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刘敏:一节印象深刻的美
朱敏:评上师大版七年级
陈秋敏:浅谈北师大版历
何敏:川教版历史教材走
黄敏:人教版高中历史教
葛红敏:把握川教版教材
严红敏:历史教学的现代
王宏敏:高中历史新课标
王宏敏:高中历史新课标
常智敏:中国古代史家评
最新热门    
 
张史敏:历史小论文的构思和写作方法

时间:2009-10-18 17:52:17  来源:张史敏
 

小论文的构思和写作方法

张史敏: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研训部

 

第一,全面准确理解背景材料,从材料中领悟历史信息和内在含义。    

要写好文章,必须从这幅对联中所包含的历史发展路径,文明交融与传承的宏观过程入手,揭示其所蕴涵的历史真谛。在人类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中,文明演进的线索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向度:一是纵向的传承,主要指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二是横向的拓展,主要指不同间的接触、交流、融合和主流文明的扩展。

“文明新旧能相益”,实际上阐明了文明在时间纵向传承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例如,没有希腊、罗马文明所奠定的基础,就没有欧洲的近代文明。

“心理东西本自同”,实际上阐明了文明在空间横向交融与拓展过程中的彼此交流与联系。人类社会的早期文明呈点状分布,在各个原始民族的群落独立的发展。但是,诸文明区域间的接触和交流就已经存在。在交通相对便利的欧亚大陆和北非,通过商人、宗教使者、探险家推动着文化的交流。

只有全面准确的把握了材料的内涵,才能紧扣主题,从文明在时间纵向的传承和空间横向的交流两个角度加以论述。

第二,围绕主题寻找论述的切口,形成文章的基本构架和思路。——“小切口,深分析”。可以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科技、生活方式、社会进步等多方面,选择一个切入口加以论证。

例如:《穿越时空隧道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与西方社会的转型》、《民本思想的西渐与人权观念的东渐》、《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与工业文明》等。也可以从宏观层面选题,例如:《文明在交融与传承中发展:东西融合·古今交汇·求同存异》、《中国近代的“中体”传承与“西用”交汇》、《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纵谈古今中外文明的时空对话》、《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明交融与传承的历史启示》等。

第三,题目要高屋建瓴,统帅全文,要独具匠心、富有哲理。

    

文章的题目关系到作者的总体思考,是小论文的窗口,同时也是文章的灵魂。一个偏重理性,一个偏重文采。如:蜕变与新生——工业文明的曙光及其拓展;科学·理性·革命和蒸汽机——从分散的区域到联系的世界

第四,在具体行文过程中要充分关注观点与史料的互动关系。

    

要善于抓住复杂材料的核心思想,使材料概括凝练,避免在行文中陷入繁琐。要充分运用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历史史实加以论证,要有理论思考,具有启示意义,切忌泛泛罗列、简单堆砌。

第五,文章要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后贯通,一气呵成。

第六,要认真体悟考题的相关提示和特殊要求。小论文一般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分、史论对应、逻辑严密、文笔顺畅等,不能离题作泛泛之论。


 

 
  题目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
  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各有评论。假如你是历史学家,对这幅对联作何评论?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注意
  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要泛泛而谈。
  2、联系中外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3、文字通顺,条例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解析
  审清题意就是当考生拿到题目后,要认真、仔细地阅读,要搞清楚论文的题目的讲的是什么事、明确题目所给材料的指向和明确题目中对本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如上述题目讲的是中西文明的传播和交流,范围是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去考虑。除了一般的写作要求以外,强调了论证观点必须要联系中外历史史实。


  审清题意以后就应该确定自己写作的主题。由于题目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材料可以提出不同的主题。像上面的论文的主题就可以有:人类文明是全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人类文明是前仆后继共同创造的;人类文明是互相补充、交融、促进的等等。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作为一篇不足1000字的小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所以必须明确自己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切忌东拉西扯,模棱两可。在选择主题中,考生要尽量选择自己熟悉,便于自己写作的主题。


  组织史料就是当主题确定后考虑用什么史料,如何用这些史料来组织写作。以上面主题“人类文明是互相补充、交融、促进”为例,可以组织的史料有中国唐朝文化领先世界、兼收并蓄的史实和中国四大发明外传的史实以及近代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文明冲击的史实等等。史实可以来源于以前初中学习过的内容和现在高三正在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来源于自己平时阅读书籍的积累。应该尽量采用能够说明自己观点便于自己论证的材料。

 

 


  以上三件事情做完后,考生在开始写作前还不要忽略对整篇文章进行结构布局和字句上的推敲。事先核算一下自己所写文章大约要分几段,自己所选的材料是怎样布局的,用哪些词句等,思考成熟后再进行写作。


  一篇好的历史小论文除了在写作、观点上符合题目的要求以外,还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富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精练,文笔优美等特点。这些要求决定了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扎实历史基本功以外,还要培养自己的材料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做到运筹帷幄。考生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篇幅中进行写作的,这就限定了考生的思考、构思的时间,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好的论文,必须掌握好写作技巧,这样才能在写作中做到落笔有神。
 


 

古今传承,中西交融,开出人类文明之花

(点评:题目贴切而全面,既考虑到了人类文明在纵向上即时间的嬗递,又顾及到横向上即空间的差异和相互影响,唯文字略嫌冗长)

人类文明灿烂夺目,但这并非闭门造车所得。今天,我以中国为例,谈谈文明古今传承和中西文化交融对世界、对中国文明的贡献。(点评:开宗明义,简而有要)

所谓中西交融,既有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有世界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对世界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方,使西方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中国盛唐都城长安是日本、高丽的建城蓝本;在文化上,中国以“礼”、“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影响众多国家;在造船工业上,郑和下西洋时的船只使西方人士受益匪浅。(点评:以史实证明论点。从横向上说明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并兼顾到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言简意赅。)

当然,中国也从各个国家的文化文明中吸取到了充分的“养料”。西汉时,在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为中国带来了良马、苜蓿等;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影响了中国的建筑、雕刻、舞蹈;唐太宗派人学会了天竺的熬糖法;在工业上,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颇深。

西方对中国影响最深的是思想。英国君主立宪制使维新派维新103天,影响深远。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使孙中山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建立起亚洲最早的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使李大钊等觉悟的先驱者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最后使中国走向独立发展道路,影响之大,不言自明。(点评:再以史实证明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尤其着墨于西方先进思想对中国巨变的作用,重点突出,见解较深刻,比简单罗列高出一筹。)

在时间上的古今传承对人类、对中国的文明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如今仍有许多东西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

制度上,商鞅的“以法治国”是中国现在仍用的国策;郡县制、行省制是由古承下的制度,现在 中国仍旧承用此制度;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现在虽已不适用,但考试选拔人才却是不变的定律。

思想上,商鞅的农本思想,延传至今,现在中国仍是农业大国;而儒家思想从“仁”到“大一统”到现在的“中庸之道”,亦是中国人的行事原则。

文化上,文字传承可谓一脉相传。从最早甲骨文到小篆,到隶书,及现在仍用的楷书,都是从中国古代相传下来的;纸币也有其根源,从北宋使用的“交子”开始,纸币至今仍为通用货币。(点评:以上几段从纵向上论证文明的传承,角度多样,史实确凿,娓娓道来,令人信服,如能简论西方文明的传承则更全面。)

以上种种,都是中国与世界的交融、古代与现今的传承,正是由于这种融合,促进中国灿烂五千年文明,以及支撑者现在正在崛起的国家。愿中国文明之花、世界文明之花开得更灿烂、更夺目!(点评:结语照应全文,凸显主题。)

总评:本文紧扣主题,论点鲜明,论据坚实,逻辑严密,行文畅达,是一篇符合小论文规范得好文章。

 

 


 

在和而不同中发展

(点评:“和而不同”,涵义深刻,不同的文明必然有各自的特点,寥寥数字的题目,表达了既要吸取他人之长,又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以便不断进步的意思。)

手抚汗青长卷,细细品味历史,不难发现,人类的文明是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创新与传承之中发展和开拓的,人类的文明是在不断发扬传统又吸取外来文明成果中走向繁荣和兴盛的。(点评:视角多样,论述全面,总起文字已见作者思路清晰。)

继承创新——文明的古今嬗递

(点评:观点鲜明,文字典雅。于继承外拈出“创新”二字,更符合文明发展的实际。)

中国是与古代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并称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的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心血创造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四大发明,并流传世界,这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的文字由甲骨文、小篆到隶书、行书,直到今天的简化字,都是古人在文字上进行不断继承与研究、创新的结果。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的学习仍具有重大的启迪,儒家思想也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借鉴。对于儒家思想,在秦汉时期融入了“天人感应”的观点,在两宋时又结合佛教、道教,形成了程朱理学,正是由于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儒家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点评:四大发明的传播应属于文明的交流)

再看欧洲的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精神,于是在这之后的启蒙思想运动中也带有人文思想,而且启蒙思想家还对社会提出了不同的设想及方案,这正是继承与创新的作用,人类的文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点评:举例兼顾中西。从中国文字的源流、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西方人文思想的演变,证明文明具有传承和创新两个特点。也正因为如此,某些古老文明才会保持活力,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泽人润己——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点评:注意到冲突和交融两个方面,比绝大多数只提一点深刻,可惜具体论述中对冲突未予展开。)

印度的佛教早已在西汉末年传入了中国,佛教的东渐对我国古代的建筑、雕刻等产生了很大影响,洛阳的白马寺,大同的云冈石窟,敦煌的莫高窟等我国珍贵的历史遗产,都体现了佛教的影响。(点评:首叙外国文明对我国的影响,然所举虽多,皆罗列同类表面现象。比如,关于佛教石窟,如能论及佛教人物雕塑风格从刚劲瘦削到柔和丰腴的变化乃是从外国神袛到中国人物的转变,即佛教本土化现象之一等内容,则更符合交融之意。)

再看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日本,这时期的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局面,日本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文化,西方的文明在日本传播,为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大国奠定了基础。而同时期的中国,却与西方文明进行了冲突与摩擦,但中国的有志之士并未放弃希望,他们提倡改革,维新思想得到传播,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也使中国的近代化步伐加快。(点评:再论西方文明对华影响,并以中日两国对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导致的不同结果,说明吸收先进文明的益处。然虽提及冲突,却无实例。)

英国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由手工工场业进入到大机器生产,工业文明科技成果迅速传播,随之而来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文明迈入了更高层次。(点评:此论的论述更近于文明的传承。)

总之,文明并无优劣之分,历史这面镜子昭示我们:人类文明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继承与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冲突与融合使人类文明不断拓展。我们应继承传统文明,又积极吸取外来文明,在和而不同中发展、繁荣。(点评:结语与开头相呼应。)

总评:本文分两个部分展开论述,脉络清晰,逻辑严密。“文明无优劣”、“和而不同”等观点既坚持本土文明的独立性,又主张吸取外来的先进文明,尤具现实意义。行文也较流畅。但细节处尚可改进。)

 

 


 

“承”则“源远流长”,“融”则“博采众长”

——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交融

(点评:题目涵义深刻,文字优美。)

日月经天,历史长河历经千年沧桑,推动人类文明飞速向前。同一文明的传承与不同文明的交融,使人类文明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凝成历经时间磨练的精华。“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的确是至理名言。(点评:观点和文字俱佳,与标题相得益彰。)

古今文明的传承,给文明以永生。

并非往昔的就是落后的。相反,许多古代文化历经千年至今仍散发魅力之光。中国的儒家文化就是最好的例证。儒家文化虽然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正统思想有其一定的禁锢性,如“服从”等思想具有消极一面。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思想,如“仁”和“和为贵”,至今对世界仍有深远影响,吻合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观点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具积极意义。再如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国结、京剧、皮影戏……无不凝结祖先之智慧。当APEC会议期间唐装风靡世界时,我们恍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因此,对灿烂的古代文明,我们要“取其精华”,给以继承与发扬,正如西方继承启蒙时代的人权思想一般,只有传承好民族文化,才能让文明得以永生,从此“源远流长”。(点评: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行文严谨。两段的结论令数典忘祖、嗜拾西人余唾者惭愧。)

中外文明的交融,给文明以升华。

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世界文明由五个部分组成:俄罗斯为主的东正教文明,西方文主的基督教文明,中东和北非为主的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国为主的东方文明。这些文明各有优长,也各有不足,唯有不同文明的结合交融,才能迈向更高级的文明。

中国古代虽有西汉张骞通西域,东汉佛教传入,但真正的“交融”应源于唐朝时期。唐朝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仰慕者,日本、大食……纷纷涌来。于是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日本的建筑仿建长安,文字、习俗也学习中国。而唐朝也吸收了天竺、大食等文化,融入音乐、舞蹈、绘画……营建起独树一帜的唐文化。敦煌的壁画正是最好佐证。此外元朝时期外国人如波斯人等定居我国,形成回族,也是一种主动的交融。(点评:以上两段,可见作者知识面较广,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殊属不易。)

学会传承,学会交融,中国文明将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朵奇葩,而人类文明也将迈向前进!

(总评:本文大醇小疵,难得一见。)
 

     历史小论文,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作为一种训练题型,能较全面地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各项能力,具有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作用。这种题型,高考中虽然尚未出现,但是全国高考历 史试卷中已出现的人物评述题和史料评论题,却与之有相通之处。特别是颇具特色的上海市高考试题,其中的分析论证题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历史小论文的特点。根据上述理由,可以认为,历史小论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是 有可能的,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本文着重探讨历史小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训练技巧。 

 

 


    一、基本特点


    历史小论文,实际上就是“小型的政论文”,篇幅不大,强调史论结合,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


    1.议论的方式,有立论与驳论之别
    ①立论题,就是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如范文澜先生说过: “腐烂了的封建主义决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请结合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情况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②驳论题,就是对错误的观点或立论进行反驳,否定对方的错误之处,以辩正是非,形成正确的认识。如,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说:“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这一观点对不对?请围绕阶 级斗争的进步作用,结合太平天国革命作一小论文。


    2.命题的形式,一般有三类
    ①直接提出评论的对象与内容。评论的对象有人物、事件、制度、著作及现象。评论的内容不外乎原因、性质、制度、地位、影响、作用等。如,试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
    ②提供一些材料进行命题论析。如,1990年上海市高考历史试卷问答题:根据下列论述,联系有关中外史实,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看法
    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爱国主义”,有我们的爱国主义。对于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所谓“爱国主义 ”,共产党员是必须坚决地反对的。日本共产党和德国共产党人都是他们国家的战争的失败主义者。……我们 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对于我们,失败主义是罪恶,争取抗日胜利是责无旁贷的。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
    ③提出一种或几种观点,进行立论或驳论。如,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一位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一身是过”,有人说他“功不可灭”。请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一评价。
    3.评分的要求,大致有四条规则
    ①字数限制,一般在400~500字以内。
    ②分层次划等第给分。评定标准为:基本观点正确、全面,基本史实准确,能说明其提出的观点。
    ③史论结合,论证逻辑严谨。
    ④文字表达简洁流畅,条理清楚。


    二、训练技巧


    1.理解要求,解答入规合范


    历史小论文存在命题形式和议论方式的区别。因此,应注意正确审题与规范答题。首先,要判定题目主题与解答范围:其次,要提炼观点,归纳史实,考虑史论如何结合;最后,判定立论还是驳论,选择答题格式, 展开评论。


    立论题,一般要求依据或者确定正确的观点、结论,运用正确的理论,选取有关的史实,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论证的方法有归纳论证,对比论证,层递论证,因果论证 等,根据需要采用一种或几种。答题格式是:指出观点正确。围绕观点或结论,按题目的具体要求和限定范围,进行评述或论证。如前举分析范文澜观点一题的答题格式为:理论(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自然规律与新 兴对腐朽的强烈落差)→鸦片战争前后的清朝后期与同时代英、法、美等国的情况对比→鸦片战争的战况、结果及其原因→结论:范文澜的观点正确。


    驳论题,先要认真思考对方的观点及支持观点的理由和根据,弄清其错误的实质。然后展开批驳,一要批驳对方的论点,以揭示其错误的性质;二要批驳对方的论据,以证明其虚假或证据的不足;三要批驳对方的论 证,以揭露对方议论中所运用的论据与论点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逻辑错误。这样,才能驳倒错误观点,阐明正确的思想与结论。答题格式是:判断观点或结论的错误,围绕主题及规定范围确定正确的观点并进行史实论证, 亦即对错误的观点进行驳斥的过程,最后,进行理论分析,指出错误之处及其根源和实质。如前举评论赵尔巽观点一题的答题格式为:判定赵尔巽的观点是错误的→根据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直接动力的正确理论 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步作用,说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兆始于鸦片战争,而不是太平天国,指出赵氏观点与史实不符→分析赵氏观点错在否定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这是由他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2.观点统帅材料


    观点是历史小论文的灵魂,而史论结合才构成它的身躯。当然,这观点必须是正确的观点,它的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进行历史小论文的审题和解答时,不管是否定和驳斥错误的观点,还是正确地评价人物、事件或是确定和论证正确的论点,都应该选准理论观点和有关史实,进行评论,否则将离题千里,不合要求。


    3.着眼重点,训练多向思维


    历史小论文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应用和分析论证的能力,虽高于教材,但仍源于教材,它一般都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设计命题。因此,在掌握教材重点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指导学生多向变换角度分析教材,升华认 识,十分有助于学生解答好历史小论文题目。


    变换基础知识认识角度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提供材料或观点,创设新情境,以深化认识,提高分析能力。一种是对已形成结论的知识问个“为什么?”以训练归纳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还有一种是联系相 关知识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纵横联系、比较分析的能力。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根据教材归纳出的基础知识是:①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争夺世界霸 权、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局势。②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两大军事集团互相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③争夺巴尔干是矛盾的三个中心环节之一,巴尔干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发生在该半岛上的萨拉 热窝刺杀事件点燃了一战爆发的导火线。我们若再把它们变换不同的角度设问,便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训练多向思维,提高史论结合的水平。


    设问一: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打死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发。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理解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设问二:在巴黎和会上,德国代表在接受《凡尔赛和约》文本时说:“有人要我们承认我们是战争的唯一祸首,我本人承认,那就是欺人之谈。”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有德国代表为推卸战争罪责而进行狡辩 的一面,但也可以看出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看,各帝国主义国家都是发动战争的罪人。尽管德国特别急于发动战争,是战争的挑起者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祸首。)


    设问三:结合一战爆发的原因,谈谈帝国主义与战争的关系。或: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永远不会消失,只会层出不尽;帝国主义推行殖民主 义和霸权主义政策,必然导致战争。因此,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设问四:比较一战和二战爆发原因的异同。


    设问五: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各国是怎样在巴尔干半岛进行争夺和战争的?


    设问六:针对两次大战爆发原因并结合当今形势,请你对战争与和平作一展望。(世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争取持久和平仍是当今世界头等重大的政治问题;但也要看到争取和平,防止世界性战争的许多有利因素 ,防止世界大战还是有可能的。)


    4.重视渗透、迁移,全面提高学科能力


    尽管历史小论文这种形式,对广大师生来说是新问题,而且比分大,难度高。但我们只要充分发挥技能迁移的作用,重视学科知识与答题技巧的相互渗透,完全可以找到迅速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的捷径。


    所谓迁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指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后来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起促进作用的影响叫正迁移,起妨碍作用的影响叫负迁移。我们要利用的当然是正迁移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学 生已经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和解题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历史小论文的答题要求。


    审题思路方面,我们能迁移的知识与技能有:①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和现代文正确释读与概括的能力,议论文立论与驳论的技巧,以及文字表达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基本功。②政治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 基本观点。③历史本学科中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规律。


    解答结构方面,根据已经掌握的几种问答题答题结构,只要稍作调整,即可顺利掌握历史小论文的答题结构,回答好这类题目。见下图:

 

 


    第一种:论述题\
    (史实+评论) \历史小论文 第二种:论证题───(观点判断+论点+史实+理论分析)(论点+史实+结论)/ 第三种:材料评论题/ (判断+史实+理论分析)


    例如,前举关于隋炀帝评价一题,我们确定其主题是“到底应怎样评价隋炀帝?”选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地、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观点,根据教材中叙述隋炀帝有功有过的客观史实,采用观点 判断、摆出正确论点,史论结合地进行分析的结构,指出说他“一身是过”或者“功不可灭”,都是片面的看法,隋炀帝是一个既有功也有过的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皇帝。


    附:历史小论文训练


    1.杜鲁门在1949年1月20日就职演说中讲到:“本世纪上半叶的特点是:人权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粗暴的践踏,以及经历了历史上两场最可怕的战争,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的需要是学会和睦相处。”


    请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你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在400字以内的历史小论文。


    题目:“好一个和睦相处”


    (提示:①观点:杜鲁门叫喊的“和睦相处”,其实质则是粗暴地践踏人权,建立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②史实:举出19世纪上半期以及二次大战前后美国在历史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来论证。③结论:帝国主义 就是战争。)


    2.“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国有句古语:‘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唯有德者居之。’宋徽宗暗弱,不理国事,金人推翻其统治,理所当然,岳飞抗金是一种偏见。”请作一小论文,评述上述观点。


    (提示:①这种观点及其论据均有错误。②民族战争有是非之分,金兵南下亦非有德。③岳飞抗金的目的、事迹及进步作用。④岳飞抗金符合人民要求和民族利益。)*

 

(3)小论文式成文式材料解析题。这种着眼于“文字表达”的命题方问方面,第一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有时还了字数限制;在评分方面,采取分档给分的办法。解答这类题,除了对材料题的一般要求外,更应注意:


    ①由于小论文式的材料题的设问比较笼统,因此,不可能用设问来提示阅读。所以审题时,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息。
    ②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确结论。


    ③回答此类解析题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表述成文。它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


    第二,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材料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不论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因此,历史小论文不管是评述题,还是论证题,都应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


    第三,文章应体现论说文的三要素。观点要鲜明,中心要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论据要充分,有理有据;论证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


    第四,对文字的组织要更加注意抓住关键,高度概括,文字简明准确。文章中主体要明确,时间、空间要清楚,层次要分明。因为此类题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所以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了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打草稿,或列腹稿后,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简练、抓住要害。

 在应考时,历史小论文应该是难度比较大的一块。考生们在拿到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清晰,把题目多看几遍,弄清楚这道题目共提了哪几个要求?其次最好在肚里先打个草稿,很多同学一看题目就会,于是拿起笔来就写,经常是想到哪写到哪,答到最后尽管已是“面面俱到”了,但整篇小论文缺乏最基本的条理性。因此拿不到满分,这就很可惜。

 

 


 

历史小论文 写作有技巧

 在上海市的高考历史试卷中,最具鲜明特色、体现能力要求最集中的就是历史小论文。在写作的技巧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确定主题
    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试题给出的材料,并与已学过的知识、观点联系起来解读,根据试题要求提出几个可议论的主题,选择最能用足材料并表现自己特长的那个主题进行构思。


    选择切入角度
    主题确立后,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选择小论文的切入角度。一个比较可行且相对稳妥的办法是将题目问题化,即在草稿上将所给材料化解成几个乃至十几个问题,然后再将这些问题串联归纳。
    以2005年高考的小论文为例(材料略),我们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审判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背景之下?为什么要审判?有哪些罪名?你是否同意这些罪名?如果同意,说明理由?野蛮践踏文明指什么?文明如何战胜野蛮?为何能战胜野蛮?审判有什么意义?对今天的国际社会有何启示?等等。然后将之整理抄写。


    完整的结构
    有一个完整的结构是历史小论文得分的必要条件。
    首先,草拟一个既符合议论主题又表明自己观点的题目;将整个文章分三部分:立论、论证、结尾。
    立论要开门见山点出自己观点,并扼要说明这个观点的重要性;论证部分要围绕你的观点,分层次或并列地用史实(史料)论述你的观点或分析与综合史实;史实约用三到六个,如题目给有材料要注意引用,论证时要做到中外结合;史实要简明扼要,以说明问题为度。


    结尾部分要有重点地小结和强调你的观点,呼应开头;最好是将观点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使用具历史学科特色的语言
    历史小论文不同于语文的作文,所用语言、文字以明确、简练、通顺为标准,不要在修辞上花费功夫。尤其注意不用或尽量少用夸张的语言和假如、如果、可能等不确定用语。需要说明的是,要写好历史小论文,绝非一日之功,不能认为可以凭借技巧一蹴而就,必须进行长期的锻炼,而且由于采用网上阅卷,同学的书写一定要尽量做到清晰工整,以免不必要的失分。


    最后,希望同学们能仔细地研读一下前三年的历史高考命题。上海历史命题的特点是老题目新视角。每年的高考都有一些重点知识的重复,当然是以不同的题型或不同的角度出现。所以研读以前的历史高考命题,不仅可以使同学对高考内容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也可以窥测试题的方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