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陈新祥:鲁迅中学历史试
梁云祥:日本历史教科书
赵德祥:评华师版《中国
赵士祥:比较新课标高中
姚锦祥:评高中历史实验
姚锦祥:高中历史专题体
姚锦祥:乡土史的教学规
景德祥:德国反思纳粹历
赵士祥:关于实施《历史
姚锦祥:从钱穆的国史观
最新热门    
 
操守祥:整合资源、教活历史

时间:2009-10-18 17:53:53  来源:操守祥
 

                 整合资源  教活历史

                        操守祥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0/105102/archives/2007/459881.shtml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活力无限。但是,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照抄板书,死记硬背;甚者,干脆在课堂上伏书而睡……这样的历史教学已经失去活力,师生之间貌合神离,课堂缺少了生命。而历史是有生命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活起来,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的生命之源在哪里?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塑造人的灵魂。所以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真实可信,课堂情景应该是学生身边的情景,生活中的情景,熟悉的情况,因为只有真实的才可信,只有可信的才能接受。通过实践发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要关注社会现实,使历史教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


    所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关注社会现实,是指教师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探究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并从历史中吸取智慧,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策略一、以社会热点、焦点为媒介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历史


    中学生作为社会大家庭的成员,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他们希望了解每天都发生在身边的社会新闻以及大家极为关注的热点、焦点这些现实问题,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资源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热烈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堂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同时,又可以以现实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例1:在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我联系时事:去年是大陆与台湾交往成效最明显的一年。[2005年4月中国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来到大陆访问,去南京拜谒中山陵;并与中共会谈,签定了两岸互惠互利的有关协议。]今年2006年4月14日连战一行来北京参加海峡两岸“经贸合作论坛”,于4月15日到北京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衣冠冢。祭奠活动中连战一行表达了他们追随孙中山先生的和平统一发展中国的遗志,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台独”势力,却鼓吹“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等分裂祖国的言论,这是违背两岸人民的心愿的,违背历史的潮流的。我们坚信祖国统一的大业一定会实现。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祖国的宝岛。


    师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台湾古代称什么?在历史上发生了哪几次大陆与台湾密切往来的史实?

    师再提问:在近代历史上,台湾曾经有两次与大陆分离的历史,是哪两次?

    师继续提问:那么,台湾问题应怎样解决?祖国统一大业怎样完成?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式? 

 

(有的学生会抢答武力征服;大多数说和平统一好,因为战争太残酷。)


    师再次提问:和平还是武力?从现实看什么方式才是最好的?由此导入本课教学内容。

 

 

   策略二、以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为背景进行情境性模仿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历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为背景创设的真实的历史教学情境,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也会大大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创设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情境,进行模仿性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一些真实体验;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能理解或部分理解比较陌生、艰深的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或者是产生一些疑惑,使历史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有趣。


    例1: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国现代史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客观地讲,一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不能通过会议本身说清楚的,只能是通过时间和实践来证明。分析了课文子目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改革开放决策,联系这一决策的实践使中国富起来,课堂教学这样安排的:


    在课前一周,我根据所教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家庭,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要求学生对自己家庭在20世纪70——80年代和80——90年代两个阶段的衣、食、住、行的情况进行访问父母或长辈,另一组要求对本乡镇的交通、卫生、教育设施和条件进行调查,两组人员要分工合作,人人参与,注意安全,并把调查、访问的材料进行整理制作成书面报告材料,以便课堂交流。


    在本课教学开始时,学生把他们的辛勤劳动果实在课堂上积极交流,他们深刻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出问题:那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一巨变的?由此导入本课十一届三中全会史实的学习。

 


    策略三、历史教学要充分利用好交叉学科知识,迁移历史知识,提高学习历史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好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可以活跃课堂,对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非常有效,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1:在讲法国大革命时,介绍狄更斯的《双城记》以加深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2:学习我国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联系语文知识解决问题:毛泽东1956年写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糊。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师设计问题:材料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桥指什么桥?(武汉长江大桥)材料中“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糊”的设想在今天已经变成现实。什么水利枢纽工程全部建成并发挥巨大效益?(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策略四、重现历史情境的创设,让学习者如身临其境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的历史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那么即使再悲壮再雄美的历史,也无法激起人内心的波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讲《难忘九一八》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播放《西安事变》的视频导入。在讲到中国人民进行局部抗战时,插入一个有关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抗战的艰难和中国人的顽强。在讲故事时用第一人称,配上一些悲壮凄美的音乐,并让学生边听边闭上眼睛进行想象“自己就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坚持抗日的杨靖宇”。用生动的语言去渲染东北的寒冷,中国军队缺枪短粮的作战环境,杨靖宇几天几夜没有吃过一粒粮食,没有合过眼,但日本鬼子还在激烈的进攻。最后转换为第三人称,讲述杨靖宇最后的结局,虽然不幸牺牲,但鼓励了中国人,甚至还被日本人视为英雄。

    为了学生的发展和终生幸福夯实基础,是每一位教师不懈的追求。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学历史教学应关注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教师应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惯犯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课堂教学丰富而生动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探究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养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