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操守祥:整合资源、教活
陈新祥:鲁迅中学历史试
梁云祥:日本历史教科书
赵德祥:评华师版《中国
赵士祥:比较新课标高中
姚锦祥:评高中历史实验
姚锦祥:乡土史的教学规
景德祥:德国反思纳粹历
赵士祥:关于实施《历史
姚锦祥:从钱穆的国史观
最新热门    
 
姚锦祥:高中历史专题体例的教学影响与单元备课问题研究

时间:2009-10-18 17:19:46  来源:姚锦祥
 

下载:高中历史专题体例的教学影响与单元备课问题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姚锦祥

2005年7月            

 

讨论要点:
一、高中历史的课程结构及其特点
(一)综合性、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二)新课程方案下历史教师的机遇与挑战
二、必修模块的知识体系及蕴涵的史学观念
(一)历史(Ⅰ)的知识体系
(二)历史(Ⅱ)的知识体系
(三)历史(Ⅲ)的知识体系
(四) 必修模块知识体系建构的史学观念
三、专题体例的特点及其教学要求
(一)专题史体例的特点
(二)专题史体例的教学影响
四、单元备课问题研究
(一)单元备课的重要性
(二)单元备课的基本要求
(三)单元备课案例分析

一、高中历史的课程结构及其特点阅读与思考:

     请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表的有关内容,想一想在新的高中方案中历史课程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对历史教师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综合性、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学习领域设置的意义:

1.更好的反映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指导教师教学;

2.进一步明确历史学科的人文与社会属性,有利于突出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属性;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防止学生过早偏科,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学习模块设置的意义

1.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

  2、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二)新课程方案下历史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   
     三年中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在选修Ⅱ中(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
      历史必修课每个学习模块为2学分,36学时,共6学分,108学时。选修课每个学习模块为2学分,36学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选修模块;但有意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学习模块。
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课程开发、教材研制、教学中大显身手;
      挑战: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的适应,聘任制走向实质阶段,职业竞争日趋激烈;
二、必修模块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阅读与思考

       请阅读以下所展示的三个必修模块的主题、内容和用词。
     想一想:
     三个必修模块的构建渗透了怎样的史学观念?


   
 
必修模块教科书的内容
  ●分历史(Ⅰ)历史(Ⅱ)和历史(Ⅲ);

   ●包括 25个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专题 ;
  
●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思想与文化等不同领域反映历史进程和历史概貌;

历史(Ⅰ)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的重要内容
 
         包括9个专题:

历史(Ⅰ)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7、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8、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历史(Ⅱ)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
        
         包括8个专题

历史(Ⅱ)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6、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历史(Ⅲ)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
  
         包括8个专题

历史(Ⅲ)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7、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8、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艺术

建构必修模块知识体系的史学观念

古代史知识体系所蕴涵的史学观念

近代史知识体系所蕴涵的史学观念
必修模块中的古代史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国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世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界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史——文明史范式  

     物质文明史:物质生产、生活、流通、交通 

代       精神文明史:科技、思想学术、文学艺术、宗教
史   
          政治文明史:政治观念、制度、组织、行为、技术
 

必修模块中的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国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必修模块中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专题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界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近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代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现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史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艺术

 

近现代史——文明史范式、现代化理论、全球史观
现代化理论: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现代化
使命       经济工业化、全球化
          
           思想文化科学化
   
           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           
全球史观
          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         
历史专题选择历史课程内容的出发点

1.与社会进步联系

2.适应时代需要

3.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相联系
 
4.  及时反映历史学新趋势和新成果


三、必修模块知识体系的特点及其教学要求
阅读与思考:
    以下表格内容摘自人民版必修一模块的专题和子目的标题。请认真阅读各专题标题与子目标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专题之间的关系,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一)专题史体例有何特点?在教学过程有何利弊?

   (二)贯通古今、合编中外史的方法有何利弊?


(一)专题史体例的特点
同一模块内各专题之间的共同点:

1.专题展开呈现出二重的逻辑顺序    ——时序系列
2.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内容系列
3.研究领域和知识系统相同               ——政治史
4.教育价值相近                                   ——政治智慧和认识
5.各专题蕴涵着共同的教育观念
                                                         ——从专制到民主的必然

同一模块内各专题自身的共同点:

1.按时间顺序编排专题的历史内容
2.专题的相对完整与独立
3.主题鲜明

 

      (二)专题史体例的利弊分析
对教学有利的方面:

  1.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可以灵活地选择历史内容,并有较大的包容性;

   3.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对教学不利的方面:
  1、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 ;

2、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 ;

3、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

4、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
      (三)古今贯通、中外史合编的利弊分析
对教学有利的方面:

1、加强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容易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对某一领域历史现象发展过程的揭示相对清晰,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做更深入的探究;

3、有利于加强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横向之间、古代史和近代史纵向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对教学不利的方面:
1、从古代到近、现代时序上的双重编排,不利于中外史的横向比较,而且容易使学生造成厌烦情绪;

2、古今史、中外史合编的跳跃性大,历史学习难度加大;
四、单元备课问题研究


(一)单元备课的重要性

(二)单元备课的基本要求

(三)单元备课案例分析


(一)单元备课的重要性

1.单元备课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

2.体现了专题整体性的特点

3.有利于整体协调各专题之间的联系

4.是课时教学设计的前提

(二)单元备课的基本要求
两个观念:
1.课程标准是单元备课的基本依据;
2.教科书是单元备课的最重要资源;

四个根据:
1.根据课程标准及其内容、确定专题的教育价值,整体规划专题的“三维”教学目标;
2.根据专题内容及其在模块中的位置,整合教学内容;
3.根据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过程;
4.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情况动态评价学业情况
(三)单元备课案例分析
案例与思考
          请在阅读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区相关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作出思考:

      1、根据单元备课的要求,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应该怎样分析?
      2、 历史新课程应当实现怎样的历史教学目标?
   3、课文中的历史教学内容应该如何处理?
      4、历史新课程的基本教学活动形式有哪些?
     5、怎样解决课文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

 案例与思考一:     根据单元备课的要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单元备课从何着手?
    
    先分析《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结合分析教科书相应部分的表述:
导语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较早进入文明社会,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代开始,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虽然历代王朝频繁更替,官僚体制却越来越完善。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晚清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政治终于走向末日。但是传统所形成的历史惯性,依然影响着近代政治生活。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学习有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历史知识,有益于全面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
学习建议
   学习本专题,应当注意在明确历朝年代的基础上,掌握有关古代官制的基本知识。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也应当有所了解。同时还应当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中国古代治世和盛世的成就,与政治制度的成功有关。此外,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消极影响。学习本专题时,可查阅有关资料,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进行思考和总结。


导语的功能:
      提示专题史的主要内容、发展线索以及学习意义;

学习建议的功能:
     提示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了解教学目标表述的通常样式:
   
行为动词(可测量)+历史内容 (或情态)    

知识:

方法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考虑本专题的教育价值


全面认识民族的历史文化
辨证认识古代的政治制度
体会先人的政治智慧
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虑教学顺序的安排或专题之间的联系
   
专题一与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纵向联系;

    专题一和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的横向比较;

了解教材的编写结构和特点

明确专题内各课时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

善于使用课文的插入语和课后练习

安排专题小结与测评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课时教学的教学策略:
1、突破主干知识:各课以课标所列知识点为突破口,精讲该知识的相关内容;争取一课一个中心;
2、以问题式、体验式为基本教学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注意历史现象的联系和比较,以及历史材料的综合运用;
单元总结的教学策略:
1、纵向梳理:各单元以专题为中心,纵向梳理专题的历史发展线索;
2、横向拓宽:
      以各专题历史发展阶段的关键点,结合课标所列的知识点,分析历史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联系现实:
以专题及其有关历史现象为主题,解析相关历史现象的现实意义或影响

  

案例与思考二: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你认为 新课程应实现怎样的历史教学目标?
 材料一:
   有学生写道:“学完了第一单元,我弄清了‘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军机处’等许多概念,知道了什么时候形成‘中朝’与‘外朝’,哪个皇帝废行省,设三司,诸如此类,仅此而已吗?知道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读罢真令我等汗颜。”
  

材料二:
    学完《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一课,学生能从中切实感悟到:古代多数国家实行君主政治,而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新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另一条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尽管它有无法逾越的历史局限性,但我们“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得真好:“学习历史其实就是在总结人类自己。”
            ——海口一中某教师的文章

案例与思考三:     课文中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处理?
  以下是一位教师对《历史Ⅰ》和选修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与实践》的有关内容整合后的教学目标:
  
    掌握17—19世纪《权利法案》、英国责任制内阁、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等主要内容和过程,知道民主政治不仅仅是一个革命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长期进行制度设计、建设和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
           ——《历史课程标准研修》

案例与思考四: 新课程的基本教学活动形式有哪些?
    如果说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长活动”,那么其中专门设计的显性活动则是“短活动”,而这种“短活动”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有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又有故事讲演、自由论辩、虚拟情境、角色扮演等。实践说明,学生对这类的“短活动”非常感兴趣,也乐于参与。一般来说,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一节课教师可设计一个这类的“短活动”,多了也无必要。

     《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们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邓小平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设计了一个“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双边谈话活动。

 《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建树》我们一个班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以“弱国究竟有无外交” 为主题展开辩论活动。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一课,我们设计了一个虚拟情境活动:“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公民,参加了刚刚结束的全体公民大会。现在请你运用学过的知识,展开充分的想象,试着描述一下这次公民大会召开的情景。”

  《抗日战争》一课,我们设计了一个课外网上活动:“在抗日战争网站上给日本中学生发布一封信——勿忘南京大屠杀,和平牵手新世纪。”


案例与思考五:       怎样解决新课程内容多与历史课时不够的矛盾?
   笔者执教两个高一实验班,曾不止一次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即同一个课题在一个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按照教材,由目到点,实施教学;在另一个班则采用以上所探讨的新的教学设计,抓住中心,整合内容,实施教学。结果大相径庭,前者时间总是不够用,多在赶课,非常不受学生的欢迎;而后者时间基本够用,不用赶课,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喜欢。
                    ——海口一中某教师的文章
  


   一课的“中心”实际上是一课的真正重点,而且是能够统率全课、带动一般的张目之纲。如何确定一课的一个中心呢?关键是根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内容,把握一课教材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弄清本课教材的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然后找准本课的一个中心之所在。

   实验教学反复表明,一节课内,如果教师的教学面面俱到,四处出击,其结果只能是一面不到,处处游击,这样的实例现在仍经常可见,从中我们又一次深刻体会到,一节课只能有一个中心。
                 
                     ——海口一中某教师的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