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操守祥:整合资源、教活
陈新祥:鲁迅中学历史试
梁云祥:日本历史教科书
赵德祥:评华师版《中国
姚锦祥:评高中历史实验
姚锦祥:高中历史专题体
姚锦祥:乡土史的教学规
景德祥:德国反思纳粹历
赵士祥:关于实施《历史
姚锦祥:从钱穆的国史观
最新热门    
 
赵士祥:比较新课标高中历史两种教科书——以必修二·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为例

时间:2009-10-18 17:23:43  来源:赵士祥
 


  
 

    2005年秋,江苏省开始高中新课改实验,历史教科书选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和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民版)两种版本。这两种版本的内容差别很大。我校使用人民版。由于新教材有很多新内容,现在讲必修一时根本没有时间研究。我提前看了必修二的第一个专题,比较两种版本,发现差距更大。江苏省高考虽然是独立命题,但两个版本怎么处理?为了高考打基础,两个版本兼顾可行吗?新课程又要求教学创新,怎么创新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仔细比较了这个专题,有些想法提出来就教于同行。

    两种版本的内容差别说明什么

    对照课程标准看教材,很能说明问题。


    课标必修二第1个专题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在这个专题下开列了四个学习要点,对照这四个要点,两种教材的内容大不一样。


    课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


    我原以为讲土地制度不会差别太大,其实不然。人教版从井田制讲起,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顺序下来,其中夹叙了初税亩改税制、商鞅变法改所有制,介绍均田制后引出土地兼并现象。人民版课文的子目没有“土地制度”,在“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小标题下,描写了地主占有土地、农民无地少地的现象,又以倒叙的方式引出了井田制。


    关于耕作方式和基本特点,人教版专设“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一目,课文开头和最后一目介绍的都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精耕细作。人民版突出的是劳动者的赋税、力役负担,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讲的很简单,但专辟一目讲水利,人教版没讲水利。


    两种版本开篇第1课,只有刀耕火种和牛耕的内容相似。人教版讲牛耕带讲铁农具,人民版只选了一个铁铧图片,铁农具基本没讲。

 

 


    课标“(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两个版本都选择了冶金、制瓷和纺织三个典型行业,但内容有所不同。人教版按时序分段描述的都是统一教材中我们熟悉的知识,如司母戊、水排、灌钢法;青瓷、白瓷、景德镇;提花织物、苏杭丝织业中心,等等,至于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只是点到为止。人民版先介绍生产方式,以“田庄手工业”为题,突出民营方式,以“‘工官’制度”为题介绍官营生产方式,包括匠户制度,比人教版具体。而对三个行业的描述,也比人教版多。


    课标“(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人教版的三个子目是“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宋元商业的繁荣”“明清的徽商与晋商”;人民版的四个子目是“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市’的发展”“商人重利轻别离”“商业都会的崛起”。两个版本只在唐宋商业繁荣方面有些一致,其余皆你有我无,我有你无。


    课标“(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两个版本该课的标题就不同。人教版以“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为题;人民版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为题。人教版讲了“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海禁闭关”三块内容;人民版没有“资本主义萌芽”“海禁闭关”的内容,却选择了“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工商业的管理”和“禁奢侈”。这一课差别最大、也最明显。


    教材版本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别,同是江苏省2005届的高中生,由于使用的教材不同,基础就大不一样了。教材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课程标准是怎么要求的呢?钟启泉的解释给我启发很大。他说:“课程标准还充分考虑了在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背景下,国家、地方与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调控问题,把论述的重点放在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上,而不是对课程内容作出具体规定。”“内容标准并不是罗列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或者规定历史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点,而是指明这些知识点所包含、反映、支持的历史课程目标。”[1](pp.5~6)结合他的解释,我认为比较教科书之间的不同,要思考以下问题:


    1.教科书编者所选用的知识怎样包含、反映、支持了课程目标?采用这些知识能否有目的实现课程目标?


    2.钟启泉先生没有具体地说历史课程目标和教科书。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上采用了专题的方式。教材按专题编选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对认识这个专题是否是重要的。


    3.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如果不做为原则性的、知识点性的,不是不可变的,教科书的编写者可以理解、阐述这些要点,可以按内容标准写,也可以不按内容标准写,那教学怎么看待“内容标准”所列的学习要点?


    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文本。教科书对学生更重要,它可能是学生学习历史唯一的读本。但是,应该看到,教科书的编者是用他的学识、思想和教育观念去理解课程标准的。他们写出来的书是否适用于高中的教与学,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我们不能把教科书视为教学的框架,教学的框架可以重新搭建,教材只是我们搭建时的主要材料而已。教师要做课程的设计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能让教材牵着走。

 

    如何利用教科书提供的资源

    如果真正把教科书做一种教学的资源,首先应该思考如何选择其中的东西。选什么还不能无视课标中“内容标准”所列的学习要点,而是要想想,在这个专题下为什么要列这些要点,这些要点所包含的史实,能否认识这个专题所包含的问题。


    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分,古代中国就是农业社会,不知道土地制度就不能全面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土地制度是很枯燥的内容,高一的学生同时学9门课程,因此不能讲很多。人教版仅土地制度就讲这么多形式,这节课还要讲工具、小农经济特点和精耕细作,内容太多,首先应删减土地制度的头绪。人民版的描述很生动,可读性比较强,但倒叙出井田制的一段,画蛇添足。编者写井田制落笔在“历代解决土地问题的一些改革设想,往往与‘井田制’中体现的平均思想有一定的渊源”这是不重要的。井田制本来就有很多说不清的地方,编者也用了“很可能曾经存在过”井田制的写法,所以,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必要选择井田制。


    铁犁牛耕应该是这节课选择的第一个重点。我校地处苏北,有些农村仍然还可以见到用畜力耕犁。由学生能够见到的东西,由近及远地进入历史。告诉学生这种耕作工具和方式存在了千百年,学生会有兴趣。第二点讲土地所有制。人教版和人民版都强调农民占有土地极少,都没有明确到底是否存在农民土地所有制。似乎天下都是地主,任何时候农民都是“无立锥之地”。这是否过于偏颇?均田制下农民就能获得土地,即使被兼并掉,也不会是几年间的事。均田制还存在了很长时间呢。我主张用这两个版本时,不能这样讲,或者让学生阅读,看看是否有人能发现问题?或者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由这个问题引向第三个重点:小农经济的特点,人民版强调古代农民赋税,力役沉重是对的,这是古代中国农民的特点。人教版描述的家庭生产的特征也是必要的。结合起来使用最好。第四点讲生产技术,突出精耕细作,具体内容可多可少,不必强调记忆点。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古代农业的特点有清晰的印象就可以。


    如果从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考虑,关于农民土地所有制问题是最可利用的。因为两种教科书都没有明确表述,又都有矛盾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但结论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占多大比重、各个朝代是否一样,要用材料来证明。历史不能凭想像。


    对人民版第4课,没有按课标介绍“海禁”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该如何处理呢?


    著名历史学家萧功秦说:“实际上这种所谓萌芽的东西可能根本就长不大!在封建制度主张定于一尊,在这种‘求定息争、防争泯乱’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会里,哪怕长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它总是会被扼杀掉,根本用不着西方势力动手。比如雇工制度,在宋朝就有了,可它永远是这个东西,几百年的时间里也没有长成资本主义的大树。因此,我认为称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误导的概念,改称为永远长不大的‘资本主义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实一些。”[2](p.7)另一位学者任爽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已经可以依稀找到‘资本主义萌芽’,而在明清时期,似乎还可以发现大量的‘奴隶制’的残余。这些现象给我的感觉是,在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似乎不可能被严格而明确地或者说是硬性地加以区分。因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现同样的因素,或者说相同的因素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长期延续。”犤3犦从雇佣关系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在理论上已经被置疑了。课标的专题在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而资本主义萌芽旨在说明古代中国社会晚期已开始了社会转型,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讲资本主义萌芽完全可以。

 


    但是不讲“海禁”不行。人民版第4课的标题就是“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明清两代都实行“海禁”,而且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这是认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且也不复杂,不知为什么被教材编者忽略了。编写者选择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则没有必要讲。该目下提到秦王朝对关中秦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国故地实行不同政策等内容,很多中国通史都不讲。行文中的“关中”“关东”“关外”等地理概念学生也不知道。课文也没有说这种政策贯穿古代社会始终。这节课的文选“禁奢侈”更无必要了。


    新课标教科书仅是教学的资源,也不必要求它完美无缺,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再选择。选择的角度要从课程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去多思考。


    新课标教科书的编写者,绝大部分是高校的学者。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有专门从事秦汉史的、有深入明清史的、有精通中国政治史的,等等。学者们编教科书,往往把自己最擅长的内容写的特别多、特别丰富精彩,挤占了篇幅,并加深了难度。从而加重了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学者们有时又把自己比较生疏的内容写的特别简单,这又不便学生达到课标要求。所以,对教科书要大胆取舍,以本学科的常识和基本知识为主,以学术界公认的观点和共识为标准,存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简单讲,或不讲。


    对教科书的使用还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主要是如何指导学生阅读。人民版的表述特点是言必引据,这种写法像大学教材,先不说学生能否看懂,生字生词就很多。如第2课中的“崔萛”“典馈”“蚕妾”“内作”“掖庭”,课文附件“议一议”中的“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读一读”中的“锦绣纂组,绮罗绫?,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这些学生都有阅读困难,可不必苛求,择其重要的知识,指导学生有选择地看书就行了。历史课时毕竟有限,如按教材进行教学,教师“满堂灌”也讲不完。必须根据教科书的特点,再选择,有取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该降低难度的,要降下来;该减量的,要减量。


    教师自作主张删减教材内容,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基础?到高考复习再补课吗?高考命题怎么办?高考对高中教学影响最大。高考试题的特点将直接影响教学倾向。新课标高考应当走新路。


    新课标下的高考会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命题若能配合课程改革,那么,改革的阻力将大大减少。这是老师们谈论最多的话题。


    新高考不应放弃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是,也不能罗列基本知识点。课程改革是“一标多本”,几家教科书,都按《课标》编写,采用的基本知识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因此,高考命题绝不能以某一教科书为范本,来确定基本知识点,也不能把各版本的所有知识点简单相加。不论是罗列基本知识点,还是把各版本教科书的所有知识点简单相加,对新课程改革来说,都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对新课标高考命题,我个人有两个想法。其一是:客观题(选择题)可以在“史实与史论的区别、基本辩证历史观形成、思维的逻辑性关系、历史方法的掌握”等方面入手,结合起来考查基础知识;从形式上,部分试题还可以采用多项选择的方法,加入错误的干扰项,增加灵活度。其二是:主观题(非选择题)可以采用两种办法,一是一道主观试题,基础知识可灵活取用,只要符合题意,无论哪一类知识点,均给分;二是还可以把基础知识融入思维层次,把赋分点放在蕴涵知识的能力上,淡化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侧重考查思维的层次性。以课标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要求为例:——“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高考命题中,学生答题的思维层次不同,得分就有差距,学生答出农业经济发展历史现象的,给基础分(即总分的30%);学生既能答出历史现象,又能提炼出部分基本特点的,给总分的40%~60%;学生既能答出历史现象,又能提炼出较多、较高层次基本特点的,给总分的70%~100%。


    总之,新课标高考必须出新。形式要新、题型也要创新,赋分办法更要有新规则。全国大规模的高考改革实验还有难度,省的毕竟范围小一些,应该有条件走出新路。

【作者简介】赵士祥(1975-),男,江苏东海人,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材、教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怎样理解“历史课程标准”[J].历史教学,2005(8).
[2]萧功秦.思想者是幸福的[J].历史教学,2004(11).
[3]任爽.鉴空衡平[J].历史教学,2005(1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