从上述表格材料和《内容标准》的规定可以发现,各版本的实验教材为专题二设计了两至三课的历史内容,教学时间安排为3课时[6]。第(1)条《内容标准》人教版设置1课,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设置2课,均为2课时;第(2)条《内容标准》,岳麓版没有单独设课,只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课的有关子目中表述。其他教材设置1课,均为1课时。

    前两课时所涉及的时间范围,一般确定在1840—1901年之间。内容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主,重点是列强的侵华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各版教材除共有内容外,设有自己独特的子目。人教版和岳麓版设计了鸦片战争背景的内容,大象版增设了中法战争的内容,人民版增设了瓜分狂潮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内容。第3课时所选知识的时间范围一般在1931年—1945年之间,内容以侵华日军的罪行、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为主。

    考虑到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的重要性,以及与专题一政治制度缺乏联系的状况,虎门硝烟立为子目当属明智之举。笔者认为,不仅如此,还应该适当联系英国工业革命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也才能通过内容范围的延伸扩大历史学习的深度,并显示专题体例有助于中外史联系和比较的特点。中法战争等内容在西方列强的侵华历史线索中并非是主线索,完全可以精简。

同样是上述内容,统编教材所选择的知识范围比实验教材要大得多。在统编教材里,仅两次鸦片战争就设置了三节内容;此外,甲午中日战争一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抗日战争四节。也就是说,同样的历史内容,统编教材选择了9课时的知识容量,而实验教材仅选择了3课时的知识容量。

 

2、专题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问题

   历史教材的广度和深度,虽然是历史学研究成果的反映,但主要受教学课时数和学习者等因素的制约。

   从表二和表三可以看出,人教版和大象版每课时正文的容量一般在1800字左右,比统编教材正文的文字量有所提高。人民版提高幅度较大,每课时达2600多字;岳麓版的数量则有所降低。阅读文的文字量,除岳麓版比较多以外,其他教材均有所减少。正文文字量的适当增加,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历史主题的理解。但文字量过多,难以反映基本的教学目标,也容易造成教学的困难。

 

    表二:不同版本高中历史实验教材每课文字量比较[7]

模块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平均

课文

正文

阅读文

正文

阅读文

正文

阅读文

正文

阅读文

人教版

1722

392

1784

484

1656

360

1721

412

岳麓版

997

1356

1365

1642

1264

1527

1208

1508

人民版

2664

362

2300

605

2961

220

2662

383

大象版

1856

439

1763

403

1923

413

1847

418

平均

1810

637

1803

783

1951

630

1859

680

 

    表三:必修1专题二各课时容量比较[8]

模块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抗日战争

每课时平均容量

课文

正文(2课时)

阅读文

正文

阅读文

正文

阅读文

人教版

4172

945

1572

367

1706

437

岳麓版

1454

2524

1290

1190

915

1238

人民版

4083

528

4308

380

2797

303

大象版

3497

942

1957

646

1818

529

每课平均

3301

1235

2281

646

1809

626

 

    结合统编教材和上述表格的内容可以发现,《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所选择的历史知识,实验教材与统编教材在两个方面基本相同。一是反映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性知识,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以及不平等条约和南京大屠杀等内容;二是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过程性知识,如台儿庄大捷和百团大战等内容。不同的是,统编教材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影响方面的内容揭示的比较多,而有些实验教材则很少涉及或者没有涉及。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但这部分内容高中实验教材与初中实验教材基本雷同,有些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甚至不如初中教材。这就造成了高中实验教材与初中实验教材的简单重复。这样的问题在其他单元中也有表现。而有关历史背景和影响内容的空缺,则造成了高中教学内容的粗浅,模糊了初、高中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实验教材的这些问题与历史课程标准的表述有密切的联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建立了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历史知识体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建立了模块与专题相结合的知识体系。由于历史主题与历史专题并无多大差别,因此在历史内容的选择上就有可能重复。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1专题二的内容为《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其相对应,《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确立的主题为《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别说内容相仿,就连名字也基本相同。高中专题知识体系建立的初衷,是要“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结构上的重复”。[9]客观地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避免了与统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重复,但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新课程的条件下形成了新的简单的重复。

我们认为,改进可以从修改相关课程标准的表述入手,如专题二第(1)条标准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改动:

    (1)了解1840年至1901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探讨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特点及其失败原因,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通过这样的改动,高中历史教材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深度,着力培养学生从多方面思考中国近代社会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原因和历史地位打下基础。还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教材的简单重复。

    表四:不同版本高中历史实验教材有关《抗日战争》一课历史概念比较

版本

主要历史概念(正文)

人教版

 

东方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路线、凇沪会战、南京大屠杀、潘家峪血案、七三一部队、百团大战、缅甸远征军、抗战胜利;

岳麓版

九一八事变、八一宣言、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路线、皖南事变、抗战胜利;

人民版

 

九一八事变、《塘沽协定》、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殖民统治、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抗日联军、一二八事变、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长城抗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大捷、片面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皖南事变、枣宜会战、百团大战、三光政策、根据地建设、中国战区同盟最高统帅部、豫湘桂战役、中共七大、抗战胜利;

大象版

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凇沪会战、南京大屠杀、正面战场、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抗战胜利;

共有概念

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南京大屠杀、抗战胜利;

   

 

 

 

高中实验教材对抗日战争内容的选择也值得讨论。从表三和表四中可以看出,同样是抗日战争的内容,不同版本教材的容量相差甚远。人民版教材涉及的概念有32个,文字量达4000多字;其他版本涉及的概念一般在10个左右,文字量不到2000字。

毋庸置疑,抗日战争史应该是中国近代史的基础内容。但实验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这部分内容。在《中国近代现代史》统编教材中,抗日战争专列一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下分四节内容表述。在统编本高中必修教材的47课课文中,抗日战争的内容就有4课,占必修课文总量的8.5%。实验教材按照每册必修内容28课计算,共有84课。也就是说,抗日战争的内容只占必修课文总量的1.2%。这与抗日战争的重要地位相比,实在不相适应。在必修教材中,抗日战争设置两课的教学内容是完全必要的。人教版通过[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大力扩充有关内容,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课中增写有关子目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

 

    3、内容选择与课程标准的相关性问题

从表四有关抗日战争内容所涉及的共同概念来看,它们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笔者认为,单有“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内容,不足以反映“侵华日军的罪行”;单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没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难以反映“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也不可能“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从表中可以看出,有的教材不仅没能客观地反映抗日战争的过程,就连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也没有体现出来。

    当然,不是概念越多越能说明问题。相反,在课时量和课文容量有限的条件下,在众多的概念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选择最重要的历史知识的角度来看,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反映了日本侵华的两个重要阶段。因此,“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和《塘沽协定》”等内容的省略有利于突出主干知识。同样道理,中国军民抗战的内容也可以大量压缩知识点,以突出重点。至于“片面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和皖南事变”等内容,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相符合,完全可以省略。

 

     [作者简介] 姚锦祥,男,1959年生,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注

    [1]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下列4个版本:“人教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岳麓版”,由曹大为、赵世瑜任总主编,岳麓书社出版发行;“人民版”,朱汉国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大象版”,王亚民主编,大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2][4] 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历史教学》,2004年第8期

    [3] 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历史教学》,2004年第12期

    [5]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6] 人教版在“编者的话”中指出,“第二单元第1课、……各用2课时学,其余各课用1课时学习。”

    [7]文字量由抽样统计得出,每种实验教材每册课文统计6-8课,三册共20课左右。阅读文的统计对象,人教版为[历史纵横],岳麓版为楷体字、文中阅读框和[知识链接]三部分所加,人民版为[知识链接],大象版为[知识阅读]和[链接阅读]所加。

    [8]岳麓版有关抗日战争内容的统计,仅统计第22课中“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两个子目的内容。

[9]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

 

 《历史教学》2005年第3期

 

历史课程网系纯粹公益性历史教育网站,除本站原创及作者惠赐大作以外,本站图片文字等信息均由其它网站收集整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即来信(ncct@china.com.cn),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